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公子喧囂。自古人們常說「伴君如伴虎」,在古代,一不小心得罪了帝王,那小命可就要玩完。可是辛棄疾寫的一首詞,就讓壽皇(孝宗)十分不高興,但是孝宗最終沒有加罪於辛棄疾,這又是為何呢?這首詞就是——《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這首詞,不得了!它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戰鬥性,甚至把南宋比作即將過去的晚春,比作即將落幕的斜陽,從內容上看,這首詞是一首典型的婉約詞,實際上也是典型的「摧剛為柔」。它深刻地表達了詞人對南宋統治者的不滿,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也有自己在政治上不被重用的哀怨之情。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詞的「廬山真面目」吧。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最前面一段是小序,交代了寫作的背景。這首詞寫於辛棄疾南渡之後的第十七年,這一年他四十歲。這一年他被朝廷由湖北轉運副使改調為湖南轉運副使,然而在此前的兩三年內,他也被多次調任,但是均未能久任。
其實了解宋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而辛棄疾是武將出身,再加上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幹過好幾件大事,所以深受統治者的忌憚,因此他就被統治者多次調往不同的地方,而且官職也不高。這次的調任,其實他心裡也明白原因。可是殘酷的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差距太大了,他的心裡十分痛苦與憤怒。出發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他感慨萬千,就寫下了這首詞。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去。」如今已是暮春天氣,哪裡禁得起再有幾番風雨的襲擊?「又」字表達了詞人對春的憐惜之情,渴望春能夠留下來。「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由於害怕春很早就會過去,所以詞人期望花能夠晚些開放,只是因為「花開早」必然導致「落紅無數」,這裡對春的憐惜之情就又遞進了一層。
由以上的情感導致了詞人發出了「春且住」的呼喚,可以看出詞人內心的急切之情,因為此時已是暮春天氣,再不停止,春就要過去了。詞人急切地呼喚春天能夠停一停腳步,可是「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此時春已經到了天涯海角,已經沒有退路了,春回不來了。
因為春回不來了,所以詞人產生了「怨春不語」的情緒。「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這幾句大體意思是說看來最殷勤的只有房簷下的蜘蛛了,它為了留住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結網,用網來網住那飛去的柳絮。
上片主要抒發了詞人的傷春離別之情:惜春、留春、怨春。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這幾句運用了陳皇后失寵的典故,阿嬌被漢武帝打入冷宮後,曾重金請相如為她寫一篇賦,希望能夠重新得到漢武帝的寵愛,可是最終還是失敗了,所以說是「佳期又誤」,而陳皇后失敗的原因不過是「蛾眉曾有人妒」,在這裡辛棄疾用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而這種複雜痛苦的心情,又無人可訴說。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這裡的「舞」字有「手舞足蹈」的意思,就是很得意的意思。這幾句的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難道你沒看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都死於非命嗎?這裡的「玉環飛燕」暗指的是南宋的投降派。
為什麼詞人會發出「閒愁最苦」的感嘆呢?一般人看來,閒的時候應該不會發愁才對呀,可是為什麼詞人會在閒的時候發愁痛苦呢?換個角度來看,有才能的人會希望自己閒著嗎?「閒」意味著什麼?這對於他們來說可不是件小事,一閒就意味著沒有事情可幹,沒有事情可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他的才能無處施展,所以越有才能的人在閒的時候越痛苦,越「愁」。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不要想著可以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除鬱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著那被暮靄籠罩著的楊柳,這種景物是蒼涼的、悲傷的,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下片主要寫宮闈之事,展現了詞人創作婉轉嫵媚的一面,由此也可以看出辛棄疾有寬闊的藝術掌控能力。他的詞不僅僅只是「豪放」,其實更是剛柔並濟的。
在這首詞裡,辛棄疾把南宋王朝比作晚春和斜陽,這其實是一種隱喻的手法,而這兩種都是轉瞬即逝的,其實這也是詞人用隱喻來婉轉地表達自己對南宋王朝的看法。根據他這一年寫的《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可以得出,他當時是受人忌恨,所以被貶,從而離開了抗金的衝要之地鄂州,所以他才悲恨有詞。詞中寫了暮春,寫了斜陽(夕陽),這採用了《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以宮怨的形式,對朝野之中的小人作了斥責。
在詞人的眼裡,南宋早已是千瘡百孔,已經到了天涯,已經無路可退了,詞人可謂是心急如焚。可是在這種危急的時候,統治者還要打擊主戰派,還不給主戰派回應,依舊在這個偏安一隅的地方執迷不悟,所以就充滿了對以皇帝為首的投降派的強烈批判意義。
皇帝是傻子嗎?很明顯不是。他讀懂了辛棄疾的這首詞,所以他很不高興,但是這又是事實,再加上這首詞寫得很是纏綿悱惻,所以他最終沒有加罪於辛棄疾,而辛棄疾也沒有因為寫了這首詞而獲罪。
想了解更多關於詩詞的信息嗎?那就關注我吧!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圖片,最後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