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平:丘逢甲、林仔肩與同文學堂族群衝突

2020-12-14 澎湃新聞

1903年底丘逢甲在汕頭嶺東同文學堂與林仔肩發生激烈衝突,次年以兩人退出學堂宣告結束。長期以來,文學史學者將丘逢甲的對手林仔肩貶稱為「守舊勢力」,大誤,林仔肩實際是比丘逢甲更加激進的維新人士。本文將證明,同文學堂事件純粹是族群衝突,與維新、守舊無關。

抗日保臺英雄丘逢甲

林仔肩創辦汕頭嶺東同文學堂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祖籍廣東鎮平的臺灣進士丘逢甲領導義軍抗日保臺,失敗後內渡,清廷安排他在海陽(潮州潮安)入籍。作為抗日英雄、著名詩人,丘逢甲為文學史學者所追捧,對丘逢甲的研究也產生了不少成果,但所謂「丘逢甲創辦汕頭嶺東同文學堂」這個結論則是錯誤的。錯誤的形成,跟丘逢甲的「自我封聖」有關。他離開汕頭同文學堂是與林仔肩衝突所導致的,在後來的文字裡面絕口不提林仔肩的首創之功,有意地把自己放在創始人位置上。21世紀以來,學者夏曉虹、陳荊淮、鍾佳華等學者已作出有力考證,否定了丘逢甲創辦汕頭同文學堂的說法,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錯誤仍在繼續流傳。

1899年底楊魯、丘逢甲等創辦潮州嶺東同文學堂,不久停辦;幾乎同時,林仔肩創辦汕頭同文學堂,1901年5月邀請丘逢甲出任監督(校長),學堂在他主持之下大有起色,1902年改稱「汕頭嶺東同文學堂」。1899年底潮州、汕頭同時存在著兩家「同文學堂」,丘逢甲是在兩年後才加盟汕頭學堂的。

汕頭嶺東同文學堂舊址

楊魯(1875-1936),字守愚,廣東澄海縣冠山鄉人,監生,受東亞同文會廣東分會會長高橋謙的推動,1899年底聯合丘逢甲、何壽朋等在潮州府城創辦嶺東同文學堂,因招生情況不理想而迅速停辦。與此同時,另一個同文會會員林仔肩創辦汕頭同文學堂。潮州學堂停辦後,楊魯也轉戰汕頭學堂。1904年春,楊魯因考中舉人而離開,進入官場,清末曾署黑龍江省巴彥州知州,入民國後任廣西省政府秘書長。

1899年冬,丘逢甲在給惠潮嘉道沈守廉的信中說:「汕埠聞亦設東文學堂,與郡城乃一時並舉,此亦風氣漸開之兆也。」(《丘逢甲集》第810頁)。這是丘逢甲沒有參與創辦汕頭同文學堂的最有力證據。如果是他實際領導創辦,怎麼也不會用一個「聞」字。

潮州、汕頭兩家同文學堂之創生,都受到日本東亞同文會的推動。「同文學堂」這個校名並非平地起驚雷,不過模仿「同文會」在廣州創辦的「同文書院」,「同文書院」也是從所謂中日「同文同種」的套話脫胎而來。「同文學堂」當時也寫成「東文學堂」,所謂「東文」,指的是日文。汕頭同文學堂先後兩個日文教習山下稻三郎、熊澤純之助,都是同文會會員。(桑兵:《日本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

2001年,北京大學夏曉虹教授廣泛徵引日本東亞同文會文獻,作了如下準確表述:

久遊中國的日本東亞同文會廣東分會會長高橋謙……先於省城廣州設立廣東東亞同文書院,自任院長……又遣楊守愚往潮州,商議潮汕辦學事。雖因東文學堂最終定於潮州開辦,而加入東亞同文會的澄海人林梁任等,仍繼續推動在汕頭興學的原議。這就是丘逢甲與人書中所說:「汕埠聞亦創設東文學堂,與郡城乃一時並舉,此亦風氣漸開之兆也。」東亞同文會的機關刊物《東亞同文會報告》,也因此刊出《汕頭同文學堂、廣東同文書院及潮州東文書院(學堂)》三校並列的報導。……潮州東文學堂雖中途天折,廣東同文書院也因高橋謙1900年的回國與東亞同文會廣東分會的撤消而解體,幸有汕頭同文學堂仍在艱苦維持,一枝獨秀……東亞同文會得自會員的報告也稱:「該學堂首倡者為林梁任、丘逢甲、李毓藩等。」初辦時,學生總數有35名。不過,因1900年8月唐才常等策劃的自立軍勤王事被清廷偵破,實際主持學堂事務的林梁任……遭告發,有流亡之意。牽連到學堂,學生不能安心受業,在學人數也驟減到四五名。(夏曉虹:《心關國粹某興學》,《潮學研究》第8輯,第55-57頁)

林梁任(1865-1936),號仔肩(梓堅),廣東澄海縣南砂鄉人,11歲入村塾,24歲時考入潮州金山書院,為高材生。1895年,汕頭發生鼠疫,林仔肩與吳創志等重振同濟善堂,發起募捐施藥,聲名大著。康梁鼓吹維新變法,林仔肩深受影響,傾向新學。林仔肩擔任同濟善堂司理,故能利用外馬路129號善堂前座東西齋創辦汕頭同文學堂。丘逢甲「掛名董事,但沒有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借用同濟善堂無疑即林仔肩之力」(陳荊淮:《文獻資料所見之嶺東同文學堂創辦前期史實》)。同文會會員報告雖列出三個首倡者,但還是把林仔肩擺在第一位。

同文學堂創始人林仔肩

1901年春,丘逢甲屈就潮陽東山書院,正在謀求更好位置,曾有意去廣州時敏學堂,但「探悉時敏局面不如汕學,又中間消息參差,故辭彼就此,亦以就遠不如就近,就生不如就熟也」(溫仲和:《求在我齋集》卷五,葉二十四)。他接受同文學堂聘請,放棄去時敏學堂的機會,主要是跟楊魯本來很熟,與林仔肩也有交往。

林仔肩與丘逢甲一樣,屬於康、梁維新陣營,而論思想之激進、言論之大膽,林仔肩則遠在丘逢甲之上。1899-1900年,林仔肩發表致知新報館書、《祭六君子文》、《上十八省總督書》,公開祭奠為戊戌變法而死的六君子,譴責慈禧囚禁光緒帝,號召各省總督團結起來廢黜慈禧、恢復光緒帝權力,與康有為、唐才常發動的自立軍起義相呼應。把林仔肩貼上「守舊勢力」標籤,是一些丘氏擁躉有意抹黑。

林仔肩《祭六君子文》

主持學堂事務的林仔肩因被人告發,學堂原有教員各自回鄉,只剩林仔肩一人在苦苦撐持。或許是當時的地方官網開一面,林仔肩有驚無險,繼續維持學堂。1900年初,丘逢甲曾代表林仔肩等人寫過一份稟帖給道臺,申請給學堂立案,接著受命到南洋宣慰華僑,回國後遭喪子之痛回鎮平老家閒居,次年初到潮陽東山書任教。1901年5月13日,山下稻三郎回到汕頭學堂,向林仔肩建議請丘逢甲出山,重振學堂。5月19日,林仔肩前往潮陽,說動丘逢甲加盟,學堂很快恢復了元氣。8月29日,朝廷宣布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汕頭同文學堂因廢八股後,來報名者甚眾」(溫仲和:《求在我齋集》卷五,葉二十三),形勢對新式學堂十分有利,因之英才聚於一堂,學生達到100名之多。為滿足教學需要,這一年冬天同濟善堂遷往新馬路,將全座建築讓給同文學堂。(楊勉:《汕頭同文學堂始末》)

衝突緣起

1903-04年,學堂總理丘逢甲、值理林仔肩發生激烈衝突。事件的觸發點,是聘請下一年度分教習上的分歧。當時的同文學堂組織上有三個層次:董事會由地方紳商組成,大都是六邑會館與同濟善堂紳董,平時主要負責籌款;總理、值理組成的團隊負責庶務、稽查;監督、總教習等組成教務團隊。除日本教習、外省教習、蒙學教習不計外,原有本省教習8人,楊魯(澄海)、姚梓芳(揭陽)、朱乃霖(澄海)3人為潮籍;監督兼總理丘逢甲(鎮平)、總教習何壽朋(大埔),教習劉家駒(大埔)、羅仙儔(大埔)、溫丹銘(大埔),皆為客籍,客籍、潮籍比例為5:3,其中掌握實權的監督、總教習皆屬客籍。

分教習楊魯,因本年考中舉人,確定次年春進京參加會試,已經辭任;同時,出於不明原因,另一教習姚梓芳亦提出辭職,董事蔡古愚、陳步鑾希望丘逢甲加以挽留,而丘逢甲沒有答應。如此一來,同文學堂教習中只剩下1個潮籍人士。火上加油的是,丘逢甲又已決定增聘大埔楊姓出任英文教習,再加上擬議中的王姓學人(疑為丘氏好友王恩翔,梅縣人),那麼,客籍、潮籍比例將達到7:1。

學堂董事陳步鑾即陳慈黌

1903-04年潮客衝突的背景,即在如此背景下展開:林仔肩、同濟善堂紳董認為學堂是他們創辦,使用同濟善堂建築作課室校舍,單建築費已達1萬元,另外潮商捐款近2000元;1901年夏天起丘逢甲擔任監督,前後從客籍商人中籌募到5000多元捐款注入學堂,認為客籍人士貢獻為多,在聘請教習上偏向客籍人士;學堂招生也偏向客籍,佔80%。(1904年4月21日《嶺東日報》。)

汕頭一直屬於潮州府澄海縣管轄,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才與澄海分治。同文學堂使用的是潮商建設的同濟善堂建築,善堂又歸屬六邑會館管理。所謂「六邑」,指海陽(潮安)、澄海、饒平、潮陽、揭陽、普寧6縣。在以潮籍人為主體的汕頭地面,丘逢甲對客籍師生過度傾斜,引起創始人林仔肩不滿。

查辦與抗議

1903年12月29日,《嶺東日報》突然刊登丘逢甲《答林梓堅書》,指「學堂衝突,足下實陰為主動,……若必助外人以抗總理之聘教習,反起內訌,則僕誠不知命意之為何矣。……足下之始事共勞,僕何嘗不念之?……試問延聘教習,非總理之權乎?且足下負學堂司事之名,一年來所負之義務安在?不過借創辦學堂為包攬詞訟、嚇詐鄉裡之舉。……汕中紳商豈盡受足下之愚耶?」

丘逢甲自己承認,學堂為林仔肩所創辦,學堂衝突起因於增聘教習的不同意見。林仔肩考慮到潮客比例不平衡,向丘逢甲建議聘請普寧人鄭國藩,遭丘逢甲反對,丘氏並提議增聘梅縣人王恩翔。鄭國藩、王恩翔都是拔貢出身,均屬於選入北京國子監的優等生。作為學堂總理兼監督,丘逢甲有聘請教習的決定之權,但為學校長期發展起見,必須考慮平衡問題。丘氏慮不及此,而僅僅考慮引用意氣相投之人,有其處理不當之處。丘逢甲走後,溫仲和繼任監督,聘請鄭國藩當教習,事實證明他是十分優秀的教員,後擔任潮州金山中學教席30年,聲譽卓著。

雙方衝突不斷發酵,鬧到惠潮嘉道都無法處理的地步,不得不提請兩廣總督派員查辦。總督派出兩廣學務處學務委員陳開熾、劉士驥到汕頭,很快勒令林仔肩退出學堂聽候查辦。他們在向潮籍學生進行調查時,突發奇想當場出題考試,認為成績不理想,把考試結果公開張貼於學堂。

查辦委員劉士驥

丘逢甲自信滿滿,以為「汕中紳商豈盡受足下之愚耶」,不料事情的發展卻不幸而言中。1904年4月21日,六邑會館、同濟善堂、保商局、32名士紳及46行商人,幾乎囊括了潮籍精英名流,向兩廣總督發出《潮人三不平》電報,抗議學務處兩個委員處置不公。

電報指出:查辦事件的兩位委員,不是向潮籍學生了解情況,而是突然出題考問,學生匆促之間回答自然不理想,委員認為學生程度不足,張貼考試結果「訕辱」學生;學堂宿舍僅容80人,客籍學生已佔去八成,很多潮籍學生因之不能入讀;林、丘交鬨,委員已下令查辦林仔肩,那麼對丘逢甲則「不能概予免議」。潮籍紳商集體在電稟中提出「強合難免後患,不如分辦已定人心」,表示希望學堂拆夥。

《潮人三不平》電報

最終,學務處委員、澄海知縣考慮到辦學不易,決定維持學堂,採取各打五十大板的辦法,讓丘逢甲自己辭職,對林仔肩繼續「查辦」,把造成衝突的兩個主角調離,任命溫仲和為新的學堂監督。溫仲和雖也屬客籍人,因長期執掌潮州金山書院,資望足以服眾。溫仲和上任後,立刻調整政策,在教師聘用、招生兩方面注意潮、客平衡。汕頭同文學堂終於逃脫拆夥的命運。

1904年7月5日,丘逢甲所委任的同文學堂帳房陳伯澄在各方壓力下自殺(7月7日《嶺東日報》),為這一衝突畫上一個悲劇性的句號。據《嶺東日報》披露的零星資料,林仔肩曾攻訐丘逢甲帳目不清,丘逢甲勒令陳伯澄迅速將進支數目、帳簿呈繳,陳則似有難言之隱,接著發生丘逢甲命人毆打陳伯澄之事,並將他扭送到澄海縣巡捕廳關押。陳伯澄自殺直接原因雖未能查清,但相信與丘逢甲有一定關係。

事件實質是族群衝突

同文學堂事件是一次族群衝突。在此之前,潮客之間因爭奪資源而發生的衝突多在鄉間,能量有限。同文學堂潮客衝突則具有更多新時代的特徵:雙方雜居於同一城市,難以作空間上的區隔;雙方都利用報紙、電報等新的信息傳播手段表達訴求;動員的規模屬於空前,客家陣營利用報紙製造輿論,潮方則更多利用會館、善堂這些本地網絡,形成全城總動員,並以電報形式直接向總督表達訴求。

汕頭潮人精英全體出動,直接向兩廣總督提出抗議,也與汕頭的商人自治傳統密切相關。汕頭開埠至此40多年,只有一個鮀浦巡檢負責治安,沒有正式的地方官在市內直接管治,澄海知縣、潮州知府、惠潮嘉道、潮州總兵各有權限,多頭管理,六邑會館商人利用這些官員之間的矛盾,爭取到一定的自治權。

同文學堂衝突事件發生時,正好碰上兩廣總督岑春煊勒令汕頭商人「報效」。報效本應自願,非自願的「報效」實際就是勒索。商人團體利用同文學堂事件發聲,向總督顯示潮商集體力量,力爭減免「報效」。丘逢甲被迫出走,與潮商集體抗爭的背景分不開。(鍾佳華:《黨怵眾咋的日子》,《客家研究輯刊》2002年第2期)

族群衝突大多基於利益衝突,對族群衝突的研究應避免過多道德評價。改革開放前期,對丘逢甲的研究呈現一邊倒唱讚歌的狀況,為塑造其完美形象,直接把林仔肩貼上「守舊勢力」標籤,掩蓋了同文學堂事件的族群衝突實質。衝突事件中,雙方所用手段在如今看來都不太體面。應該看到,林仔肩、丘逢甲在辦理汕頭同文學堂過程中都有貢獻,也有過失。白璧無瑕的歷史人物是不存在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這是丘逢甲獨立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同時也是潮汕地區出現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意義重大。  關於創辦該學堂的宗旨,丘逢甲在《創設嶺東同文學堂序》中說得很清楚:「國何以強?其民之智強之也;國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烏乎判?視其學之有用無用判之也。」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於是他約同好友共同創辦了東文學堂。不久,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為了救國救民,丘逢甲加速了創辦新學的步伐,1901年春,他聯絡了粵東開明士紳,在廣東汕頭創辦了嶺東同文學堂。
  • 丘逢甲:中國睡獅今已醒
    >    清朝乾隆中葉,丘逢甲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從事開墾。    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丘逢甲等率義軍打了大小一百多仗,致日軍死傷32000多人,其中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向川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誠等斃命。     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氣壯山河的保臺抗爭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淡定村。連
  • 陳曉平:將軍、善堂與晚清汕頭城市自治
    林仔肩覆按早期史料,筆者發現林仔肩是把1895年的善堂「中興」當作創始。英國公共檔案館檔案中收錄的惠潮嘉道公函,可證明1888年以前善堂已經存在。公函稱:「中國同濟善堂前在該處,作為醫院養病,迭據德國領事官於光緒十四年、二十年、二十四年,以該處貼近洋人住屋,不準建造醫所容留病人,歷經請道札縣禁阻在案。」
  • 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該詩是丘逢甲於1896年4月17日寫的,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等內容的《馬關條約》籤訂一周年。丘逢甲,這位原籍蕉嶺縣文福鎮的近代史上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由此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今年12月26日是丘逢甲誕辰140周年,有關方面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準備工作已展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
  • 抗日護臺——丘逢甲
    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回臺於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或許在他心中,教書育人、將眼光投在年輕人身上,比在官場上往來逢迎,伴隨一個行將老朽的王朝走向終點,要輕鬆明快得多。他曾言:「義勇青年,國之元氣也。興國革新,有賴於斯。」  1895年4月17日,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島激憤,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
  • 本網獨家報導:新發現丘逢甲佚詩一首(圖)
    該詩作於辛亥革命前夜,其中「漂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臺」的詩句,反映了丘逢甲抗倭保臺壯志未酬及對家鄉臺灣思念的心境。這是丘逢甲研究史料的重要發現,必將引起丘逢甲研究學者們的極大關注。  辛亥年(1911年)初,丘逢甲父親丘龍章去世,丘逢甲從廣州返回家鄉廣東鎮平(今廣東梅州市蕉嶺縣)奔喪,適逢長兄丘先甲攜長子丘遴也從臺灣返鄉奔喪。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新詩與美政,異撰乃同揆。卓犖曠代才,況未限所止。秋風送旅雁,邊聲曉驚耳。掩卷曠四矚,大海回瀾紫。蓮花山吟 - 清代·丘逢甲須彌山勢趨中華,南來到海奇而葩。不知何年碧海上,變現出此青蓮花。罡風吹花忽山立,山靈直取花為家。群山萬葉護花起,濛濛海氣生青霞。玲瓏藕孔達海眼,中闢洞穴藏龍蛇。
  • 「丘逢甲」情牽「寶島心」
    近日,參加廣東丘逢甲紀念活動的臺灣位學一行18人來到蕉嶺,參觀了丘逢甲故居、逢甲紀念中學、文福創兆學校等與丘逢甲有關的場所,在蕉嶺參觀看到的一切給他們很大觸動,他們準備回去後積極推動丘逢甲研究,來促進臺灣民眾「睜眼看大陸」,增進臺胞對大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丘逢甲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紀念丘逢甲的研討活動逐年增多。
  • 丘逢甲
    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丘逢甲的父親丘龍章,臺灣貢生,畢生從教,為鄉村塾師。他不僅是一位熱心桑梓教育、培養後進的塾師,而且是一位關心國事、具有愛國心的封建知識分子。
  • 甲午詩詞:丘逢甲--春愁
    作者:(清)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  附:甲午戰敗,清廷割臺灣,由此引出中國詩史上獨一無二的愛國詩集《嶺雲海日樓詩鈔》。作者丘逢甲為臺灣著名青年士紳。
  • 解讀蕉嶺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廬
    它就是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廬。    1895年,丘逢甲離臺內渡,返回祖籍地鎮平(今蕉嶺)。1896年,在朋友的資助和幾經考察下,丘逢甲終於選定在文福探地村建築新居,並把新居命名為「心泰平草廬」。匾額為丘逢甲的好友、廣東巡撫許振褘所書。草廬大門上方懸掛「培遠堂」牌匾,兩側為自擬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
  • 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丘逢甲還同廣東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趙聲、汕頭《中華新報》的革命黨人葉楚傖、梁千仞,以及活躍於廣東社會各界的同盟會員如朱執信、林修明、溫翀遠、林震、古應芬、高劍父、高奇峰等,都有密切的聯繫。1907年夏同盟會在潮州黃岡發動武裝起義失敗後,廣東官府大肆搜捕革命黨人,丘逢甲從中勸阻,「盡力防止株連」,使一批革命黨人免遭迫害。
  • 丘逢甲的《春愁》與下丘屋
    說到《春愁》這首名揚四海的愛國詩篇,我們不能不說到淡地村(今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下丘屋。因為《春愁》寫於下丘屋。據《丘逢甲年譜》載,「1895年,冬在鎮平淡定村卜居」,指在淡定村建房。「1896年,夏,淡定村居屋築成」,指培遠堂落成。從乙未到丙申經過冬、春、夏三季,正是在這一春天裡,丘逢甲用血淚寫下了這首詩。那麼,他又是在哪裡寫下這一詩篇的呢?由於年譜未及,已經成謎。
  • 愛國先驅丘逢甲
    ——丘逢甲    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經常會聽語文老師提起晚清民族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故事。丘逢甲1864年12月26 日(陰曆十一月 二十八日)丑時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銅鑼灣(今臺灣省苗慄縣銅鑼鎮)。父丘龍章,貢生,時在銅鑼灣任教。
  • 丘逢甲《春愁》賞析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別號滄海君,後曾以滄海為名。近代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曾組織臺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下面就講他幾個故事片段。  1.聰明而愛國的臺灣少年。  丘逢甲的先祖早已漂洋過海,定居於臺灣省,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他生於臺灣省苗慄縣,而祖籍為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鄉淡定村。
  • 鐵樹掛錦袍、妙考丘逢甲…來認識下不一樣的丁日昌
    臺灣中西部苗慄縣銅鑼灣有一位幼童,名叫丘逢甲 (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1864年—1912年)。丘逢甲天資聰穎,敏慧好學,6歲能詩,7歲能文。縣太爺推薦其到臺南府考試。丘逢甲的父親考慮孩子年幼,天氣炎熱,道路漫長,小道坎坷,就打起精神背著丘逢甲上路。兩天後,丘逢甲與父親到達臺南市,丘父仍背著逢甲要進考場,守衛考場的衙役不放進。丘父掏出縣衙門的推薦信。守衛的衙役大吃一驚,這個苗慄縣令真怪,要小孩上府應試,於是攔住丘逢甲不讓進考場。雙方因此爭鬧起來。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猴年新春正月,友人攜紙質書法藏品一幀來訪,長寬不過近尺,十二個字赫然在目:  逢甲先生正 爭取勝利 于右任 (末有鈐章,見圖)  十二個漢字,筆力遒勁,剛柔相濟,且有鈐章為證,當是書法大家于氏青壯年時期所書的真品,旋向友人致賀,友人把複製品留下紀念。這份于氏手跡證明:于右任和丘逢甲確曾會晤於滬上,時間當在1912年正月中旬。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猴年新春正月,友人攜紙質書法藏品一幀來訪,長寬不過近尺,十二個字赫然在目:   逢甲先生正 爭取勝利 于右任 (末有鈐章,見圖)   十二個漢字,筆力遒勁,剛柔相濟,且有鈐章為證,當是書法大家于氏青壯年時期所書的真品,旋向友人致賀,友人把複製品留下紀念。這份于氏手跡證明:于右任和丘逢甲確曾會晤於滬上,時間當在1912年正月中旬。
  • 廣東電視臺踩點拍攝《丘逢甲》紀錄片
    中國臺灣網9月9日廣州消息 日前,廣東電視臺大型節目部攝製組導演王偉華、沈蔚林等一行來蕉為拍攝《丘逢甲》紀錄片進行踩點,希望以新的手法、新的角度拍攝《丘逢甲》,進一步展示丘逢甲英勇不屈的民族氣節,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