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嶽飛,沒聽過這個名字的人只怕不多。他一生徵戰,保家衛國,都是忠臣的典範。嶽飛也因此一直被列入課本,他的事跡也廣為流傳。
然而現在他卻被移出課本,從教科書中刪除,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甚至為她鳴不平。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凡事都有它的原因,嶽飛被移出課本也不例外。
首先,當時的宋朝國力不弱,但軍事力量卻不行。大宋的君王一直善待文臣,但對武將卻尤為忌憚,嶽飛作為大宋一個出色將領也難免受到猜忌,這也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
嶽飛一心奮勇殺敵,可惜最後沒能戰死沙場,卻死於自己效忠的朝廷手裡。在他死後,後人在為他建造陵墓之時,以秦檜為首的五人跪像,至今依然還在。由此可見,在人們心中,嶽飛一直都是民族英雄,無可撼動。為啥到了如今的當代,他會被移出課本呢?
大家都知道,當時宋朝主要的敵對國家是金國和匈奴。所謂民族英雄是指能夠抵禦外敵、可安天下或是死於社稷之人。放在以前,嶽飛的確是民族英雄,因為他抗金抗匈奴。但現在卻不能說他是民族英雄了,因為當時的金國和匈奴放到現在來看,相當於現在的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地。
現在已經統一了,金國和匈奴在已經不存在了,如果說還把嶽飛列為民族英雄的話,那豈不是把現在的北方那些遊牧民族當成是「外族」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也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團結。畢竟他們現在已經是一家人了,也要顧及他們的感受。
所以說,嶽飛移出課本的原因可以用十個字來概括:「以前的外敵,如今是內親」。
嶽飛被移出課本也是必然的,是大勢所趨。雖然大家都敬佩嶽飛,對於他被移出課本表示不平;但個人感情跟國家穩定團結相比,就顯得渺小了,不得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