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2月6日廣東蕉嶺消息 本網獨家報導:中國近代著名愛國抗日誌士、傑出的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一首佚詩被發現(見圖)。該詩作於辛亥革命前夜,其中「漂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臺」的詩句,反映了丘逢甲抗倭保臺壯志未酬及對家鄉臺灣思念的心境。這是丘逢甲研究史料的重要發現,必將引起丘逢甲研究學者們的極大關注。
辛亥年(1911年)初,丘逢甲父親丘龍章去世,丘逢甲從廣州返回家鄉廣東鎮平(今廣東梅州市蕉嶺縣)奔喪,適逢長兄丘先甲攜長子丘遴也從臺灣返鄉奔喪。在送兄長、侄兒及鄉親回臺灣的碼頭上,一位丘龍章的朋友、也可能是遠親的「蘭圃老伯」向丘逢甲索詩,丘逢甲由於事先沒有準備,便隨手在14歲侄兒的課本上寫下了這首詩。全文如下:
萬事都應付酒杯
眼見雲合又雲開
中天月色雨餘好
大海潮聲風送來
人物只今思故國
江山從古屬雄才
漂零剩有鄉心在
夜半騎鯨夢渡臺
記者看到丘逢甲侄孫女丘秀芷展示的放大影印件,是在一冊臺灣日據時期商業職高的課本上的空白頁所寫,32開;除丘逢甲所寫詩外,還有其侄兒丘遴用鉛筆所寫小字「丘逢甲」「豐原區神岡」「……的表現到現在還……」等字樣,另有加法的算術豎式及幾個日文字。因為是送別時的急就章,所以詩的作者沒來得及使用專用的文房四寶,臨時寫在侄兒的課本上,字跡可見使用劣質毛筆的痕跡,該詩也沒有像作者平常作詩時在篇末用章。但儘管如此,仍可見作者筆端的大氣與書法的蒼勁。
賦詩後不久,廣州爆發黃花崗起義,丘逢甲即告別家鄉赴廣州營救其學生與辛亥革命志士。第二年,丘逢甲因病逝世,終年僅48歲。(中國臺灣網記者 蕪同)
延伸閱讀
丘逢甲 (1864~1912年),號倉海,抗日保臺著名愛國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著名詩人,其祖居地在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
1864年丘逢甲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14歲應童子試,獲全臺第一名,成為臺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秀才。1888,他赴福州應試考取舉人。次年春,丘逢甲赴京會試,考取三甲進士,被欽點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無意仕途,棄官返回臺灣故裡,一面擔任《臺灣通志》的編撰工作,一面致力於教育。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利,為了保衛臺灣寶島,丘逢甲奏請籌辦義軍,是年8月,獲準督辦全臺團練(11月改稱義軍)。他以「守土抗倭」為號召,呼籲臺灣同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招募臺灣青壯年,組織義軍37營,自己帶頭毀家紓難變賣家財,以充軍費,並動員成年的兄弟入營當兵。在他的宣傳鼓動下,臺灣青壯年紛紛參加義軍。很快全團義軍編組成160多營,特別編練者32營,丘逢甲擔任義軍大將軍。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準備割讓臺灣給日本。丘逢甲聞訊無比憤慨,咬指血書「拒倭守土」四字,並發動臺灣各界電奏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要求廢約抗戰。清廷不顧全國人民的憤怒反對,執意割讓臺灣。在這種情況下,丘逢甲表示臺灣永遠不離開祖國,並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20餘晝夜,後因得不到清廷援助而餉絕彈盡,傷亡過重而撤退。新竹之戰失敗後,丘逢甲在部屬忠言勸告下,告別親友,離臺返大陸。行前作《離臺詩》六首,表達了他痛譴清廷割地喪權的罪行和他要重舉義旗、收復故土臺灣的決心。
同年秋,丘逢甲回到祖居地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他在《春愁》詩中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丘逢甲希望臺灣的鄉親,心向大陸,共保中華一統。
此後,丘逢甲在汕頭辦起了「嶺東同文學堂」,不久又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兼廣州府學堂監督。三年後,他被教育界同人推舉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並受聘為兩廣學務公所議紳。廣東諮議局成立,又被選為副議長,主持實際工作,力主禁菸禁賭,為民興利除弊。
丘逢甲的詩詞創作極豐富,世傳其詩有萬首,有《臺灣竹枝詞》、《柏莊詩草》、《蟄庵詩存》、《羅浮詩草》等詩集。由於丘逢甲譜寫了大量的洋溢著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顯著地位。這次最新發現的邱逢甲佚詩「萬事都應付酒杯……」,與他的其他愛國主義詩篇一樣,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
在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影響下,丘逢甲日益同情和支持革命。此前,他擔任教育會長時,暗中被同盟會推為粵東協主。1910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丘逢甲利用議長的身份,從中保護鄒魯和陳炯明等革命黨人。次年,黃花崗起義中倖免於難的忠勇青年如姚雨平等,也是丘逢甲出面保護才得以脫險的。
辛亥革命後,丘逢甲被推選為廣東革命軍政府教育司長。1912年民國元旦,丘逢甲被推舉為出席南京組織中央政府成立會議的廣東三人代表之一,當選為中央參議院參議員。因積勞成疾,在南京開會期間肺病復發,倉促南歸。同年2月25日,丘逢甲病逝於祖籍地鎮平淡定村,終年48歲。臨終前,給子孫留下遺囑:「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