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蕉嶺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廬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護臺遭遇挫折歸寧、心中對統治者充滿憤懣的丘逢甲,命名新居為心泰平草廬,實是他積壓的悲憤無處發洩,藉此自嘲自我安慰的表現。後來,他更索性改「探地村」為「淡定村」,表明自己臥居此處淡泊明志之意。

    在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有一座古樸的客家民居圍龍屋。它就是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故居——心泰平草廬。

    1895年,丘逢甲離臺內渡,返回祖籍地鎮平(今蕉嶺)。1896年,在朋友的資助和幾經考察下,丘逢甲終於選定在文福探地村建築新居,並把新居命名為「心泰平草廬」。匾額為丘逢甲的好友、廣東巡撫許振褘所書。草廬大門上方懸掛「培遠堂」牌匾,兩側為自擬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整個圍屋佔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二堂四行,內有三四十間平房,門口有一個半月形池塘,屋後有丘逢甲親手種植的荔枝林。

    護臺遭遇挫折歸寧、心中對統治者充滿憤懣的丘逢甲,命名新居為心泰平草廬,實是丘逢甲積壓的悲憤無處發洩,藉此自嘲自我安慰的表現。「心泰平」三字,取之於黃山谷「閒暇無事心太平」的詩句,亦是仿效陸遊以「心泰平」三字自額草廬。他曾作詩云:「吾生似放翁,築室思山陬。」後來,他更索性改「探地村」為「淡定村」,表明自己臥居此處淡泊明志之意。

    事實上,國家民族憂患正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丘逢甲哪能做到「心泰平」呢!他感嘆自己與陸遊相同的遭遇,腐敗無能的當朝者,都讓他和陸遊一樣請纓無路、報國無門,胸懷激烈壯志強說「心太平」,其實是對當時腐朽王朝的強烈控訴。果然,一如丘逢甲宣稱祈求心太平、內心卻對國家民族時刻牽掛一樣,在心泰平草廬內,處處顯示了他立志報仇雪恥、收復臺灣的強烈願望。他把南廂房命名為「念臺精舍」,不止這樣,還改兒子丘琮名為「念臺」,草廬內所有房屋窗戶皆以「臺」字為記。小門樓名為「聽大海潮音之室」。「親友如相問,吾廬榜念臺,……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等詩句,更是表明丘逢甲深居草廬、時刻心繫台灣的情感。

    丘逢甲喜讀書,專門把心泰平草廬北廂房設書房,號曰「嶺雲海日樓」,內藏書上萬冊。蟄居的丘逢甲在這裡寫詩著文,寫出了「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的著名詩篇,以及「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等詩句。丘逢甲的詩作充滿愛國熱情,風格上受陸遊、杜甫諸家的影響,被梁啓超譽為「詩界革命之巨子」。遺著收入《嶺雲海日樓詩鈔》等詩集中。

    1984年12月,在紀念丘逢甲誕辰120周年活動中,廣東省人民政府撥款將其故居修葺一新。同時開闢了一條公路直通故居門口,便利遊人前往瞻仰;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丘逢甲故居定為廣東省重點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弘揚愛國主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來源: 梅州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中新社梅州10月9日電 題: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塗永平  廣東蕉嶺文福鎮逢甲村雖偏隅一角,但每天熱鬧非凡,海內外遊客紛至。因為這裡是著名愛國志士、傑出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故鄉。
  • 「丘逢甲」情牽「寶島心」
    近日,參加廣東丘逢甲紀念活動的臺灣位學一行18人來到蕉嶺,參觀了丘逢甲故居、逢甲紀念中學、文福創兆學校等與丘逢甲有關的場所,在蕉嶺參觀看到的一切給他們很大觸動,他們準備回去後積極推動丘逢甲研究,來促進臺灣民眾「睜眼看大陸」,增進臺胞對大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丘逢甲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紀念丘逢甲的研討活動逐年增多。
  • 愛國先驅丘逢甲
    ——丘逢甲    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經常會聽語文老師提起晚清民族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故事。丘逢甲1864年12月26 日(陰曆十一月 二十八日)丑時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銅鑼灣(今臺灣省苗慄縣銅鑼鎮)。父丘龍章,貢生,時在銅鑼灣任教。
  • 逢甲村:愛國情懷今猶在 情牽兩岸聚培遠
    丘逢甲故居是一座具有濃鬱客家特色的民居,由於他平生敬慕愛國詩人陸遊,故為新居取名「心泰平草廬」。這座房子裡處處體現了他高雅的志趣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如今已被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逢甲村的美麗景色也成為遊客探訪故居之餘的亮點。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祖籍蕉嶺的臺胞繼承了客家優良傳統,特別是體現出愛國愛鄉的偉大精神。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 廣東電視臺踩點拍攝《丘逢甲》紀錄片
    中國臺灣網9月9日廣州消息 日前,廣東電視臺大型節目部攝製組導演王偉華、沈蔚林等一行來蕉為拍攝《丘逢甲》紀錄片進行踩點,希望以新的手法、新的角度拍攝《丘逢甲》,進一步展示丘逢甲英勇不屈的民族氣節,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和平統一。
  • 《嶺雲海日樓詩鈔》作者丘逢甲簡介(1913)
    =========================================  【丘逢甲撰題聯】  松壽千歲;  桂馨一山。  ——丘逢甲題以其父命名的書屋潛齋  培栽後進;  遠繼先芬。  ——丘逢甲題廣東省蕉嶺淡定樹培遠堂  陸沉欲借舟權住;  天問翻無壁受呵。  ——丘逢甲自題廣東省梅縣黃遵憲人境廬無壁樓(1898年的9月、10月間,黃遵憲帶病回歸故裡,修復了書房「無壁樓」。丘逢甲十分關心老友的處境,便特地前來探望,並題寫此聯。「陸沉」,無水而沉,喻隱居。「權住」,表示人境廬主人不甘心而又無奈的心態。
  • 丘逢甲嫡孫丘應樺回家鄉蕉嶺參觀訪問
    本報訊 (記者黃焱)昨日下午,丘逢甲嫡孫、國泰港龍航空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丘應樺一行來梅,並回家鄉蕉嶺縣參觀訪問。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曉建,副市長曾尚忠會見丘應樺一行。
  • 丘逢甲的《春愁》與下丘屋
    說到《春愁》這首名揚四海的愛國詩篇,我們不能不說到淡地村(今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下丘屋。因為《春愁》寫於下丘屋。據《丘逢甲年譜》載,「1895年,冬在鎮平淡定村卜居」,指在淡定村建房。「1896年,夏,淡定村居屋築成」,指培遠堂落成。從乙未到丙申經過冬、春、夏三季,正是在這一春天裡,丘逢甲用血淚寫下了這首詩。那麼,他又是在哪裡寫下這一詩篇的呢?由於年譜未及,已經成謎。
  • 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該詩是丘逢甲於1896年4月17日寫的,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等內容的《馬關條約》籤訂一周年。丘逢甲,這位原籍蕉嶺縣文福鎮的近代史上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由此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今年12月26日是丘逢甲誕辰140周年,有關方面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準備工作已展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
  • 抗日護臺——丘逢甲
    其中之思想變化、個人追求、身家考慮或許各有不同,卻多少可以用張載言語中透出的爍爍公心解讀。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  視青年為「國之元氣」  鼓勵學生「非學好外語不可」  丘逢甲(1864年—1912年),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生於臺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
  • 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2017-: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作者 李茜 郝燁  百餘年前,晚清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在廣東彌留之際仍心繫台灣,立下遺囑「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
  • 丘逢甲:中國睡獅今已醒
    >    清朝乾隆中葉,丘逢甲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從事開墾。    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丘逢甲等率義軍打了大小一百多仗,致日軍死傷32000多人,其中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向川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誠等斃命。     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氣壯山河的保臺抗爭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淡定村。連
  • 梅州丘氏入梅744年,文官武將、名賢之士遍及海內外
    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丘逢甲提議恢復祖先丘姓。他認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營丘,早於孔丘,無先人避諱後人之理,並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復丘姓。因此,閩、粵、臺部分族人聞之響應。但全國大部分省區族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仍然使用邱姓。 「丘逢甲是蕉嶺人,所以梅州大部分是以『丘』姓為主。
  • 蕉嶺:做強名人文化品牌 延續壽鄉歷史文脈
    本版撰文:廖靜宜 祝銀清 林劍湧 汪敬淼 本版攝影:汪敬淼  丘逢甲故居 在人文傳承中激發愛國熱情  「丘逢甲故居又稱培遠堂,『培遠』二字取自故居正門兩側楹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的首字,寓意丘逢甲先生『欲強中國必以興起人才為先;欲興起人才必以廣開學堂為本』的畢生心願。」
  • 周末去哪玩:蕉嶺好風光
    本周,我們將前往梅州市蕉嶺縣城周邊的兩個景點。這兩個景點一個是名人的故居,一個是觀景休閒的好去處。下了高速公路,驅車兩、三公裡之後,便是一處風景秀麗的山灣,山灣內有一座典型客家風格的老屋,正門是晚清著名學者溫仲和手書的「培遠堂」三個大字,這裡就是丘逢甲先生的故居。1895年,他回到廣東之後,建起了這座房子。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蕉嶺記憶——每一張照片都有它背後的故事
    這一期的網上展覽館,我們推出「蕉嶺記憶——舊貌新顏」攝影圖片。舊風景似曾相識,勾起我們多少的回憶;新容貌美好動人,激發我們心中的自豪。新舊對比更加突出地展示了世界壽鄉、美麗蕉嶺的巨變,更加突出地展示了蕉嶺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勇於改革,堅持不懈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在經濟社會文化各項事業取得偉大成就。每一張照片都有它背後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本期的網上展覽館,去品味、欣賞這些故事,發現美好,激發自信,擁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