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金氏世界紀錄機構4月12日宣布,《新華字典》獲得「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兩項金氏世界紀錄。截至兩項紀錄統計的計算時間(2015年7月28日),其全球發行量達5.67億本。

  眾所周知,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並且一直沿用至今,作為學習漢字和中國語言文化的必備工具書,《新華字典》已成為中國人和許多國家和地區漢語學習者的良師益友。那麼,這本小小的字典是在什麼背景下開始編寫的?其發起人和編輯者是何許人也?幾十年來又經歷了哪些發展與變遷呢?

  編纂《新華字典》的歷史背景

  民國年間特別是抗戰勝利後,白話文在中國已非常普及,但卻沒有一本通俗易懂的字典可供老百姓使用,一些中小學教員、學生和中等文化程度的小知識分子只能抱著《康熙字典》《辭源》這些大部頭辭書查找資料,非常不方便,也很不實用。

  這種情況引起了語言文字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魏建功的注意,他有了編寫一本新字典的想法。1947年6月6日,魏建功在《大公報》第六版「圖書周刊」發表了一篇題為《國語辭典論評》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說:「我們沒有客觀描寫語言形態的工具,時常把聲音的成分,拆散或沉埋在字型裡。……我們該從新工具的產生解決這問題。」

  1948年秋天,北平城已被解放軍大軍包圍,在隆隆的炮聲中,魏建功找來周祖謨、吳曉鈴和金克木等幾位北大同事商量編寫字典的事。多年以後,金克木在一篇短文中憶及此事:「我們在魏家的大廳屋中草擬新字典的構想,老式的房屋內光線不強,我們在朦朧中高談闊論。……城外傳來的炮聲仿佛給我們打節拍,我們當時想不到所擬字典的前途,但有一個信念,中國的未來繫於兒童,危險在於文盲和無知,語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語言文字的工具。我們不會別的,只能咬文嚼字。談論字典等於談論中國的前途,炮聲使我們的信心增長。」

  魏建功目的是要編纂一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實用」的語文工具書,也有了初步的計劃和想法,但由於當時的時局,他的這個計劃未能實現。

  1949年後百廢待興,新政權既要規範語言文字,又要掃除國內大量的文盲,所以亟需一本小型實用性的字典問世,正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的葉聖陶在日記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況:「邇來學文化之風甚盛,農民經土改之後,要求識字,祁建華速成識字法推行,工廠與部隊紛紛傳習。識字之後,自需看書,看書乃要求字典。部隊中尤為急切,東北軍中謂但能指出某種小字典較為切用,彼處即需二十萬冊。」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家和出版家,葉聖陶對當時流通辭書的弊病一清二楚,他認為這些辭書「毛病頗多,或不能予讀者明顯之概念,或語焉不詳,雖不雲錯,亦未全對,或用語艱深,不易使讀者領會」。鑑於這種情況,葉聖陶計劃組織人員編纂一本能夠適應新形勢和新需要的新字典,他的這個想法與魏建功不謀而合。

  1950年3月,魏建功遇到葉聖陶,葉聖陶告訴魏建功,上面有個想法,想讓出版總署把當時設在北師大的大辭典編纂處接收過來,葉聖陶問他能不能來主持工作。魏建功欣然同意,只是自己還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怕精力和時間不夠。後來,葉聖陶給主持北大工作的湯用彤寫了一封信,請他免去魏建功的行政職務,只保留教學任務,就這樣,在葉聖陶協調下,魏建功被借調到出版總署組建辭書機構。1950年8月1日,新華辭書社正式成立,魏建功出任社長,那本尚未問世的小字典也被命名為《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之父

  《新華字典》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但其編纂者卻鮮為人知,直到近年來,隨著一些媒體的報導和當事人的回憶,魏建功的名字才逐漸為人所熟悉,並被人們譽為「《新華字典》之父」。

  魏建功1901年生於江蘇如皋一個鄉紳家庭,他的祖父是個秀才,當過幾十年的鎮董,做過許多修橋補路、興教辦學的善事。受家庭薰陶,魏建功自小便對「小學」很感興趣,中學畢業後,魏建功考入北京大學,師從中國語言學大師錢玄同,在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底子,為其後來研究語言文字埋下了伏筆。

  1925年,魏建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和四川白沙女子師範學院等學校。1928年,魏建功在錢玄同推薦下,出任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1940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更名為「國語推行委員會」。抗戰勝利後,魏建功以「國語會」常委身份去臺灣推行國語,使被日本侵佔半個世紀之久的臺灣成為中國最早普及國語的省份,這段經歷成為魏建功一生中重要的一頁。

  1940年代末,魏建功重回北大教書,並萌生了編寫字典的念頭。1949年4月,魏建功制定了一份「編輯字典計劃」,歸納出「以音統字,以字統義,以義統詞」,作為《新華字典》編寫的總體例。

  新華辭書社於1950年8月開始工作,關於這個只存在了很短時間的機構,今天知道的已經不多了。新華辭書社原來隸屬於出版總署,後來又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辭書編輯室,人員開始只有魏建功和蕭家霖,後來又加了幾個人,但最多時也不過十幾人而已。

  新華辭書社只有一個任務,就是編寫《新華字典》。按照原定計劃,《新華字典》將於一年內完稿,但初稿完成後,葉聖陶認為「辭書社所編字典尚非敷衍之作,一義一例,均用心思。唯不免偏於專家觀點,以供一般人應用,或嫌其繁瑣而不明快」。於是魏建功等人又反覆徵求專家、讀者的意見,作了進一步修訂,1953年12月,《新華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57年後,《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幾十年來歷經十餘次修訂,數百次重印,發行量累計達5.6億多冊,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的一個神話。

  歷史上的多個版本

  《新華字典》是第一部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是中國辭書史上的一次創舉,自出版以來不斷修訂完善,至今已有十三個版本,幾乎每五年就修訂一次,這在辭書出版史上非常罕見。

  《新華字典》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1953年和1954年兩個版本,1954年版沒有大的更改,只是將1953年魏建功的封面題字改為拼集魯迅先生字。

  1957年後,《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1957年版。1956年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57年版《新華字典》首次以簡化字作為主體字頭。辭書界一般將這個版本作為《新華字典》的第一版,其實嚴謹的說法應該是「商務印書館第一版」。

  1959年版。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這個版本突出了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的方式。

  1962年版。這個版本與以往比較沒有太大的改動,只是在一些細節方面略有變動。

  1965年版(1966年印刷)。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統一漢字鉛字字形的聯合通知》,1965年修訂版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版的。此前的《新華字典》字頭均是楷體,從這一版起採用了大號宋體字。另外該版還有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刪去了大部分插圖。

  1971年版。1971年修訂重排本恰逢「文革」,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字典開篇還專設《毛主席語錄》插頁,釋義和例句也帶有明顯的「文革」色彩。

  1979年版。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這版《新華字典》還存在著一些政治套話和術語,與當時的形勢不太適應。

  1987年版。由商務印書館負責重排之前的修訂工作,這一版本變動不大,只是刪除了一些不合時宜的釋義和例句。

  1990年版。在1987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微調。

  1992年版。根據《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對個別字頭作了調整,並增加了一些新詞語。

  1998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時兩年對《新華字典》進行了全面修訂,該版本收錄單字1萬多個,詞語3500多個。

  2004年版。這一版進一步體現了規範性、科學性和時代性,新增補100多個新詞和少量字頭,內容涉及科技、法律、經濟等諸多方面,如光纖、光碟、網際網路、木糖醇、克隆、基因等等,折射出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011年版。這是目前最新版的《新華字典》,由社科院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共同推出。2011年版有兩個特點,一是收錄了一些網絡熱詞;二是售價有比較大的提高。據說《新華字典》定價有一個「豬肉定律」,即一本字典的價格與同時期500克豬肉價格基本相當,如1957年版《新華字典》定價1元錢,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6元,2011年版雙色本定價24.9元,幾乎都與同期豬肉價格差不多。

  此外,《新華字典》還有少數民族文字版和外文版。被視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漢字,既是中華文明中的燦爛瑰寶,又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綜合提升,世界各地形成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孔子學院遍地開花,漢字漢語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在這個大背景下,《新華字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言自明。

  《新華字典》的變遷史,其實正是新中國幾十年歷史的一個縮影。

相關焦點

  • 《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修改意見多達近兩千處
    《新華字典》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權威漢語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來,歷經11次修訂,發行逾5.67億冊,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  拋開爭議,《新華字典》為何如此特別,其編纂修訂背後有何故事,錢報記者專訪了北大教授曹先擢先生,他是從浙江長興走出來的語言文字大家,他的老師是被稱為新華字典之父的魏建功先生,而他本人是1971版《新華字典》修訂組的副組長。
  • 《新華字典》修訂不易 背後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趣事?
    原標題:《新華字典》修訂不易 背後有多少你不知道的趣事?曹先擢曹先擢:1932年生於浙江長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曾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曾主持修訂過 《新華字典》《新華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是中國辭書界的權威。最近,《新華字典》因為APP的上線引來一撥騷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院子裡的老報人聚在一起,偶爾會帶出一兩句關於老先生的事,說是一篇五百字的文章,他讀過五遍,便能一字不漏地當場背誦,說當時字典少,不認識的字問他都能知道,有活字典之稱,說他給報社工人夜校上課,會揣著一塊做電版用的黑鹽木,他上課其實是講故事,海口話裡說的「學古」,說到關節處,他會把木頭往桌上一拍,給大家來個拍案驚奇。說著說著也就過去了,沒有人想要寫成什麼。
  • 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
    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剛剛上市的第12版《新華字典》以其熟悉的面貌帶來一波回憶殺,又以其錄入「點讚」「打卡」等新詞以及同步上市的APP令人耳目一新。被譽為「國民字典」引發全民關注,經典的魅力何在?12版的「新」又體現在哪些方面?8月11日,市民在北京圖書大廈內選購新上市的《新華字典》(第12版)。
  • 《新華字典》APP每天免費查兩個字?
    APP完整收錄《新華字典》第11版紙書內容,再現線下紙書查字方式,數字版、紙版對照,兩版可以一鍵切換。  但免費版APP每天只能查詢2個漢字的情況卻引起了爭議。  定價考慮版權和開發成本  就APP付費等相關問題,北青報記者諮詢了《新華字典》APP的設計製作方上海商笛數字出版科技有限公司,其客服表示,收費和定價的參考依據是版權和軟體開發的成本,「我們一直做付費軟體,基本上正版的工具書做出的軟體都是收費的。在定價上,也要把開發軟體的投入成本、設計等因素考慮進去」。
  • 《新華字典》上新!多了這些內容
    一本「書齡」70年的字典,再度更新了。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在北京圖書大廈正式亮相。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那些年,我們一起查過的《新華字典》
    能夠集中這樣多的專家、學者來做一本小字典的校對,堪稱世界之最。(2011年7月6日《北京日報》13版,《新版新華字典新增800多字》)   2.為「脫盲」立下汗馬功勞   到1990年前後,《新華字典》一版再版,不僅是中小學生必備的工具書,還在「掃盲」活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 《新華字典》:小字典映射大時代
    58歲的小字典,時代的風雲變幻、往事的滄桑離合、人情的苦辣甘甜、歲月的雲捲雲舒,都蘊含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字之中。58年間累計4億餘冊的發行量、連續11次的持續修訂、周總理親筆訂正字典詞條、兩次被當作國禮饋贈……一系列的記錄和榮譽更是讓這本小字典承載了更多的大意涵。耳順之年的小字典,其間既有歷史過往留下的印痕,也有不斷堅守而具備的特色。今天,我們不妨回顧這本小字典走過的道路,洞悉它背後的時代故事。
  • 《新華字典》「上新」:國民字典時隔9年更新,新在哪裡
    光明日報8月12日消息,一本「書齡」70年的字典,再度更新了。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在北京圖書大廈正式亮相。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8項內容更新,收入初心、粉絲、點讚等新詞《新華字典》(第12版)共收單字13000多個,收帶註解的詞語3300多個。
  • 光明日報:《新華字典》須適應網際網路漢語生態
    原標題:《新華字典》須適應網際網路漢語生態 《新華字典》免費版App每天只能查詢兩個字,日前引發爭議。用戶須花40元購買完整版,日查詢漢字數量才不受限制。商務印書館相關負責人回應,「(App)加入了許多紙質版字典沒有的功能」,由央視主持人李瑞英所朗讀的標準發音是亮點。
  • 《新華字典》有了手機版 普及漢字規範創新數字體驗
    新華字典APP   你是否還記得小學時代在課桌前一頁一頁翻著《新華字典》學習語文課文的時光?而今,你的下一代,則就要成為第一批翻著手機裡的「新華字典」來學習漢字的孩子。   近日,《新華字典》出版方商務印書館推出了官方版新華字典APP(手機軟體)。該APP一經發布即引發各方熱議:有網友感慨技術進步之快,也有人認為這反映出了書籍電子化的大趨勢,還有很多人藉機懷念了一把終日與字典相伴的學生時代。   官方APP上線獲好評   6月11日,目前唯一正版的新華字典APP正式登陸蘋果手機應用市場。
  • 《新華字典》APP每天只能免費查兩個字?
    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官方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的《新華字典》APP上線。該APP完整收錄《新華字典》第11版紙書內容,再現線下紙書查字方式,數字版、紙版對照,兩版可以一鍵切換。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從《新華字典》到網紅作家 中國出版的三重意蘊
    來源:證券日報作者:袁元 李喬宇在中國,哪個使用漢字的人沒用過《新華字典》呢? 自1953年第一版上市至今,《新華字典》已經走過了66個春秋,印刷次數達到數百次。數據顯示,《新華字典》全球發行量超過5.67億冊。
  • 《新華字典》APP每天免費查兩個字 網友質疑價格高
    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官方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的《新華字典》APP上線。據介紹,該APP提供數字版紙版對照、原《新聞聯播》播音員李瑞英播讀、漢字規範筆順動畫等增值服務。但《新華字典》APP的免費版每天只能查2個字的情況引發爭議,APP的開發方表示,因涉及版權及軟體開發等問題,所以需要付費。
  • 新華字典APP每天只能免費查兩字?商務印書館回應
    《新華字典》APP收費分五檔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官方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的《新華字典》APP上線。據介紹,該APP提供數字版紙版對照、原《新聞聯播》播音員李瑞英播讀、漢字規範筆順動畫等增值服務。定價考慮版權和開發成本就APP付費等相關問題,北青報記者諮詢了《新華字典》APP的設計製作方上海商笛數字出版科技有限公司,其客服表示,收費和定價的參考依據是版權和軟體開發的成本,「我們一直做付費軟體,基本上正版的工具書做出的軟體都是收費的。在定價上,也要把開發軟體的投入成本、設計等因素考慮進去」。
  • 商務印書館回應《新華字典》APP每天只能免費查兩個字
    APP完整收錄《新華字典》第11版紙書內容,再現線下紙書查字方式,數字版、紙版對照,兩版可以一鍵切換。但免費版APP每天只能查詢2個漢字的情況卻引起了爭議。定價考慮版權和開發成本就APP付費等相關問題,北青報記者諮詢了《新華字典》APP的設計製作方上海商笛數字出版科技有限公司,其客服表示,收費和定價的參考依據是版權和軟體開發的成本,「我們一直做付費軟體,基本上正版的工具書做出的軟體都是收費的。在定價上,也要把開發軟體的投入成本、設計等因素考慮進去」。
  • 捍衛「新華字典」之名
    法院判決被告華語出版社立即停止涉案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在《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相關媒體上刊登聲明,消除影響,賠償原告商務印書館經濟損失300萬元及合理支出27萬餘元。「新華字典」未註冊馳名商標,且被告華語出版社使用原告商務印書館《新華字典》(第11版)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的行為已構成不正當競爭,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在《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相關媒體上刊登聲明,消除影響;賠償原告經濟損失300萬元及合理支出40萬元。
  • 為一字跑遍全國,為一詞修改數遍:揭秘《新華字典》修訂背後故事
    別看《新華字典》的「個頭兒」不大,卻包含70餘萬字、成為億萬中國人認字學字「不說話的老師」;別看《新華字典》已「70歲高齡」,卻每隔幾年就會「升級換代」,更新最新的知識。《新華字典》修訂要經過多少流程?如何確定增加的新詞?誰來參與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