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這些歷史人物已從教科書中消失,背後原因都有哪些?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短史記"(微信ID:tengxun_lishi)授權轉載。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與2015年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006年研發),有許多的不同。

其中一項最主要的不同,是部分歷史人物從新教材中消失了。

圖: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封面

據筆者統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中消失的主要歷史人物如下:

舊人教版教材裡,如此介紹扁鵲:

「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①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扁鵲其人其事。

圖:舊教材裡關於扁鵲的描述

舊人教版教材裡,如此介紹屈原: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出國。他吸收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屈原創作出很多優秀詩篇,代表作《離騷》,三千股傳誦的抒情長詩,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位世界文化名人。」②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屈原其人其事。

圖:舊教材關於屈原的描述

舊人教版教材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專門介紹漢、匈戰爭。課文介紹了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擊破匈奴、昭君出塞者三段歷史,主要篇幅集中於衛青、霍去病擊破匈奴。③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漢匈戰爭,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課文也不再提及。

圖:舊教材曾將「漢匈戰爭」單獨列為一課

舊人教版教材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在介紹東漢光武帝時,以小字講述了洛陽令董宣的故事:

「光武帝姐姐湖陽公主的寵奴殺死人,躲藏到公主府,洛陽縣令董宣帶人把他抓獲處死,並指責公主的過失。公主向光武帝哭訴,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就是不低頭。光武帝賞識他的骨氣,賜給他30萬錢,讚許他為『強項令』。」 ④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均不再介紹董宣其人其事。

圖:舊教材關於董宣的記載

舊人教版教材(2010年之前)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課文稱:

「科學家張衡製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動儀。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⑤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張衡及地動儀。

圖:舊教材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記載

2015年的人教版教材介紹了王充和他的《論衡》一書的主要內容(否定天意,否定皇帝代表天意統治人間)。⑥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不再介紹王充。

此外,還有一些歷史人物在舊教材中曾簡略提到過,新教材則不再出現。如王景(舊教材記載「東漢明帝命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 杜詩(舊教材記載「東漢的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範縝(舊教材介紹「他撰寫的《神滅論》揭露了統治階級利用佛教欺騙人民的事實」)等。⑦

圖:舊教材關於王充和《論衡》的介紹

以上這些歷史人物從新教材中消失,大致有三種原因。

第一種,新教材「減負」,某些重要性有限的內容遂被刪減。

王景、杜詩無疑屬於此類。範縝、王充很有可能屬於此類;「強項令」董宣或許屬於此類。

第二種,史實有誤或仍存爭議。

扁鵲、屈原、張衡均屬此類。

(1)歷史上究竟有沒有扁鵲這個人,目前是一個疑問。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扁鵲立傳,所舉三則醫案,在時間上是很可疑的。扁鵲不可能既醫治過趙簡子,又醫治過虢國太子,齊國或者田齊也沒有什麼「桓侯」可供扁鵲去見。如果承認《史記》中所載扁鵲事跡的真實性,那麼,扁鵲死的時候差不多已經兩百歲了。

據朱維錚教授的考證,司馬遷為扁鵲立傳,其用心本就不在「保存史實」,而是為了傳遞政治見解——「治國如同治病,不可諱疾忌醫,更不可棄良醫而信庸醫,致使輕恙變重症,自招亂亡」。司馬遷刻意把「名醫傳」列在田叔、劉濞二傳中間,而不是將其與天文、氣象、佔卜之人的傳記放在一起,有著特別的深意——「他寫田叔『義不忘賢,明主之美以救過』的故事,再寫景帝用人多疑而終於激起諸侯造反乃至君位幾失的故事,在二傳之間忽然插入古近兩位名醫因醫術高明反遭不幸的故事,那序次編定,豈非無意?」⑧

即便忽略扁鵲這個人的真實性,舊教材中所謂的「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也與《史記》的原始表述完全相反。

據《史記》原文,扁鵲的高超醫術,依賴的不是「望色診病」,而是神人「長桑君」傳授的透視術——長桑君給了扁鵲一種神藥,扁鵲飲後三十日,「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雙眼可以穿透人體見到五臟六腑。扁鵲遂以此技能行醫,「特以診脈為名耳」——對外用「診脈」作幌子掩飾自己的特異功能。在治療虢太子時,扁鵲還說過這樣一番話:「越人(秦越人,即扁鵲)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我扁鵲診病,是不切脈、不望色、不聽聲、不寫形的。

(2)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屈原這個人,目前學術界也同樣沒有共識。

今天所見有關屈原的史料,幾乎全部出自《史記》,現存先秦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的名字。自晚清以來,廖平、胡適等諸多學者對《史記》所載「屈原」事跡持懷疑態度,認為《離騷》的作者未必是「屈原」;「屈原」未必存在,即便存在,其身份究竟是弄臣、楚巫還是貴族,也仍是疑問。總而言之,關於屈原的事跡,自司馬遷時代開始,就一直缺乏具備較高可信度的傳世文本。⑨

(3)張衡實有其人。但教科書中介紹的地動儀模型,實際上是當代的失敗復原品。

迄今為止,學者們依據多種原理「復原」出了多種地動儀,無一能夠實現《後漢書》中說的測定「震之所在」,由此,學術界對「張衡發明地動儀」一事的真實性和科學性產生了爭議。所以教育部於2010年暫時刪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地動儀的內容。2017年的統編本中,也未再出現張衡和地動儀的相關內容。

第三種,值得商榷的刪除。

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的消失,是新教材刪除了「漢匈戰爭」相關內容的結果。統編本用了一整課來講述《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漢匈戰爭」與「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之間的關係,自不待言;談後者,卻略去前者,似有不妥。

圖:1914年,Victor Segalen拍攝的霍去病墓

注釋

①2015年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P43。②同上,P43。③同上,P77~81。④同上,P70。⑤同上,P88。⑥同上,P93~94。⑦同上,具體頁碼依次是:P73、P74、P124。⑧朱維錚,《歷史觀念史:國病與身病——司馬遷與扁鵲傳奇》,收錄於《朱維錚史學史論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⑨楊津濤,《端午節紀念屈原,但屈原這個人真的存在嗎?》,短史記2017年5月30日。⑩質疑的聲音,可參見:趙冠峰:《張衡地動儀文獻蠡讀》,《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年第4期。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明朝300年都沒解決的蒙古問題,後金為何20多年就搞定了?

從1367年朱元璋北伐驅逐元廷起,退居塞外的蒙元在近三百年一直是明朝統治者的心頭之患。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一連串誤判導致的韓戰,為何令美國有苦難言?

在韓戰結束將近三十年之後,美國搖滾歌手約翰·普萊恩寫過一首歌,其中有幾句是這麼唱的:「戴維曾在韓戰中掛掉/然而原因我們卻不知道/現在一切都已經不重要。」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嶽飛被害後,名震天下的嶽家軍為何淪落至此?

嶽家軍鼎盛時有十萬之眾,這支大軍在嶽飛被害後,發生了什麼變化?離開了嶽飛的統帥,它能否繼續當年抗金的輝煌呢?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相關焦點

  • 研討會︱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在工作坊的開幕式上,華東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歷史學系主任孟鍾捷指出,歷史教育比較研究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重視的話題,19世紀後歷史教育被視作民族國家建構的渠道之一,但在20世紀後半葉不斷全球化的背景下,歷史教育如何實現地方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平衡,如何完成培養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的雙重使命,這些都成為各國歷史教育研究者的共同關注話題。
  • 王凱:《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讀書筆記
    從今天開始由我為大家分享《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本書的作者詹姆斯·洛溫是佛蒙特大學的一位退休教授,曾經也做過中學歷史教師。他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美國課堂上使用的教科書都充斥著錯誤的信息和對歷史現象的一些偏見,他通過本書的編纂犀利的指出了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提出了一個令人深省的問題「歷史為什麼要這樣教?」「面對這些錯誤,今後的歷史應該怎樣教?」
  • 早期的指南針——司南是否也會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
    前段時間,因為「張衡候風地動儀被歷史教材刪除」的烏龍事件,再次引發了對復原古代科技史上的技術發明一事的討論。中科院科學史所副研究員黃興收到不少類似的「疑問」,早期的指南針——司南是否也會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而他完成不久的博士後課題正是「天然磁石勺『司南』實證研究」。
  • 魯迅那麼經典的文章為何漸漸都從教科書裡消失了?看完你就懂了!
    魯迅那麼經典的文章為何漸漸都從教科書裡消失了?看完你就懂了!作為一名舍筆從文的文學鬥士,魯迅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他的一些文學著作,包括曾經或現在出現在中學教科書中的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等等,記載魯迅的文章也在教科書上出現過。可見魯迅的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影響力有多麼大,今天咋們就來談談魯迅的文章。
  • 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資料照片新學期伊始,島內有歷史老師投書媒體,痛陳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其行徑令人髮指。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為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不斷刪改課綱篡改歷史,其直接結果之一是讓歷史教育失去知興替、明得失的意義,讓島內下一代變得淺薄無知。
  • 教科書上的嶽飛消失了,其「民族英雄」稱號也被取消,背後啥邏輯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需要英雄,他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徵,也是後世學習的表率,正是因為這些英雄的存在,才讓民族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為國家的興盛而不斷努力。《忠愍諡議》中記載:「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這是史書上對南宋名將嶽飛的評價,他的一首《滿江紅》更是書盡了其一生榮辱抱負,令人熱血沸騰。
  • 《聚焦》真相背後
    對於標榜「自由」的美國社會來說,輿論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環,你可以報導政府的醜聞,你可以批評官場的腐敗,你可以指責公眾人物的失態,但是挑戰教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聚焦」四人組挑戰的不僅是一個兩個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維護這些有汙點的神父的整個教會制度。
  • 網傳南京大屠殺歷史教科書不提 1957年書中就有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南京大屠殺」最早出現在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歷史教材。  網友供圖  熱帖  以前教科書中沒有「南京大屠殺」?  昨天,被眾多網站轉載的《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稱,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也經歷了沒有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教育。
  • 教科書 ‖ 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電子版)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    香港教科書有出版自由,但從殖民時期到今天,都有微妙自我審查。  很多人想知道,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歷史教科書是否存在尷尬之處,香港書本是怎樣去寫鴉片戰爭和南京大屠殺的?
  • 臺灣歷史教科書爭議,已走進了死胡同
    民進黨政府看似一連串對於中學歷史教育大動幹戈,以敏感的歷史認同議題在島內建構「新興國族」、挑釁兩岸關係,但這些變革不過是臺灣近20餘年來歷史教育紛爭的冰山一角。臺灣歷史教育紛爭的起始是1994年李登輝政府推出的《認識臺灣》教科書,其後臺灣又經過了兩次藍綠政黨輪替,雖然關於歷史教育變革的爭議不斷,但必須指出其中的大趨勢基本不變。
  • 美日韓三國歷史教科書都是怎麼寫中國的?可能有點出乎國人意料
    再有就是漢朝的建立以及版圖擴張等方面的知識。 另外,到了初中時期,會在世界歷史中提及中國歷史的四個朝代,分別是唐朝、宋朝、元朝以及明朝。其中所講述的知識通常都是分析朝代的興衰交替以及社會結構變化,還有跟周邊地區文明的關係和影響等等。 高中時期,則會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特色以及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
  • 教科書中依然健在歷史人物:基辛格、卡特、戈巴契夫的今天
    有三名歷史人物,影響著世界的進程,把歷史推到的新的時期。如今,三名老人,一個很瘦很瘦,其他兩個都發福了,很胖很胖的。他們都是20後30後,就是最小的那位也都89歲了,最大更是年近百歲。不過,就這名「老大哥」不是總統,另外兩位都曾是總統。對我們貢獻最大的,莫過於這名百歲老人。現在敬請基辛格博士第一個登場!
  • 普京與俄羅斯歷史統一教科書
    自普京2013年2月提出編寫俄羅斯歷史統一教科書以來,已經過去了四年。在這期間,我們一直跟蹤,密切關注事態的進展。到目前為止,經俄聯邦教育與科學部核准,編定的三套教科書已印行全俄中學,並投入教學。至此,編定統一教科書的脈絡和前後過程已基本呈現出來,有了向我國讀者提供完整情況的條件。
  • 臺獨歷史教科書到底長啥樣?
    近日臺灣「教育部」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去臺獨化」爭議,之前觀察者網已經多次報導。兩岸攜手需要文化歷史上的共識。臺灣時評人張方遠(編有《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特別為觀察者網撰文,梳理臺獨歷史教科書的歷史。臺灣有志之士的聲音值得兩岸各方傾聽。】近來臺灣政壇與社會鬧得沸沸揚揚的高中課程綱要(簡稱「課綱」)爭議,其實已非第一次。
  • 編寫歷史教科書不能睜眼說瞎話
    當然,任何國家的教科書跟學術研究還是有別,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為了符合主流的意識,也都會有所選擇、有詳有略,但這裡有個前提,即不能歪曲事實,不能片面地戲說歷史,這是教科書的"底線"。2《同舟共進》:您對當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有何看法?
  • 教科書的人物為什麼長得一樣一樣一樣的?
    文 / 張發財 民間畫家繪製歷史人物時想像力一向有限,又偷懶,於是《歷代古人像讚》千人一面;而後世紛紛以此為底版,導致教科書上的歷史人物也千人一面。教科書的人物為什麼長得一樣一樣一樣的?這事兒是我家偽知識分子發現的。偽知子雄心勃勃要畫一套中國帝王相,臨摹材料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85版教科書上的畫像。經過半個月的耕耘他選擇了放棄,因為從嬴政到劉秀到李隆基到趙匡胤,中國帝王長得都一樣:光頭強的倭瓜臉,加菲貓的腫眼泡,蠟筆小新八字眉,慢羊羊的山羊鬍子。不但長得一樣,更過分的是衣服的褶皺都一模一樣。
  • 中國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徹底否定文革
    中國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把文化大革命描述為一場領導人錯誤發動的內亂,完整遵循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文革的定性。
  • 葛劍雄:編寫歷史教科書,不能睜眼說瞎話
    當然,任何國家的教科書跟學術研究還是有別,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為了符合主流的意識,也都會有所選擇、有詳有略,但這裡有個前提,即不能歪曲事實,不能片面地戲說歷史,這是教科書的"底線"。2《同舟共進》:您對當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有何看法?葛劍雄:前些年我參加過歷史教材的評審和歷史課程標準的評定,對教科書的情況有所了解。
  •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中國歷史是被怎樣描述的?區別確實不同!
    中國歷史 而在歷史課本之中,我們不僅學習了我國的歷史,也有學習外國的歷史。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每個獨立主權國家也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就是我們可以學習而探索相關的源泉,比如在歷史教科書中說長城是萬裡長城,我們的潛意識就會形成長城有一萬裡以上。而做一些改動的歷史就會導致我們錯誤的了解歷史,而形成潛意識的認知錯誤。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歷史的真相,不要被錯誤的歷史而影響我們潛意識認知。那麼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
  • 美國、日本、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如何寫中國?差距太大
    美國、日本、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如何寫中國?差距太大。無論是對於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我國對於學生歷史知識的教育都是很看重的。如今,我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也被各個國家編寫到歷史書中。不僅如此,對於我國的歷史,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上側重於我國的四大發明以及一些其他發明,例如,講到漢朝時期,會提到造紙術,講到唐朝時期,也會提到火藥。中國歷史對世界的貢獻,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上也會完全指出,例如中藥、陶瓷,都會寫到這些原本來自中國。而對於我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上也會大致說明。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判斷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