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最後一根稻草,天雄軍統帥「七省督師」盧象升也慘死清軍手

2020-12-13 歷史知識天天學

說起大明朝督師來,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袁督師袁崇煥與他那威震天下的關寧鐵騎了,但是在那個年代裡其實還有一位督師比袁崇煥更有名、更勇猛、更得民心的督師盧象升與他戰無不勝的天雄軍,盧象升當年僅憑兩千天雄軍就打敗闖王高迎祥所率的上萬重甲騎兵,還將後來的闖王李自成打得只剩下十八騎。

這位盧督師雖說是個文人,卻實在是明朝大將中少見的一位武藝高強的人物。在崇禎六年的一場與農民軍的戰鬥中《明史盧象升傳》中寫道「象升每臨陣,身先士卒,與賊格鬥,刃及鞍勿顧,失馬即步戰,逐賊危崖,一賊自巔射中象升額,又一矢僕夫斃馬下,象升提刀戰益疾。賊駭走,相戒曰: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農民軍被這不要命的「閻王」打怕了,射中額頭都不死還越戰越勇,大家出來混不過為討口飯吃,看他這麼不要命都紛紛撤退了,臨走前還不忘給盧象升起了個「盧閻王」的外號。

盧象升就這麼一戰成名,他在大名、廣平、順德三地都招募訓練了他的王牌部隊天雄軍,帶著這麼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打得農民軍哭爹喊娘,一時間大有偃旗息鼓的意思。然而就在農民軍一舉成擒之際,糊塗皇帝崇禎偏偏在這個時候調他回北京拱衛京師,這一下農民軍可笑開了花。《明史》記載「盧象升既行,賊遂大逞,駸驍乎不可複製矣。」,意思盧象升這一走,農民軍立馬發展壯大再沒有人能再制住他們了。

試想一下如果崇禎不調正在討賊的盧象升回去,大概率農民軍就此一舉蕩平,宋人都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崇禎卻始終不拿農民軍當回事兒,只知道關外的清軍時時刻刻在惦記著自己的寶座,熟不知真正先坐上他的龍椅的卻是他一直以來看不起的農民軍頭子李自成。

崇禎十一年盧象升還在家裡服喪呢,性急皇帝崇禎就又死活把盧督師拖出來救火,給了把尚方寶劍外加總督天下援兵的名頭,就讓這位明末最後一位大牛救火隊員去跟又打來的清軍幹。而實際上這位「總督天下」的盧督師手上部隊連兩萬都不到,後來又來了個兵部尚書又分了他一萬多人馬走,到最後這個明末的第一猛將手上就剩五千人了,而且糧餉上頭也不發了,當然這一切都是拜他的政敵楊嗣昌所賜,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反正這幾千人是外有援軍不救,內無糧草果腹。倒是周圍百姓聽說了,自發地拿出自己的口糧省下來給盧象升的部隊食用,但是明末那個黑暗的環境老百姓生活的也極其差,哪裡又有多少糧食來給這幾千將士天天年年食用呢?最後盧象升帶著這五千人馬在靠喝了七天雪水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與士卒同清軍決一死戰。

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大明總督天下援兵的七省督師僅帶五千飢腸轆轆的士兵殺向清軍。面對數萬虎狼之師的清軍一直戰到天亮,在格殺數十名清軍後一代豪傑天雄軍統帥七省督師盧象升身中四箭三刀而亡。

相關焦點

  • 崇禎十一年清軍入寇的真相(二):陳新甲害死盧象升
    當二十三日,據分守冀北道朱家仕塘報,據山陰縣知縣張奇蘊稟報,據監生吳以敬親稟:奴夷已過龍泉關,至花晏嶺等語,恰與軍前塘報相符。臣馳以報部。二十四日亥時,即準兵部諮該本部覆督師盧象升為塘報事。又復臣塘報為飛報夷情事。議合雲、晉二撫引兵速回,宣督陳新甲自引其兵前去截擊等因。
  • 此人是明末名將,死得轟轟烈烈,卻毫無意義
    就當時而言,戰火遍地,崇禎急需能徵善戰的武將,而像盧象升這樣沒打過仗但有心為國出戰的便成為崇禎的培養對象。因此,從那一刻起,盧象升便完成了人生的轉型——棄文從武。不久,盧象升便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創建了「天雄軍」,明末三大王牌戰隊之一。
  • 明朝末年,天將雄師——盧象升,死後為何讓天下為之震動?
    崇禎即位時,手上有六位大將,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袁崇煥、洪承疇,典型的雙王帶四二的好牌,盧象升年紀最小,最有發展潛力。他就是最後那張壓底的黑桃二!盧象升督師遼東前。袁崇煥被崇禎下令給凌遲了;孫承宗自縊而死;曹文詔力戰而死。崇禎手上捏著四個二,卻全給打廢了。
  • 明朝將領盧象升死後,為何天下為之震動?
    盧象升是江蘇宜興人,明末崇禎皇帝的得力戰將,也是「進士」將軍。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等五省的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
  • 李自成的農民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
    而在農民軍多頭林立的情況下,相擁取暖是常態,這種戰術能使看似脆弱的一支,在短時間集聚很多的作戰人員,衝亂官軍陣型。明季第一良將曹文詔即死於這種戰術。不過這種戰術也有兩種弊端,一是沒法陣地戰,二是遇到協調性很強的統帥時會雪崩,高迎祥當年遇到孫傳庭的那一場大敗,就是吃了這個虧。
  • 抗清義士,閩海才子,明末黃道周
    喜歡書法的朋友們,一定都聽說過黃道周在明末書壇的名氣。其實,他還是一位抗清義士,人稱「閩海才子」。黃道周精通音律,喜好研究考據。他20多歲的時候,就創辦學校,由他親自授課。黃道周對天文學的知識很感興趣,他結合《周易》中的記錄,鑽研天文學知識,獲得了世人的敬仰。
  •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針對「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一話題,你有什麼見解?
  • 水滴石穿,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壓垮人生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句話原話不是這樣的,原話是壓垮駱駝最後的一根稻草,這是英語中有一句諺語,大約起源於阿拉伯世界。叫做「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back."
  • 「最後一根稻草」的英語表達
    重點詞彙the last straw  n.終於使人不支的最後一擊,導火線;
  • a gota d'água 最後一根稻草?
    學習一個慣用語,a gota d'água 一滴水,意為「最後一根稻草」。
  • 「最後一根稻草」有兩種含義
    文章馬伊琍:挽救婚姻還有最後一根稻草股權,可能是壓倒融資的最後一根稻草別把藝考作為最後一根稻草加息會是壓垮過度金融化的最後一根稻草嗎>有沒有發現,「最後一根稻草」有兩種含義?最後的救命稻草壓垮……最後一根稻草第一種比喻很容易理解,而稍微費解的第2種含義其實來自英語裡的一個習慣用語:the last straw。
  • 最後一根稻草,the last straw!!!
    the last straw 最後一根稻草It means: the last in a series of unpleasant events that makes意思是一系列不愉快事件中的最後一個,使您感到無法繼續。 Example: She’s always been rude to me but it was the last straw when she started insulting my mother.
  • 大明督師孫傳庭百戰百勝:為何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孫傳庭從1636年開始與農民軍作戰,基本上是百戰百勝,但是為什麼最後就突然不行了呢?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話題,明朝所有的精銳野戰軍都陸續去了遼東,但是在遼東都一個個的全軍覆沒再也沒有回來。李自成、張獻忠其實一個明軍真正的精銳部隊也沒有殲滅過。
  • the last straw『最後一根稻草;忍無可忍』
    Idiom of the Daythe last straw最後一根稻草;忍無可忍;救命稻草Today
  • 清軍入閩與鄭芝龍降清事考
    師復進,下興化、漳州、泉州諸府。十一月,遣昂邦章京佟養甲徇廣東。①      如果以上《清史稿》的記載可信,清軍入閩經歷了多次苦戰,那麼清初會有許多將領因為入閩戰功而獲得高升。我們再看《清世祖實錄》等官方文獻,它也說清軍是經歷了苦戰而得閩中:      徵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既定全浙,隨分兵由衢州、廣信兩路進師福建。
  • 如何用英語表達「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本意是,一個人不停的往駱駝背上放稻草,不停的放,最終量變引起質變,不堪負重的駱駝最終承受不起的時候,轟然倒下了。雖然一根稻草的重量微乎其微,但是千裡長堤,毀於蟻穴,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量變到質變的導火索。
  • 一代文將:賴文光,堅守天國最後尊嚴
    可以說,有著淵博學識的賴文光雖然指揮經驗不足,但比陳玉成對時局要看得更清,只可惜陳玉成並沒有採納,最後北上廬州孤城陷入絕境。陳玉成敗退時,多隆阿的清軍一路尾隨,步步緊逼,陳玉成大軍一度非常落魄。而為了打破困境,陳玉成無奈之下,派遣賴文光和扶王陳得才等人率軍遠徵河南、陝西,以求「廣招兵馬,早復皖省」。
  • "最後一根稻草"用英語怎麼說?
    clutch/grasp at straws抓住救命稻草People are still clinging to the hope / that something will happen — but I think / it's like a drowning man / trying to clutch at str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