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貴為清朝的皇帝,為何卻對明朝的暴君朱元璋行三拜九叩之禮?

2020-12-18 無風卻起念

朱元璋是一位明君還是暴君,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回答,朱元璋的政績很傑出,廢丞相、設錦衣衛、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每一項決定都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朱元璋殘暴也是出了名的,誤殺功臣大殺文人當年懷疑宮女和侍衛私通但是又找不到人,於是就把宮裡的5000宮女全部殺了,以儆效尤。並且還恢復了極度殘忍的殉葬制度,讓多少無辜婦女枉死。

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爭議的明朝皇帝,卻讓清朝的康熙皇帝敬佩,當年康熙六次南巡,每次路過南京的時候,都要去朱元璋的明孝陵,親自為他掃墓,還行三拜九叩之禮。

歷史上那麼多位皇帝,為什麼康熙唯獨尊敬朱元璋呢?

首先來講,朱元璋一生雖濫殺無辜者眾多,但他殺起貪官來,卻決不手軟。據記載,朱元璋對貪汙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其次,朱元璋雖痛恨貪官,但他很體察民情!因為他也是一個農民出身,深知貪官汙吏的危害。清朝時的雍正懲罰貪官有很多也是效仿朱元璋的。如此愛民的帝王為何得不到歷史書的認可?

康熙為了安撫漢人,對明朝的歷代皇帝都十分尊敬,平服當年滿清入關的時候,犯下的滔天罪孽,不得不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從康熙以後,反清復明的人就少了很多。

康熙雖然犧牲了自家的面子,但是卻穩定了民心,不得不說康熙的政治手段的確是高啊。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本文為百家號作者無風卻起念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跟唐宋一樣「依山為陵」,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的優秀典範。明孝陵代表了明朝前期建築和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中國明清皇陵之首。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 為什麼康熙會為朱元璋掃墓,行三拜九叩?敬佩是一方面
    清軍入關,稱霸中原,康熙帝算得上是自清朝入關以來,第2位正式登上帝位的皇帝。康熙的一生稱得上是一個傳奇,這些年來一直流傳著康熙8歲登基,14歲有勇有謀用計擒下鰲拜開始親政,並且多年來勵精圖治。這樣一位頗具傳奇的康熙帝居然願意給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掃墓,並且六次在他墓前行三拜九叩,這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01深究這件事情背後的原因,你會發現這是康熙帝實施的一種政治手段。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史書上記載,康熙帶著群臣來到鐘山之後,便在欞星門外下轎,向不遠的明孝陵行三跪九拜之禮。到達明孝陵後,康熙不惜重金,再次行了三跪九拜之禮。接著,康熙親手祭酒,並在陵前發表了對朱元璋的讚頌。康熙是清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王朝中,朝代前後更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新朝取代舊朝,不僅會將亡國的君主和宗室子弟趕盡殺絕。此外,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會採取一些非常規的行動,如破壞前朝陵墓建築等。萬曆皇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就拆了他的宮殿。
  • 康熙在孔子墓前遲疑不跪,孔後人擋住一字,康熙立即三拜九叩
    ,那就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大帝康熙皇帝一生比較勤勉,9歲登基,在位61年很小的時候就暴露驚人天賦,同時他的政治生涯也很豐富擒鰲拜、平三藩、臺灣,親徵準噶爾,大敗沙俄侵略軍,發展經濟等正是他和兒子雍正的兩代努力
  •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民國少帥張學良,為何要對溥儀皇帝三叩九拜? 不僅是民國少帥張學良見到溥儀要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就是當時的很多北洋軍閥的大佬們,包括袁世凱,王士珍,張作霖見到溥儀,都會行跪拜禮。
  • 康熙帝每次給朱元璋掃墓,為何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
    康熙給朱元璋掃墓,為何行三跪九叩大禮?用心良苦。康熙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是由衷讚美,還是另有所圖?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闖王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 看古裝劇經常看到三叩九拜之禮,你知道是哪九拜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形成了一整套豐富的禮儀禮節,三叩九拜在我們的古裝劇中經常看到,其實,「三叩」很容易理解,「叩」就是其動作就是身體不起來,而頭在地面,用頭叩觸地面三次。那麼,九拜就很少有人完全清楚了。
  • 康熙看到孔子墓不下跪,機智大臣擋住碑上一字,康熙連忙跪拜
    後來漢武帝採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最正統的思想,也成為歷代帝王的治國之本。孔子本人也被稱為「至聖」。歷代帝王到了山東,都要來孔子墓前祭拜。清朝的康熙大帝對儒家治國之道非常尊崇,自然也免不了來此祭拜,但見到墓碑後皇帝卻猶豫良久,因為其中一個字犯了皇帝的大忌。
  • 拜師禮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連皇子也不例外,也要三叩九拜。
    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
  • 蘭州:穿漢服行古禮新人三拜九叩
    著黑紅雙色漢代吉服,行周朝娶妻之大禮,從贊者頌詩經《桃夭》,到新人潔手行沃盥禮,直至三拜九叩後結髮為妻……蘭州市民馬先生與袁女士於昨日舉行的「漢服周制式」婚禮可謂是別具特色。據了解這場追溯古制的婚禮,在蘭州尚屬首次。  贊者頌詩經 新人需沃盥  「吉時已到,新人執手入喜堂!」
  • 臣子見到皇帝,都要行「三拜九叩」之禮,唐朝為什麼卻不一樣
    導語《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中古時代最莊重的拜君禮儀知識,以「再拜稽首」為主導,唐代的更為有特點,是在2次「再拜」中間,添加一段「民族舞蹈」。二遍稽首禮拜完,重臣們站起來站好,當朝的丞相之一「侍中」(三省之一門下省長官)要往前到皇帝那邊接納詔旨,隨後回家來到官員們的東北地區部位,臉朝西,高聲宣布「有制」(皇帝有旨)。此刻您一看官員們又剛開始跪下施禮了,得,也是一次「再拜」。
  • 傳統婚禮名詞解析:「三叩九拜」大禮原來是這個意思
    現代婚俗中有很多禮節都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我們常說的舉行「三拜九叩」大禮也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拜為躬身或跪,雙膝著地為跪,叩為頭挨地,「三拜九叩」和「三叩九拜」儀式有很多不同之處。「三拜九叩」是三次下跪,每次下跪之後叩三次頭,通常用於對尊長所行之禮;而「三叩九拜」則是雙手合十躬身三拜,之後再下跪叩一次頭,起身再拜再叩,重複三次,通常用於對天地神明的所行之禮,按照行禮前後順序叫九拜三叩更貼切。
  • 網友:按照明朝禮制朝鮮國王見到明朝藩王需不需要行大禮?
    首先,朝鮮王不是親王,是郡王,但是賜穿親王服色(就是韓劇中紅色的袍服,郡王應該是青色)郡王見了更高級別的親王肯定要行禮,但不是大禮。作揖躬身之類的。但是見了皇帝或者大明的欽差就必須下跪叩首!明惠帝便敕諭禮部,「朝鮮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任他國中自主張」。明成祖「靖難」成功登基之後封朝鮮國王,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曾下賜給朝鮮國王的赤翟衣,是當時的親王服飾。
  • 康熙祭祀孔廟死活不跪,孔尚任機智遮住3個字,皇帝立馬三拜九叩
    國子監是大清最高學府,在這裡王公貴族子弟數不勝數,孔尚任也有機會接觸到皇帝。康熙皇帝繼位後,雖然文治武功十分卓越,並十分重視滿漢文化融入。但還是有許多漢人視滿清為外族政權。漢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漢族文化又以儒家文化為代表。
  • 朱元璋的一道命令,說明了真相!
    朱元璋的一道命令,說明了真相!《明實錄》中記載,鑑於「軍民行禮尚循胡俗,飲宴行酒多以跪拜為禮」,於是就「乃命省臣及禮部官定為儀式,申禁之......其餘一切胡禮,悉禁勿用」。   為了規範化,朱元璋對見面禮儀做了一些規定,(1)見皇帝時,非常重要的事情,才需要跪禮,(2)日常上下官員見面,主要使用揖禮。總的來說,朱元璋要求的是揖拜禮。當然,這裡面也有拜禮。
  •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
    古代最大的禮節就是「三叩九拜」,從字面上理解來看,就是叩頭三次拜9下,有些古裝劇中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但是在禮法上面,這恰恰是行不通的。
  • 康熙每次到孔子廟都會行三跪九叩,然而到了孔子墓卻遲遲不肯動身
    康熙可以說是我們最了解的清朝皇帝之一。他的形象在電影、電視作品以及歷史小說中總是不可或缺的。很少有人知道康熙不僅僅是一位皇帝,事實上也是一位"旅遊大師",因為康熙在任期間微服私訪了很多地方,而有六次他大張旗鼓地遊覽了南方。當他每次路過孔子的家鄉時,都會跪下。到達曲阜後,第一次來到孔廟敬拜孔子。
  • 張學良第一次見溥儀,為何行了三叩九拜禮?原因其實很簡單
    張學良真的向溥儀行過三叩九拜禮。這一點在張學良的《張學良口述歷史》和溥儀的《我的前半生》都有記載。但行禮並不是歸順,而是作為對過去的尊重,以及對未來的切割。更是自己的任性行為。而張學良也說了這個大禮完全是因為張作霖的要求。所以可以看做是張作霖命令張學良磕頭行禮的。張作霖土匪出身,早年受過清廷的恩惠,以他的仗義性情,在這個細節上表示報答也可以理解,其次,也有作秀收買人心的味道,雖然溥儀不再是大清朝的皇帝,卻仍舊是滿清遺民的風向標。而張學良受得是現代化教育,年紀輕輕就混跡軍營,所以就算是張作霖讓他給溥儀行大禮他都不一定遵循。
  • 古人所稱的「三叩九拜」都指的什麼?
    在古代禮儀中,「九拜」是明確的,禮制對其行禮方式和使用場合都有詳細的規定,但「三叩」卻不是古禮,只是民間對「跑拜」禮的俗稱。由此可見,「三九拜」只是人們對隆重大禮的民間稱謂而已。具體說來,「三叩九拜」便是指上文。
  • 另類的外交|從清韓宗藩體制禮儀視角品「三跪九叩」式孝道外交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朝鮮半島上新貴族武將李成桂推翻高麗,建立新國家,在為新國家取名前,他為對明朝表示尊重,以求明朝承認自己的新國王的正統性。他將為新國家制定的兩個備選名稱遞交給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來選定新國家的名稱。最終,朱元璋選定「朝鮮」的名稱作為新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