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獨家報導:新發現丘逢甲佚詩一首(圖)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6日廣東蕉嶺消息 本網獨家報導:中國近代著名愛國抗日誌士、傑出的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一首佚詩被發現(見圖)。該詩作於辛亥革命前夜,其中「漂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臺」的詩句,反映了丘逢甲抗倭保臺壯志未酬及對家鄉臺灣思念的心境。這是丘逢甲研究史料的重要發現,必將引起丘逢甲研究學者們的極大關注。

  辛亥年(1911年)初,丘逢甲父親丘龍章去世,丘逢甲從廣州返回家鄉廣東鎮平(今廣東梅州市蕉嶺縣)奔喪,適逢長兄丘先甲攜長子丘遴也從臺灣返鄉奔喪。在送兄長、侄兒及鄉親回臺灣的碼頭上,一位丘龍章的朋友、也可能是遠親的「蘭圃老伯」向丘逢甲索詩,丘逢甲由於事先沒有準備,便隨手在14歲侄兒的課本上寫下了這首詩。全文如下:

  萬事都應付酒杯

  眼見雲合又雲開

  中天月色雨餘好

  大海潮聲風送來

  人物只今思故國

  江山從古屬雄才

  漂零剩有鄉心在

  夜半騎鯨夢渡臺

  記者看到丘逢甲侄孫女丘秀芷展示的放大影印件,是在一冊臺灣日據時期商業職高的課本上的空白頁所寫,32開;除丘逢甲所寫詩外,還有其侄兒丘遴用鉛筆所寫小字「丘逢甲」「豐原區神岡」「……的表現到現在還……」等字樣,另有加法的算術豎式及幾個日文字。因為是送別時的急就章,所以詩的作者沒來得及使用專用的文房四寶,臨時寫在侄兒的課本上,字跡可見使用劣質毛筆的痕跡,該詩也沒有像作者平常作詩時在篇末用章。但儘管如此,仍可見作者筆端的大氣與書法的蒼勁。

  賦詩後不久,廣州爆發黃花崗起義,丘逢甲即告別家鄉赴廣州營救其學生與辛亥革命志士。第二年,丘逢甲因病逝世,終年僅48歲。(中國臺灣網記者 蕪同)

  延伸閱讀

  丘逢甲 (1864~1912年),號倉海,抗日保臺著名愛國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著名詩人,其祖居地在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

  1864年丘逢甲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14歲應童子試,獲全臺第一名,成為臺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秀才。1888,他赴福州應試考取舉人。次年春,丘逢甲赴京會試,考取三甲進士,被欽點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無意仕途,棄官返回臺灣故裡,一面擔任《臺灣通志》的編撰工作,一面致力於教育。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利,為了保衛臺灣寶島,丘逢甲奏請籌辦義軍,是年8月,獲準督辦全臺團練(11月改稱義軍)。他以「守土抗倭」為號召,呼籲臺灣同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招募臺灣青壯年,組織義軍37營,自己帶頭毀家紓難變賣家財,以充軍費,並動員成年的兄弟入營當兵。在他的宣傳鼓動下,臺灣青壯年紛紛參加義軍。很快全團義軍編組成160多營,特別編練者32營,丘逢甲擔任義軍大將軍。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準備割讓臺灣給日本。丘逢甲聞訊無比憤慨,咬指血書「拒倭守土」四字,並發動臺灣各界電奏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要求廢約抗戰。清廷不顧全國人民的憤怒反對,執意割讓臺灣。在這種情況下,丘逢甲表示臺灣永遠不離開祖國,並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20餘晝夜,後因得不到清廷援助而餉絕彈盡,傷亡過重而撤退。新竹之戰失敗後,丘逢甲在部屬忠言勸告下,告別親友,離臺返大陸。行前作《離臺詩》六首,表達了他痛譴清廷割地喪權的罪行和他要重舉義旗、收復故土臺灣的決心。

  同年秋,丘逢甲回到祖居地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他在《春愁》詩中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丘逢甲希望臺灣的鄉親,心向大陸,共保中華一統。

  此後,丘逢甲在汕頭辦起了「嶺東同文學堂」,不久又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兼廣州府學堂監督。三年後,他被教育界同人推舉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並受聘為兩廣學務公所議紳。廣東諮議局成立,又被選為副議長,主持實際工作,力主禁菸禁賭,為民興利除弊。

  丘逢甲的詩詞創作極豐富,世傳其詩有萬首,有《臺灣竹枝詞》、《柏莊詩草》、《蟄庵詩存》、《羅浮詩草》等詩集。由於丘逢甲譜寫了大量的洋溢著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顯著地位。這次最新發現的邱逢甲佚詩「萬事都應付酒杯……」,與他的其他愛國主義詩篇一樣,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

  在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影響下,丘逢甲日益同情和支持革命。此前,他擔任教育會長時,暗中被同盟會推為粵東協主。1910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丘逢甲利用議長的身份,從中保護鄒魯和陳炯明等革命黨人。次年,黃花崗起義中倖免於難的忠勇青年如姚雨平等,也是丘逢甲出面保護才得以脫險的。

  辛亥革命後,丘逢甲被推選為廣東革命軍政府教育司長。1912年民國元旦,丘逢甲被推舉為出席南京組織中央政府成立會議的廣東三人代表之一,當選為中央參議院參議員。因積勞成疾,在南京開會期間肺病復發,倉促南歸。同年2月25日,丘逢甲病逝於祖籍地鎮平淡定村,終年48歲。臨終前,給子孫留下遺囑:「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相關焦點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題蘭史望羅浮圖,次原韻 - 清代·丘逢甲奇峰四百三十二,別後相思不計年。尋夢客迷蝴蝶洞,看山秋上老龍船。前身葛令仙為耦,左股蓬萊海化田。風雨迷離圖未得,詩魂寒渡瀑雲邊。蟲豸詩八首 其六 蠍 - 清代·丘逢甲爾族本在北,與官同至南。未能相見喜,防爾尾間鉗。陳伯潛學士以路事來粵,相晤感賦二首 其一 - 清代·丘逢甲三十年來萬事非,天涯淪落識公遲。
  • 丘逢甲詩詠木棉花
    懷著「孤臣無力可回天」(《離臺詩》)的遺恨,丘逢甲1895年夏秋間回到祖籍鎮平(今梅州蕉嶺),回大陸後他寫下了七首詠木棉的詩歌,如《春日雜詩》四首之四、《拜大忠祠回詠木棉花》二首、《棉雪歌》《東山木棉花盛開坐對成詠》三首。他用詩讚美木棉樹奇偉的雄姿、花開旺盛的精神,這如同詩人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心志,木棉,成為詩人託物寄志、以詩詠懷的對象。
  • 丘逢甲
    在長期顛沛流離的徙居生活中,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並且後代子孫牢記一條遺訓:先祖是因外族侵擾而輾轉南遷,所有後代子孫,不論落籍何處,都應勤耕苦讀,自立圖強。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考查丘逢甲的生平志跡,不難發現,「教育救國」始終是貫穿其畢生的思想主流。早年在臺灣,他就十分重視鄉梓教育;乙未反割臺鬥爭失敗內渡大陸後,丘逢甲痛定思痛,愈加積極地投身於「教育救國」活動。戊戌維新前後,他在潮汕地區曾先後受聘擔任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和澄海景韓書院的主講,努力以維新思想啟發教育青年;百日維新失敗後,丘逢甲仍毫不動搖,堅決主張廢除八股,改革陳腐的教育制度。
  • 丘逢甲的《春愁》與下丘屋
    丘逢甲的這首《春愁》,抒寫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籤訂《馬關條約》(即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895年4月17日)之往事時的哀痛心情,表達了作者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2004年3月1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吟誦了這首詩,以此回答臺灣《聯合報》記者的提問,《春愁》再次不脛而走,震撼了全國,傳遍了世界,那是擲地有聲的宣言,昭示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 丘逢甲《春愁》賞析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別號滄海君,後曾以滄海為名。近代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曾組織臺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下面就講他幾個故事片段。  1.聰明而愛國的臺灣少年。  丘逢甲的先祖早已漂洋過海,定居於臺灣省,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他生於臺灣省苗慄縣,而祖籍為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鄉淡定村。
  • 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該詩是丘逢甲於1896年4月17日寫的,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等內容的《馬關條約》籤訂一周年。丘逢甲,這位原籍蕉嶺縣文福鎮的近代史上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由此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今年12月26日是丘逢甲誕辰140周年,有關方面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準備工作已展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
  • 愛國先驅丘逢甲
    ——丘逢甲    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經常會聽語文老師提起晚清民族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故事。丘逢甲1864年12月26 日(陰曆十一月 二十八日)丑時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銅鑼灣(今臺灣省苗慄縣銅鑼鎮)。父丘龍章,貢生,時在銅鑼灣任教。
  • 【文化博覽】丘逢甲《春愁》賞析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別號滄海君,後曾以滄海為名。近代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曾組織臺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下面就講他幾個故事片段。1.聰明而愛國的臺灣少年。丘逢甲的先祖早已漂洋過海,定居於臺灣省,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他生於臺灣省苗慄縣,而祖籍為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鄉淡定村。
  • 【科舉制度在臺灣】抗日護臺的臺灣進士:丘逢甲
    左圖:丘逢甲出生地 (位於苗慄銅鑼竹森村)右圖:丘逢甲故居(位於廣東梅州)丘逢甲的啟蒙教育,是由他的父親丘龍章在家庭中完成的,他在1908年寫的《題崧甫弟遺像》一詩中說過:「以父為之師,讀書同一堂」,並註明「予與弟皆未更他師」。
  • 史海:丘逢甲和吳伯雄都是閩西客家人
    史海:丘逢甲和吳伯雄都是閩西客家人 2011年12月05日 13:45: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臺灣《旺報》報導,「丘逢甲的祖籍在福建上杭,後遷到廣東蕉嶺
  • 我品丘逢甲先生的《春愁》
    也就在一個美麗的春天,一位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先生,也是春愁難遣而強看山。他寫的一首詩就叫《春愁》。且以開門見山的形式直接呼出:「春愁難遣強看山」。其原詩詞如下:春愁(清代.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今據新發現的史料做如下探討,敬祈教正。  猴年新春正月,友人攜紙質書法藏品一幀來訪,長寬不過近尺,十二個字赫然在目:  逢甲先生正 爭取勝利 于右任 (末有鈐章,見圖)  十二個漢字,筆力遒勁,剛柔相濟,且有鈐章為證,當是書法大家于氏青壯年時期所書的真品,旋向友人致賀,友人把複製品留下紀念。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丘逢甲4歲入塾讀書,由其父教讀。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今據新發現的史料做如下探討,敬祈教正。   猴年新春正月,友人攜紙質書法藏品一幀來訪,長寬不過近尺,十二個字赫然在目:   逢甲先生正 爭取勝利 于右任 (末有鈐章,見圖)   十二個漢字,筆力遒勁,剛柔相濟,且有鈐章為證,當是書法大家于氏青壯年時期所書的真品,旋向友人致賀,友人把複製品留下紀念。
  • 「丘逢甲」情牽「寶島心」
    近日,參加廣東丘逢甲紀念活動的臺灣位學一行18人來到蕉嶺,參觀了丘逢甲故居、逢甲紀念中學、文福創兆學校等與丘逢甲有關的場所,在蕉嶺參觀看到的一切給他們很大觸動,他們準備回去後積極推動丘逢甲研究,來促進臺灣民眾「睜眼看大陸」,增進臺胞對大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丘逢甲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紀念丘逢甲的研討活動逐年增多。
  • 丘逢甲的家國情懷
    ●古朝榜  舟入梅州境  清·丘逢甲  悽絕天涯雁叫群,秋江一棹入斜曛。  陰那山色雲中現,蓬辣灘聲雨裡聞。  隔嶺樹疑孤塔露,得風帆帶亂峰奔。  丘逢甲出生於臺灣,祖籍梅州蕉嶺人。清代進士出身,後返回臺灣講學,1895年反對喪權辱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曾刺指血書上達朝廷,曾組織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軍。同年秋,失敗後內渡大陸定居蕉嶺。梁啓超評其為詩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丘逢甲在臺灣抗日失敗後,於1895年秋,內渡大陸。按其《舟次潮州》詩:「抱江城郭夕陽紅,百口初還五嶺東」。
  • 抗日護臺——丘逢甲
    丘逢甲(資料圖)  宋儒張載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回臺於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或許在他心中,教書育人、將眼光投在年輕人身上,比在官場上往來逢迎,伴隨一個行將老朽的王朝走向終點,要輕鬆明快得多。他曾言:「義勇青年,國之元氣也。興國革新,有賴於斯。」  1895年4月17日,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島激憤,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
  • 廣東電視臺踩點拍攝《丘逢甲》紀錄片
    中國臺灣網9月9日廣州消息 日前,廣東電視臺大型節目部攝製組導演王偉華、沈蔚林等一行來蕉為拍攝《丘逢甲》紀錄片進行踩點,希望以新的手法、新的角度拍攝《丘逢甲》,進一步展示丘逢甲英勇不屈的民族氣節,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和平統一。
  • 甲午詩詞:丘逢甲--春愁
    作者:(清)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  附:甲午戰敗,清廷割臺灣,由此引出中國詩史上獨一無二的愛國詩集《嶺雲海日樓詩鈔》。作者丘逢甲為臺灣著名青年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