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清代文獻參考》和其他一些史料記載,康熙第一次拜祭明孝陵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即他第一次南巡的時候。
在十月下旬,康熙乘著御船來到了江寧府,那時,他棄船上岸,騎馬入城。
一路上聞訊而來的百姓都夾著腿跪迎,想一睹天子真容的百姓實在太多了,一時眾人都擠在路上。康熙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常對大臣們說,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是朕的忠心耿耿,朕最憐憫的人有三個:一個是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另一個是衣不蔽體的窮苦百姓,還有一個就是因無知而犯法。因此,他看見百姓紛紛跪迎,不但緩緩地行禮,而且還使百姓平身免禮。
除此外,康熙還在江寧府盤桓了好幾天之久。除要去探望民情,了解民情之外,還有到明孝陵去拜拜朱元璋。
史書上記載,康熙帶著群臣來到鐘山之後,便在欞星門外下轎,向不遠的明孝陵行三跪九拜之禮。
到達明孝陵後,康熙不惜重金,再次行了三跪九拜之禮。
接著,康熙親手祭酒,並在陵前發表了對朱元璋的讚頌。
下一步,康熙還會賞賜守陵人,鼓勵他們一定要竭盡全力守衛明孝陵。而且他在第一次祭拜明孝陵時,看到明孝陵中的一些建築物被毀,還特意下旨,讓朝廷撥款進行全面的維修。
誠然,康熙臨行還留下御書《治隆唐宋御書》四個大字,並把這些大字刻在石碑上,立於墓室中,供後人瞻仰。
康熙是清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
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王朝中,朝代前後更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新朝取代舊朝,不僅會將亡國的君主和宗室子弟趕盡殺絕。此外,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會採取一些非常規的行動,如破壞前朝陵墓建築等。萬曆皇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就拆了他的宮殿。
(努爾哈赤起兵)
此外,清王朝與明王朝之間也有天仇。努爾哈赤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他的祖父和父親都被明軍誤殺,以致努爾哈赤起兵時只有13副甲冑,這就形成了後來者一統天下的滿清王朝。
因此,清入中原後,為了鞏固政權,對漢人的鎮壓異常殘酷。例如實行「易剃易服」政策,就先後發動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高壓政權。此外,自清朝入關後,一直不斷殺戮明朝子孫,直到康熙在位時,還因「朱三子」所引發的反清復明而頭痛不已。於是就查了一下有人打著「朱三子」的招牌造反,逮到了一個就殺了一個,根本不問真假。
可是,對明朝情有獨鐘的康熙,為什麼還要在朱元璋的陵墓前三跪九拜,還不停地讚美他呢?
事實上,康熙拜謁朱元璋墓時,他不但平定了三藩,推翻了明鄭政權,統一了臺灣,還驅逐了沙俄。與此同時,康熙又三徵塞外,擊敗了噶爾丹,同蒙古保持著友好關係。康熙的軍事才能,不僅使他能保證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而且使清王朝不會像歷代王朝一樣,遭受少數民族的不斷入侵。
除減少戰爭外(康熙王朝和其他朝代的官員們)
在政治上康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君主。為鼓勵農業生產,不僅廢除了貴族圈地的做法,並對墾荒田實行了免稅年限等政策,還修築水利,疏通了易造成水災的河道等。康熙恢復了京察、大計等官吏考核制度,在吏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雍正還十分重視文教工作,提倡「重禮教,興西學」。
康熙的英明舉措,使全國呈現出一片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景象,這使康熙感到欣慰。
然而,當時江南地區反清復明的火勢還比較盛,為了平復這股火勢,同時也為了拉攏江南士族,當然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就是要證明滿清雖是關外少數民族,但當初入關時也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入主中原。所以康熙想通過拜謁朱元璋,為滿清統治中國找個漢人可以接受的藉口,以求鞏固皇權,鞏固國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