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金國人南下侵佔整個中原。康王趙構渡江南下,在江南建立南宋,繼續與金國抗衡。在南宋初期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以嶽飛為首的一批抗金名將擔負起保家衛國的歷史重任,與金國侵略軍展開殊死搏殺。
嶽飛對南宋忠心耿耿,在抗金之戰中身先士卒,指揮若定,多次創造了中原王朝對抗遊牧部族騎兵的經典戰例,不僅使得南宋迅速穩定了風雨飄搖的危機局面,他本人也成為南宋軍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幟和精神偶像。
不幸的是,在南宋朝廷中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逐漸佔據了上風,嶽飛身為主戰派中流砥柱,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遭到他們的瘋狂攻擊陷害。嶽飛長期手握重兵,且威望越來越高,也找來了宋高宗趙構的猜疑防範之心,嶽飛由此在劫難逃,在公元1142年被冤殺在臨安府詔獄中,釀成千古奇冤。
嶽飛是當時名震天下的大帥,是南宋婦孺皆知的重量級人物,他的死也是當時萬人矚目的焦點之一。南宋的很都詩人和此人,都對嶽飛的死表示了極大的同情與不滿,並形諸筆墨,在詩詞作品中表達出來。
南宋大詩人陸遊,就寫過很多懷念嶽飛的作品。比如《書憤》:「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羶實未聞。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嶽家軍。上天悔禍終平虜,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報國,尚憑精意祝爐燻」。
他的《感事》:「堂堂韓嶽兩驍將,駕馭可使復中原。廟謀尚出王導下,顧用金陵為北門」,在另一首《絕句》中更是直言不諱地寫道:「帷幄無人用嶽飛」,都表達了對嶽飛深切的讚美與追思之情。
令人不解的是,南宋另一個大文人辛棄疾,與陸遊的表現截然不同。辛棄疾也是南宋抗金主戰派的標杆人物,他的詞作中,很多都表達了熱血澎湃的抗金為國之心,耿耿丹心讀來令人感喟不已。
但辛棄疾一生留下的600多首詞中,提到嶽飛的幾乎沒有,也可以說是一字未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現象?按理說,他應該對主戰派老前輩不吝筆墨熱情謳歌才對呀,無論如何也不應該一字不提。
原來,其中另有原因。第一是因為生活年代問題。嶽飛卒於1142年,陸遊生於1125年,也就是說嶽飛遇害時,陸遊已經十七八歲,已經是個成年人了,故此嶽飛之死在他成長曆程中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也成為他的作品中的內容題材之一。
但辛棄疾生於公元1140年,嶽飛遇害時,他還是個兩歲的娃娃,不諳人事。等到他長大成人、能夠寫詩填詞時,嶽飛之死已經是陳年往事了,故此他對嶽飛遇害一事的感受,並未有陸遊那樣強烈。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身份官職問題。陸遊一生仕途坎坷艱難,大部分時間裡擔任的都是一些微末職務,如寧德縣主簿、隆興府通判等等雞肋小官,要麼就是給達官貴人做幕僚,因此相應地牽掛羈絆也很少,敢於直抒胸臆抒發對嶽飛懷念之情。
而辛棄疾則不然,他的官職要比陸遊高得多,擔任過江西、湖南等地轉運使、安撫使,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浙東安撫使等職,最高做到龍圖閣待制,都是手握實權的重要官職,因此必須與朝廷保持一致,在嶽飛遇害等敏感問題上不能暢所欲言。
加之辛棄疾一生矢志不渝堅持抗金,如果因寫詩填詞觸犯朝廷忌諱,導致丟官罷職,縱然他視功名富貴如糞土,但也會實實在在影響他施展自己的抗金抱負,因此他在詞作中才會對嶽飛一字不提。
參考資料:《劍南詩稿》《稼軒長短句》《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