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的家國情懷

2020-12-20 梅州網

  ●古朝榜

  舟入梅州境

  清·丘逢甲

  悽絕天涯雁叫群,秋江一棹入斜曛。

  陰那山色雲中現,蓬辣灘聲雨裡聞。

  隔嶺樹疑孤塔露,得風帆帶亂峰奔。

  平生去國懷鄉感,只合江頭醉十分。

  丘逢甲出生於臺灣,祖籍梅州蕉嶺人。清代進士出身,後返回臺灣講學,1895年反對喪權辱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曾刺指血書上達朝廷,曾組織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軍。同年秋,失敗後內渡大陸定居蕉嶺。梁啓超評其為詩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丘逢甲在臺灣抗日失敗後,於1895年秋,內渡大陸。按其《舟次潮州》詩:「抱江城郭夕陽紅,百口初還五嶺東」。這是其攜全家百口初渡到潮州作品,而《舟入梅州境》應是船到梅州之時所作。

  「悽絕天涯雁叫群,秋江一棹入斜曛」,起筆開篇作者所渲染的景物意象就動人心魄,秋天萬物蕭瑟,秋江之上,黃昏時候,一葉扁舟。籠罩在天地的落日斜暉之中,景色曠闊又蒼涼。古典詩詞中,「斜陽」很多時候有特定意境,意在表達衰敗、沒落的象徵。如辛棄疾,「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在這一片蒼涼中聽到悽絕的雁叫聲劃破長空。悽絕,這是作者此時內心外在表現。愁的時候看什麼都是愁的,正如晏殊所寫:「檻菊愁煙蘭泣露」,這是有我之境,以景融情寫法。而「雁叫群」,說明是一隻失群的孤雁,作者描寫一雁失群只是表面的,真正是在暗喻自己的身世,就如這一隻失群的孤雁,喻自己如一個被無情拋棄的人。那一群無情的人是指當年的清廷群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朝廷卻不採納刺指血書「抗倭守土」的建議。而自己又無力守土,敗走家園,這份心情是何等的沉痛,是多麼的孤獨與無助。錢仲聯評其詩:「挽滿勁弓,吹裂鐵笛」,讀來真是如此。

  「陰那山色雲中現,蓬辣灘聲雨裡聞」。這聯作者描寫的是梅州山水,寫船過陰那山與蓬辣灘的情景,陰那山位於梅州雁洋鎮,其東南是蓬辣灘的大埔縣。作者看到的陰那山直插雲霄,縹緲在雲霧若隱若現中,蓬辣灘的灘聲夾雜著雨聲,這一聯寫得有聲有色。而給人感覺是天上人間都處在一片煙水迷濛之中。「隔嶺樹疑孤塔露,得風帆帶亂峰奔」。作者當時船行走在秋江之上,所以稱隔嶺,而孤塔掩映在樹林之中露出那麼一點塔尖。疑,讓人覺得似是而非,若有若無。「得風帆帶亂峰奔」。這一句稱得上神來之筆,帆因順風而快,而作者不說船快,而說是帆帶著亂峰在奔走,坐過車或快船的人都知道,快速前進時,感覺身邊的景物也是在快速移動。這一情景,李白形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作者寫:「得風帆帶亂峰奔」。只一句,寫得更有想像力和生動傳神。這中間二聯仍然是作者所寫表面景物,真正的詩人不會為寫景而寫景,所有的景都是為內心情感服務的。景裡必有深意。看作者用詞用字,應不難理解。上一聯寫陰那山縹緲在雲霧若隱若現中,灘聲雜雨聲,處在一片迷濛之中。這景象是朦朧不清的,結合下聯,疑和亂字,疑也是不清楚或疑惑的,這是作者映射當年所處時代,看不清這謎一般局勢,這麼大好的江山怎麼就亂成這樣了呢?這是作者所痛心疾首的,這才是詩中真正要表達的情感。

  「平生去國懷鄉感,只合江頭醉十分」。去國懷鄉,即是離開了國家或故鄉,但還是想念的意思。這裡去國懷鄉是指臺灣。可以參考其《春愁》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作者帶著這樣一種痛國失家的心情,渡海回到祖籍梅州,自己的一腔熱血,理想抱負,眼看漸已落空,愁情難遣啊。只好在這梅江河畔借酒澆愁。用醉來掩蓋內心的孤獨與痛苦。而面對祖輩曾經奮鬥過的地方,誰又知道作者當時心中又是怎樣的一番感慨呢!

相關焦點

  • 丘逢甲
    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丘逢甲的父親丘龍章,臺灣貢生,畢生從教,為鄉村塾師。他不僅是一位熱心桑梓教育、培養後進的塾師,而且是一位關心國事、具有愛國心的封建知識分子。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這是丘逢甲獨立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同時也是潮汕地區出現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意義重大。  關於創辦該學堂的宗旨,丘逢甲在《創設嶺東同文學堂序》中說得很清楚:「國何以強?其民之智強之也;國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烏乎判?視其學之有用無用判之也。」
  • 抗日護臺——丘逢甲
    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  視青年為「國之元氣」  鼓勵學生「非學好外語不可」  丘逢甲(1864年—1912年),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生於臺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
  • 愛國先驅丘逢甲
    ——丘逢甲    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經常會聽語文老師提起晚清民族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故事。丘逢甲1864年12月26 日(陰曆十一月 二十八日)丑時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銅鑼灣(今臺灣省苗慄縣銅鑼鎮)。父丘龍章,貢生,時在銅鑼灣任教。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   樹立教育救國信念   1864年(清同治三年),丘逢甲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一家教書先生家
  • 丘逢甲的《春愁》與下丘屋
    說到《春愁》這首名揚四海的愛國詩篇,我們不能不說到淡地村(今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下丘屋。因為《春愁》寫於下丘屋。據《丘逢甲年譜》載,「1895年,冬在鎮平淡定村卜居」,指在淡定村建房。「1896年,夏,淡定村居屋築成」,指培遠堂落成。從乙未到丙申經過冬、春、夏三季,正是在這一春天裡,丘逢甲用血淚寫下了這首詩。那麼,他又是在哪裡寫下這一詩篇的呢?由於年譜未及,已經成謎。
  • 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該詩是丘逢甲於1896年4月17日寫的,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等內容的《馬關條約》籤訂一周年。丘逢甲,這位原籍蕉嶺縣文福鎮的近代史上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由此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今年12月26日是丘逢甲誕辰140周年,有關方面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準備工作已展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近現代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誌士。歲暮雜感 - 近現代·丘逢甲一曲昇平淚萬行,風塵戎馬厄潛郎。民愁競造黃天說,歲熟如逢赤地荒。七貴五侯金穴富,白山黑水鐵車忙。春愁 - 清代·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汕頭海關歌寄伯瑤 - 清代·丘逢甲風雷驅鱷出海地,通商口開遠人至。黃沙幻作錦繡場,白日騰上金銀氣。
  • 甲午詩詞:丘逢甲--春愁
    作者:(清)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  附:甲午戰敗,清廷割臺灣,由此引出中國詩史上獨一無二的愛國詩集《嶺雲海日樓詩鈔》。作者丘逢甲為臺灣著名青年士紳。
  • 「丘逢甲」情牽「寶島心」
    近日,參加廣東丘逢甲紀念活動的臺灣位學一行18人來到蕉嶺,參觀了丘逢甲故居、逢甲紀念中學、文福創兆學校等與丘逢甲有關的場所,在蕉嶺參觀看到的一切給他們很大觸動,他們準備回去後積極推動丘逢甲研究,來促進臺灣民眾「睜眼看大陸」,增進臺胞對大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丘逢甲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紀念丘逢甲的研討活動逐年增多。
  • 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丘逢甲厲聲說:「陳某、鄒某是我最信任的,假使他們是革命黨,那麼我一定也是,如若要按名單捉人的話,就請先從我捉起!」 懾於丘逢甲的地位和聲威,王秉恩只得空手而歸。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清軍到處搜捕革命黨人,有的起義戰士躲避到長興裡丘家祠(丘氏宗祠),在丘逢甲的庇護下倖免於難。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清末民初,他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革命,後參與創辦「復旦公學」「上海大學」,出任民國政府監察院長,國民黨中央執委等要職,參與國共和談。去臺後思念大陸,抑鬱而終。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 史海:丘逢甲和吳伯雄都是閩西客家人
    史海:丘逢甲和吳伯雄都是閩西客家人 2011年12月05日 13:45: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臺灣《旺報》報導,「丘逢甲的祖籍在福建上杭,後遷到廣東蕉嶺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清末民初,他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革命,後參與創辦「復旦公學」「上海大學」,出任民國政府監察院長,國民黨中央執委等要職,參與國共和談。去臺後思念大陸,抑鬱而終。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 【清風文苑】《忠廉大義》之三十六「保臺孤忠丘逢甲」
    可見,丘逢甲有意將詩作為「傳忠義」的工具。如果說黃遵憲的愛國詩特點是長於敘事、描寫,富於詩史意識的話,丘逢甲愛國詩的主要特點則是在詩中傳達自己對國家民族的忠義之情。具體而言,丘逢甲詩中呈現的忠義,大概包括三個層面:其一,是對故土痛失的怨憤和自己無力回天的悲壯。在他的詩中,這種憤臺被割的感情浸滿詩篇。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
  • 逢甲村:愛國情懷今猶在 情牽兩岸聚培遠
    當年他從臺灣回來後選擇在這個村莊安家,雖然他在那裡居住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卻在當地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丘逢甲故居是一座具有濃鬱客家特色的民居,由於他平生敬慕愛國詩人陸遊,故為新居取名「心泰平草廬」。這座房子裡處處體現了他高雅的志趣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如今已被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逢甲村的美麗景色也成為遊客探訪故居之餘的亮點。
  • 丘逢甲《春愁》賞析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別號滄海君,後曾以滄海為名。近代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曾組織臺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下面就講他幾個故事片段。  1.聰明而愛國的臺灣少年。  丘逢甲的先祖早已漂洋過海,定居於臺灣省,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他生於臺灣省苗慄縣,而祖籍為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鄉淡定村。
  • 丘逢甲:中國睡獅今已醒
    >    清朝乾隆中葉,丘逢甲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從事開墾。    強敵壓境,臺灣人民「無主可依」、「無人肯援」,一介書生丘逢甲悲憤至極,積極反抗日本侵略,維護民族尊嚴和祖國統一。他傾盡家資,組織和率領數萬人的抗日護臺義軍,橫刀躍馬與日寇浴血奮戰,並向國內外發表討日檄文,宣言:「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中新社梅州10月9日電 題: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塗永平  廣東蕉嶺文福鎮逢甲村雖偏隅一角,但每天熱鬧非凡,海內外遊客紛至。因為這裡是著名愛國志士、傑出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