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元璋,寫下的15個「不徵之國」,有何深意?

2020-12-25 歷史一一壺酒

據《明太祖訓》記載,朱元璋將朝鮮、日本等15國列為「不徵之國」,實行和平外交政策。這項舉措從洪武二年初步提出,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最終立定,期間經過反覆重申完善,能夠通過時間重重的考驗,被後代奉行,這其中有何深意?

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個是洪武二年(1369年),也就是建國的第二年。經過了一年的休整,朱元璋實現了從開疆拓土到治理內政的轉變,開始探索如何穩固大明朝的統治,「不徵」的概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是基於諸多考量的。

從內部而言,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到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百姓歷經了17年的戰亂之苦。戰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損耗都是巨大的,而伴隨戰爭的饑荒、瘟疫更是讓百姓民不聊生。據《中國人口史》漢地人口,從元末(1341年)9000萬到明初(1370年)6000萬,排除自然死亡以及一些人口淪為黑戶移民等等的影響,由於戰爭死亡的人數不下100萬。朱元璋自身也是出生於農民的,深知百姓疾苦,此時不宜再多生事端,讓百姓休養生息才更符合自己的初衷——建立太平盛世。

從外部而言,元朝的結束是以首都被佔為標誌,但此時的元兵只是退守蒙古等地,勢力依舊非常強大。所以明朝初期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周邊小國,而是元朝的殘餘勢力,需要隨時應對元朝勢力的反撲。提出「不徵」只是採取「南撫北」的戰略,此時的明朝相對比較弱小,疆域也不夠遼闊,國力也不夠強盛。如果四處徵戰無疑會樹敵眾多,以當時的國力難以支撐多線作戰,必然導致衰敗,所以提出「不徵」只需要把防禦的重心放在北方,有效的緩解經濟社會壓力,徐徐發展自己的勢力。

從當時國際形勢而言,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其在亞洲的影響力是毋容置疑的,萬國來朝,對此朱元璋非常羨慕。「天生元朝……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從這一段話不難看出,朱元璋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建立的帝國也能夠四方來朝,而這僅僅依靠武力是難以實現的。提出「不徵」就等同於承認了周邊小國的地位,與之相應的就是要讓周邊小國也承認自己的正統地位,從而繼承元朝的國際地位,成為新一代的亞洲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從皇權繼承而言,「不徵之國」最終立定是在洪武二十八年,此時的朱元璋已經68歲高齡,他自知命不久矣,該確定遺言了。而此前洪武二十五年有一件重要的事發生,太子朱標病逝,這位費盡了朱元璋半生心血寄予厚望的太子離世,讓朱元璋認為皇權已經變得岌岌可危。所以他大肆的誅殺有功之臣,為孫子的繼位掃清障礙,排除了內部威脅,但外部風險也不得不防。在遺言中寫下「不徵」就代表了,我的後代也不會隨意出兵攻打各國,讓周邊各國放寬心,你們也要尊重我國的地位,莫要來犯。

從入侵價值而言,周邊小國很多經濟水平不發達,不值得攻打如安南國等;或者遠徵需要漂洋過海進攻難度大,如日本國等;亦或者氣候條件不適宜中原人居住,管理難度較大如暹羅國、蘇門答剌國等。連強大的元朝都沒有去直接統治這些小國,如果後代貿然攻打無疑是得不償失。況且元朝殘餘勢力還有一大塊的疆域,兼併這些領土,比攻打周邊小國的戰略意義以及價值高多了。後續的帝皇也大多遵循祖訓,領土拓展多避免了這些國家,到宣德八年地圖顯示的國土面積達到了997萬平方公裡。

最後所謂「不徵之國」並不是真正的外交理念,實際上一直到朱元璋逝世,明朝也從未使用正式手續向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提到,對方屬於「不徵之國」,都只是使臣通過私人手段獲取的消息。也就是說,這一言論不是對外承諾,僅僅是對子孫後代以及群臣的約束,那麼這一條是否執行,可就要看本國利益是否被威脅了。這一舉措不僅樹立了睦鄰和諧的大國形象,還有利於建立全新的朝貢體系,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外部紛擾,維護了自己的統治,同時也為以後可能的政治活動留有餘地。

作為後世之人縱觀歷史,朱元璋的這項舉措意義重大,不僅僅解決了當下的危機,還為後世的永樂盛世奠定了基礎,同時和平的外交政策收穫了諸國友誼,對世界貿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如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在這種基調下才能完成。

相關焦點

  • 明朝的15個「不徵之國」都有哪些?朱元璋咋想的?
    不僅如此,這些彈丸之國還能通過「朝貢」從中國獲得大量的賞賜和貿易利潤,這不得不讓人感到納悶。明朝(中國)為什麼會如此「窩囊」呢?原來,這都源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給後世子孫留下的一道遺訓——《皇明祖訓》。
  • 明朝為什麼要宣布15個「不徵之國」,這15國是哪些地方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起草了《皇明祖訓》,針對東亞諸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 「頒行天下諸司」。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明初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明初為什麼要建立「不徵之國」的朋友圈呢?
  • 朱元璋也有無奈,15個國家成「不徵之國」
    在明朝對外關係上,有一連串的「不徵之國」,如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有15個之多,其中日本赫然在列。至於不徵的原因,朱元璋說得很清楚「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又說「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明太祖寶訓》》)這句話道出了傳統陸權國家的無奈。
  • 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不徵之國」是朱元璋列的15個海外國家,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創者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呢?朱元璋雖然已經給出了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1369年,朱元璋將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這15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朱元璋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國家隔山隔海。
  • 明朝時日寇頻頻侵犯大陸,為何朱元璋卻欽點日本為「不徵之國」
    不得不說,日本也的確是「白眼狼」,自打明朝起(甚至可以說是元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曾經一度在海上侵襲中國的商船和貨物,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倭寇」,當然他們是矢口否認的。可是問題來了,日本的敵對之意都付諸於行動了,可是為何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卻還要欽點日本為大明的「不徵之國」呢?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
  • 霸道的明朝,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朱元璋欽定15個不徵之國,在日本和朝鮮下兩句話,說明他真實意圖
    在書中,朱元璋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依次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佔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臘國、西洋國、瓜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在這些國家裡,比較特殊的是日本和朝鮮。
  • 明初訂立的15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外交嗎?其用意是什麼?
    朱元璋經20多年的徵戰,建立龐大的明朝,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也厭倦了無休止的戰爭,因此明朝建立之初就將十五個國家列為明朝的「不徵之國」,以顯示對於周邊國家的友好。那麼明朝訂立的十五個「不徵之國」真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嗎?這樣一份規定對於這十五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在明朝內部對於「不徵之國」又有何反響呢?
  • 朱元璋在大明祖訓中定下15個不徵之國 9個已經滅亡 6個延續至今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實實在在打下來的。但是他為何在大明祖訓中立下一條規定,那就是將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呢?如今朝鮮國(今天的朝鮮半島)、安南(今天的越南北部)、日本(今天的日本)、暹羅(今天的泰國)、浡泥(今天的汶萊)、真臘(今天的柬埔寨),這6個國家依然存在,其他9個國家都走向了滅亡。朱元璋是一個十分講原則的人,他曾說過: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
  • 我只是說說而已,說你是「不徵之國」就不徵?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令禮部將「祖訓條章」「頒行天下諸司」,書中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剌國共計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一些人認為「不徵之國」就是單純的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然而事實真的這樣麼?
  • 朱元璋欽定15個不徵之國,你知道是哪幾個,為什麼不徵伐嗎?
    明帝國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頒布了《皇明祖訓》,在其中特意規定15個「不徵之國」。這15個永不徵伐之國分別是:東北方的日本國和朝鮮國、東南方的大琉球國和小琉球國、南方的真臘國、佔城國、爪哇國、蘇門答臘、三弗齊國、渤泥國、暹羅國和安南國、西南方的西洋頊理、彭亨國、百花國。日本和朝鮮都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 明朝收回雲南,放棄安南,陳朝為什麼被列為不徵之國?
    雲南昆明湖上有一副對聯,描寫了漢朝至元朝的歷史典故,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這十多個字就是描寫各朝代平定雲南的情況的。至於交州,一樣自秦始皇開發嶺南到漢武帝平定南越,都一直在大一統王朝之下。
  • 朱元璋十首霸氣十足的詩詞,如此恢宏氣勢,盡顯一代梟雄之氣
    朱元璋出身草莽,戎馬一生,他的詩詞沒有太多華麗辭藻,但詩句間透露著一股滔滔不絕的霸氣,文字行雲流水,一瀉千裡,通讀後無不叫人拍案叫絕。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朱元璋文字的力量。眾所周知,朱元璋幼年貧窮,出身於草莽,最後建立明朝,成為開國皇帝。
  • 明朝皇帝名字為何獨具特色?原來是朱元璋早有安排!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小農出身的大一統帝國皇帝,因此雖然已是九五之尊,但一些小農的特徵仍然在他身上有著強烈的反映。比如在「家」和「國」之間的平衡問題上,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完全在於傾向於「家」,逆歷史潮流而動事實所謂的「分封制」,造成藩王尾大不掉之勢,最終釀成叔侄相殘的局面。
  • 朱重八為什麼要改名朱元璋,有何深意?
    就是說在元朝,不允許無官無職的老百姓正式取名,只能用自己的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齡相加,作為名字。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父親叫朱五四。朱元璋親兄弟四人,堂兄弟共有八人,朱元璋排行老八。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三哥叫朱重七,朱元璋家族排行第八就是朱重八了。這裡還有一個原因,朱元璋出生時,父親45歲、母親43歲,父母年齡加起來正好88歲,所以正好重八。1352年,25歲的朱重八應同鄉湯和之邀,在百般思考之後,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
  • 明朝是如何得到越南,又失去越南的?
    於是,朱元璋放棄了前朝東徵西討的國策,除對殘餘蒙古勢力進行打擊外,對周邊地區的態度轉向懷柔,在朱元璋主編的《皇明祖訓》中,他開列15個「不徵之國」,告誡子孫不要亂起刀兵,而安南也是其中之一。▲朱元璋設「不徵之國」也是希望以懷柔政策改善元朝時嚴重惡化的中外關係並重塑「宗藩體系」
  • 朱元璋問明朝國運如何,劉伯溫寫了4個字,預示明朝有308年!
    在人們的心中,劉伯溫是可以和諸葛亮相媲美的人物,他們共同輔佐主公成就大業,還會預言未來的事情,在民間有著神人的之稱。劉伯溫一生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他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每當朱元璋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是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渡過難關,從而讓朱元璋覺得劉伯溫有遇見未來的本事。
  • 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為什麼日本人還來明朝朝貢?都是騙子
    倭寇一度成為影響明朝發展的國際問題,自明朝建立國祚以來,日本強盜便不斷進犯沿海城市,且倭寇之患與明朝的存亡相伴始終,讓歷代明朝皇帝大為頭痛。當時的日本,正值「南北朝」時期,割據南方的親王對天朝上國有失敬意,屢次派兵滋擾沿海地區。朱元璋怒髮衝冠,曾一度打算發兵徵服日本。不過,因為當時的明朝剛剛經歷戰亂,所以國家和百姓需要休養生息。
  • 明朝開國六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於朱元璋這個人,我們對他的印象就是生性多疑,非常殘忍。他當了皇帝之後,很多有功之臣都被他處死了。而且對待大臣非常殘忍。其實,也並不都是這樣。論功勞的話,整個明朝的功臣沒有一個比得上徐達。不過徐達這個人為人謹慎,在朱元璋面前很少說話,所以朱元璋非常信任他。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這種榮譽是當時任何一個大臣都比不上的。第二個是常遇春。常遇春年輕的時候習武,後來參加起義軍。
  •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共有26個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而且,他的子嗣很旺,共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後來又繁衍成百萬之多之多的明朝宗室子弟,而明朝的藩王之中最長壽的當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了整整92歲,他是代王朱桂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