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視臺踩點拍攝《丘逢甲》紀錄片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9月9日廣州消息 日前,廣東電視臺大型節目部攝製組導演王偉華、沈蔚林等一行來蕉為拍攝《丘逢甲》紀錄片進行踩點,希望以新的手法、新的角度拍攝《丘逢甲》,進一步展示丘逢甲英勇不屈的民族氣節,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和平統一。

  今年是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先生誕辰150周年。蕉嶺縣委、縣政府特地邀請廣東電視臺拍攝《丘逢甲》紀錄片,旨在弘揚丘逢甲的偉大愛國精神,增強和激發兩岸同胞的愛國熱情,共建美麗家園,共圓中國夢。

  廣東電視臺高度重視,指派強大的攝製團隊專門負責拍攝此片。為充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攝製組在蕉嶺縣委宣傳部、縣電視臺等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深入到丘逢甲故居、創兆學校、逢甲墓園、桂嶺書院、逢甲陳列館等地察看、了解,邀請本縣丘逢甲研究會專家、學者座談,詳細了解丘逢甲的人物史料。這次策劃拍攝的是紀錄片《丘逢甲》,策劃方案通過以後,將在逢甲故裡淡定村開拍,還要移師臺灣採訪。《丘逢甲》紀錄片將挖掘新的角度,採用新的手法展示丘逢甲,弘揚他「抗日保臺,統一中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真實地向世人展現丘逢甲這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特別是在臺灣保臺抗日和近代教育領域中的突出貢獻。(中國臺灣網蕉嶺縣臺辦通訊員 王廣城)

相關焦點

  • 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梅州市蕉嶺縣),光緒年間進士,授工部主事,惠潮嘉視學員。
  • 抗日護臺——丘逢甲
    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  視青年為「國之元氣」  鼓勵學生「非學好外語不可」  丘逢甲(1864年—1912年),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生於臺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
  • 「丘逢甲」情牽「寶島心」
    近日,參加廣東丘逢甲紀念活動的臺灣位學一行18人來到蕉嶺,參觀了丘逢甲故居、逢甲紀念中學、文福創兆學校等與丘逢甲有關的場所,在蕉嶺參觀看到的一切給他們很大觸動,他們準備回去後積極推動丘逢甲研究,來促進臺灣民眾「睜眼看大陸」,增進臺胞對大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丘逢甲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紀念丘逢甲的研討活動逐年增多。
  • 愛國先驅丘逢甲
    ——丘逢甲    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經常會聽語文老師提起晚清民族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故事。丘逢甲1864年12月26 日(陰曆十一月 二十八日)丑時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銅鑼灣(今臺灣省苗慄縣銅鑼鎮)。父丘龍章,貢生,時在銅鑼灣任教。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近代臺灣省籍著名抗日誌士、進步教育家和愛國詩人丘逢甲,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閼,一八六四年出生於臺灣苗慄銅鑼灣,長後移居彰化縣(現臺中縣)。一八九五年抗日護臺事敗後內渡大陸,定居於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一九一二年因病辭世。
  • 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該詩是丘逢甲於1896年4月17日寫的,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等內容的《馬關條約》籤訂一周年。丘逢甲,這位原籍蕉嶺縣文福鎮的近代史上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由此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今年12月26日是丘逢甲誕辰140周年,有關方面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準備工作已展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經過浴血奮戰,終因彈盡糧絕,丘逢甲於同年七月底,在部將勸諫下,乃揮淚內渡大陸,歸返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鄉淡定村。回鄉後他築「念臺精舍」培栽後進,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教育事業中。
  • 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丘逢甲還同廣東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趙聲、汕頭《中華新報》的革命黨人葉楚傖、梁千仞,以及活躍於廣東社會各界的同盟會員如朱執信、林修明、溫翀遠、林震、古應芬、高劍父、高奇峰等,都有密切的聯繫。1907年夏同盟會在潮州黃岡發動武裝起義失敗後,廣東官府大肆搜捕革命黨人,丘逢甲從中勸阻,「盡力防止株連」,使一批革命黨人免遭迫害。
  • 丘逢甲:中國睡獅今已醒
    >    清朝乾隆中葉,丘逢甲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從事開墾。    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丘逢甲等率義軍打了大小一百多仗,致日軍死傷32000多人,其中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向川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誠等斃命。     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氣壯山河的保臺抗爭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淡定村。連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
  • 丘逢甲的《春愁》與下丘屋
    說到《春愁》這首名揚四海的愛國詩篇,我們不能不說到淡地村(今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下丘屋。因為《春愁》寫於下丘屋。據《丘逢甲年譜》載,「1895年,冬在鎮平淡定村卜居」,指在淡定村建房。「1896年,夏,淡定村居屋築成」,指培遠堂落成。從乙未到丙申經過冬、春、夏三季,正是在這一春天裡,丘逢甲用血淚寫下了這首詩。那麼,他又是在哪裡寫下這一詩篇的呢?由於年譜未及,已經成謎。
  • 解讀蕉嶺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廬
    它就是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廬。    1895年,丘逢甲離臺內渡,返回祖籍地鎮平(今蕉嶺)。1896年,在朋友的資助和幾經考察下,丘逢甲終於選定在文福探地村建築新居,並把新居命名為「心泰平草廬」。匾額為丘逢甲的好友、廣東巡撫許振褘所書。草廬大門上方懸掛「培遠堂」牌匾,兩側為自擬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科舉制度在臺灣】抗日護臺的臺灣進士:丘逢甲
    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索清末臺灣士子丘逢甲愛國主義思想的初步實踐,了解他創辦義軍、刺血上書、倡導自主保臺、親率義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裝割佔的光輝事跡。丘逢甲(1864-1912),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彰化縣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境內的雙峰山區銅鑼灣(今苗慄縣銅鑼灣),祖籍粵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梅州蕉嶺縣)。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中新社梅州10月9日電 題: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塗永平  廣東蕉嶺文福鎮逢甲村雖偏隅一角,但每天熱鬧非凡,海內外遊客紛至。因為這裡是著名愛國志士、傑出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故鄉。
  • 陳曉平:丘逢甲、林仔肩與同文學堂族群衝突
    抗日保臺英雄丘逢甲林仔肩創辦汕頭嶺東同文學堂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祖籍廣東鎮平的臺灣進士丘逢甲領導義軍抗日保臺,失敗後內渡,清廷安排他在海陽(潮州潮安)入籍。作為抗日英雄、著名詩人,丘逢甲為文學史學者所追捧,對丘逢甲的研究也產生了不少成果,但所謂「丘逢甲創辦汕頭嶺東同文學堂」這個結論則是錯誤的。錯誤的形成,跟丘逢甲的「自我封聖」有關。他離開汕頭同文學堂是與林仔肩衝突所導致的,在後來的文字裡面絕口不提林仔肩的首創之功,有意地把自己放在創始人位置上。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近現代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誌士。歲暮雜感 - 近現代·丘逢甲一曲昇平淚萬行,風塵戎馬厄潛郎。民愁競造黃天說,歲熟如逢赤地荒。七貴五侯金穴富,白山黑水鐵車忙。春愁 - 清代·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汕頭海關歌寄伯瑤 - 清代·丘逢甲風雷驅鱷出海地,通商口開遠人至。黃沙幻作錦繡場,白日騰上金銀氣。
  • 本網獨家報導:新發現丘逢甲佚詩一首(圖)
    中國臺灣網12月6日廣東蕉嶺消息 本網獨家報導:中國近代著名愛國抗日誌士、傑出的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一首佚詩被發現(見圖)。該詩作於辛亥革命前夜,其中「漂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臺」的詩句,反映了丘逢甲抗倭保臺壯志未酬及對家鄉臺灣思念的心境。這是丘逢甲研究史料的重要發現,必將引起丘逢甲研究學者們的極大關注。  辛亥年(1911年)初,丘逢甲父親丘龍章去世,丘逢甲從廣州返回家鄉廣東鎮平(今廣東梅州市蕉嶺縣)奔喪,適逢長兄丘先甲攜長子丘遴也從臺灣返鄉奔喪。
  • 史海:丘逢甲和吳伯雄都是閩西客家人
    史海:丘逢甲和吳伯雄都是閩西客家人 2011年12月05日 13:45: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臺灣《旺報》報導,「丘逢甲的祖籍在福建上杭,後遷到廣東蕉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