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南渡之後,當時的將領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戰功最為卓著, 被譽為「中興四將」。
而其中以嶽飛最為著名,不過嶽飛馳名,不單單是因為他的武功韜略,更是因為他悲慘的人生經理。他雖然一心為國,但是卻被皇帝攜手奸臣所殺,令人惋惜其遭遇。後世也將其經理多次文學化,成為了如今眾所周知的民族英雄。
但是奇怪的是,嶽飛作為一個典型的悲劇英雄,卻很少有詩詞提及過他。就連和嶽飛一樣專心抗金的同時代大詞人辛棄疾,也從未為他做過詩詞。
看過辛棄疾詞的人都知道,辛棄疾非常喜歡用典。辛棄疾做詩詞6000首,就寫過劉備、劉裕、孫權、曹操、陳登、桓溫、張翰等英雄人物。但是奇怪的是,辛棄疾傳世的詩詞有600多首,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他從未直接甚至暗示的提到過嶽飛。這是為何呢?
嶽飛被冤殺,壯志難酬
說嶽飛和辛棄疾是同時代的人可能有點不太準確。嶽飛去世時是1142年,那時候的辛棄疾還是個生活在山東的兩歲小孩。那時候的辛棄疾還是金朝人而不是宋朝人。
20年後,22歲的辛棄疾因為造反逃到了南宋,也正是那一年宋孝宗為嶽飛平反昭雪,追諡武穆,後來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既然已經平反了,那寫詩紀念懷念嶽飛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是在辛棄疾的詞中,並沒有見到寫嶽飛的內容。莫非辛棄疾看不起這位曾是金人心頭之患的大英雄麼?恐怕答案不是這麼簡單。
為何辛棄疾不寫嶽飛?追根到底,還是因為太危險。
詞人寫詞喜歡託古託典,辛棄疾更是個用典大師,像是諸葛亮、劉裕、廉頗、孫權、劉備、陳登、桓溫、張翰等人他都提到過。這些人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時代久遠。
時代久遠,代表了安全。自古以來因為嘴欠而被處死的文人墨客不計其數。嵇康寫詩,說周公不是聖人。司馬昭心想:「這個逼內涵我!處死!」於是嵇康掉了腦袋。
所以古代文人都有一個習慣,寫詩起碼要寫兩個朝代之前的人。前朝和今朝的人,能不寫就不寫。否則撤職貶職是小事,一不注意可能全家都要掉腦袋。
而嶽飛的情況比這更加複雜,他先是被先帝以謀反的罪行處死,幾十年後又被另一個皇帝平反,追封為鄂王。嶽飛是平凡了,但他也是被前任皇帝處死的。辛棄疾如果公開讚頌一個被當今皇上父親處死的人,恐怕也是不太合適。
當時的嶽飛,顯然是一個南宋的敏感人物。大家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是誰都不能說出來。一旦說出來,就難免會惹上麻煩。而作為從淪陷區來到宋朝的敏感人物,辛棄疾也深知自己一旦禍從口出,殺身之禍在所難免。
辛棄疾曾經在《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說過:
臣生平則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
要注意的是,雖然嶽飛很早就被平反了,但是迫害他的秦檜,一直生活到了1187年,也就是嶽飛平反的25年後。辛棄疾那年47歲了。這樣的環境下,就算勇敢如辛棄疾,想寫嶽飛估計也不敢寫吧。
有意思的是,雖然嶽飛生前與辛棄疾並無來往——嶽飛死那年的辛棄疾才2歲。但是辛棄疾和嶽飛的孫子嶽珂卻是老忘年交。
據《古今詞話》記載:辛棄疾擺酒宴請賓客,宴會上辛棄疾吟誦了自己的《賀新郎》和《永遇樂》,請在座的人點評一下。當時和父親一起來的嶽珂年紀明明還小,卻指點了辛棄疾一番,認為第一首前後有重複之意,第二首用典太多。
辛棄疾非但不生氣,還接受了嶽珂的意見,把這兩首詞改了幾十稿。不知道今天我們讀到的,是不是嶽珂提意見之後的最終版。
相臺嶽珂年少,率然對曰:「童子何知而敢議,必欲如範希文以千金求嚴陵祠 記一字之易,則晚進竊有議也。」幼安促膝,使畢其說。珂曰:「前篇豪視一世,獨前後二警語差相似,新作微覺用事多耳。」於是大喜,謂坐客曰:「夫夫實中予痼。」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未竟。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一個點讚關注和收藏。這對我真的很重要,謝謝!!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