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臺灣人,是我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他原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倉海,也稱倉海先生,詩文中常自署「東海遺民」、「臺灣遺民」。《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

 

  樹立教育救國信念

 

  1864年(清同治三年),丘逢甲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一家教書先生家。丘逢甲4歲入塾讀書,由其父教讀。他生性聰穎,6歲能詩,7歲能文,14歲考取秀才,福建巡撫丁日昌很是賞識,賜他為「東寧才子」(東寧即臺灣別名)。25歲丘逢甲應福州鄉試,中舉人,26歲赴京會試,考中進士,成為我國歷史上臺灣籍有數的著名進士之一。

 

  時值19世紀晚期,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鬥爭激烈,我國領土成了帝國主義瓜分的對象。臺灣孤懸海外,為我國東南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在這種背景下,丘逢甲痛感民族、國家禍患重重,日益關心中外事變,接觸了西方文化,「慨然有維新之志」,「毅然以天下為已任,恆為大吏陳國家大計」。他雖然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但他深感清王朝腐敗無能,無意做官。他認為不如「專意養士講學,或為民間仗義興筆,反有意義」。於是在光緒帝接見後,他即告假歸臺省親。回到臺灣後,福建省臺澎道唐景崧對他很賞識,請他出來做官,被他謝絕,他只允任《臺灣通志》採訪師。1889年丘逢甲開始走上教育生涯,任臺中衡文書院主講,同時在新竹五峰鄉創辦山莊書院,不久又任臺南府羅山書院、嘉義府崇文書院的主講。他講的是新學,要學生在課餘,勤讀報章,關心國事,激發他們的愛國感情和民族意識。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

 

  正當丘逢甲在臺灣發展教育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中日籤訂割讓臺灣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全國譁然。丘逢甲憤然召集臺灣鄉紳聯合致電清政府抗爭,要求清廷廢約抗戰,保衛國土,但無效。激於義憤,他傾盡家資,在清政府不顧臺灣人民死活、臺灣人民「無主可依」的情況下組織和率領臺灣健兒,組成五萬餘人的抗日護臺大軍,與日寇浴血奮戰。他與道員林朝棟協守臺中,他們於新竹一帶與日寇血戰20餘晝夜,在犧牲的將領中有不少是他的學生,如姜紹祖(「敢」字營統領)、丘國霖(「誠」字營統領)、徐驤(「捷」字營統領)、吳湯光等烈士。經過浴血奮戰,終因彈盡糧絕,丘逢甲於同年七月底,在部將勸諫下,乃揮淚內渡大陸,歸返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鄉淡定村。回鄉後他築「念臺精舍」培栽後進,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教育事業中。

 

  「練十萬學生軍」育才救國

 

  丘逢甲在劫後餘生回到家鄉後,痛定思痛,認為抗日護臺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人民缺乏應有的教育,不懂什麼是國家、民族利益及其與自身的關係。他在1900年與另一革命志士唐才常會面時曾談到臺灣抗日失敗的教訓,他說,當時「臺南北留下壯勇,不下四五萬;臺中義軍雖屬新募,猶肯死戰。乃彼久練之兵,一與遇敵,土崩瓦解,真令人不勝憤懣,以後革命必先練學生軍乎?」他深刻認識到不造就一批具有愛國革命思想的新軍,就不足以使革命成功。這是他歸返大陸後大力倡導教育,創辦新學,開發民智的主導思想。

 

  丘逢甲內渡後於1897年應潮州地方官之聘,出任韓山書院院長,從此重又踏上「育才救國」的道路。在韓山書院他提倡新學,著重介紹西方學說以啟民智,但遭舊勢力的反對,辭職離去。

 

  1898年—1899年冬,丘逢甲主講於潮陽縣東山書院、澄海縣景韓書院,仍以新學保士。在連年講學活動中,他認識到舊式書院不能很好灌輸新知識,若想造就能振興國勢的人才,就必須創辦新學。於是他約同好友共同創辦了東文學堂。不久,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為了救國救民,丘逢甲加速了創辦新學的步伐,1901年春,他聯絡了粵東開明士紳,在廣東汕頭創辦了嶺東同文學堂。該學堂模仿天津北洋學堂分班教學的做法,除聘中文教員外,還聘請了在汕頭英、日籍學者以及歸國留學生為教師,課程設有經、史,還開設了算學、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外語(日、英文),還有「兵式體操」。學堂堅持「取歐西法教育青年,以維新鼓舞士氣」,來學青年不少是傾向新思想、要求革命的青年。

 

  丘逢甲在《緣起》一文中指出辦嶺東同文學堂的主旨。他說:「西人已以學強其國,於是侵凌遠東。日本志士,相與奮發,不三十年亦遂以學強其國。而在東方,土地、人民十倍於日本之中國,乃鄙夷西學不屑道,以馴致以貧弱而危亡。」他辦同文學堂,就是為了儘速地通曉日本維新之道和西方的學術,他認為「學西文非十年不能道,學日文則一年而可成」,「且西人有用之書,東人多譯之」,「為求其速效,不能不先借徑東文,此本堂之宗旨也」。

 

  丘逢甲在嶺東辦學,不過十餘年,就見效果,「嶺東民氣蓬勃奮發,國民軍起,凡光復郡縣,莫不有嶺東人參與其間,皆此校倡導之力」。

 

  除了在嶺東辦學之外,丘逢甲還在廣東各地辦學。為培養小學教師他辦了「鎮平初級師範講習所」,還辦了不少小學、中學,「單以創兆名校之丘氏族學,閩粵之間不下十數」。

 

  丘逢甲在內渡大陸後數年間,致力於辦新學,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有聲望的教育家。1906年他被兩廣總督聘為學務處視學,及廣府中學堂與商業學校監督(校長),1908年又被教育界同仁公推為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

 

  擁護辛亥革命

 

  丘逢甲晚年堅決推崇孫中山民主革命學說,擁護辛亥革命。1908年他以兩廣學務公所議紳身份,委派革命黨人羅福星前往南洋視察僑校,羅氏得以在南洋從事革命活動;他還推薦革命黨人林修民(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到廣東警官學堂任教;1909年他兼任兩廣方言學堂校長時,聘請革命黨人鄒魯、朱執信任教;他當選省諮議局副議長後,即安排革命黨人古應芬為諮議局書記長,鄒魯為書記。191110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丘逢甲聽到消息振奮不已,他寫道:「內渡十七年,無若今日快心者」,認為「革命軍從此推翻清室,建立共和,賢能在位,誠意振刷,則洗雪國恥,恢復故土,可指日計」。當時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妄圖在廣州掙扎,丘逢甲挺身而出,召集各界人士會議,力主擁護共和。而此時省諮議局不少議員相繼逃往香港,正議長易學清託病不出,身為副議長的丘逢甲當機立斷,於118日在諮議局召開各界人民會議,正式宣布廣東省共和獨立,並催在香港的革命黨人胡漢民速回省城任都督。從此,廣東宣告光復。

 

  廣東軍政府成立後,丘逢甲被推為中華民國廣東省軍政府教育部部長。他與王寵惠、鄧憲甫三人又被推為粵省代表,赴南京參加籌建中央臨時政府的會議,在會上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丘逢甲被選為參議院議員,成為民國成立後第一名臺灣省籍議員。19121月丘逢甲肺病復發,請假南歸,不幸於1912225日溘然長逝。在彌留之際,他喃喃語曰:「吾不忘臺灣。」終年48歲。

 

  丘逢甲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一生為國家民族的團結統一而奔走呼號。為挽救民族危亡他大辦教育,為推翻清政府他擁護辛亥革命,他切盼「大九州當大一統……溶溶四海一家春」。臺灣人民向以龍的傳人為光榮,他們十分崇拜民族英雄鄭成功,同時也崇拜抗日護臺的英雄丘逢甲。臺灣人民為了紀念他,開辦了「逢甲大學」。丘逢甲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愛國者和教育家,他的著作被後人收集在《丘倉海先生文集》中,這部光輝的著作,成為我們今天學習和研究他一生的寶貴資料。 

 

原作者: 張蘭馨 源: 人民網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在臺灣】抗日護臺的臺灣進士:丘逢甲
    正當丘逢甲在臺灣積極從事桑梓教育、培植青年士子的時候,一場戰火在朝鮮半島熊熊燃燒起來了。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年屆三十的丘逢甲接受了他一生中最為嚴峻的血與火的考驗。如果說,這之前的桑梓教育是丘逢甲愛國思想的初步實踐,那麼乙未年的抗日護臺,則是丘逢甲愛國思想最重大的一次實踐。
  • 抗日護臺——丘逢甲
    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回臺於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或許在他心中,教書育人、將眼光投在年輕人身上,比在官場上往來逢迎,伴隨一個行將老朽的王朝走向終點,要輕鬆明快得多。他曾言:「義勇青年,國之元氣也。興國革新,有賴於斯。」  1895年4月17日,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島激憤,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
  • 愛國先驅丘逢甲
    ——丘逢甲    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經常會聽語文老師提起晚清民族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故事。丘逢甲1864年12月26 日(陰曆十一月 二十八日)丑時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銅鑼灣(今臺灣省苗慄縣銅鑼鎮)。父丘龍章,貢生,時在銅鑼灣任教。
  • 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2017-: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作者 李茜 郝燁  百餘年前,晚清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在廣東彌留之際仍心繫台灣,立下遺囑「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 「丘逢甲」情牽「寶島心」
    近日,參加廣東丘逢甲紀念活動的臺灣位學一行18人來到蕉嶺,參觀了丘逢甲故居、逢甲紀念中學、文福創兆學校等與丘逢甲有關的場所,在蕉嶺參觀看到的一切給他們很大觸動,他們準備回去後積極推動丘逢甲研究,來促進臺灣民眾「睜眼看大陸」,增進臺胞對大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丘逢甲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紀念丘逢甲的研討活動逐年增多。
  • 解讀蕉嶺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廬
    它就是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廬。    1895年,丘逢甲離臺內渡,返回祖籍地鎮平(今蕉嶺)。1896年,在朋友的資助和幾經考察下,丘逢甲終於選定在文福探地村建築新居,並把新居命名為「心泰平草廬」。匾額為丘逢甲的好友、廣東巡撫許振褘所書。草廬大門上方懸掛「培遠堂」牌匾,兩側為自擬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
  • 丘逢甲
    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丘逢甲的父親丘龍章,臺灣貢生,畢生從教,為鄉村塾師。他不僅是一位熱心桑梓教育、培養後進的塾師,而且是一位關心國事、具有愛國心的封建知識分子。
  • 廣東電視臺踩點拍攝《丘逢甲》紀錄片
    中國臺灣網9月9日廣州消息 日前,廣東電視臺大型節目部攝製組導演王偉華、沈蔚林等一行來蕉為拍攝《丘逢甲》紀錄片進行踩點,希望以新的手法、新的角度拍攝《丘逢甲》,進一步展示丘逢甲英勇不屈的民族氣節,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和平統一。
  • 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該詩是丘逢甲於1896年4月17日寫的,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等內容的《馬關條約》籤訂一周年。丘逢甲,這位原籍蕉嶺縣文福鎮的近代史上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由此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今年12月26日是丘逢甲誕辰140周年,有關方面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準備工作已展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
  • 丘逢甲:中國睡獅今已醒
    愛國義士保臺抗日     清朝乾隆中葉,丘逢甲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從事開墾。    強敵壓境,臺灣人民「無主可依」、「無人肯援」,一介書生丘逢甲悲憤至極,積極反抗日本侵略,維護民族尊嚴和祖國統一。他傾盡家資,組織和率領數萬人的抗日護臺義軍,橫刀躍馬與日寇浴血奮戰,並向國內外發表討日檄文,宣言:「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
  • 「夜半騎鯨夢渡臺」——臺灣抗日誌士後人「回家」憶先人
    「漂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臺」,6日在廣東梅州蕉嶺舉行的「客家精神與臺胞抗日運動」座談會上,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以下簡稱「抗日協」)理事長丘秀芷(丘逢甲後人)展示了丘逢甲生前所作的最後一首詩,並將放大的影印本匾額贈予丘逢甲祖籍地——蕉嶺縣政府。  丘秀芷現場誦讀了這首詩的全文:萬事都應付酒杯,眼見雲合又雲開。中天月色雨餘好,大海潮聲風送來。
  • 丘逢甲《春愁》賞析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別號滄海君,後曾以滄海為名。近代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曾組織臺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下面就講他幾個故事片段。  1.聰明而愛國的臺灣少年。  丘逢甲的先祖早已漂洋過海,定居於臺灣省,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他生於臺灣省苗慄縣,而祖籍為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鄉淡定村。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近代臺灣省籍著名抗日誌士、進步教育家和愛國詩人丘逢甲,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閼,一八六四年出生於臺灣苗慄銅鑼灣,長後移居彰化縣(現臺中縣)。一八九五年抗日護臺事敗後內渡大陸,定居於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一九一二年因病辭世。
  • 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面對日本侵略,立志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
    --------《送頌臣之臺灣》寫下這首詩的,不是別人,正是晚清詩人,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丘逢甲(1864——1912),臺灣苗慄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嚴華子。丘逢甲的祖先本是廣東的客家人,因為當地人多地少,乾隆年間,其曾祖父丘仕俊這才遷到臺灣定居,到了丘逢甲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人了。經過世代努力,丘家得家境慢慢變好,其父丘元寶也成為了一名私塾教師。父親對丘逢甲寄予厚望,所以早早給他開了蒙,還常給他講解中國歷代先賢事跡,鼓勵他錘鍊品德學問。丘逢甲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自幼讀書不輟,積累了豐厚的學識。
  • 【文化博覽】丘逢甲《春愁》賞析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別號滄海君,後曾以滄海為名。近代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曾組織臺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下面就講他幾個故事片段。1.聰明而愛國的臺灣少年。丘逢甲的先祖早已漂洋過海,定居於臺灣省,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他生於臺灣省苗慄縣,而祖籍為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鄉淡定村。
  • 嶺南風採——愛國詩人丘逢甲詩歌的臺灣情結與藝術特色(二)
    臺民聞訊,鳴鑼罷市,哭聲震天,丘逢甲得知,悲憤交集,當即血書「拒倭守土」,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並聯合臺紳,上書朝廷表明臺民誓死不服瀛倭,共血書三次,多次上書反對割讓臺灣,在呼天不應的情況下,丘逢甲聯合一批愛國志士,倡議成立抗日保臺的救國義軍。5月, 丘逢甲被推為義軍大將軍率義軍抗擊進犯之敵,新竹一役,與日軍血戰二十餘晝夜,終因餉絕彈盡,死傷過多被迫撤退。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近現代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誌士。歲暮雜感 - 近現代·丘逢甲一曲昇平淚萬行,風塵戎馬厄潛郎。民愁競造黃天說,歲熟如逢赤地荒。七貴五侯金穴富,白山黑水鐵車忙。春愁 - 清代·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汕頭海關歌寄伯瑤 - 清代·丘逢甲風雷驅鱷出海地,通商口開遠人至。黃沙幻作錦繡場,白日騰上金銀氣。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猴年新春正月,友人攜紙質書法藏品一幀來訪,長寬不過近尺,十二個字赫然在目:  逢甲先生正 爭取勝利 于右任 (末有鈐章,見圖)  十二個漢字,筆力遒勁,剛柔相濟,且有鈐章為證,當是書法大家于氏青壯年時期所書的真品,旋向友人致賀,友人把複製品留下紀念。這份于氏手跡證明:于右任和丘逢甲確曾會晤於滬上,時間當在1912年正月中旬。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猴年新春正月,友人攜紙質書法藏品一幀來訪,長寬不過近尺,十二個字赫然在目:   逢甲先生正 爭取勝利 于右任 (末有鈐章,見圖)   十二個漢字,筆力遒勁,剛柔相濟,且有鈐章為證,當是書法大家于氏青壯年時期所書的真品,旋向友人致賀,友人把複製品留下紀念。這份于氏手跡證明:于右任和丘逢甲確曾會晤於滬上,時間當在1912年正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