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殺僧格林沁,捉弄曾國藩!一代文將:賴文光,堅守天國最後尊嚴

2020-12-23 歷史雜談驛站

太平天國時期湧現許多著名鐵血太平軍悍將: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楊秀清等,他們的名字也許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除了他們外,太平天國後期還有一位鐵血大將:賴文光,名聲雖然沒有楊秀清他們響,但他的鬥志和忠誠,可歌可泣程度卻不比任何人低!

賴文光,最早參加金田起義的一位廣西人,和其他太平軍將領們不同,他讀過書有文化,參加起義後其實一直是擔任文官職務。作為太平天國中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而且他還是洪秀全的小舅子,也算是皇親國戚,自然不用去過「刀口舔血」的戰爭生活。

毅然棄文從武,初期鮮有戰功!

但是文官在太平軍中並沒什麼前途,所以當時賴文光這個名字幾乎無人知曉。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卻並不太平!太平軍四處徵戰,戰火更加慘烈。1856年9月,在清軍四面圍剿的情況下,太平天國內部卻爆發了「天京事變」,遭此大劫後,太平軍眾多名將或死或走,軍事指揮人才大多凋零。

那時賴文光並沒有什麼作戰經歷,除了「國舅」這個身份值得炫耀外,根本沒有什麼人會記起他。而最終卻是命運捉弄人,「天京事變」爆發後,天國頓時陷入「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面。在此情況下,作為「國舅爺」的賴文光得到了洪秀全的全力支持,最終決定投筆從戎,帶兵打仗。

因為賴文光也是參加起義軍的元老之一,雖然領兵後雖然一直在英王陳玉成部下,但官職卻不低,不過只是作為偏將參戰。1861年初,陳玉成部為解安慶之圍,大軍西徵武昌,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殺到黃州城下。

但由於得不到李秀成的支援,攻取武昌希望越來越渺茫,而安慶那邊又連連告急,於是陳玉成只好率主力立刻趕往安慶解圍,而此時便留下賴文光守衛黃州,賴文光才終於得到了「獨擋一面」的機會。

不久陳玉成救援安慶戰敗,此時賴文光向陳玉成提議在湖北發展:「務宜北連張苗以因京左,次出奇兵進取荊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將廣,可圖恢復皖省,俾得京門鞏固,此為上策。」

可以說,有著淵博學識的賴文光雖然指揮經驗不足,但比陳玉成對時局要看得更清,只可惜陳玉成並沒有採納,最後北上廬州孤城陷入絕境。陳玉成敗退時,多隆阿的清軍一路尾隨,步步緊逼,陳玉成大軍一度非常落魄。

而為了打破困境,陳玉成無奈之下,派遣賴文光和扶王陳得才等人率軍遠徵河南、陝西,以求「廣招兵馬,早復皖省」。可是賴文光等人率軍前腳剛走,後腳陳玉成就被叛徒苗沛霖出賣,最終受凌遲而死。

陳玉成死後,陳得才、賴文光受李秀成節制,繼續揮師西徵陝西,並一直攻打到漢中。1862年時,已受封遵王的賴文光,卻依舊只是扶王陳得才的助手,也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戰績。但此時太平軍隊伍已擴大到20萬人,氣勢浩浩蕩蕩。

時間來到1864年初,天京被湘軍曾國荃包圍,洪秀全急令陳得才和賴文光等回師救援。西北太平軍於是兵分三路南下迅速回援天京,但很遺憾:同年8月,正在鄂豫皖交界處和清軍激戰的西北太平軍忽然聽得驚人噩耗:天京已經被湘軍攻陷,天王和幼天王都已經遇害。

斬殺僧格林沁,捉弄曾國藩

當時他們和清軍已經鏖戰多日,早已是人困馬乏,只是因為「援救天京」這個的信念才苦撐到現在。天京沒了!西北太平軍上下都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軍心已經產生了動搖,1864年11月,扶王陳得才兵敗霍山,自殺身亡,除了賴文光部外,各路將領幾乎都投降。

無論是從家仇還是大義上來說,賴文光自然是堅決不會投降的!於是他聯合張宗禹、任化邦等部捻軍,並將這兩支軍隊重新整編,繼續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和清軍作戰:「誓同生死,萬苦不辭」。從此,賴文光獨當一面,獨自扛起了「匡扶天國」的重擔。

而整編後的太平軍(新捻軍)因為騎兵數量較多,機動能力很強,賴文光利用這點四處突襲清軍。為了徹底消滅這支「風一樣的匪軍」,八旗軍第一名將僧格林沁親自督師,統帥蒙古、東三省精銳馬隊開始圍剿賴文光。

但這位大清第一名將僧格林沁,卻沒想到最終隕落在賴文光手中:1865年5月,賴文光在山東高樓寨設下伏兵,引誘僧格林沁騎兵追至預伏地點,這場伏擊戰中7000多僧格林沁精銳全軍覆沒,僧格林沁和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等將官皆被斬斃。

僧格林沁戰死後,清廷上下極為震動,晚清滿蒙集團已經拿不出像樣的猛將了。最後,清廷無奈重新起用曾國藩,命他統帥湘軍圍剿這支賴文光統領的「太平軍」。不過曾國藩戰術一直很呆板,說實話,和太平軍作戰時,他也只會搞「打呆仗」。

可是這招對以騎兵為主的「捻系太平軍」卻不靈了,到1866年5月,曾國藩被賴文光幾經捉弄後,決定採取四面合圍之策,將賴文光圍困在鄂、豫、皖交界地帶,再圖全殲。但賴文光趁著湘軍壕溝尚未完工,就主動出擊,從開封南面一路突破包圍圈,直奔山東,曾國藩的如意算盤宣告破產。

最後決戰全軍覆沒,凌遲處死不言降

賴文光突破曾國藩包圍圈後,賴文光和魯王任化邦親率一部繼續留在中原作戰,而他們的這部分士兵大都是陳玉成太平軍舊部組成,由此被稱為太平軍東路軍。但東路軍此時的對手換成了李鴻章,賴文光仍然四處機動作戰,甚至還差點活捉了淮軍首席大將劉銘傳。

可惜因為缺少根據地,賴文光的東路軍糧食物資等補給開始遇到極大困難。而且狡猾的李鴻章,1867年時沿著西面運河迅速構建一道嚴密封鎖線,這無疑直接命中賴文光部的要害。賴文光的東路軍一直以靈活機動為優勢,一旦被這道封鎖線所困住,必將遭來滅頂之災。

賴文光嘗試多次,卻一直無法突破李鴻章的這道運河防線,逐漸陷入被動。希望越來越渺茫後,賴文光只好率軍沿著防線側南下,清軍一路乘勢圍追堵截,東路軍一路損失慘重。後來開路先鋒魯王任化邦在蘇州贛榆被叛徒殺害,而賴文光的兄弟賴賜福竟然也降清了。

痛失兩員心腹大將後,賴文光只能率軍開始北返,但一路上仍然被清軍死咬著不放,賴文光另一兄弟奏王賴世就也最終戰死在膠州。此時「痛心疾首」的賴文光,此時再也無法抑制住自己的悲憤了,他痛哭不已!隨後召集殘部慷慨陳詞說道:願去者盡可去,想留下的和我一起為戰死兄弟報仇!

最後仍有三萬多人願意留下來和清軍決一死戰,於是賴文光再也不四處奔走了,東路軍就地聚集在山東壽光的洋河、彌河一帶,和清軍決戰以圖突圍。不久清軍便蜂擁而來,一場悲壯的突圍血戰開始了。

此時願意留下的太平軍個個都是死士,他們和賴文光一起,和圍剿的清軍殺了幾天幾夜,魯王任化邦的兄弟任柱報仇心切,率部兩千人和清軍死戰,最後全部陣亡,任柱慘被清軍剁成肉泥。

不久首王範汝增、列王徐昌先等殘餘骨幹將領也悉數戰死,這次壽光最後決戰,賴文光部戰死萬餘人,受傷被俘兩萬人!還有數百人為了不落入清軍之手,紛紛在路邊和破廟裡自縊身亡,一時間,戰場周邊到處掛著太平軍的屍體。

另外還有數千東路太平軍的家屬,他們也在潰散中大多被清軍殺害。雖然賴文光在戰鬥中率領數百騎兵僥倖從包圍圈中突了出去,但1868年1月,賴文光還是在揚州瓦窯鋪被清軍俘虜,最後受凌遲處死。在臨刑前,賴文光直言:「唯一死以報國家,以全臣節」,嚴詞拒絕向清朝投降。

賴文光從文官轉戰武將,在天京陷落後,他依然堅定扛起太平天國的大旗,在險境中和清軍死戰到底,其忠勇之志可歌可泣!賴文光也見證了太平天國從興到亡的全過程。而他的東路太平軍大多是英王陳玉成舊部,不少還是老廣西,在東路軍覆沒後,也標誌著真正意義上的太平軍就此終結。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大清最後的武士:僧格林沁,到底有多牛?
    對於已經腐爛透頂、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來說,僧格林沁無疑是帝國在漢人之外、滿蒙貴族中最後的帝國武士,為此,鹹豐皇帝先是特賜僧格林沁「博多羅巴圖魯」稱號,滿語意為「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隨後,鹹豐皇帝又敕封僧格林沁為「世襲罔替」的「博多勒噶臺親王」。
  •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僧格林沁是滿清自己所掌控的最後一支嫡系武裝部隊。是晚清唯一善戰武將,而且對滿清忠心耿耿。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放牛娃出身,由於被道光皇帝的妹妹收為養子。得以在1825年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旋入京,為御前行走。
  • 周星馳《狀元蘇乞兒》中的僧格林沁,在歷史上真是鐵帽子王嗎?
    在經典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主人公蘇燦對潛伏在怡紅院的丐幫幫主之女如霜一見鍾情,但"鐵帽子王"僧格林沁也瞧上了如霜。於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蘇燦便和僧格林沁起了爭執。其父廣州將軍帶兵前來為兒子助陣,但當僧格林沁亮明身份,他直接是驚恐萬狀,全然不敢擺廣東地位最高官員的譜。
  • 晚清悍將僧格林沁,曾和英法聯軍叫板,卻被無名小卒砍死在麥田
    而在清朝,不僅僅只有昏庸無能,也有很多軍事上面的大將軍們功績了得,其中有一人便是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清朝晚期著名的將領。他出生於世家大族,祖上曾是元朝的貴族,而他也從小就有著北方遊牧民族的特性,身材魁梧,馬術武藝了得,而更重要的是他文武雙全。
  • 從「羊二代」到「王二代」,僧格林沁如何成為清王朝最後一張王牌
    從「羊二代」到「王二代」,僧格林沁如何成為清王朝最後一張王牌僧格林沁出生在喀爾喀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的一個貴族家裡。按說他的家世背景是相當不錯的,在蒙古眾多的部落裡,唯獨科爾沁部非常特殊。由於他幹活兒踏實,任勞任怨,為人還忠厚老實,東家就把自己的養女朱蘭格日樂許配給了他,也就是僧格林沁的母親。在嘉慶十六年(1811),布和德力格爾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他給大兒子起名叫郎布林沁,蒙語就是「寶象」的意思;小兒名字就叫僧格林沁,是「寶獅子」的意思。後來歷史證明,在他們家,獅子比大象厲害太多了。
  • 歷史上真實的僧格林沁:非周星馳電影中的廢物,終為清朝戰死沙場
    我們熟悉僧格林沁,是在周星馳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開始的,在電影之中的僧格林沁,是個幫著侄兒作弊,稀裡糊塗幫著趙無極造反,後來被鹹豐皇帝降罪做了乞丐,還向已經是丐幫幫主的蘇乞兒諂媚,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十足的草包,一個軟弱無能的窩囊廢。但事實上,僧格林沁絕對不是這樣的人。他不僅不是一個草包和窩囊廢,他還是晚清少有的硬氣王爺,敢和英軍開戰,最後還為清朝戰死沙場。
  • 滿清最後的武將,從放牛娃到皇親國戚,死後朝廷再沒贏過一場勝仗
    其實要說滿清最後的武將,那就不得不提到僧格林沁這個人,他出生在蒙古的豪門家族,不過因家道中落連溫飽都滿足不了,結果只能放牧為生,時刻看富人的眼色才行。不過到了1825年時,已經十五歲的他,因機緣巧合成為札薩克郡王的嗣子,如此一來自然是繼承了爵位,之後來到京城內,和那些皇子們一同讀書。
  • 作為大清的最後一任王爺,為何最終會竟慘死於麥田之中?
    今文所提及的一個王爺,屬於大清最後一任,身著黃馬褂的他,為何最後會慘死麥田之中呢?其實,在晚清時期,八旗子弟們已經陷入了頹敗之地。他們個個玩物喪志,從驍勇善戰的將領,變成一些沉浸於玩物喪志、駕鷹逗狗的腐朽子弟。當然,在他們之中曾出現過一位與眾不同的王爺,他便是以剛猛英勇著稱的僧格林沁,可以講他曾是晚晴的一塊珠石...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遙知一代風雲會,濟濟從龍畢竟高。1840年,英國政府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鴉片戰爭。為了反抗這些列強們的統治,僧格林沁曾率領的1.7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激烈的廝殺。在敬佩他們勇猛和譴責西方列強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抨擊的是清政府的無能。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不過,當我們認真回過頭來看這一段歷史的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值得考察和研究的地方,比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此時擁兵12餘萬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呢?他難道不怕清廷滅亡嗎?再者來說,在那個君君臣臣的封建道德觀念下,曾國藩此舉不就是不忠不義嗎?
  • 曾國藩:以勤勉報君,以愛民報親,做到忠義兩全
    曾國藩不僅從天下大義上強調了「愛民」的重要性,還將「愛民」作為行軍之本。他認為天下兵法總結為一個詞,就是愛民。曾國藩在《致沅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中說:「默觀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撫將帥,天下似無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報吾君,以愛民二字報吾親。」
  • 八旗武士最後的亮劍:清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取得的唯一勝利
    在得到了肯定答覆後,他稍顯滿意,示意傳旨讓僧格林沁覲見。整個皇宮的人都知道,僧格林沁目前是鹹豐皇帝最寵信的人。四年前,正是他率領勤王大軍一舉擊潰了不可一世的髮匪北伐軍,讓北京城轉危為安。僧格林沁也由此晉封為親王,成為目前唯一的一個非愛新覺羅家族的外姓親王。如今,內憂外患,國事艱難,皇帝渴慕良將,也是可以理解的。
  • 高考成敗不是人生全部,曾國藩大器晚成,終成一代文正公!
    在為人處事和家庭教育方面,他也做的非常成功,從《曾國藩家書》可以看出他修身律己,注重教育,人品爆表。曾國藩也是「成功學」的典範,後世很多中青年人士都將曾國藩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典範,踴躍複製曾國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