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太祖訓》記載,朱元璋將朝鮮、日本等15國列為「不徵之國」,實行和平外交政策。這項舉措從洪武二年初步提出,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最終立定,期間經過反覆重申完善,能夠通過時間重重的考驗,被後代奉行,這其中有何深意?
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個是洪武二年(1369年),也就是建國的第二年。經過了一年的休整,朱元璋實現了從開疆拓土到治理內政的轉變,開始探索如何穩固大明朝的統治,「不徵」的概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是基於諸多考量的。
從內部而言,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到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百姓歷經了17年的戰亂之苦。戰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損耗都是巨大的,而伴隨戰爭的饑荒、瘟疫更是讓百姓民不聊生。據《中國人口史》漢地人口,從元末(1341年)9000萬到明初(1370年)6000萬,排除自然死亡以及一些人口淪為黑戶移民等等的影響,由於戰爭死亡的人數不下100萬。朱元璋自身也是出生於農民的,深知百姓疾苦,此時不宜再多生事端,讓百姓休養生息才更符合自己的初衷——建立太平盛世。
從外部而言,元朝的結束是以首都被佔為標誌,但此時的元兵只是退守蒙古等地,勢力依舊非常強大。所以明朝初期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周邊小國,而是元朝的殘餘勢力,需要隨時應對元朝勢力的反撲。提出「不徵」只是採取「南撫北」的戰略,此時的明朝相對比較弱小,疆域也不夠遼闊,國力也不夠強盛。如果四處徵戰無疑會樹敵眾多,以當時的國力難以支撐多線作戰,必然導致衰敗,所以提出「不徵」只需要把防禦的重心放在北方,有效的緩解經濟社會壓力,徐徐發展自己的勢力。
從當時國際形勢而言,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其在亞洲的影響力是毋容置疑的,萬國來朝,對此朱元璋非常羨慕。「天生元朝……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從這一段話不難看出,朱元璋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建立的帝國也能夠四方來朝,而這僅僅依靠武力是難以實現的。提出「不徵」就等同於承認了周邊小國的地位,與之相應的就是要讓周邊小國也承認自己的正統地位,從而繼承元朝的國際地位,成為新一代的亞洲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從皇權繼承而言,「不徵之國」最終立定是在洪武二十八年,此時的朱元璋已經68歲高齡,他自知命不久矣,該確定遺言了。而此前洪武二十五年有一件重要的事發生,太子朱標病逝,這位費盡了朱元璋半生心血寄予厚望的太子離世,讓朱元璋認為皇權已經變得岌岌可危。所以他大肆的誅殺有功之臣,為孫子的繼位掃清障礙,排除了內部威脅,但外部風險也不得不防。在遺言中寫下「不徵」就代表了,我的後代也不會隨意出兵攻打各國,讓周邊各國放寬心,你們也要尊重我國的地位,莫要來犯。
從入侵價值而言,周邊小國很多經濟水平不發達,不值得攻打如安南國等;或者遠徵需要漂洋過海進攻難度大,如日本國等;亦或者氣候條件不適宜中原人居住,管理難度較大如暹羅國、蘇門答剌國等。連強大的元朝都沒有去直接統治這些小國,如果後代貿然攻打無疑是得不償失。況且元朝殘餘勢力還有一大塊的疆域,兼併這些領土,比攻打周邊小國的戰略意義以及價值高多了。後續的帝皇也大多遵循祖訓,領土拓展多避免了這些國家,到宣德八年地圖顯示的國土面積達到了997萬平方公裡。
最後所謂「不徵之國」並不是真正的外交理念,實際上一直到朱元璋逝世,明朝也從未使用正式手續向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提到,對方屬於「不徵之國」,都只是使臣通過私人手段獲取的消息。也就是說,這一言論不是對外承諾,僅僅是對子孫後代以及群臣的約束,那麼這一條是否執行,可就要看本國利益是否被威脅了。這一舉措不僅樹立了睦鄰和諧的大國形象,還有利於建立全新的朝貢體系,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外部紛擾,維護了自己的統治,同時也為以後可能的政治活動留有餘地。
作為後世之人縱觀歷史,朱元璋的這項舉措意義重大,不僅僅解決了當下的危機,還為後世的永樂盛世奠定了基礎,同時和平的外交政策收穫了諸國友誼,對世界貿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如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在這種基調下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