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華這個姓氏就起源於華山一帶。
華氏在無錫約有1700多年歷史,是明清時期無錫第一望族。歷史記載,居住於無錫的華氏,尊晉朝孝子「華寶」為遠祖。
華寶,身歷三朝:出生於晉朝,生長於宋朝,逝世於齊朝。《南史》立傳說:華寶「晉陵無錫人也。父豪,晉義熙末,戍長安,寶年八歲。臨行謂寶曰:『須我還,當為汝上頭。』長安陷,寶年至七十不婚冠。或問之,寶輒號慟彌日,不忍答也。」
華寶的父親名華豪,在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的義熙末年,跟隨南朝宋的建立者劉裕去長安出徵。臨走時,他對年幼的兒子說:「等我打完仗回來,為你結髮戴冠(古代禮制為20歲戴冠)。」義熙末年為四一八年,那時華寶八歲。據此推算,華寶約出生於義熙七年(四一一年)。他們的軍隊所向披靡,於義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長安,八月間大破後秦皇帝姚泓的部隊,並擒住姚泓,於九月間斬於建康。第二年的十月,華豪跟隨右將軍朱齡石出徵,在陝西的雍州和夏國的赫連勃勃遭遇,劉裕的兒子義真大敗,華豪戰死沙場。噩耗傳到無錫,等待戴冠的華寶痛不欲生。按照古時禮制,男子20歲為弱冠,要行戴「冠禮」以表示成人。但戰爭不幸奪走了父親的生命,出於孝義,華寶終身恪守與父親的約定,既不戴冠,也未娶妻,頭上扎著雙髻凡親戚朋友提到他的父親,便號啕大哭。華寶因此被稱為「孝子」,後被皇帝賜「孝子」匾額。
華寶未娶,後將胞弟華寬的次子華愨作為嗣子。唐代,華寶在惠山的故宅,被改建成了「華孝子祠」。在無錫惠山腳下的118處家族祠堂中,最古老的一座,就是紀念華寶的「華孝子祠」。 這座祠堂屢經興廢,最後一次修復是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
自晉義熙十三年到今日,已近1600年。期間,華寶18世孫華榮任北京主爵督尉,全家遷居當時的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又三世為華原泉,靖康年間隨宋高宗南渡,遂重返無錫故鄉,住梅裡鄉的隆亭(今東亭)。他成了華氏南渡後的第一世祖,後世子孫繁衍主要聚居蕩口、東亭兩鎮。而蕩口華氏,更是綿延成一方富庶大戶。
「唐伯虎點秋香」的三笑姻緣故事,在中國幾乎是無人不知。故事說的是江南才子唐伯虎(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隱名埋姓, 以低賤的書僮身份潛入華府,追求佳人秋香的曲折故事。故事中華府的華太師,傳說就是華察。華察時任四品翰林院修撰,還擔任過皇子侍讀和出使朝鮮的特使。古代稱翰林院編史官為「太史」,因為「史」與「師」 諧音,人稱「華太史」,在故事中被訛傳成華太師。
當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現實中的華太師比唐伯虎小了27 歲,而有案可稽的真實秋香更比唐伯虎大了40 歲。
三笑姻緣
華察(1497~1574)字子潛,號鴻山,江蘇無錫人。嘉靖元年(1522)中舉人。嘉靖五年(1526)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後任戶部主事,奉命去江淮徵收租稅。嘉靖十二年(1533)任翰林院修撰,校錄歷朝寶訓、實錄。後升為東宮侍讀,參與會試。嘉靖十八年(1539)出使朝鮮,回國後執掌圖籍,後因遭同僚讒毀而被彈劾。嘉靖調任司經局洗馬,二十二年(1543)再被啟用,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拜侍讀學士,奉旨主持應天府(今南京)鄉試。翌年逢大比之年,主持會試和殿試。他秉公敘用天下名士。後復遭中傷而「抗疏乞歸,拂衣歸田」,於嘉靖二十四年再次棄官回家。
嘉靖三十三年(1554),他資助無錫縣令王其勤築城抗倭。同年協助官府「丈田清糧」,查出漏稅的無糧田16萬畝,免去無田糧7000多石。但一些被查處的富豪憑藉權勢進行中傷,使負責此項工作的官員翁大立(華察門生、山東布政使參議)被藉故革職,孫慎(監察御史)、王其勤被調任。華察為之不平,4年後在蕩口鵝湖邊為他們建立了一座「三公生祠」,親自撰寫《首建三公生祠記》,連同丈量器「步弓」一併刻石於祠內牆壁上。他還為地方修造橋梁,曾建成江陂橋(今江溪橋)、學士橋(在江陂橋南)、磚橋、鴨城新橋、冷新橋等。但也費巨資在隆亭造了一座豪華住宅,「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侯門王府嘆壯麗不如」,因而民間有「華太師造龍庭」、「龍庭一夜改東亭」的傳說。華察於明萬曆二年(1574)五月二十七日逝世,終年77歲。葬於甘露蕭塘。
華氏義莊
義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由家族設立的慈善機構。主要功能是對族人實施扶危濟困,為本族貧寒子弟提供助學,主要是提供錢糧、衣物等資助。
無錫的第一座義莊就是蕩口的華氏義莊,它也是江南一帶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存續時間最長的義莊之一。這座義莊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曾獲得乾隆皇帝的嘉獎。後來,華氏子孫還陸續創辦了芬義莊、永義莊、 春義莊、襄義莊、徐義莊等,蕩口一帶義莊最多時達十座以上。
在華氏義莊帶動下,有著崇文重教傳統的無錫大家族,漸漸也開始興辦教育,家族義莊逐漸形成規模,成為鄉村最有力的經濟組織和教育機構,不僅解決了民間貧富差距的社會矛盾,也對農村安定和經濟發展推動很大。而蕩口華氏子孫代代興旺, 很大程度上也受益於義莊這類慈善制度的推廣。
銅活字印刷
宋人畢升首創的泥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不過,活字印刷真正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卻是從明代江南開始的。
位於蕩口的「會通館」在中國印刷史上有著不同凡響的地位,其銅活字印刷聲名遠播,國家圖書館中收藏的許多早期刻印的典籍,有不少就出自會通館。
會通館是蕩口的一家私人印書作坊, 他的主人叫華燧。華燧(1439-1513),字文輝,號會通。明江蘇無錫人。明藏書家、刻書家、道家。銅活字印刷家。因為喜歡收藏經史古籍, 華燧就在家中開闢場所專事刻印書籍,且率先採用銅製字模。他用銅活字印刷《宋諸臣奏議》、《錦繡萬花谷》、《容齋隨筆》等典籍,堪比肩歐洲金屬活字「搖籃本」。
今天,無錫蕩口甘露一帶仍是著名的印刷之鄉。(戴華明 鄭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