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2020-12-25 曰古談今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為馬皇后的諡號「孝慈高皇后」,並且奉行孝治天下,因而這個陵墓稱為「孝陵」。明孝陵從明洪武十四年開始修建,於明永樂三年完工,在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動用勞動力人數達十萬人,佔地面積達一百七十萬平方米。跟唐宋一樣「依山為陵」,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的優秀典範。明孝陵代表了明朝前期建築和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明清皇陵之首。

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為什麼康熙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這麼推崇朱元璋重視明孝陵呢?

首先,使自己的正統地位合法化。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王朝,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只有兩個。一個是蒙古族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另一個就是滿族建立的清朝。清朝對於明孝陵一直都是很重視的,因為明孝陵就是正統的象徵。

從清軍入關之後,攝政王多爾袞就開始派遣大學士馮銓祭祀故明太祖及其他皇帝。豫親王多鐸也曾找僧人修理明孝陵,還派人守護明孝陵。

康熙皇帝第一次到達明孝陵的時候,親自進行祭拜。所有人都在外面下馬,自己從甬道旁行。不僅三拜九叩,獻上祭禮,而且派人嚴格保護明孝陵。

康熙皇帝這樣做是高明的,無疑會拉近與平民百姓的距離。心心念念「反清復明」的百姓也就對康熙帝和清朝多了一些好感。康熙皇帝祭祀明孝陵,這正是向所有人表明,清朝是正統王朝。因為只有皇家才有資格進行祭祀,只不過現在從漢人換成了滿人。

其二,文化認同,從而消除民族矛盾。少數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權,都無可避免地受到漢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同化。比如北魏孝文帝,不僅提倡儒家文化和中原政治制度,甚至直接提倡與漢人通婚,從而促進鮮卑族的漢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也是大力推行儒家文化,重用漢人為官。

清朝也不例外,被異族統治本身就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再加上清初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做法,漢族和滿族民族矛盾無比尖銳。

這樣一來,文化認同和消除民族矛盾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文化認同肯定是從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文聖」孔子入手。康熙皇先是祭拜孔廟,孔廟上面「萬世師表」的匾額就是康熙帝親筆書寫的。而祭拜明太祖也代表著對明朝正統的認同,三拜九叩的方式也說明清朝對封建儒家文化正統地位的認可。

事實證明,康熙皇帝這種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不僅顯示出康熙皇帝的胸襟廣闊,而且用一種和平的方式消除民族矛盾,穩固了清朝統治。由此,讓大清江山存在了二百多年。

相關焦點

  • 康熙貴為清朝的皇帝,為何卻對明朝的暴君朱元璋行三拜九叩之禮?
    朱元璋是一位明君還是暴君,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回答,朱元璋的政績很傑出,廢丞相、設錦衣衛、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每一項決定都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朱元璋殘暴也是出了名的,誤殺功臣大殺文人當年懷疑宮女和侍衛私通但是又找不到人,於是就把宮裡的5000宮女全部殺了,以儆效尤。並且還恢復了極度殘忍的殉葬制度,讓多少無辜婦女枉死。
  • 為什麼康熙會為朱元璋掃墓,行三拜九叩?敬佩是一方面
    清軍入關,稱霸中原,康熙帝算得上是自清朝入關以來,第2位正式登上帝位的皇帝。康熙的一生稱得上是一個傳奇,這些年來一直流傳著康熙8歲登基,14歲有勇有謀用計擒下鰲拜開始親政,並且多年來勵精圖治。這樣一位頗具傳奇的康熙帝居然願意給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掃墓,並且六次在他墓前行三拜九叩,這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01深究這件事情背後的原因,你會發現這是康熙帝實施的一種政治手段。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一路上聞訊而來的百姓都夾著腿跪迎,想一睹天子真容的百姓實在太多了,一時眾人都擠在路上。康熙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常對大臣們說,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是朕的忠心耿耿,朕最憐憫的人有三個:一個是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另一個是衣不蔽體的窮苦百姓,還有一個就是因無知而犯法。因此,他看見百姓紛紛跪迎,不但緩緩地行禮,而且還使百姓平身免禮。
  • 康熙在孔子墓前遲疑不跪,孔後人擋住一字,康熙立即三拜九叩
    圖:孔子上一期,我們說了歷代統治者深得馭臣之道,也深知法家之真諦,儒表法裡,是歷代帝王的統治訣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同樣是把儒學運用的相當成熟,那就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大帝康熙皇帝一生比較勤勉,9歲登基,在位61年很小的時候就暴露驚人天賦,同時他的政治生涯也很豐富擒鰲拜、平三藩、臺灣,親徵準噶爾,大敗沙俄侵略軍,發展經濟等正是他和兒子雍正的兩代努力
  •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不僅是民國少帥張學良見到溥儀要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就是當時的很多北洋軍閥的大佬們,包括袁世凱,王士珍,張作霖見到溥儀,都會行跪拜禮。
  • 康熙祭祀孔廟死活不跪,孔尚任機智遮住3個字,皇帝立馬三拜九叩
    康熙三十九年,孔尚任被康熙皇帝罷免官職,別的官吏被皇帝罷免總有一個原因。可孔尚任並沒有犯什麼錯,那麼皇帝為什麼要罷免他呢?孔子後裔要想知道這個原因,還要從孔尚任做官的時候說起。康熙皇帝明白,如果要穩固大清江山一定要使儒家思想忠於大清朝,一定要將滿族文化融入儒家思想。於是康熙皇帝便在此以後對儒家文化十分推崇,他還讚嘆孔孟之道並決定親自前往曲阜祭奠孔子。隨駕祭祀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去曲阜祭拜孔子,命令國子監隨行並命令孔尚任在其身邊講授文書。但當康熙皇帝走到孔子墓前,準備向孔子下拜時卻愣住了。
  • 「名人百科」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操勞國事,常常吃著飯就停下來,想起一事,就寫在紙條上,貼在身上,因此他穿的衣裳往往貼滿了條子,就像渾身長滿了羽毛。在他的後宮和殿堂的牆上,也都貼滿了條子,事情辦完後才取下。朱元璋為什麼要如此不知疲倦地工作呢?
  • 康熙帝每次給朱元璋掃墓,為何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在到處用兵的同時,康熙帝還先後六次南巡,一方面是為了彰顯武功,一方面也另有所圖。康熙每次南巡都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自己更是五次親往謁陵。其後,乾隆六次南巡,也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
  •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共有26個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而且,他的子嗣很旺,共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後來又繁衍成百萬之多之多的明朝宗室子弟,而明朝的藩王之中最長壽的當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了整整92歲,他是代王朱桂的後代。
  • 臣子見到皇帝,都要行「三拜九叩」之禮,唐朝為什麼卻不一樣
    導語《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二遍稽首禮拜完,重臣們站起來站好,當朝的丞相之一「侍中」(三省之一門下省長官)要往前到皇帝那邊接納詔旨,隨後回家來到官員們的東北地區部位,臉朝西,高聲宣布「有制」(皇帝有旨)。此刻您一看官員們又剛開始跪下施禮了,得,也是一次「再拜」。瞎折騰完後,侍中才公布剛從皇帝那邊領受的意旨,說的是什麼呢?
  • 這個朝代的皇帝全是大帥哥,為何單單開國皇帝醜陋不堪
    看到標題,相信大家很快就會想到明朝,想到朱元璋。但是隨之疑問也就來了,為什麼明太祖朱元璋醜陋不堪,而他的子孫後代卻英俊瀟灑呢?難道不是親生的?
  •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
    古代最大的禮節就是「三叩九拜」,從字面上理解來看,就是叩頭三次拜9下,有些古裝劇中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但是在禮法上面,這恰恰是行不通的。
  •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從流浪乞討到開國皇帝,看他經歷了什麼?
    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不少農民起義,但找不到幾個代替推翻一個王朝取得王位,明太祖朱元璋除外。他甚至可以從乞丐、社會的最底層殺死皇帝的寶座。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朱元璋傳奇的一生吧。朱元璋千曆元年出生於澳大利亞鍾離孤獨莊中的一個貧窮家庭,原名朱重八。為了混一口飯,可以在地主家放牛謀生,至少養活自己,為家減輕負擔。但是幾年後,家鄉發生了旱災,接著發生了瘟疫,朱重八的父親母親和大哥在這場巨大的災難中相繼去世,朱重八隻能和大部隊一起流離失所。過著四處乞討、被調離的生活。
  • 拜師禮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連皇子也不例外,也要三叩九拜。
    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創8個字,被清朝皇帝經常使用
    大家在看古裝戲,尤其是清朝宮內戲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皇帝頒發聖旨,然後聖旨中提到8個字,分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其實首創「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作為聖旨開頭語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出現於聖旨中,始於明朝。
  • 如果傳國玉璽丟了,皇帝會是什麼態度?朱元璋的最霸氣
    如果傳國玉璽丟了,皇帝會是什麼態度?朱元璋的最霸氣相信了解過歷史的小夥伴都明白玉璽的重要性,也明白一個對一個國家來說,一枚玉璽代表著什麼地位,那麼假如這枚玉璽丟了的話,當朝的皇帝是什麼反應哪?要知道玉璽代表著一個正統,沒有玉璽誰都不會承認你這個皇帝,可是如果皇帝的玉璽丟了之後,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哪?讓我們來了解下,尤其是朱元璋的做法最為霸氣。
  • 作為攝影愛好者,在南京遊覽明孝陵,建議你從3號門進入
    明孝陵坐落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陵寢,始建於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於此,到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歷經32年之久。今天的明孝陵景區以明孝陵陵宮區為主,包括大金門、四方城、神道等附屬設施,以及周邊的下馬坊、梅花谷、梅花山、明東陵、紫霞湖等景區。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到了唐朝,由於諡號字數加長到四字以上,用起來不方便,因此多採用「廟號」稱呼皇帝。廟號,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的稱號。其實廟號比諡號起源更早,起源於重視祭祀的商朝,但開始時廟號很嚴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原則,所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所以一直到隋朝都是用諡號稱呼,唐朝以後諡號加長,多用廟號稱呼。
  • 康熙看到孔子墓不下跪,機智大臣擋住碑上一字,康熙連忙跪拜
    歷代帝王到了山東,都要來孔子墓前祭拜。清朝的康熙大帝對儒家治國之道非常尊崇,自然也免不了來此祭拜,但見到墓碑後皇帝卻猶豫良久,因為其中一個字犯了皇帝的大忌。他對著孔子的聖像使用了最高的禮節,三拜九叩的大禮,之後又親自誦讀了祭文。這讓圍觀的山東百姓感動不已,高呼萬歲。要知道,在此之前,康熙只跪拜過自己在太廟裡的列祖列宗,還有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的陵墓。祭拜孔子墓的波折出了孔廟,一行人又來到孔林,準備祭拜孔子墓。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座陵墓?還有三位葬在何處?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宣告著大明朝正式建立。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去世宣告結束。在這期間,大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代皇帝,享國276年。當然了,現在也有一些史學家認為明朝的歷史應該要算到明安宗時期,也就是到公元16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