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2020-12-09 重樓逾陀

撰文:川流

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

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現實所見的情景,與人們的期待是相違背的,於是引起心靈的不安,種種焦慮、不安、憂悲、困擾、苦痛隨之而來,惱亂著身心,不得自在。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詩》

大約在2600年前,印度的釋迦太子經過六年的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解脫一切執見的束縛,成為了一代聖者。在他徹底醒覺後,他曾經一度猶豫,應否將他所證悟的道理,解釋給世人知悉?會不會徒勞無功?

然後他看到面前的蓮池,在蓮池中,有不同的蓮花在生長著,有些蓮花是淹沒在水中,有此則已生長到水面,有些更透出水面,不為汙水所沾染。於是他想到,同樣的,世間之中,也有各種不同根器的人,雖然有些人是愚昧的,也會有一些人是能了解他所體驗的,於是釋尊才決定說法。

佛陀從生命所面對的種種憂悲惱苦、疑惑恐懼作層層追溯,他看到世間無盡苦惱的根源,正是世人因無知而執著,以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自我」而來的。佛陀就是第一個徹底擺脫了這個「我執」的枷鎖,得到自由自在的聖人。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雜阿含經》

佛陀為了啟發弟子,於是說出了「無我」的教說,教示弟子通過觀察身心的無常變化來放開對「自我」的執著。他指出,我們當觀察自己的身體時,便很容易覺察到它是不停息的變化,而這最後是歸於壞滅(苦)的。

身體會壞滅的話,它便不能是一個永恆的「自我」了,它不是自我的話,更不會是由自我所擁有的東西。能夠這樣觀察的話,便是如實正確地觀察了。除了物質身體之外,其餘感受、思考、意志、認知等心理現象,都只能看到不停的變化而已,其中何來有不變的「自我」呢?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雜阿含經》

由於人類的思維特性,往往將概念二分,以掌握其意義,成就知識。人們一方面建立主客的對立,另一方面再將自我與對象事物執著不放,或執其有,或執其無。因此,佛陀主要是要破除人們的執見,而並非是要討論對象是否存在的。

他只是教示我們在實踐上放開對「自我」這個觀念的執取,並由此而達致心解脫。一般人不明就裡,便以為佛陀說「有」說「無」,實際上佛陀說「無常」,並非是真的說對象是無常,而只是要我們消除對「常」的執見;他提出「無我」的說法,亦是要破除弟子對「我」的執取,當「我」的執見放下後,「無我」亦應同時放開,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解脫。唯有對二邊思維概念皆不執取,方能如佛陀所說的處於中道,「中道」即是正向於解脫的方向。

「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中論》

人們如何能身處於這個概念二分的語言思維空間之中,破除對二邊概念的執見,同時還處身於這個概念世間中呢?佛陀指出這便要通過對身心專注的訓練,使心念能了了分明於當下之一刻,由此而體察到我們的心念,無不是處於緣起激流之中。

種種思維執見,只不過是一堆堆概念的延續,其中根本沒有永恆不變的成份,亦沒有獨立自存的性質,我們都是依著身心概念的變化,隨著時空的轉換而前進。其中何來有「有我」?何來有「無我」?生命只是緣起緣滅的觀念流轉而已。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說有空,諸佛所不化」-- 《中論》

針對於後來的佛弟子執著於「有我」、「無我」的討論時,大乘佛教便提出了「空」的論說,試圖從另一角度來破除人們對「有、無」二邊的執見。「空」的提出,並非從存有論的角度來討論事物的「有」或「沒有」,而只是指出我們不要執著有這個「不變自性」的觀念而已。

佛家提出「空」這個說法,正是要破除弟子對一切事物的執見,因此說出「一切皆空」。但世間人永遠是存在著執見的,因此佛家在提出「空」的同時,亦舉出了「空亦復空」的說法,提醒我們千萬不能執實了這個「空」的見解,以為是真理,否則又會形定了另一層的執見了。

其實,修行只是不斷破執的過程而已。

相關焦點

  • 從「我的購物單」到好物推薦再到同好社區,微信的「好物圈」為什麼...
    ,將用戶的購買記錄暴露給好友的產品機制就引發了大範圍的擔憂,「現在我的好友不僅知道我在看什麼,還知道我在買什麼了?」所以,好物圈也是一個短時間內調整最多的產品。從最初整合小程序購買記錄的「我的購物單」,到基於社交關係進行好物推薦的「好物圈」,再到最近主打基於垂直領域的「圈子」功能的同好社區,好物圈經歷了多次重構。
  • 原味福音(結語)我愛「原味」
    無特殊原因,每日20:00準時更新 我愛「原味」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薯片界」開始出品好些奇味、怪味、異味的薯片——我疑心,那是——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薯片」,「舌頭」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口味」……卻又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薯片界」又開始出品一些所謂「原味」薯片——我疑心,那是因為「薯片界」中奇味、怪味、異味的薯片太多太濫了,於是乎,有些人就開始懷念起「原味」薯片來。
  • 「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
    班上總有 1、2 個讓大家覺得「有點怪怪」的同學,他們或者會在某些課程跑去其他教室上課,或者體育課時,只能在旁邊看著大家打球、遊泳。平常他們雖然與大家一起待在教室裡面,你卻總覺得好似有一道隱形的牆難以突破?──這正是臺灣以「融合教育」為名、卻是以「整合教育」為實的教育現況。什麼是「融合」教育?
  • 這個夏令營裡,我見證了孩子的「偉大」與「卓越」
    「故事評估」簡單來說,就是把孩子在蜂窩的學習過程寫成故事,再用故事幫助艦員們知道:我是誰、我厲害的地方在哪裡、我未來的挑戰是什麼。,什麼學習故事的不同維度,什麼理論框架,通通沒有進入我的腦海裡,我滿腦子就是想趕緊把這個故事寫下來。
  • 「今夜月色真美」為什麼是「我愛你」的意思?
    夏目漱石的「今夜月色真美」如今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但是很多小夥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今夜月色真美」的風雅。「今夜月色真美」的原句是「月が綺麗ですね」。月亮:つき喜歡:すき交往:つきあい首先在讀音上就有巧妙的雙關「聲之形」裡西宮硝子因為失聰發音不清而讓將也誤會「今夜月色真美」是夏目漱石所說大家都知道,但在什麼情況下就不是誰都知道了。
  • 鈴木一朗:「我的夢想」與「鐘擺式打法」
    「我的夢想」一朗在小學六年級寫了一篇題目為「夢」的作文,當時他就已經立志要成為職棒選手了:為了縮短跑上一壘的距離與時間,宣之將原本慣用右手的一朗硬是調教成左打,他也嘗試將高爾夫球揮桿的基本動作結合在一朗的揮棒之中,後來演化成獨特的「鐘擺式打法」。「鐘擺式打法」是用來形容打擊時身體的擺動,猶如掛鐘的鐘擺。
  • 別摸我!該用「觸れる」還是「觸る」?
    選項3「展示品には手を觸れないでください」和選項4「展示品には觸らないでください」這兩種表達都正確,但是相比之下,選項3「展示品には手を觸れないでください」更加常見。下面,跟著教研君一起來看一下「觸れる」和「觸る」這兩個詞在表示「接觸、觸摸」這一意思上有何不同。根據《明鏡國語辭典》,「觸れる」既是自動詞,也是他動詞。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編輯:普寂緣起與大意本篇主要是談我義及由此體相關係而衍生的「我相」(此「我相」有別於下文中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中的「我相」,故以引號標示) 。眾所周知,無我是佛法基本理論。《金剛經》中述及的「我相」更可細分為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 我為什麼不看好微信的「深色模式」和「群待辦」功能?
    下面說說我從用戶視角出發的一些看法:一、「深色模式」優勢並不明顯,並不會產生什麼用戶價值1.,可見微信對於支持「深色模式」的態度。微信團隊之前針對「深色模式」的回應那為什麼在iOS版本更新中,又全量上線這個新模式,我理解其實是針對蘋果官方要求的被動之舉。畢竟之前微信和蘋果也有幾次交鋒,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並且面對蘋果這種嚴格的審核條例,微信還真有可能面臨下降的風險。
  • 【日語快進階】「我知道了」是用「知る」還是「わかる」?
    經常會有學生問什麼時候用「しる」?什麼時候用「わかる」?
  • 少女漫畫「只要你說愛我」及「鄰座怪同學」動畫化決定
    少女漫畫「只要你說愛我」及「鄰座怪同學」動畫化決定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 日語裡「海老」與「蝦」有什麼區別?
    在日語裡,「海老」與「蝦」都讀作「えび」,指的都是甲殼類的蝦。那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怨憎會」與「愛別離」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叫做「人間」,釋迦牟尼佛就是體會了人間的各種痛苦、煩惱,才悟道成佛。事實上,佛法所說的「八苦」中的「怨憎會」與「愛別離」,就是兩種來自人際關係的痛苦,這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怨憎會」,是指互相憎恨的人老是冤家路窄,常常見面。
  • 日語裡的「ぢ」「づ」在什麼時候用?
    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濁音時,會學到兩組讀音一樣的假名,分別是「じ」「ぢ」(都讀「ji」),「ず」「づ」(都讀「zu」),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單詞裡究竟用哪個呢?其實這兩組假名在古代日語裡的讀音並不相同,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一樣的讀音。198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現代假名使用方法》(『現代仮名遣い』),裡面規定:原則上不再使用「づ」「ぢ」,而是統一為「じ」「ず」。
  • 「など」「なんか」和「なんて」的區別是?
    皆さん、こんばんは~各位同學們晚上好~我是今川日語的杉山老師,又到了今川8:30學日語的時間了,感謝大家持續關注。我們的口號是:每一天,更優秀!でははじめましょう!表示例舉的「~など」也可以使用「~や~や~など」的形式,本來是用來例舉同類事物的副助詞。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據說「〆」這個字是由漢字「卜」變形而來,也有人說「封」字簡略化後產生的字,沒有標準答案。書面信封口上的「〆」則是表示此信封已經黏死封閉好。也就是取「閉(し)め」的關閉、合上之意。而文件中的「〆切(しめきり)」即是表示截止時間,這種用法取自「締(し)め」,有關閉、結束等意思。
  •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講釋】「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爾時」指的是第一品〈序品〉說完之後。「安詳」是身心的平衡,「安穩微妙之貌」。大家或許覺得智慧、慈悲很重要,其實安詳更值得追求。安詳不是外在的考驗,或是證果多少、得到什麼果位,而是身心的安寧和諧,修行首先追求的要件,即是安詳。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
  • 日語中「醫者」「醫師」「先生」的區別是什麼?
    「醫生」在日語中的說法有「醫者」「醫師」「先生」等,區別是什麼? 在日本的醫療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醫者」「醫師」「先生」這三個詞,而且通常都翻譯為「醫生」。那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同樣表示「理由」,「から」「ので」「て(で)」有什麼區別?
    「から」「ので」「て(で)」同樣表「原因,理由」,用法究竟有何不同?什麼語境下用三者中的哪個更為合適?今天就其基本用法做一下簡單的梳理。首先,我們先從對於這樣一句話的回答來看一下三者語感上的不同:——森さん、また遅れたんですね。 /小森,你又遲到了。① ええ、バスがなかなか來なかったから、遅れ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