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華社臺北7月12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臺灣專門供奉嶽飛的廟宇有30多座,加上將嶽飛作為配神供奉的則有100多座。作為嶽飛子孫,這令我既驕傲又感動。」有感於島內民間社會對嶽飛的尊崇,正在臺交流的嶽飛第28代嫡孫嶽朝軍發出如是感慨。
1999年起,嶽朝軍持續推動兩岸嶽飛文化交流,步履不停。近日,他又帶著一群「小嶽飛」來臺,希望通過兩岸年輕一代親密交流,增進了解和友誼,共同傳承嶽飛精神。
嶽飛是南宋著名將領。1988年,嶽飛後裔發起成立嶽飛思想研究會,廣納各界熱愛和崇拜這位民族英雄的人士參與,旨在傳承嶽飛「盡忠報國」「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嶽朝軍為現任會長。
1999年,嶽朝軍作為嶽飛後人,受邀赴宜蘭參加「碧霞宮」建廟100周年典禮,從此開啟了兩岸嶽飛文化交流。
「碧霞宮」又稱為嶽武穆王廟,以嶽飛為主神,廟內還設有嶽母刺字銅像。此廟建成於1899年,時值臺灣被迫割讓日本,宜蘭地方人士憤於將受外族統治,於是建廟奉祀嶽飛,藉此抒發「還我河山」之志。
為掩日人耳目,此廟便取「碧血丹心望曉霞」之意,定名為「碧霞宮」。此後,「碧霞宮」成為當地人的信仰中心,在日據時代也始終未變。
「『碧霞宮』的一磚一瓦一釘子都來自福建,當地人把農產品賣到福建,換成建廟的材料運回宜蘭。」嶽朝軍說,得知這座嶽飛廟的歷史,內心「滿懷感激與感動」。
圖為嶽朝軍(左二)在第三屆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現場。(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20年來,嶽朝軍先後八次來臺,深入島內民間社會開展交流。由於來臺時間有限,最多時他曾一天走訪7座嶽飛廟。
「我每到一座嶽飛廟都受到熱烈歡迎,與當地鄉親難捨難分。」嶽朝軍說,未料到嶽飛在臺灣如此受民眾崇敬,祭祀嶽飛的傳統禮儀保存得如此完整。
建於康熙年間的臺南後壁區旌忠廟是最早的嶽飛廟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一直是嘉義、臺南交界區域民眾的信仰中心。
旌忠廟負責人介紹說,當地習俗認為,把孩子抱到廟內認嶽飛當義父,就可獲忠義精神的庇蔭平安長大,這些義子自稱為「契子」,形成人數眾多的「契子團」。為感念嶽飛的庇佑和發揚其忠孝節義精神,當地人士於1993年成立臺灣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
2011年,嶽朝軍受邀來到旌忠廟參加「臺灣各界紀念民族英雄嶽飛誕辰908周年紀念活動」。次年,臺灣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訪問重慶,期間與嶽飛思想研究會討論決定合作設立「小嶽飛」獎學金評選活動,在兩岸分別評選出傳承孝道精神的青少年,迄今已有700多人獲獎。
5年後,21名獲得「小嶽飛」獎學金的臺灣中小學生訪問重慶關嶽廟,並與當地青少年結對交友,共拜嶽飛,共書「精忠報國」,共演「嶽家拳」。2017年起,該活動擴大舉辦,升級為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吸引了更多兩岸師生參與。
近日,第三屆海峽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在臺南開營,這是該活動首次來臺舉辦。來自大陸的51位師生與島內150多位師生在嘉義、高雄、南投、宜蘭等地,就嶽飛主題深入交流,共同觀看「祭嶽舞」、展演「嶽家拳」、瞻仰嶽飛銅像、吟誦《滿江紅》。
圖為第三屆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上,營員書寫「精忠報國」。(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精忠報國,忠孝傳家』的嶽飛精神,代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需要交棒給下一代。看到兩岸小朋友用心交流,結交為好朋友,我感到很欣慰。」嶽朝軍說。
這些年,嶽朝軍還推動兩岸嶽飛廟交流,南投日月潭文武廟、宜蘭「碧霞宮」先後與杭州嶽王廟、湯陰嶽廟締結友好關係。2015年,在臺灣星雲法師推動下,嶽朝軍等護送一尊3.9米高、2噸重的嶽飛銅像安座在高雄佛光山,讓更多臺灣民眾可瞻仰這位民族英雄。
20年來,兩岸嶽飛文化交流成效顯著,卻也面臨種種障礙,過程異常艱辛。嶽朝軍說:「雖經歷了不少波折和困難,但家國情懷和對民族的使命感告訴我們,這項交流應該持續下去。」
當前兩岸關係冰凍,島內「去中國化」行徑不斷。嶽朝軍說,在此情況下,民間更應堅持交流,通過情感交流傳承中華文化,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通過深入交流、交心,現在我與許許多多島內嶽飛精神的認同者、傳承者成為好朋友。」
嶽朝軍生於1955年。他表示,自己最大的願望是,兩岸有更多年輕人共同傳承嶽飛精神和文化,他自己也會為此貢獻畢生精力。下一步,他將聯合兩岸有識之士推動祭祀嶽飛儀式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