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2020-12-11 希望的燈不熄滅

根據《清代文獻參考》和其他一些史料記載,康熙第一次拜祭明孝陵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即他第一次南巡的時候。

在十月下旬,康熙乘著御船來到了江寧府,那時,他棄船上岸,騎馬入城。

一路上聞訊而來的百姓都夾著腿跪迎,想一睹天子真容的百姓實在太多了,一時眾人都擠在路上。康熙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常對大臣們說,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是朕的忠心耿耿,朕最憐憫的人有三個:一個是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另一個是衣不蔽體的窮苦百姓,還有一個就是因無知而犯法。因此,他看見百姓紛紛跪迎,不但緩緩地行禮,而且還使百姓平身免禮。

除此外,康熙還在江寧府盤桓了好幾天之久。除要去探望民情,了解民情之外,還有到明孝陵去拜拜朱元璋。

史書上記載,康熙帶著群臣來到鐘山之後,便在欞星門外下轎,向不遠的明孝陵行三跪九拜之禮。

到達明孝陵後,康熙不惜重金,再次行了三跪九拜之禮。

接著,康熙親手祭酒,並在陵前發表了對朱元璋的讚頌。

下一步,康熙還會賞賜守陵人,鼓勵他們一定要竭盡全力守衛明孝陵。而且他在第一次祭拜明孝陵時,看到明孝陵中的一些建築物被毀,還特意下旨,讓朝廷撥款進行全面的維修。

誠然,康熙臨行還留下御書《治隆唐宋御書》四個大字,並把這些大字刻在石碑上,立於墓室中,供後人瞻仰。

康熙是清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

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王朝中,朝代前後更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新朝取代舊朝,不僅會將亡國的君主和宗室子弟趕盡殺絕。此外,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會採取一些非常規的行動,如破壞前朝陵墓建築等。萬曆皇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就拆了他的宮殿。

(努爾哈赤起兵)

此外,清王朝與明王朝之間也有天仇。努爾哈赤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他的祖父和父親都被明軍誤殺,以致努爾哈赤起兵時只有13副甲冑,這就形成了後來者一統天下的滿清王朝。

因此,清入中原後,為了鞏固政權,對漢人的鎮壓異常殘酷。例如實行「易剃易服」政策,就先後發動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高壓政權。此外,自清朝入關後,一直不斷殺戮明朝子孫,直到康熙在位時,還因「朱三子」所引發的反清復明而頭痛不已。於是就查了一下有人打著「朱三子」的招牌造反,逮到了一個就殺了一個,根本不問真假。

可是,對明朝情有獨鐘的康熙,為什麼還要在朱元璋的陵墓前三跪九拜,還不停地讚美他呢?

事實上,康熙拜謁朱元璋墓時,他不但平定了三藩,推翻了明鄭政權,統一了臺灣,還驅逐了沙俄。與此同時,康熙又三徵塞外,擊敗了噶爾丹,同蒙古保持著友好關係。康熙的軍事才能,不僅使他能保證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而且使清王朝不會像歷代王朝一樣,遭受少數民族的不斷入侵。

除減少戰爭外(康熙王朝和其他朝代的官員們)

在政治上康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君主。為鼓勵農業生產,不僅廢除了貴族圈地的做法,並對墾荒田實行了免稅年限等政策,還修築水利,疏通了易造成水災的河道等。康熙恢復了京察、大計等官吏考核制度,在吏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雍正還十分重視文教工作,提倡「重禮教,興西學」。

康熙的英明舉措,使全國呈現出一片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景象,這使康熙感到欣慰。

然而,當時江南地區反清復明的火勢還比較盛,為了平復這股火勢,同時也為了拉攏江南士族,當然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就是要證明滿清雖是關外少數民族,但當初入關時也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入主中原。所以康熙想通過拜謁朱元璋,為滿清統治中國找個漢人可以接受的藉口,以求鞏固皇權,鞏固國家安定。

相關焦點

  • 康熙貴為清朝的皇帝,為何卻對明朝的暴君朱元璋行三拜九叩之禮?
    朱元璋是一位明君還是暴君,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回答,朱元璋的政績很傑出,廢丞相、設錦衣衛、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每一項決定都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朱元璋殘暴也是出了名的,誤殺功臣大殺文人當年懷疑宮女和侍衛私通但是又找不到人,於是就把宮裡的5000宮女全部殺了,以儆效尤。並且還恢復了極度殘忍的殉葬制度,讓多少無辜婦女枉死。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跟唐宋一樣「依山為陵」,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的優秀典範。明孝陵代表了明朝前期建築和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明清皇陵之首。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 為什麼康熙會為朱元璋掃墓,行三拜九叩?敬佩是一方面
    清軍入關,稱霸中原,康熙帝算得上是自清朝入關以來,第2位正式登上帝位的皇帝。康熙的一生稱得上是一個傳奇,這些年來一直流傳著康熙8歲登基,14歲有勇有謀用計擒下鰲拜開始親政,並且多年來勵精圖治。這樣一位頗具傳奇的康熙帝居然願意給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掃墓,並且六次在他墓前行三拜九叩,這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01深究這件事情背後的原因,你會發現這是康熙帝實施的一種政治手段。
  • 朱元璋的一道命令,說明了真相!
    在螢屏上的古裝劇,大家都能看到,古人動不動就下跪,見皇帝要跪,見官員要跪,見上級要跪.......總之,無處不跪,無時不跪。   因此,很多人認為,跪拜禮這一惡習,是中國「古老有之」的一個傳統,也是中華文明的毒瘤之一。那麼,果真如此嗎?其實,大家都被騙了!
  • 康熙帝每次給朱元璋掃墓,為何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
    康熙給朱元璋掃墓,為何行三跪九叩大禮?用心良苦。康熙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是由衷讚美,還是另有所圖?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闖王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代皇陵比清代皇陵存在的時間要長很多,但為何明代皇陵沒有被盜而清朝的皇陵卻被盜墓者大肆光顧呢?在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的被盜程度上來看,清朝的皇陵幾乎被洗劫一空。除了沒有陪葬品的孝陵,東陵和西陵都被盜了。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明朝肆虐沿海的倭寇,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是誰剿滅了他們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倭寇明朝建國後,頒布了嚴厲的海禁政策,朱元璋更是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嚴禁私人貿易朱元璋即位後,連續派使者前往,希望恢復兩國關係。但日本當時處在分裂對抗狀態,所以幾次派遣使者都毫無結果。明成祖朱棣上位後,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希望肅清南朝餘孽,遂答應與明朝合作,剿捕倭寇。
  • 朱元璋那張鞋拔子臉的畫到底是清朝抹黑還是明朝自己畫的?
    朱元璋的鞋拔子臉在今天看來是醜化,但在明朝則是奇人異相,真龍天子的形象,清朝入關的皇帝哪個不崇敬朱元璋的?就算是崇禎帝也被清人敬佩不已,何來醜化呢?宮廷畫像一般都是當朝畫師繪畫,只可能存在美化現象,不可能存在醜化的,除非不要命了。
  • 康熙在孔子墓前遲疑不跪,孔後人擋住一字,康熙立即三拜九叩
    ,那就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大帝康熙皇帝一生比較勤勉,9歲登基,在位61年很小的時候就暴露驚人天賦,同時他的政治生涯也很豐富擒鰲拜、平三藩、臺灣,親徵準噶爾,大敗沙俄侵略軍,發展經濟等正是他和兒子雍正的兩代努力
  • 明朝宦官幹政的現象嚴重,學習明朝制度的清朝為何沒有類似現象?
    不過,清朝在各項制度上的創新,並沒有多少,大多還是在此前各朝代的或好或壞的經驗上修補。而清朝借鑑最多的,就是被它取代的明朝。清朝的絕大多數制度,都是在明朝的基礎上繼承,好的留下,壞的拋棄。明朝最被人詬病,也最讓人害怕的是,錦衣衛和宦官幹政,其中,宦官幹政的影響最大。其實,明朝宦官勢力的權力,即使是最巔峰期,也都不如晚唐的宦官們。
  • 明朝十六帝,北京明十三陵,另外三座哪去了?
    導讀: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去過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只有十三座明朝皇家陵寢,那麼這十三座陵的墓主人都是誰?其餘三座陵墓哪裡去了?
  • 康熙看到孔子墓不下跪,機智大臣擋住碑上一字,康熙連忙跪拜
    歷代帝王到了山東,都要來孔子墓前祭拜。清朝的康熙大帝對儒家治國之道非常尊崇,自然也免不了來此祭拜,但見到墓碑後皇帝卻猶豫良久,因為其中一個字犯了皇帝的大忌。順利跪拜孔子像當年清朝入關,入主中原後,為了拉攏中原地區的文人,鞏固在全國各地的統治,他們主動選擇了中原文化,尊奉自漢武帝以來就長盛不衰的孔孟之道。為此順治皇帝在明朝封孔子為「至聖先師」的基礎上,加「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明末時朱元璋的子孫已上100萬!這個數字在當時是什麼概念?朱元璋從明朝建立起,就一直在開枝散葉,直至明朝滅亡時,在短短276年的時間裡,子孫後代人數已高達100萬之巨!這個數字在當時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
  • 清朝修的《明史》,到底有沒有篡改歷史貶低明朝?
    既然當時戰事延綿,清朝肯定無暇修史,為何還要開修《明史》呢,因為按照傳統,一般是前朝亡國以後,下一個朝代為其修史,證明前朝政權的合法性,意思是自己取而代之也具有合法性,是順應天意,清朝是以此表示自己是繼承了明朝的政權合法性,同時又宣告了明朝的滅亡,等於是不承認當時南明政權的存在。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關」在京城,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共有42個子女,光兒子就有26個,這些孩子大多是朱元璋稱帝後所生,為了鞏固朱家的皇權地位,朱元璋從小對兒子們分封藩王,長大後各自帶兵鎮守邊疆,這些藩王手中各自都握有兵權,朱元璋給予兒子們最大的權利,甚至可以監督所管轄區的臣民。
  • 清朝是如何花了200年的時間,將朱元璋的後代,培養成了廢人
    清朝是如何花了200年的時間,將朱元璋的後代,培養成了廢人想必大家都知道,清朝取代明朝,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清軍是趁明朝內亂之時,入主中原的,可以說,清朝有趁人之危的嫌疑,由於清朝是異族建立的政權,所以說,許多漢人對清朝並不是很服氣,因此,在清朝初期時
  •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其次,如果這個標準設定了,我們會發現,說明朝皇帝都昏庸顯然有些牽強了。從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這幾位皇帝可以說是都為處理帝國的事務操碎了心。而再看清朝,清朝皇帝普遍勤於政事自不必多言,但自同治之後,慈禧專權的現象顯然也讓這個「都」字有些蒼白。所以,要想具體闡述這個問題,還需從多角度切入加以闡釋。
  • 明清對王爺的限制,清朝王爺不能出京城,明朝不能進,誰的手段高
    然而,這樣也會出現一種不好的現象,那就是皇子們多了,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會比較麻煩,比如康熙皇帝時期,諸皇子之間骨肉相殘,成為歷史上爭奪皇權的經典案例。今天我們來講講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對藩王的限制,兩個王朝對藩王的限制有著截然不同的做法,明朝的時候,藩王們是不能夠走進京城的,而清朝的王爺不能夠出京,這兩種做法,哪個更厲害一些呢?
  • 明朝的「立嫡立長」,與清朝的「擇賢而立」,到底哪個更具優勢?
    不過皇族的家庭關係比平民的家庭關係要複雜很多,因此也在處理皇位繼承等問題上因為兒子多而出現了許多麻煩。歷史上關於皇位繼承的問題,大約有兩套主流方案,一套就是「立嫡立長」,一套則是「擇賢而立」,明朝採用「立嫡立長」制度,清朝採用「擇賢而立」制度,那麼究竟誰優誰劣呢? 明朝和清朝,在歷史上是一對對頭,在電視屏幕上也往往互相敵對。
  • 看看被康熙兒子打的老師,以及康熙的態度就明白了
    沒有文化的帝王心中總是有些虛的,這一點在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身上有著非常明顯的體現。 朱元璋的出身不好,沒有上過太多學的他,雖然最後成功的建立了明朝,卻也因為自己的文化有一些心虛,以至於他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著非常嚴控的把握。在朱元璋還在起兵的時候,他的兒子朱標出生,他就讓當時有名的學士宋濂教導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