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短史記"(微信ID:tengxun_lishi)授權轉載。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與2015年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006年研發),有許多的不同。
其中一項最主要的不同,是部分歷史人物從新教材中消失了。
圖: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封面
據筆者統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中消失的主要歷史人物如下:
舊人教版教材裡,如此介紹扁鵲:
「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①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扁鵲其人其事。
圖:舊教材裡關於扁鵲的描述
舊人教版教材裡,如此介紹屈原: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出國。他吸收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屈原創作出很多優秀詩篇,代表作《離騷》,三千股傳誦的抒情長詩,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位世界文化名人。」②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屈原其人其事。
圖:舊教材關於屈原的描述
舊人教版教材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專門介紹漢、匈戰爭。課文介紹了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擊破匈奴、昭君出塞者三段歷史,主要篇幅集中於衛青、霍去病擊破匈奴。③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漢匈戰爭,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課文也不再提及。
圖:舊教材曾將「漢匈戰爭」單獨列為一課
舊人教版教材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在介紹東漢光武帝時,以小字講述了洛陽令董宣的故事:
「光武帝姐姐湖陽公主的寵奴殺死人,躲藏到公主府,洛陽縣令董宣帶人把他抓獲處死,並指責公主的過失。公主向光武帝哭訴,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就是不低頭。光武帝賞識他的骨氣,賜給他30萬錢,讚許他為『強項令』。」 ④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董宣其人其事。
圖:舊教材關於董宣的記載
舊人教版教材(2010年之前)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課文稱:
「科學家張衡製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動儀。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⑤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張衡及地動儀。
圖:舊教材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記載
2015年的人教版教材介紹了王充和他的《論衡》一書的主要內容(否定天意,否定皇帝代表天意統治人間)。⑥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王充。
此外,還有一些歷史人物在舊教材中曾簡略提到過,新教材則不再出現。如王景(舊教材記載「東漢明帝命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 杜詩(舊教材記載「東漢的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範縝(舊教材介紹「他撰寫的《神滅論》揭露了統治階級利用佛教欺騙人民的事實」)等。⑦
圖:舊教材關於王充和《論衡》的介紹
以上這些歷史人物從新教材中消失,大致有三種原因。
第一種,新教材「減負」,某些重要性有限的內容遂被刪減。
王景、杜詩無疑屬於此類。範縝、王充很有可能屬於此類;「強項令」董宣或許屬於此類。
第二種,史實有誤或仍存爭議。
扁鵲、屈原、張衡均屬此類。
(1)歷史上究竟有沒有扁鵲這個人,目前是一個疑問。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扁鵲立傳,所舉三則醫案,在時間上是很可疑的。扁鵲不可能既醫治過趙簡子,又醫治過虢國太子,齊國或者田齊也沒有什麼「桓侯」可供扁鵲去見。如果承認《史記》中所載扁鵲事跡的真實性,那麼,扁鵲死的時候差不多已經兩百歲了。
據朱維錚教授的考證,司馬遷為扁鵲立傳,其用心本就不在「保存史實」,而是為了傳遞政治見解——「治國如同治病,不可諱疾忌醫,更不可棄良醫而信庸醫,致使輕恙變重症,自招亂亡」。司馬遷刻意把「名醫傳」列在田叔、劉濞二傳中間,而不是將其與天文、氣象、佔卜之人的傳記放在一起,有著特別的深意——「他寫田叔『義不忘賢,明主之美以救過』的故事,再寫景帝用人多疑而終於激起諸侯造反乃至君位幾失的故事,在二傳之間忽然插入古近兩位名醫因醫術高明反遭不幸的故事,那序次編定,豈非無意?」⑧
即便忽略扁鵲這個人的真實性,舊教材中所謂的「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也與《史記》的原始表述完全相反。
據《史記》原文,扁鵲的高超醫術,依賴的不是「望色診病」,而是神人「長桑君」傳授的透視術——長桑君給了扁鵲一種神藥,扁鵲飲後三十日,「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雙眼可以穿透人體見到五臟六腑。扁鵲遂以此技能行醫,「特以診脈為名耳」——對外用「診脈」作幌子掩飾自己的特異功能。在治療虢太子時,扁鵲還說過這樣一番話:「越人(秦越人,即扁鵲)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我扁鵲診病,是不切脈、不望色、不聽聲、不寫形的。
(2)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屈原這個人,目前學術界也同樣沒有共識。
今天所見有關屈原的史料,幾乎全部出自《史記》,現存先秦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的名字。自晚清以來,廖平、胡適等諸多學者對《史記》所載「屈原」事跡持懷疑態度,認為《離騷》的作者未必是「屈原」;「屈原」未必存在,即便存在,其身份究竟是弄臣、楚巫還是貴族,也仍是疑問。總而言之,關於屈原的事跡,自司馬遷時代開始,就一直缺乏具備較高可信度的傳世文本。⑨
(3)張衡實有其人。但教科書中介紹的地動儀模型,實際上是當代的失敗復原品。
迄今為止,學者們依據多種原理「復原」出了多種地動儀,無一能夠實現《後漢書》中說的測定「震之所在」,由此,學術界對「張衡發明地動儀」一事的真實性和科學性產生了爭議。所以教育部於2010年暫時刪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地動儀的內容。2017年的統編本中,也未再出現張衡和地動儀的相關內容。
第三種,值得商榷的刪除。
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的消失,是新教材刪除了「漢匈戰爭」相關內容的結果。統編本用了一整課來講述《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漢匈戰爭」與「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之間的關係,自不待言;談後者,卻略去前者,似有不妥。
圖:1914年,Victor Segalen拍攝的霍去病墓
注釋
①2015年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P43。②同上,P43。③同上,P77~81。④同上,P70。⑤同上,P88。⑥同上,P93~94。⑦同上,具體頁碼依次是:P73、P74、P124。⑧朱維錚,《歷史觀念史:國病與身病——司馬遷與扁鵲傳奇》,收錄於《朱維錚史學史論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⑨楊津濤,《端午節紀念屈原,但屈原這個人真的存在嗎?》,短史記2017年5月30日。⑩質疑的聲音,可參見:趙冠峰:《張衡地動儀文獻蠡讀》,《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年第4期。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明朝300年都沒解決的蒙古問題,後金為何20多年就搞定了?
從1367年朱元璋北伐驅逐元廷起,退居塞外的蒙元在近三百年一直是明朝統治者的心頭之患。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一連串誤判導致的韓戰,為何令美國有苦難言?
在韓戰結束將近三十年之後,美國搖滾歌手約翰·普萊恩寫過一首歌,其中有幾句是這麼唱的:「戴維曾在韓戰中掛掉/然而原因我們卻不知道/現在一切都已經不重要。」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嶽飛被害後,名震天下的嶽家軍為何淪落至此?
嶽家軍鼎盛時有十萬之眾,這支大軍在嶽飛被害後,發生了什麼變化?離開了嶽飛的統帥,它能否繼續當年抗金的輝煌呢?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