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日寇頻頻侵犯大陸,為何朱元璋卻欽點日本為「不徵之國」

2020-12-25 老梁聊歷史

引言

作為我們的鄰國——日本,可以說從古至今都和我們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從當初的「蠻夷之國」到後來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而我們從當初的「天朝上國」的蔑視到近現代甲午戰爭的恥辱,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中國和日本給密切的聯繫在了一起。

其實自從盛唐之後,日本就再也不將中國看成中國,這也是日本一直「否認」中國曾是日本的老師一說,更否認日本曾經僅僅就是中國的藩屬國而已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唐朝之後的中國便和以前那個一起交流和學習的中國不是一切的了。

不得不說,日本也的確是「白眼狼」,自打明朝起(甚至可以說是元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曾經一度在海上侵襲中國的商船和貨物,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倭寇」,當然他們是矢口否認的。

可是問題來了,日本的敵對之意都付諸於行動了,可是為何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卻還要欽點日本為大明的「不徵之國」呢?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

大明「不徵之國」

話說中國還是元朝的時候,日本和中國的梁子便已經結下了,忽必烈曾經還發兵日本,這也就導致了「小心眼」的日本一直都是戀戀不忘。直到短短數十年的元朝滅亡,明朝建立,朱元璋曾經派出使者前往了日本、高麗、安南、佔城這四國,宣告元朝已滅,明朝興建,你們都趕緊過來朝拜。

據記載「粵自古昔,帝王居中國而治四夷」,在古代中國人的心裡我們地大物博的中國才是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而周邊便是「蠻夷之國」,因此稱之為「四夷」。

大明天子都說這話了,高麗、安南和佔城這三國趕忙屁顛屁顛地跑過來朝拜,可是唯獨這日本根本就不當回事,更過分的是「乘中國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也就是說日本還趁著大明內亂未定之際化身「海盜」,也就是「倭寇」進行海上的劫掠和騷擾,聯合張士誠、方明珍等殘部一起搞破壞,導致「濱海之地,無歲不受其害」。

但是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如此「尚武」的朱元璋竟然這都忍了下來,只是增防海禁政策,禁止海上貿易,以此來儘量減少海上的衝突,這也就從某個方面來講讓海上的倭寇越來越猖獗。

不知道為何,立國之後的朱元璋更加忌諱於「國家用兵」,也就是說用兵極其謹慎,不到逼不得已不會出兵而發動戰爭。親自頒布「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這樣一條命令,可以說對於「天朝上國」來說是有些憋屈的。

到了晚年,朱元璋為了告誡後人們這個道理,甚至欽點了15個中國的鄰國為「大明不徵之國」,規定後世的大明子弟不可無緣無故的去侵犯這些國家,其中就有日本,並且還名列第二位。

朱元璋的顧忌

朱元璋為何如此忍讓日本這麼一個「彈丸小國」?難道真的是害怕了嗎?其實不然,老謀深算的朱元璋當然是有自己的考慮。以下便是梁老師關於朱元璋為何欽點日本為「大明不徵之國」的一些猜想,敬請大家指教。

首先,「"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皇明祖訓》)這句話首先從本質上講解了大明不攻打這些小國的原因,第一,這些小國皆是蠻夷之地,而且偏居一隅,對我們大明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第二,就算我們將之打下來了,我們也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治理,其地方所產還不一定能夠自給自足,而且「山高皇帝遠」,人家那邊也不會聽咱們的話,因此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費心之舉。

其次,戰爭無疑是最為「勞民傷財」的舉措,更別提遠在海外的日本島國了,如此偏遠的地區如果進軍絕對會耗費巨大的資源,當初「窮兵黷武」的隋煬帝楊廣便是最好的例子,三徵高句麗卻沒有拿下,最後導致了國力的極度衰微而亡國。血淋淋的例子擺在朱元璋面前,因此朱元璋是絕對不會輕易拿自己的江山天下開玩笑的。

最後,關係到朱元璋本身。朱元璋建國之後,本來有個合格的皇太子朱標,可是朱標早逝夭折,後來朱元璋選擇了年輕的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本身便缺乏歷練,又太過年輕,為了幫助他穩固江山朱元璋已經是「大殺功臣」了,國家又哪裡來的人才和實力去和日本開戰呢?內部起碼需要先穩固再說。事實證明,朱允炆果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內鬥居然還能敗給了藩鎮之地的朱棣。

朱允炆影視形象

結語

綜上所述,朱元璋還是當年的朱元璋,論老謀深算可以說少有人能匹及,而他所做出的這一切都只是一個目的——保住朱家的大明江山。這從某種角度來看似乎是有些軟弱,畢竟咱們可是「天朝上國」,為何要對一個「彈丸小國」如此的忍氣吞聲呢?但是細想之下,精打細算些可能反而更能夠保住大明的江山,畢竟一旦發生了戰爭,那麼結局可就不是朱元璋能夠輕易決定的了。

不過日本從唐朝開始便派遣大量的遣唐使過來中國學習,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技術乃至思想,一回到國內便立刻效仿和改良,因此日本也是越來越強盛起來。但是我們就不講什麼「感恩戴德」,總不至於「以仇報恩」吧?

你過來學習完中國之後又來侵犯中國,這著實也是有些說不過去的吧?雖然朱元璋當時將日本列為了「不徵之國」是有些迫不得已的意味,但是我還是想說真不如當初就一咬牙將這個「白眼狼」給滅了,或許還能給後世的中國減少些麻煩和恨意。

古代倭寇形象

關於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這件事,你還有何高見呢?歡迎下方一起留言討論哦~

參考文獻:《明太祖實錄》、《皇明祖訓》、《元史·列傳》

相關焦點

  • 霸道的明朝,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明朝的15個「不徵之國」都有哪些?朱元璋咋想的?
    不僅如此,這些彈丸之國還能通過「朝貢」從中國獲得大量的賞賜和貿易利潤,這不得不讓人感到納悶。明朝(中國)為什麼會如此「窩囊」呢?原來,這都源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給後世子孫留下的一道遺訓——《皇明祖訓》。
  • 明朝朱元璋,寫下的15個「不徵之國」,有何深意?
    據《明太祖訓》記載,朱元璋將朝鮮、日本等15國列為「不徵之國」,實行和平外交政策。這項舉措從洪武二年初步提出,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最終立定,期間經過反覆重申完善,能夠通過時間重重的考驗,被後代奉行,這其中有何深意?
  • 朱元璋也有無奈,15個國家成「不徵之國」
    在明朝對外關係上,有一連串的「不徵之國」,如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有15個之多,其中日本赫然在列。至於不徵的原因,朱元璋說得很清楚「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又說「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明太祖寶訓》》)這句話道出了傳統陸權國家的無奈。
  • 朱元璋欽定15個不徵之國,在日本和朝鮮下兩句話,說明他真實意圖
    在書中,朱元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依次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在這些國家裡,比較特殊的是日本和朝鮮。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朱元璋在大明祖訓中定下15個不徵之國 9個已經滅亡 6個延續至今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實實在在打下來的。但是他為何在大明祖訓中立下一條規定,那就是將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呢?如今朝鮮國(今天的朝鮮半島)、安南(今天的越南北部)、日本(今天的日本)、暹羅(今天的泰國)、浡泥(今天的汶萊)、真臘(今天的柬埔寨),這6個國家依然存在,其他9個國家都走向了滅亡。朱元璋是一個十分講原則的人,他曾說過: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
  • 明朝為什麼要宣布15個「不徵之國」,這15國是哪些地方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起草了《皇明祖訓》,針對東亞諸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 「頒行天下諸司」。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明初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明初為什麼要建立「不徵之國」的朋友圈呢?
  • 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不徵之國」是朱元璋列的15個海外國家,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創者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呢?朱元璋雖然已經給出了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1369年,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這15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朱元璋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國家隔山隔海。
  • 明初訂立的15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不徵之國」的概念雖然早在朱元璋初期就提出來了,但從未對外真正公布過「不徵之國」的概念,因此十五個「不徵之國」知道明朝存在這麼一個條款時也是在很久之後,最起碼朱元璋是看不見別的國家知道他的「友好」政策了。
  • 「和平之國」被日寇屠殺近一半人口,揭秘琉球滅門滅族大屠殺
    秦朝滅亡六國之後,外越乘船避難於海上,到達臺灣、琉球和日本九州島南部,成為臺灣原住民、琉球族和大和族的祖先。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唐朝編纂《隋書》時,因「虯」意為小龍,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流求。
  • 明朝收回雲南,放棄安南,陳朝為什麼被列為不徵之國?
    但是,到了唐朝,情況慢慢發生轉變,對於交州,朝廷一直牢牢控制,而雲南方面,因為南詔的崛起,成為唐朝的邊患之一,不過,南詔還處在部落聯盟階段,一直到蛻變為大理國才改變處境,一起改變的還有唐朝。宋朝對此無動於衷,隨後又冊封為交趾郡王。這大概就是兩個地方的獨立之始,但是,宋朝的日子不好過,遼、金、西夏、蒙古輪番的圍毆,最後忽必烈為了包圍南宋,1253年平定雲南,立國兩百多年的大理滅亡,但是蒙古人的鐵蹄沒有停止,大軍進攻陳朝。
  • 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為什麼日本人還來明朝朝貢?都是騙子
    倭寇一度成為影響明朝發展的國際問題,自明朝建立國祚以來,日本強盜便不斷進犯沿海城市,且倭寇之患與明朝的存亡相伴始終,讓歷代明朝皇帝大為頭痛。當時的日本,正值「南北朝」時期,割據南方的親王對天朝上國有失敬意,屢次派兵滋擾沿海地區。朱元璋怒髮衝冠,曾一度打算發兵徵服日本。不過,因為當時的明朝剛剛經歷戰亂,所以國家和百姓需要休養生息。
  • 朱元璋欽點六元及第狀元 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斬首
    他可謂是中國千年科舉史上最霸氣的一個狀元,是朱元璋欽點的大明朝唯一的六元及第狀元,為何自殺後慘遭滅門,又被朱棣做成「草人」斬首?此事數百年之後,想來仍令人唏噓不已!然而這位霸氣的狀元為何會出現這種悲慘的人生結局?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 朱元璋欽定15個不徵之國,你知道是哪幾個,為什麼不徵伐嗎?
    明帝國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頒布了《皇明祖訓》,在其中特意規定15個「不徵之國」。這15個永不徵伐之國分別是:東北方的日本國和朝鮮國、東南方的大琉球國和小琉球國、南方的真臘國、佔城國、爪哇國、蘇門答臘、三弗齊國、渤泥國、暹羅國和安南國、西南方的西洋頊理、彭亨國、百花國。日本和朝鮮都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 明朝皇帝名字為何獨具特色?原來是朱元璋早有安排!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小農出身的大一統帝國皇帝,因此雖然已是九五之尊,但一些小農的特徵仍然在他身上有著強烈的反映。比如在「家」和「國」之間的平衡問題上,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完全在於傾向於「家」,逆歷史潮流而動事實所謂的「分封制」,造成藩王尾大不掉之勢,最終釀成叔侄相殘的局面。
  • 康熙貴為清朝的皇帝,為何卻對明朝的暴君朱元璋行三拜九叩之禮?
    朱元璋是一位明君還是暴君,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回答,朱元璋的政績很傑出,廢丞相、設錦衣衛、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每一項決定都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爭議的明朝皇帝,卻讓清朝的康熙皇帝敬佩,當年康熙六次南巡,每次路過南京的時候,都要去朱元璋的明孝陵,親自為他掃墓,還行三拜九叩之禮。歷史上那麼多位皇帝,為什麼康熙唯獨尊敬朱元璋呢?
  • 山海經中記載的一件事,朱元璋看後說不可能,後被鄭和下西洋證實
    但是對於這部著作,古今的很多名人都有不同的認識,比如司馬遷就曾評價山海經的內容是無稽之談,魯迅先生也認為山海經是方士之書。袁珂先生曾在《山海經校注》中說:「吾國古籍,瑰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寫史的人一般眼中不揉沙子,而山海經是一部神話色彩過於濃厚的書籍,司馬遷對其反感也是很正常的事。其次魯迅是一位文學家,立志用筆桿子救中國,魯迅先生對一些糟粕文化向來都是大力批判的,所以山海經這類書,被魯迅先生誤傷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朱元璋,為何也會輕視山海經呢?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明朝皇帝,起初對山海經中的奇聞異事,還是有著很深的好奇心的。
  • 日本的這個縣,明朝時,曾因是中國附屬國而自豪,每年朝貢三四次
    眾所周知,日本的衝繩縣,在古代叫作琉球王國。在中國元朝末期,琉球的英祖王朝分裂成三個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中山國的實力最強。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出使琉球,向三國詔諭。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明末時朱元璋的子孫已上100萬!這個數字在當時是什麼概念?朱元璋從明朝建立起,就一直在開枝散葉,直至明朝滅亡時,在短短276年的時間裡,子孫後代人數已高達100萬之巨!這個數字在當時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