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繼湘
作者簡介:辛繼湘,湖南湘潭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來源:《教育科學》2020年第4期
摘 要:教科書研究的文化邏輯是指在教科書研究的過程中所遵循的文化規律與秩序,是對影響教科書發展的文化因素及其內在機理的理性概括與表達。就教科書本體研究而言,需要理清教科書文化的本質屬性及其與學科文化、學習者文化以及社會文化的關係;從教科書歷史研究來看,需要透過文字符號揭示隱含其中的歷史文化,剖析影響教科書發展的歷史文化因素,闡明教科書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機制與意義;對於教科書比較研究,則需要恰當運用文化主位和客位的立場與方法,理解中外教科書在內容選擇、結構設計、編寫體例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從而更清晰地把握教科書發展的文化脈絡與內在邏輯。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文化自信導向的中小學課程創新研究」(項目編號BHA180159)。
教科書研究的文化邏輯理性概括與表達了影響教科書發展的文化因素及其內在機理。在教科書的本體、歷史和比較研究中,文化邏輯制約著研究的理路與方法,規範著對教科書文化的理解與把握,對於剖析影響教科書發展的文化因素、理清其中的文化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科書本體研究的文化邏輯
教科書本體研究的文化邏輯在於理清教科書不僅承載著文化、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功能,而且在本體層面上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屬性是教育性,與學科文化、學習者文化以及社會文化存在不同和聯繫。
本體層面的教科書文化是指教科書在編寫、審定、研究及其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取向、知識系統、思維方式、語言符號的總和,其本質屬性是教育性。從教科書的價值取向來看,教科書的基本功能是用於教學,不論什麼學科的教科書,它存在的根本意義都在於讓學生通過教科書受到教育。「教科書通過對學生進行知識宣講,從中產生善惡原則;教科書本身意味著應當如何看待不同的人、事和現象,應當獲得或不獲得哪些知識、學問和價值,應當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評價思想、社會和人。」在知識系統方面,分門別類的教科書體現了相關學科的知識體系,包括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邏輯結構、學科態度與方法等,具有學科知識的基本特徵。但教科書的編制過程顯然不是把學術領域的學科知識直接搬進來,而是要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道德觀念、審美取向等將學科知識加以剪裁、提煉和重組,並依照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展水平進行改編、改造,進而形成教科書獨有的教育性知識系統。從思維方式上看,教科書兼有成人和兒童的思維方式:一方面,教科書是用於學生學以成人的文本材料,學生經由教科書「成人思維」的訓練和引導,原本形象化、直覺性的思維逐漸具有了抽象性、邏輯性,原本比較淺表、簡單的認知也一步步走向深刻、複雜,從而能夠更好地認知周圍的世界;另一方面,教科書還必須具備兒童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延續自己有價值的思維形態,並通過可接受的途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因此,教科書中蘊含的思維方式實際上也是一種教育性思維方式。在語言符號方面,作為文本的教科書主要呈現的是書面語言,這種書面語言與其他文本呈現的語言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不僅要方便看,而且要有助於讀(不僅要有助於默讀,還要有助於朗讀,能朗朗上口),使文字更加富有表現力;其次,不只是讓學生讀到文字,還要能讓學生看到圖畫,做到圖文並茂,以增強教科書的教育效果。
教科書文化具有學科文化的一些特徵,但不等同於學科文化。所謂學科文化是指學科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學科價值取向、知識體系、研究方法以及學科意識與規範的總和。在價值取向上,學科文化更注重學科知識在某一領域的理論建構或實踐運用價值,不同學科的價值、功能各異;而教科書文化更注重學科知識的教育性價值,不論是什麼學科,也不論其有哪些學科的獨特功能,其教育性價值始終是第一位的。就知識體系而言,學科文化十分看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邏輯結構的嚴密性、概念原理的專業性、語言的學科規範性,而教科書文化更關注知識體系能否便於學生學習,體系的完整、邏輯的嚴密、概念術語的專業、語言的規範固然重要,但必須服從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認知規律來選擇和編排;就研究方法來說,學科文化很重視學科領域的獨特研究方法,教科書文化則不僅注重學科研究方法,而且看重學習者的學習方法,目的在於讓學習者通過恰當的方式去學習、理解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在學科意識方面,學科文化能夠讓研究者對學科產生認同並以此規範自己的行為,而教科書文化則可以使研究者擁有學科教學意識並對其研究產生深遠影響。由此可見,教科書文化內含著學科文化,但不是簡單地引進學科文化,而是對其進行了教育性文化的改造。在教科書研究中,如果把教科書文化等同於學科文化,那麼展開的研究很可能只是以教科書為載體的學科研究,而非教科書研究。
教科書文化與學習者文化內在關聯。對於學校未成年的學習者來說,其文化的核心是兒童文化,即兒童所具有的獨特認知方式、思維習慣、言語表達、價值觀念。在兒童眼裡,世界不是分門別類的學科領域,而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有機整體,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知,他們總是會調動各種感官去感知和體驗周圍的世界。在他們看來,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富有情感和詩意的,他們在面對外物時往往不是遵循事物的客觀邏輯、規範規則去思考,而是按照自己的情感體驗、奇特想像來對待,這種情感、想像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在現實世界和想像世界可以自由轉換。他們在各種活動中自由玩耍、自由表達,十分享受活動的過程而不受結果左右,可以任性地幻想和創造,很少受到物質需要或其他利益的支配,所作所為皆因發自內心的喜愛和生命衝動。兒童是教科書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因此無論是在內容選擇、體例編排還是版式設計方面,教科書都需要體現出兒童文化,讓兒童樂於接受和使用。與此同時,教科書也是教育兒童長大成人的文本材料,因此也具備成人文化的很多特性。相對於兒童文化的整體性、直覺詩性、非實利性,成人文化更多顯現的是分割性、邏輯理性和實利性。成人文化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問題,成人有時候也需要向兒童學習,從兒童那裡感悟天性,感受純真、活潑與自然,但成人文化是「在兒童時期所建構的身心水平基礎上持續進行的經驗重構。這種精神結構的不斷重構是成人的精神創造,而成人的精神創造有可能超越進化歷史,從而為生命和精神文化的進化奠定新的生長點」。一本優秀的教科書,其中蘊含的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是交織在一起的,相互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共同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要。因此,在教科書研究中,研究者既不能只從成人文化的視角去考察教科書的選材和編排,也不能單純從兒童本位立場、兒童視角去探尋教科書的改革與發展,只有理解教科書文化是兩種文化的兼容,才不會使研究變得片面和武斷。
教科書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是,教科書文化內含社會文化,但並非全盤吸收社會文化,而是對其進行選擇、改造與超越。社會文化在價值取向上豐富多元,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生活,其價值取向也各不相同;而教科書文化體現的是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儘管不同課程的目標並不一樣,但在價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那就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文化內容上,社會文化包羅萬象,各行各業、各種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傳統的和現代的文化,本土的和外來的文化,並存於整個文化大系統中;而教科書文化需要對各種各樣的文化進行選擇,去粗取精、擇優排劣,以利於學生健全發展。就此而言,教科書文化與社會文化是一種選擇和被選擇的關係。亦即教科書文化並非簡單吸收社會文化,不是複製式的照搬,而是根據教育規律、課程性質、學生特點,對文化內容進行調整和組織,對不適應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內容、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影響,通過文化分析和批判加以澄清和淘汰,對各種類型的文化進行必要的改造,使其符合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文化內容、形式和傳播媒介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教科書文化一方面需要去適應迅速發展的社會文化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另一方面還需要更主動地選擇和改造社會文化,對文化的意義給予新的闡釋,並不斷構建出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因此,教科書文化研究不僅是基於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大事件或價值導向加以探討,而且還需要從引領時代發展的趨向出發探索文化的優化與創新。
二、教科書歷史研究的文化邏輯
一定歷史時期的教科書必定承載著那個時期的特定文化,經由教科書的符號系統揭示內含其中的歷史文化,這對於剖析影響教科書發展的歷史文化因素、闡明教科書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機制與意義十分重要。
教科書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主要涵蓋價值體系、知識經驗、思維方式、語言符號等內容,其中知識經驗、語言符號比較外顯,是一種顯性文化,而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具有內隱性,屬於隱性文化。顯性文化處在文化結構的表層,有著明顯的存在形式和目的明確的傳遞方式,直面歷史文化中的各種文化類型和樣態,直接體現文化主體的思想與行為,可以通過量化研究(包括頻次分析、篇章分析、重點分析、廣度分析等方法)來確定教科書中某個歷史階段的文化主題出現的頻率、不同歷史階段文化內容的發展變化,從而清晰呈現出教科書對於文化傳承與創新所走過的歷程。而隱性文化處在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沒有明顯的存儲形式和表達方式,深藏於文化主體的內心深處,需要經由質性研究(如話語分析、解釋學分析、價值取向深度分析等方法)來揭示出教科書文本中難以測量的內容,包括隱於文化事實、文化現象背後的基本觀念和意識形態,教科書傳遞的價值規範和思維方式等。在教科書的歷史研究中,需要關注到兩種文化的存在,尤其是對於隱性文化,不能因為其難以覺察和把握就不予重視。事實上,隱性文化恰恰是文化結構中最基本、最深刻、最真實也最牢固的文化,它在維繫文化的合法傳承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研究者只是注重量化研究,僅希望通過統計、圖表呈現的方式來得出結論,即使數據十分精確、圖表細緻周全,也不能充分揭示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其傳承的全貌,只會使教科書研究停留在淺表層次,缺少說服力。因此,在教科書研究中需要把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結合起來,既從文化表層做數量統計,也從文化深處進行質性分析,從而全面、深度揭示出教科書所傳承和創新的文化內容與特徵。
對於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關係,教科書歷史研究需要理清和把握兩者的內在邏輯。文化傳承主要是指不同時期或時代文化的縱向傳播,是某一民族或地方文化的代際傳遞和繼承。文化創新則是對文化的變革、改進、拓展和創造。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辯證關係在於傳承包含創新,創新基於傳承,文化傳承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文化創新滲透於文化傳承之中,二者相互作用,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所有文化形態的更新和發展都不可能在一個毫無文化傳統的空地上出現,也不可能直接通過外來文化的移植或替代來實現,而是要在原有文化基礎上進行文化重構。任何「對傳統文化的魯莽切割,對傳統文化積極因素的輕率否定,都將導致民族文化觀念的虛無主義滋生以及對外來文化脫離現實的頂禮膜拜,甚至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文化重建的狂熱。它使一個社會的文化出現歷史延續的斷層、世代延續的價值理性斷裂,打斷了文化發展所必需的經驗性積澱」。而每一種文化要想持續性發展,都不可能只是對原有文化的吸收、複製和繼承,而要在文化積澱的過程中對原有文化進行重組、更新與再造。「教育在傳遞文化傳統的過程中,從來就不是簡單地複製文化。它或因社會變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狀況以及教育者自身價值觀的差異,賦予文化傳統以新的意義;或因各文化要素的重組、整理、融合,使文化傳統發生性質、功能等方面的變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迸發出文化更新的火花。這些新的文化意義或要素,就形成了文化傳統的擴展和延伸。」如果這種觀點成立,那麼教科書正是以其獨有的優勢在文化意義的創新、文化要素的再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科書歷史研究中需要把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內在關係揭示出來,應該認識到教科書在保存、維繫文化的同時也在選擇、整理文化,在促成文化積澱的過程中也在促進文化的增值與創新。如果無視兩者的聯繫,分別言說教科書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而不去深究其中的互成關係,就無法理清教科書文化功能的內在機理,不能清晰呈現教科書發展的文化軌跡。
此外,教科書歷史研究還需要澄清另外一個問題——教科書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究竟是自決、主動的,還是他律、受動的?教科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有其自適應能力,「這是原初信息進入教科書的自在力量,它意味著教科書存在的基點。如語文教科書必然包含有字詞句篇的原初信息、數學教科書中必然包含有數字與符號的原初信息、美術教科書中必然包含有色彩的原初信息……教科書的學科名稱一旦確立,必須有相應的原初文化信息的進入,這是不以外界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說,教科書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其自決性,不論外界因素發生怎樣的變化,教科書自決進入的文化信息並不能受其影響。此外,教科書主要是用於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要使教學取得相應的成效,必然要主動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學過程的特點對文化內容進行選取或捨棄、強化或弱化,以使其適應教師教學的需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科書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自決、主動的。對此,教科書研究不可忽視教科書的自組織力量在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中的作用,需要對教科書的自主性及其作用機制有足夠的重視和認知。
不過,教科書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力的作用,在傳承與創新文化的進程中也可能是他律、受動的,這也是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使然。「整個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是一個自組織與他組織系統相互作用、有機推進的過程。精神文化生活在社會發展中歷史地演進,它既是在文化的新舊交替、上下傳承中『歷史』地演進,又是在社會結構變遷、物質生活革新的推動下、創造中『被歷史』地演進。」正如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所言:「文化觀念方面的變遷有內在性和自決性,因為它是依照文化傳統內部的邏輯發展而來的。在這層意義上,新觀念和新形式源自某種與舊觀念、舊形式的對話和對抗。但文化實踐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必然與社會結構互相影響……整個文化的變遷,特別是新生活方式的出現之所以成為可能,不但因為人的感覺方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因為社會結構本身也有所改變。」教科書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其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也深受社會政治、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結構的影響,哪些文化內容能夠進入到教科書中來,進入以後會發生怎樣的改變,都與外部力量的準入、幹預有關。這種外部力量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既可能推進教科書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可能會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在教科書歷史研究中,需要理清各個歷史階段影響教科書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外在因素,找到這些因素作用於教科書的方式和途徑,從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等背景的分析入手,梳理出教科書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於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特點與變化,從而揭示教科書發展同時代變遷的相關性,從歷史演變、社會變革與轉型中尋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條件、機制和動力。
三、教科書比較研究的文化邏輯
在進行教科書的比較研究時,如何揭示和看待教科書隱含著的文化差異十分重要。事實上,中外教科書在內容選擇、結構設計、編寫體例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不同,其深層原因之一在於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的異質性。
本土文化是指紮根本土、世代傳承,經過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語言的積澱,具有相對穩定性、獨特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外域文化相對於本土文化而言,在價值觀念、倫理規範、語言思維、生活習俗等方面具有異質性。異質文化中的教科書,其內容與形式的諸多不同與文化上的差異存在深刻的關聯。有研究者對中美語文教科書在選文主題上進行文本比較後發現,在選文主題上,美國語文教科書(馬浩嵐編譯版)選文比例較高的5個亞目依次為批判揭露(佔比為15.5%)、自由平等(佔比為13.1%)、社會秩序(佔比為12.1%)、信仰理想(佔比為10.3%)、歌頌讚美(佔比為10.3%);我國語文教科書(人教版)選文比例比較高的5個亞目依次為愛國(佔比為17.8%)、自由平等(佔比為6.5%)、批判揭露(佔比為5.6%)、革命精神(佔比為3.7%)、信仰理想(佔比為3.3%);此外,美國語文教科書對政治諷刺、權利義務、民主法制、戰爭、和平等5個主題的選文較多。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文化分析,認為美國語文教科書選文主題的特點體現了美國文化中注重批判精神,提倡通過對現行社會制度、社會現象中的問題進行揭露和批判,去追求並維護自由平等、建立良好社會秩序。尤其是「美國語文教科書直面描述正義戰爭的價值,突出美國為維護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美國核心價值觀,不惜通過戰爭、犧牲生命來追求,起到了對美國當今通過文化、經濟、軍事手段來維護來其世界霸權地位的全球政治戰略進行合理化辯護的功能」。顯然,這樣的分析揭示了兩國教科書選文主題不同的文化原因。
研究者還進一步發現,美國語文教科書的選文多是作者談親身體會,以第一人稱來傾訴對美國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奮鬥、體驗、感悟;而我國語文教科書的選文大多選用作家、同事等他者的記述作品,以第三人稱指稱。研究者從語言交往的效果差異上進行了區分,認為第一人稱、第二人稱代詞的所指對象是語言交往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閱讀第一人稱的課文可以實現作者與閱讀者的直接對話,易於把閱讀者帶入作者所講述的真實境域中,產生情感共鳴。而第三人稱代詞的所指對象不是語言交往活動的直接參與者,而是話題中所涉及的人物,閱讀者是在聽情境之外的局外人講故事,它的真實感、教育性較第一人稱指稱效果相對弱些。研究者從語言交往效果的角度對教科書的選文進行比較分析是可取的,但深度研究則需要揭示不同人稱表述中的文化差異。美國文化很重視個人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自我依賴」為主要特徵,強調自我思考、自己做決定、自我評價,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更看重自己的興趣、愛好、感受,認為個人價值應從內在途徑獲得,無須從別人的評價中來檢驗,不會特別關注別人的看法和評價。而中國文化有所不同,很看重他人評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密切,為人處世顧及他人的感受和印象,進行選擇和決策時,他人的意見和評價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些是形成人稱表述不同的文化原因,是教科書比較研究中需要關注的文化邏輯。
有研究者對中國和美國初中數學教科書的習題開展了一項比較研究,發現我國人教版和美國IM版的初中數學教科書在習題上呈現出顯著差異:人教版教科書的開放性習題數量佔比僅為0.7%,而美國IM版教科書開放性習題的數量佔比達到了5.6%,明顯多於人教版。在具體設計上,美國IM版教科書更注重學生對常規問題中的結論加以說明,包括「你是怎麼得到這個結論的?」「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等。有些習題還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推理證明的過程進行合理的解釋,通常是以「解釋你的推理過程」「用自己的話說」等形式來呈現,旨在讓學生通過對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解釋,來反思自己的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從而在這種個人體驗中增強數學能力。此外,同樣是證明題,美國IM版教科書注重歸納、猜想,激發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人教版教科書則更重視演繹推理訓練,強調對數學問題進行嚴格的推理證明,以此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研究者對中國和英國的母語教科書綜合性學習設計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我國語文教科書所呈現的大多是陳述性知識,即告訴學生去做什麼以及為什麼去做,卻很少呈現程序性知識,即告訴學生怎麼做;而英國教科書很重視呈現程序性知識,通過活動過程的設計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體會「怎麼做」。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我國教科書在內容選擇和文本呈現上,對創新思維關注不夠;英國教科書則以圖片表格、思維導圖、頭腦風暴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思考。上述兩項研究雖然對教科書在習題數量、類型、知識點、難易程度、內容選擇與呈現等方面的不同做了細緻比較,但未能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上探尋產生不同的文化原因,缺少使研究走向深入的文化比較和分析。
透過教科書的內容設計、編寫體例、習題系統、呈現方式的不同深究其中的文化差異並不容易,需要恰當運用文化主位與客位的立場和方法來看待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文化主位研究是從事件參與者的角度去觀察這一文化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並把他們的描述和分析的恰當性作為最終判斷的立場和方法。這種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要努力去獲得必要的有關類別和規律的知識,以便能像當地人那樣去思考問題,去行動」。包括學會當地人語言、生活方式,掌握當地人所具備的知識、規則和能力,理解當地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思維習慣。文化客位研究則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考察某一文化中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認為旁觀者的觀察和研究是有意義的、正確的。運用這種方法的研究者往往不使用在本地人看來必定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和恰當的概念,而是使用從科學數據中得來的範疇和規則進行判斷、得出結論。在教科書的比較研究中,對於本土文化的認知,不僅需要研究者從文化主位的立場去體會本土文化的內在結構、運行規律以及獨特價值與意義,而且需要從文化客位的立場去考察本土文化,從身處其中的文化中超拔出來,進行客位化、他者化的審視與比較。只有在比較研究中堅持這樣的原則,研究者才能避免受主觀成見、自我認同、定勢心理的限制,才能夠更清晰地把握文化的精神特質、意義系統與發展脈絡,透徹理解深蘊在教科書符號系統、編排體例中的本土文化。而對於外域文化的考察,研究者不應只從客位文化的立場對他者文化進行比較和評價,還需要從主位立場介入,設身處地、移情於異質文化之中去感悟文化差異,避免先入為主地依照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度去理解和評判異質文化,從而能夠準確判斷異質文化的不同之處,揭示其內在本質,使教科書比較研究能夠透過符號、形式的表象進入文化的內核,從不同文化的比較中走向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