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度陳偉偉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也就是嶽飛的故事,能說明這種現象:「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的存在和發生、發展原理。我們可以稱其為「通行證和墓志銘現象」。我們很多人都有曾因不懂此原理而受挫的經歷。
徹知這個原理會對我們過好職業生涯和社會生活很有幫助,少走彎路,少掉坑。不要做萌蠢新人,當然「高冷白骨精」也不是什麼褒義詞。但願人人聰明又善良,成熟又成功。
當然不要因為這個故事而感到悲觀,或者恐懼。像嶽飛這樣的冤案和不公平不正義現象,是出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只有在封建和專制社會形態下,才會出現這樣極端的假惡醜現象。
最終所有陷害嶽飛的人全部榮華富貴、官運亨通,最後得了善終。這是典型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嶽飛和他的兒子嶽雲被殺若干年後,新皇帝給嶽飛平反,給了他許多榮譽稱號,對他的功績大加讚譽。社會民間也對嶽飛懷念和讚美,把嶽飛做神祇供奉。我們現代的歷史教科書中也把嶽飛評價為民族英雄。這是典型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嶽飛死後埋葬在杭州棲霞山,後世凡有嶽飛祠堂的地方,必有秦檜等四人的鐵鑄跪像以示羞辱。正所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兩句和「通行證和墓志銘」等二句正好成了對仗。
即使你能「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任你囂張任性,但是最後死後也會把你「白鐵無辜鑄佞臣」。
即使你只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雖力行「仁義禮智信」而被迫害,但是你死後,歷史會還你清白和榮譽,會有人感慨「青山有幸埋忠骨」。
即使當時是非混淆、正邪難分,但是歷史是公正的,時間是慧眼明亮的。謊話會被識破,偽裝最後會暴露,蒙冤者最終得到昭雪。
先看嶽飛的成長曆程,嶽飛於公元1103出生於河南一個農民家庭,好讀書,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二十歲就跟隨武林高手習得一身好武藝,精通刀術槍法,弓馬嫻熟,成為武林高手,「一縣無敵」,後參加了對遼國作戰的「敢戰士」並經選拔成為一名分隊長,成為一名基層軍官,從此開始他的軍旅生涯。嶽飛英勇善戰、身先士卒,表現出優秀的軍事領導才能,累積軍功而39歲便官至高位,成為宋代最年輕的高官,典型的由布衣而卿相,尤其對於一個徵戰沙場、九死一生的武官來說,更加是少見和難得。
嶽飛的人際關係和私生活也毫無瑕疵,嶽飛一家人粗布衣服,非逢年過節,日常不飲酒吃肉。嶽飛不住豪宅,不納小妾,事親極孝,教子極嚴,待師極恭,是完美的儒家君子的典型,是徹底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愛國者。嶽飛能表現出這樣優秀品質和任何修養,是出於嶽飛對窮苦百姓的慈悲心腸。嶽飛確實愛兵如子,也確實為國為民,一代儒將,而且嶽飛威武雙全,能詩詞、善書法,且都達到極高藝術成就。嶽飛天資極高,一心為國為民,再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助力,就造就了他的成功。
嶽飛心懷救國救民、還我河山的大心願,九死一生與金人作戰近二十年,終於在最後一場戰役中已經有望收復故都,但是到了朱仙鎮,一心與金人議和的皇帝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讓其回師,嶽飛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嶽飛在被解除了兵權後關進監獄。宋金議和,秦檜受金賄賂做內應,金人要求: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
嶽飛、嶽雲父子在獄中被殘酷折磨,嶽飛一身錚錚鐵骨,任其拷打,也不言語,供詞只有八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
公元1142年12月,皇帝宋高宗賜死嶽飛、嶽雲父子,此時嶽飛39歲,正是年富力強、建功立業的大好年紀,可嘆可惜。
嶽飛死後南宋百姓為之痛哭,而對岸金人則徹夜飲酒歌舞歡慶嶽飛之死。
雖然嶽飛沒實現收復故都、直搗黃龍的夙願,但是在遭遇靖康之恥後,南宋面臨被遼國滅亡的危險,嶽飛和其他抗金將軍,英勇奮戰。因為嶽飛,遲緩了金人滅宋的步伐,最終使金人再也無力滅宋。
包括秦檜在內的所有謀害嶽飛的人,最後都算得上是善終,而嶽飛冤案則在宋孝宗繼位後才得以平反,給嶽飛諡號武穆,封鄂王,立廟嗣於湖北武昌。
嶽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遭遇和不公正待遇?因為嶽飛沒有認識清楚封建王朝的三個現實,且犯了三個錯誤。
三個現實是:一是中國封建帝王「外儒內法」的帝王心術,二是「盡忠報國」和「盡忠報君」是有本質不同的。三是嶽飛和皇帝趙構的利益取向不同,嶽飛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天下蒼生的利益,而皇帝趙構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享樂和生命安全,且皇帝也期待嶽飛只為他的利益服務。
嶽飛犯的三個錯誤是:
一、他不該勸皇帝趙構立太子,因太子可能因急於繼位而殺老皇帝趙構。
二、他不該反對和金國議和,因為皇帝趙構寧願媾和後偏安一隅卻能享樂。
三、嶽飛不該建議皇帝趙構迎回被金人俘虜的兩位前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因為兩位前皇帝有可能和趙構爭奪皇位。
中國封建王朝向來有外儒內法的傳統,皇帝他教你要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但是皇帝實際考慮的是自己的享樂和利益,他嘴上說要你為百姓服務,實際上他是想讓你只為他服務,只為皇帝一人的利益服務,為皇帝一人的錦衣玉食和酒色財氣服務。皇帝要臣子做他的服務員、奴才、幫兇、打手。所以即使大臣貪財好色、飛揚跋扈、魚肉百姓,皇帝也是不管的,只要你不降低皇上的生活水準,只要你不想篡位弒君、不威脅皇帝的生命安全,只要你能伺候好皇上享樂,無論你是怎樣的大奸大惡之徒,皇帝依然會對你寵信有加的。
這就是所謂的「君君臣臣的封建思想」。嘉慶和嚴嵩是這樣的關係,乾隆和和珅也是這樣的關係,他們雖然奸惡卻依然被皇帝寵信。而相反的例子就是皇帝趙構和嶽飛,雍正和年羹堯也比較勉強算的上,雖然嶽飛為國為民,或者年羹堯為皇帝辦了大事,卻依然被皇帝拋棄殺害。
皇帝想要嶽飛「盡忠報君」,但是嶽飛正如他母親在他背後所刺的字是想的「盡忠報國」。「報君」和「報國」是有本質不同的,有著不同的利益取向,最終也為嶽飛召來了殺身之禍。這也正是「外儒內法」的封建帝王心術的絕妙效應。
外儒:皇帝嘴上說要你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要你憂國憂民,要你「報國」。利益取向是指向人民。內法:皇帝心裡想的是怎麼無為勝有為,披髮御婦人而天下大治,要你做奴才做幫兇,要你「報君」。利益取向是皇帝自己。
不僅僅宋朝皇帝如此,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讀到《孟子》中民貴君輕的字句時,就痛罵孟子、揚言如孟子活在當時,必殺了孟子,竟然還把孟子遷出了文廟。
嶽飛沒有看到這內外之別,結果他那「還我河山」的利國利民的事情也沒辦成。但是有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戚繼光,他領悟到了那封建社會官場內外之別的玄妙,做出了正確應對,從而也幹成了那「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利國利民事業。戚繼光沒有行卑鄙但也有了通行證,也因為高尚而有了墓志銘。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外儒內法現象」、「通行證和墓志銘現象」,並非是人類社會永存的現象,只是那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特有的暫時現象,是封建社會的特有屬性所規定和註定的。這些醜惡歷史現象必然會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而消亡。
要懂得假惡醜發生發展的原理和機制,學會怎樣和假惡醜相處,拿到這樣一種通行證,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和其他人,才有了建功立業和為國為民做事的基礎和前提,才有可能有高尚的墓志銘。
實際上近現代和當代的國內外幾位優秀政治家都是深知此道理,並且有效運用,可以自己查看資料了解。
善意的理想是純潔動人的,但是現實卻以另一種有些殘忍的原理運作。為了實現理想,不得不學會怎樣運用現實的原理。
我們一定要向嶽飛學習,但是有時也有必要向戚繼光學習。
這就是「通行證和墓志銘現象」的存在和發生、發展原理。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六度陳偉偉 編輯:吃硬碟吧、小二
近期精選內容請戳
▼
中國各省最愛吃的動物圖鑑
還沒關注的小夥伴,趕緊掃碼關注,
別錯過了更多精彩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