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號蟄仙,晚年更名倉海。祖籍廣東梅州鎮平(今蕉嶺縣);
生於臺灣島,以詩文馳名於島內。《馬關條約》籤訂後,日軍武裝佔領臺灣,他率義軍奮起抗擊;
失敗後忍痛內渡大陸,在粵東和廣州從事教育活動與詩歌創作,是近代傑出的愛國志士、教育家和詩人。
壹
與革命黨關係密切
丘逢甲回到嶺南後,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愛國有用之才。1906年,應當時的兩廣總督岑春煊的聘請赴廣州出任兩廣學務公所議紳和視學員。此後,還擔任過廣府中學堂監督、廣東總教育會會長、兩廣方言學堂監督等職務。
1909年,他當選為廣東諮議局副議長,成為省內「紳界」的重要領袖之一。到廣州後,他與康梁保皇黨人已基本斷絕了來往,而與革命黨人則關係十分密切。他的門生有不少同盟會等革命組織的骨幹,如鄒魯、陳炯明、姚雨平、羅福星、饒景華等。
丘逢甲還同廣東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趙聲、汕頭《中華新報》的革命黨人葉楚傖、梁千仞,以及活躍於廣東社會各界的同盟會員如朱執信、林修明、溫翀遠、林震、古應芬、高劍父、高奇峰等,都有密切的聯繫。
1907年夏同盟會在潮州黃岡發動武裝起義失敗後,廣東官府大肆搜捕革命黨人,丘逢甲從中勸阻,「盡力防止株連」,使一批革命黨人免遭迫害。
1908年梅縣鬆口發生學潮,兩廣總督張人駿準備奏請朝廷停辦全梅學校,並藉機鎮壓粵東革命黨人。丘逢甲面見張人駿,以僑鄉學校關乎廣大華僑利益為言,請其慎重考慮,使張不敢肆意妄為。
他出任諮議局副議長後,推薦古應芬擔任諮議局秘書長,安排鄒魯做書記,後又安排鄒魯到兩廣方言學堂做教員,並將被廣東法政學堂罷退的朱執信聘請到方言學堂任教,使他們得以利用這些機關和學校為掩護,秘密進行革命活動。
貳
暗助和掩護革命黨
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廣東巡警王秉恩來到諮議局,要拘捕陳炯明、鄒魯。丘逢甲厲聲說:「陳某、鄒某是我最信任的,假使他們是革命黨,那麼我一定也是,如若要按名單捉人的話,就請先從我捉起!」 懾於丘逢甲的地位和聲威,王秉恩只得空手而歸。
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清軍到處搜捕革命黨人,有的起義戰士躲避到長興裡丘家祠(丘氏宗祠),在丘逢甲的庇護下倖免於難。
據鄒魯回憶,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他潛回諮議局,「丘先生由鄉間趕到省城,次晨找到了我,立刻說:『你和競存(陳炯明的號)參與這次起義的證據,已被清吏搜獲。競存已走,你也應該立即避開為要!』於是我便決定出奔」。
丘逢甲在辛亥革命前暗助革命黨人的情況,其子丘琮後來曾寫道:
「光宣之際,青年志士憤國勢力凌夷,政府庸劣,或奔走革命,或從事維新,每觸刑網、犯官威,先父輒不避犧牲、以己之名位庇護之。猶憶黃岡革命,鬆口劫案,曾盡力防止株連。庚戌新軍之役,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廣州黃花岡起義),曾保救民黨要員,促在案者逃難,皆屢行不餒者也。」
叄
勸李準等倒向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下旬,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等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而盟會武裝起義重心之地的廣東,卻由於黃花崗起義中革命力量損失慘重,大批革命黨人暫時避往海外或港澳,顯得行動有所遲緩。
兩廣總督張鳴歧為首的地方當局,一面加緊收編新軍,嚴密防範;一面假手廣府清鄉總辦江孔殷等拋出「廣東提倡獨立,不如利用官府改良獨立」的誘餌,欺騙民眾。
孫中山、同盟會南方支部都認為,應當採取武力進逼和策反清廷地方官員並舉的策略,以加速實現廣東的光復。因此,同盟會除了在外府州縣發動起義以造成包圍廣州之勢外,還為以和平方式光復廣州積極開展了工作。
而在這一工作中,丘逢甲起了旁人難以替代的作用。
廣東水師提督兼巡防營統領李準,在鎮壓黃花崗起義中表現得相當兇狠,但此後由於遭到革命黨人炸彈襲擊、險些喪命,又加上與兩廣總督張鳴歧產生較大矛盾,故而在武昌起義後惶惶不安、急於尋找出路。
丘逢甲和門生謝逸橋的兄弟謝良牧(同盟會骨幹)力勸李準反正,使李準權衡利害,乃「立意反正」,密派人赴港同負責同盟會南方支部的胡漢民等直接商談「反正」的條件,最終得胡漢民「革命黨不報私仇」和允許「以功贖罪」的承諾,李準遂倒向革命一邊,為廣州光復創造了有利條件。
肆
推動廣州和平光復
兩廣總督張鳴歧,在武昌起義後最初準備頑固抵抗革命,後來看到全國革命形勢迅猛發展和清廷新派來的廣州將軍鳳山剛一抵達即被革命黨人炸死的事實,心中驚懼,曾一度表示願意考慮粵省「和平獨立」的問題。
後來他接到清兵進軍武漢告捷的消息及清廷要其「維持地方」的電令,又「力斥獨立之非」,聲言「如敢反抗,格殺勿論」。丘逢甲與張素有私交,親自登門加以勸導。孫中山這時也從紐約發電給張鳴歧,勸告其「速率所部反正,免禍生靈」。
張鳴歧才最終放棄抵抗、不敢再阻撓廣東的和平光復。
在革命黨人和社會各界醞釀廣州和平光復過程中,諮議局成了進行交涉談判、作出有關決定的場所。諮議局正議長易學清「懾於民眾聲威,便閉門匿跡,連諮議局亦不敢到,推託有病」,不少議員也逃往港澳,所以丘逢甲成為諮議局的實際主持人。
1911年11月8日,在丘逢甲「贊成首肯」下,諮議局發出通知,召開了有廣州一些同盟會人士、九善堂、七十二行商總會等各界代表以及張鳴歧的代表參加的大會,共同商議實行「獨立」問題。丘逢甲實為這次會議的召集和幕後運作者之一。
大會上,各方代表議決廣東脫離清政府獨立,組織新的「行政機關」和「議事機關」,推舉原兩廣總督張鳴歧和廣東新軍鎮統龍濟光為臨時正副都督,並指定諮議局為議事機關「辦事所」,諮議局議長、議員為議事機關「臨時辦事人」。
伍
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11月9日,各界代表再次在諮議局開會,正式作出「歡迎民黨組織共和政府臨時機關」、「宣布共和獨立,電告各省及各國」等十條決議,再次確認了前一日對張鳴歧和龍濟光的推舉,委派同盟會員陳景華等將正副都督公文印信送交張、龍二人。
不料,張鳴歧因懼怕革命,於8日夜間逃往沙面租界躲避,而龍濟光也「力辭不就」副都督職位。值此情況,各界代表當日在諮議局重新開會,改選在香港的同盟會南方支部長胡漢民為都督,胡到任前由蔣尊簋為臨時都督。
決議通過後,「即時將中華民國國旗掛於諮議局屋頂之上,各人歡呼鼓舞,壁瓦俱震,拍掌之聲不絕」,並且「在諮議局取出一批黃紙發貼安民布告」。至此,廣東全省正式宣布「共和獨立」,實現了和平光復。
次日,丘逢甲即在報紙上刊登廣告, 向省內有關機構發函,宣布將自己的姓氏由「邱」改正為「丘」,因為「丘」字加偏旁「阝」,是清朝皇帝雍正為避孔子諱而加,現在革命告成,「無庸仍此舊套」 。他號召同宗一律恢復「丘姓」,與清廷決裂。
他又決定將「逢甲」之名棄置不用,以別號「倉海」為名。他興奮地對身邊人說道:「內渡十七年,無若今日快心者!」並且出示自己當年為反對清廷割臺刺血上書而留下的指瘢道:「予固未嘗一日忘此痛也!」
陸
調解陳炯明黃士龍決鬥
11月10日,胡漢民從香港回到廣州,蔣尊簋主動解除了臨時都督職務,胡漢民就任都督,組織廣東軍政府,丘逢甲被任命為教育部長。
廣東軍政府首腦和各部負責人中,同盟會員佔了絕大多數,可以說牢牢掌握了軍政府的實權。但革命黨人和軍政府內部,不久就出現了各派勢力相互傾軋、爭權奪利的情況。
一天,副都督陳炯明和參都督黃士龍兩人被胡漢民召來開會,商議有關北伐之事。陳炯明在會上支持胡漢民的立即出兵北伐的意見,而黃士龍則提出「北伐似非其時」、「不如先固粵」。雙方爭執不下,加上兩人素有矛盾,最後鬧到要拔槍決鬥。
胡漢民極力勸解也無濟於事,只好請丘逢甲出面調解。丘逢甲既是陳炯明的老師,又是黃士龍的朋友,德高望重。陳、黃二人經丘逢甲調解,算是各自冷靜了下來。
此後,經過軍政府反覆討論,派出了以丘逢甲的學生姚雨平為總司令、鄒魯為後勤總監的北伐軍,於1911年12月揮師北上。這支北伐軍,在當時的北伐部隊中裝備最為精良,在與清軍作戰中屢創佳績,對迫使清帝退位起了加速作用。
丘逢甲一直對廣東北伐軍「調護備至」,為之「請炮械、請增援」,「為之向前途各軍接洽」。廣東北伐軍進軍至南京時,他恰好也在南京參加臨時中央政府的籌組,他寫下了「將軍北伐逐胡雛,並告徐常地下知」、「我護百粵軍,飲水古建業」等詩句。
柒
率先謳歌民國誕生的詩人
丘逢甲一生詩作近萬首,現在傳世的有2000多首,主要收錄在《柏莊詩草》和《嶺雲海日樓詩鈔》中。
青年時期創作的《柏莊詩草》中,他寫下了不少熱愛臺灣和祖國、揭露外國列強侵略野心與清廷腐敗狀況的詩篇;內渡後,人世滄桑、家國之恨集於一身,他寫下大量愛國主義的詩作名篇;他晚年的詩歌之中,是對民主的追求和對共和國的熱情謳歌。
1911年12月,丘逢甲作為廣東軍政府的三人代表之一,赴南京參加組建中央臨時政府的獨立各省代表聯合會議。29日,會議決定建立中央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由上海赴南京,當晚宣誓就職,中華民國宣告成立。丘逢甲的心情異常興奮,他對隨員丘復說:「南京光復,臨時政府又在茲地,民國當有三大文字祭告孝陵、延平、洪王也。」
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延平指延平郡王鄭成功,洪王即洪秀全。他拜謁了明孝陵、遊覽了莫愁湖、掃葉樓等名勝古蹟,揮筆寫下了《謁明孝陵》、《登掃葉樓》、《雪中遊莫愁湖》三題共十首詩歌。
這是現存丘逢甲詩歌中的最後十首。這些詩篇,丘逢甲不僅是從民族意識上肯定辛亥革命,而且是把這次革命視為實現民主共和、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此重興」的開端而高歌讚美的。
正當丘逢甲在南京為籌建民國而操勞奔走之際,他的肺病舊疾突然復發,吐血不止,不得不告假南歸。1912年2月上旬,丘逢甲返抵鎮平淡定居所,25日病逝於淡定村,終年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