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而且,他的子嗣很旺,共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後來又繁衍成百萬之多之多的明朝宗室子弟,而明朝的藩王之中最長壽的當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了整整92歲,他是代王朱桂的後代。
明朝的皇帝普遍不高壽,太祖朱元璋是唯一一個活到70歲以上的皇帝,明朝的皇帝大都沒有繼承朱元璋的高壽基因,除了成祖朱棣和世宗朱厚熜或過60歲,還有在位時間最長的神宗朱翊鈞或了58歲,其他皇帝大都只活到三、十四歲,其中壽命最短的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僅僅才活了23歲。但是在藩王之中,高壽的王爺卻不少,六七十歲的較普遍,八十歲以上的也不不罕見。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明初北邊的蒙古威脅還未完全解除,天下雖粗定但仍存在隱患,為了穩固江山,強化中央集權,朱元璋不顧群臣反對堅持恢復藩王分封制度,在全國各地分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個兒子(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未實封)以及侄孫朱守謙共二十六個王,其中包括燕王、代王、寧王在內的九王負有御邊守土之責,地位權力在其他諸王之上,這些塞王主持地方軍務,可以節制軍隊召命地方官。藩王權力過大給繼位的建文帝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於是著手削藩,經過靖難之役燕王朱棣順利奪權,深感藩王勢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為了強化中央集權,規定了藩王不得幹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由此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成祖雖然沒有廢藩,但經過他對藩王制度的改革,明朝的藩王早已經成了無權無勢,依賴於國家供養的寄生蟲。這些藩王再也不必為國事分擔責任,日子清閒下來的同時,更多的時間用來生兒育女,經明初二十六個藩王而繁衍下來的宗室子弟,到了明末人數竟達百萬之多,這麼多張嘴要依賴國家供養,這對於明朝的財政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也有人說明朝後期的衰弱有很大原因就是這些整天無所事事猶如寄生蟲的宗室子弟生生把大明王朝吃垮了。
比起整日為國事操勞,生活作息不規律的皇帝,藩王們因為「食祿而不治事」,只需在封地安分守己,便可終老一生,無論身體、心理上,都要好過皇帝。也因此,在明代的藩王中,高壽的王爺並不在少數。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了不少在位時間長,壽命同樣很長的藩王:
肅恭王朱貢錝,在位五十年,享年八十歲,為歷代肅王之最;沈莊王朱幼,在位五十八年,享年八十六歲,為歷代沈王之最;益恭王厚炫,在位二十年,享年八十二歲,為歷代益王之最。這幾位都是活到了八十歲以上的藩王,但這還不算明代藩王的最高壽,在所有藩王裡面,還有一位壽命超過九十歲的藩王。
這就是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朱成鍨的先祖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分藩大同府。代王朱桂共有子11人,其中第五子朱遜燂被封為襄垣郡王,傳至第四代襄垣安惠王朱仕坯,有嫡長子朱成鍨,生於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襲封襄垣郡王,在位時間長達八十四年,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病逝,活了整整九十二歲。
襄垣王朱成鍨創下了兩個之最,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王爺,共達八十四年;他還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王爺,共活了九十二歲。從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襲封襄垣郡王,到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病逝,一生共經歷成化、弘治、正德、嘉慶、隆慶五朝,熬死了四位皇帝,其中的世宗嘉靖皇帝還是明朝在位第二長的皇帝(45年)。在壽命普遍不高的古代,襄垣王朱成鍨居然活到了九十二歲,實在是屬罕見之事,他到底有何長壽秘訣今人已不知,但從明代高壽王爺頗為常見來看,明代王爺的日子想必過的是非常悠哉清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