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我們的鄰國——日本,可以說從古至今都和我們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從當初的「蠻夷之國」到後來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而我們從當初的「天朝上國」的蔑視到近現代甲午戰爭的恥辱,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中國和日本給密切的聯繫在了一起。
其實自從盛唐之後,日本就再也不將中國看成中國,這也是日本一直「否認」中國曾是日本的老師一說,更否認日本曾經僅僅就是中國的藩屬國而已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唐朝之後的中國便和以前那個一起交流和學習的中國不是一切的了。
不得不說,日本也的確是「白眼狼」,自打明朝起(甚至可以說是元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曾經一度在海上侵襲中國的商船和貨物,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倭寇」,當然他們是矢口否認的。
可是問題來了,日本的敵對之意都付諸於行動了,可是為何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卻還要欽點日本為大明的「不徵之國」呢?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
大明「不徵之國」
話說中國還是元朝的時候,日本和中國的梁子便已經結下了,忽必烈曾經還發兵日本,這也就導致了「小心眼」的日本一直都是戀戀不忘。直到短短數十年的元朝滅亡,明朝建立,朱元璋曾經派出使者前往了日本、高麗、安南、佔城這四國,宣告元朝已滅,明朝興建,你們都趕緊過來朝拜。
據記載「粵自古昔,帝王居中國而治四夷」,在古代中國人的心裡我們地大物博的中國才是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而周邊便是「蠻夷之國」,因此稱之為「四夷」。
大明天子都說這話了,高麗、安南和佔城這三國趕忙屁顛屁顛地跑過來朝拜,可是唯獨這日本根本就不當回事,更過分的是「乘中國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也就是說日本還趁著大明內亂未定之際化身「海盜」,也就是「倭寇」進行海上的劫掠和騷擾,聯合張士誠、方明珍等殘部一起搞破壞,導致「濱海之地,無歲不受其害」。
但是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如此「尚武」的朱元璋竟然這都忍了下來,只是增防海禁政策,禁止海上貿易,以此來儘量減少海上的衝突,這也就從某個方面來講讓海上的倭寇越來越猖獗。
不知道為何,立國之後的朱元璋更加忌諱於「國家用兵」,也就是說用兵極其謹慎,不到逼不得已不會出兵而發動戰爭。親自頒布「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這樣一條命令,可以說對於「天朝上國」來說是有些憋屈的。
到了晚年,朱元璋為了告誡後人們這個道理,甚至欽點了15個中國的鄰國為「大明不徵之國」,規定後世的大明子弟不可無緣無故的去侵犯這些國家,其中就有日本,並且還名列第二位。
朱元璋的顧忌
朱元璋為何如此忍讓日本這麼一個「彈丸小國」?難道真的是害怕了嗎?其實不然,老謀深算的朱元璋當然是有自己的考慮。以下便是梁老師關於朱元璋為何欽點日本為「大明不徵之國」的一些猜想,敬請大家指教。
首先,「"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皇明祖訓》)這句話首先從本質上講解了大明不攻打這些小國的原因,第一,這些小國皆是蠻夷之地,而且偏居一隅,對我們大明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第二,就算我們將之打下來了,我們也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治理,其地方所產還不一定能夠自給自足,而且「山高皇帝遠」,人家那邊也不會聽咱們的話,因此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費心之舉。
其次,戰爭無疑是最為「勞民傷財」的舉措,更別提遠在海外的日本島國了,如此偏遠的地區如果進軍絕對會耗費巨大的資源,當初「窮兵黷武」的隋煬帝楊廣便是最好的例子,三徵高句麗卻沒有拿下,最後導致了國力的極度衰微而亡國。血淋淋的例子擺在朱元璋面前,因此朱元璋是絕對不會輕易拿自己的江山天下開玩笑的。
最後,關係到朱元璋本身。朱元璋建國之後,本來有個合格的皇太子朱標,可是朱標早逝夭折,後來朱元璋選擇了年輕的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本身便缺乏歷練,又太過年輕,為了幫助他穩固江山朱元璋已經是「大殺功臣」了,國家又哪裡來的人才和實力去和日本開戰呢?內部起碼需要先穩固再說。事實證明,朱允炆果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內鬥居然還能敗給了藩鎮之地的朱棣。
結語
綜上所述,朱元璋還是當年的朱元璋,論老謀深算可以說少有人能匹及,而他所做出的這一切都只是一個目的——保住朱家的大明江山。這從某種角度來看似乎是有些軟弱,畢竟咱們可是「天朝上國」,為何要對一個「彈丸小國」如此的忍氣吞聲呢?但是細想之下,精打細算些可能反而更能夠保住大明的江山,畢竟一旦發生了戰爭,那麼結局可就不是朱元璋能夠輕易決定的了。
不過日本從唐朝開始便派遣大量的遣唐使過來中國學習,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技術乃至思想,一回到國內便立刻效仿和改良,因此日本也是越來越強盛起來。但是我們就不講什麼「感恩戴德」,總不至於「以仇報恩」吧?
你過來學習完中國之後又來侵犯中國,這著實也是有些說不過去的吧?雖然朱元璋當時將日本列為了「不徵之國」是有些迫不得已的意味,但是我還是想說真不如當初就一咬牙將這個「白眼狼」給滅了,或許還能給後世的中國減少些麻煩和恨意。
關於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這件事,你還有何高見呢?歡迎下方一起留言討論哦~
參考文獻:《明太祖實錄》、《皇明祖訓》、《元史·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