眾所周知,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並且一直沿用至今,作為學習漢字和中國語言文化的必備工具書,《新華字典》已成為中國人和許多國家和地區漢語學習者的良師益友。那麼,這本小小的字典是在什麼背景下開始編寫的?其發起人和編輯者是何許人也?幾十年來又經歷了哪些發展與變遷呢?
編纂《新華字典》的歷史背景
民國年間特別是抗戰勝利後,白話文在中國已非常普及,但卻沒有一本通俗易懂的字典可供老百姓使用,一些中小學教員、學生和中等文化程度的小知識分子只能抱著《康熙字典》《辭源》這些大部頭辭書查找資料,非常不方便,也很不實用。
這種情況引起了語言文字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魏建功的注意,他有了編寫一本新字典的想法。1947年6月6日,魏建功在《大公報》第六版「圖書周刊」發表了一篇題為《國語辭典論評》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說:「我們沒有客觀描寫語言形態的工具,時常把聲音的成分,拆散或沉埋在字型裡。……我們該從新工具的產生解決這問題。」
1948年秋天,北平城已被解放軍大軍包圍,在隆隆的炮聲中,魏建功找來周祖謨、吳曉鈴和金克木等幾位北大同事商量編寫字典的事。多年以後,金克木在一篇短文中憶及此事:「我們在魏家的大廳屋中草擬新字典的構想,老式的房屋內光線不強,我們在朦朧中高談闊論。……城外傳來的炮聲仿佛給我們打節拍,我們當時想不到所擬字典的前途,但有一個信念,中國的未來繫於兒童,危險在於文盲和無知,語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語言文字的工具。我們不會別的,只能咬文嚼字。談論字典等於談論中國的前途,炮聲使我們的信心增長。」
魏建功目的是要編纂一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實用」的語文工具書,也有了初步的計劃和想法,但由於當時的時局,他的這個計劃未能實現。
1949年後百廢待興,新政權既要規範語言文字,又要掃除國內大量的文盲,所以亟需一本小型實用性的字典問世,正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的葉聖陶在日記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況:「邇來學文化之風甚盛,農民經土改之後,要求識字,祁建華速成識字法推行,工廠與部隊紛紛傳習。識字之後,自需看書,看書乃要求字典。部隊中尤為急切,東北軍中謂但能指出某種小字典較為切用,彼處即需二十萬冊。」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家和出版家,葉聖陶對當時流通辭書的弊病一清二楚,他認為這些辭書「毛病頗多,或不能予讀者明顯之概念,或語焉不詳,雖不雲錯,亦未全對,或用語艱深,不易使讀者領會」。鑑於這種情況,葉聖陶計劃組織人員編纂一本能夠適應新形勢和新需要的新字典,他的這個想法與魏建功不謀而合。
1950年3月,魏建功遇到葉聖陶,葉聖陶告訴魏建功,上面有個想法,想讓出版總署把當時設在北師大的大辭典編纂處接收過來,葉聖陶問他能不能來主持工作。魏建功欣然同意,只是自己還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怕精力和時間不夠。後來,葉聖陶給主持北大工作的湯用彤寫了一封信,請他免去魏建功的行政職務,只保留教學任務,就這樣,在葉聖陶協調下,魏建功被借調到出版總署組建辭書機構。1950年8月1日,新華辭書社正式成立,魏建功出任社長,那本尚未問世的小字典也被命名為《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之父
《新華字典》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但其編纂者卻鮮為人知,直到近年來,隨著一些媒體的報導和當事人的回憶,魏建功的名字才逐漸為人所熟悉,並被人們譽為「《新華字典》之父」。
魏建功1901年生於江蘇如皋一個鄉紳家庭,他的祖父是個秀才,當過幾十年的鎮董,做過許多修橋補路、興教辦學的善事。受家庭薰陶,魏建功自小便對「小學」很感興趣,中學畢業後,魏建功考入北京大學,師從中國語言學大師錢玄同,在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底子,為其後來研究語言文字埋下了伏筆。
1925年,魏建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和四川白沙女子師範學院等學校。1928年,魏建功在錢玄同推薦下,出任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1940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更名為「國語推行委員會」。抗戰勝利後,魏建功以「國語會」常委身份去臺灣推行國語,使被日本侵佔半個世紀之久的臺灣成為中國最早普及國語的省份,這段經歷成為魏建功一生中重要的一頁。
1940年代末,魏建功重回北大教書,並萌生了編寫字典的念頭。1949年4月,魏建功制定了一份「編輯字典計劃」,歸納出「以音統字,以字統義,以義統詞」,作為《新華字典》編寫的總體例。
新華辭書社於1950年8月開始工作,關於這個只存在了很短時間的機構,今天知道的已經不多了。新華辭書社原來隸屬於出版總署,後來又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辭書編輯室,人員開始只有魏建功和蕭家霖,後來又加了幾個人,但最多時也不過十幾人而已。
新華辭書社只有一個任務,就是編寫《新華字典》。按照原定計劃,《新華字典》將於一年內完稿,但初稿完成後,葉聖陶認為「辭書社所編字典尚非敷衍之作,一義一例,均用心思。唯不免偏於專家觀點,以供一般人應用,或嫌其繁瑣而不明快」。於是魏建功等人又反覆徵求專家、讀者的意見,作了進一步修訂,1953年12月,《新華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57年後,《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幾十年來歷經十餘次修訂,數百次重印,發行量累計達5.6億多冊,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的一個神話。
歷史上的多個版本
《新華字典》是第一部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是中國辭書史上的一次創舉,自出版以來不斷修訂完善,至今已有十三個版本,幾乎每五年就修訂一次,這在辭書出版史上非常罕見。
《新華字典》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1953年和1954年兩個版本,1954年版沒有大的更改,只是將1953年魏建功的封面題字改為拼集魯迅先生字。
1957年後,《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1957年版。1956年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57年版《新華字典》首次以簡化字作為主體字頭。辭書界一般將這個版本作為《新華字典》的第一版,其實嚴謹的說法應該是「商務印書館第一版」。
1959年版。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這個版本突出了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的方式。
1962年版。這個版本與以往比較沒有太大的改動,只是在一些細節方面略有變動。
1965年版(1966年印刷)。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統一漢字鉛字字形的聯合通知》,1965年修訂版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版的。此前的《新華字典》字頭均是楷體,從這一版起採用了大號宋體字。另外該版還有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刪去了大部分插圖。
1971年版。1971年修訂重排本恰逢「文革」,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字典開篇還專設《毛主席語錄》插頁,釋義和例句也帶有明顯的「文革」色彩。
1979年版。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這版《新華字典》還存在著一些政治套話和術語,與當時的形勢不太適應。
1987年版。由商務印書館負責重排之前的修訂工作,這一版本變動不大,只是刪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釋義和例句。
1990年版。在1987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微調。
1992年版。根據《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對個別字頭作了調整,並增加了一些新詞語。
1998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時兩年對《新華字典》進行了全面修訂,該版本收錄單字1萬多個,詞語3500多個。
2004年版。這一版進一步體現了規範性、科學性和時代性,新增補100多個新詞和少量字頭,內容涉及科技、法律、經濟等諸多方面,如光纖、光碟、網際網路、木糖醇、克隆、基因等等,折射出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011年版。這是目前最新版的《新華字典》,由社科院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共同推出。2011年版有兩個特點,一是收錄了一些網絡熱詞;二是售價有比較大的提高。據說《新華字典》定價有一個「豬肉定律」,即一本字典的價格與同時期500克豬肉價格基本相當,如1957年版《新華字典》定價1元錢,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6元,2011年版雙色本定價24.9元,幾乎都與同期豬肉價格差不多。
此外,《新華字典》還有少數民族文字版和外文版。被視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漢字,既是中華文明中的燦爛瑰寶,又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綜合提升,世界各地形成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孔子學院遍地開花,漢字漢語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在這個大背景下,《新華字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言自明。
《新華字典》的變遷史,其實正是新中國幾十年歷史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