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敗不是人生全部,曾國藩大器晚成,終成一代文正公!

2020-12-22 歷來現實

曾國藩本是大器晚成的庸人一枚,俗話說的好:「經商要學胡雪巖,從政要學曾國藩」,曾國藩升官速度極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政績卓然,領導參與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大力提倡興辦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先行者,保官最穩,到了老年依然寵榮不衰,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在為人處事和家庭教育方面,他也做的非常成功,從《曾國藩家書》可以看出他修身律己,注重教育,人品爆表。

曾國藩也是「成功學」的典範,後世很多中青年人士都將曾國藩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典範,踴躍複製曾國藩的成功。

然而曾國藩也是個很真實的人,他的前半生和普通人別無二致,也有很多的短板、苦惱,和不順遂。曾國藩的人生並不順暢,雖然取得了諸多成就,但是人們看到並解讀出的更是一種大器晚成的堅守:一個出身普通,資質平庸的人,通過自己的後天不斷努力,才終於取得了成功。

曾國藩參加七次考試才中秀才,參加三次會試中進士,科舉之路走的十分艱苦。他的人生起點和科舉經歷,未嘗不是芸芸眾生草根階層的真實寫照,雖然現實很殘酷骨感,但是他從未放棄,終於到27歲考中進士。

現在的中青年人和曾國藩一樣,人生到了三四十歲才深刻體會出自己的平庸與無力。這個世界一直都是出類拔萃的人少,整日忙碌而不知所為的人居多,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那麼曾國藩教給你的不是怎樣得第一,而是怎樣堅持跑完全程,沒錯,人生全靠一個「挺」字。

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曾國藩《挺經》

天下的良才能人那麼多,世間的機會就這麼多,怎麼能讓每個人都稱心如意得償所願?

自古以來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一半是天賦異稟或者有良好機遇的人,另一半是勉強接受死撐下來的人,曾國藩明顯屬於後者。

本文開篇就說曾國藩的前半生是一個庸人,這裡的庸人指的是天資的平庸,而非後天的努力。

曾國藩自幼笨拙,掌握知識的能力極差,學習完全靠勤學苦練,一天晚上小偷潛入他的家中,準備等到曾國藩學習睏倦的時候偷點東西,誰知曾國藩整夜都在背誦同一篇課文,小偷等的實在不耐煩了,於是將這篇課文大聲背誦出來,還罵曾國藩是個笨蛋,苦心規勸他罷學換個行當,最後揚長而去。

曾國藩受到了莫大的欺辱,腦筋竟然都不如一位梁上君子靈光,很難體會他當時的心境如何。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好在他勤學好問,堅信勤能補拙,熬過了人生低谷,三十歲過後,他便平步青雲。

俗話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但是現實告訴我們,世事無常,在天災人禍面前,很多時候都是一份耕耘,半份收穫,收穫小於耕耘。一直在辛勤忙碌,從未達到自己的預期,還要忍受冷嘲熱諷,這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

曾國藩的經歷讓我們明白:越是艱難,越要意志堅定。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曾國藩《曾國藩日記》

在中進士之前,曾國藩最大的心願的是考取進士,在中進士之後,開始吃著皇糧,享受俸祿,但他並不安於現狀,不希望一勞永逸,反而居安思危,給自己樹立了更高的人生理想——成為像孔子、王陽明那樣的聖人。

古人講究「三十而立」,聖人怎是那麼好當,這個目標對天賦不高的曾國藩來說實在太難了,畢竟他的資質和大才王陽明相比實在差的太遠。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這句話雖然偏激,但是可以看出曾國藩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可以看出曾國藩豁達的人生態度,不求名利,只求為國為民,於心無愧,他是要按照儒家「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

為了成為聖人,他向當時有學問的唐鑑和倭仁請教,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朱熹全集》,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從庸人到聖人,靠的是執著的追求,嚴謹的治學和非凡的毅力。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在他的眼中只有兩種人:資質平庸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他們失敗的原因是不同的,庸人失敗是因為懶,才人失敗是因為驕傲。

在他看來,天賦是一方面,但是後天的修煉也尤為重要,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在為人處事上更要嚴於律己,不可恃才傲物。

曾國藩勤學苦練,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步入仕途之後,謙虛謹慎,步步高升,終成一代文正公。

如果你自認為自己資質平庸,天賦和環境都沒有他人般得天獨厚的條件,那麼你需要讀懂曾國藩,了解他的勤奮與刻苦。

如果你覺得自己身處逆境,徘徊于堅守和放棄,那麼你也需要讀懂曾國藩,了解他的堅韌與執著。

如果你天資聰穎且自命不凡,那麼你更需要讀懂曾國藩,了解他的自律與豁達。

年輕學子,經過十二載寒窗苦讀,學到的不應該僅僅是死板的知識,還應該具備起碼的抗壓能力,高考不是人生的休止符,而是一個嶄新起點,無論成與敗,人生才剛剛起步,面對的道路正在為你徐圖展開。

相關焦點

  • 梁啓超推崇曾國藩 輯錄金句編成《曾文正公嘉言鈔》
    [書籍信息]  書名:曾文正公嘉言鈔  作者:曾國藩 梁啓超輯  ISBN 978-7-222-13883-4  定價:32.00元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編輯推薦]  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梁啓超,從曾國藩的海量遺著中
  • 高考不論成敗,都不是人生全部
    每當高考來臨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是一輩子的大事,一考定終生,不在少數人認為高考是一場決定人生的考試。考好了,人生已成功一大半。考砸了,前途充滿未知。可見高考對於大部分人的人生確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過其實人生漫長,高考不論成敗,都不是人生的全部。
  • 40歲,人生分水嶺,拼的不是能力!曾國藩的五句話,助您大器晚成
    40歲,人生分水嶺,拼的不是能力!曾國藩的五句話,助您大器晚成大器晚成,用在曾國藩的身上是最適合不過了的!清朝人平均壽命在四十歲,可四十歲時才算是曾國藩人生轉折點,才真正意義上看懂這一社會發展,最後邁向聖賢之途!
  • 毛澤東評點曾國藩: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評點曾國藩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毛澤東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信(見《毛澤東早期文稿》第85頁,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  打倒太平天國出力最多的是曾國藩,他當時是地主階級的領袖。
  • 誰能成為「文正」公?
    歷宋、元、明、清四朝,共有26位股肱之臣生前或死後獲贈文正諡號這一盛譽,其中宋代有李昉、範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9人,元代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等5人,明代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等4人,清代有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等8人。
  • 「文正」不是官位,為何皇帝不輕易給人?什麼人才有資格得到?
    後人把晚清一代名臣曾國藩一生所著的文章彙編出版,取名為《曾文正公全集》。有人也許不解,文集名稱為何把曾國藩稱為「曾文正公」,難道這是曾國藩的號或者是字?這當然不是,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文正」則是他的諡號,是他去世後由皇帝封的。所以,曾老爺子生前是不知道後世的人會把他尊稱為「文正公」的。
  • 曾國藩家書:大器晚成,不必憂慮
    曾國藩的四弟、六弟科舉又沒有考中,十分難為情,曾國藩寫信告知,這大可不必,成大事者往往成名都比較晚,父母、祖父母不必為此太過費心焦慮。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年輕時就出人頭地,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太容易得意忘形。而大器晚成,算是一種成功,因為邁過所有的失意和挫折,大器晚成顯得尤為可貴。
  • 曾國藩:人生總有不得志的方面,大器晚成也是一種成功
    曾國藩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小時候的曾國藩可謂是個笨小孩。怎麼個笨法呢?一天晚上,他在家背書,來了一個賊,賊就想等曾國藩去睡覺後偷東西,於是便蹲在牆角。哪知道曾國藩一直背誦一篇文章到半夜,還是沒有背完。賊不耐煩跳出來對著曾國藩把他所久背不下文章背了一遍,走了。
  • 曾國藩做事有始有終,把是否有恆心作為成敗的關鍵來看待
    曾國藩科舉成名,做了京官後,已開始擺科舉之,在這個時期,正是他立志潛修,冥冥僭僭的時期,凡是後來那些器弱之用,彗之動,可以是這個時期美定的基。曾國藩做事總是有始有終,他還把是否有恆心作為成敗的關鍵來看待。假事志、做學同都是如此。
  • 35歲,人生一道坎,能力不再重要!曾國藩六條箴言,助你大器晚成
    張愛玲35歲曾國藩,陷入人生低谷,經過痛苦思索,終於大徹大悟,抓住命運機遇,復出後的曾國藩,長袖善舞,和光同塵,成為「人見人誇」曾中堂,不但平定太平軍,而且還開創了洋務運動,在歷史留下絢麗一筆,絕對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 《曾文正公家書》——呈貢區親子閱讀網絡活動好書推薦,帶你了解...
    從家書看一個家,最能觸摸這個家的精神,所以今天我推薦《曾國藩家書》;到底是多少敗戰成就了「屢敗屢戰」說起《曾國藩家書》,其實不是我會專門找來讀的書目,之所以會讀完全是工作原因,整套讀完倒是帶給我頗多震撼。對於曾國藩所有介紹他的資料裡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條:「曾國藩在給皇帝的奏報中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實在高妙,!前者說的是無能,後者表達的卻是堅持」。
  • 魏徵、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誰...
    他們不僅學問高,而且政治遠見也是享譽盛名,在這些文正公中,有這幾名在當時比較出色,魏徵、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那麼誰的影響最深呢? 魏徵是唐朝的一代文臣,作為著名的諫臣,他多次直言不諱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太宗李世民的過失,因此唐太宗經常的把魏徵比喻成自己的鏡子,魏徵對於社會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推進作用。
  • 魏徵、範仲淹、曾國藩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大臣,誰成就最高?
    他們不僅學問高,而且政治遠見也是享譽盛名,在這些文正公中,有這幾名在當時比較出色,魏徵、範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那麼誰的影響最深呢?魏徵是唐朝的一代文臣,作為著名的諫臣,他多次直言不諱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太宗李世民的過失,因此唐太宗經常的把魏徵比喻成自己的鏡子,魏徵對於社會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推進作用。這是值得歷史稱讚的。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方孝孺因拒絕為燕王朱棣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南明福王朱常洵時追諡文正;倪元璐為明末名臣、書法家,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時自縊殉節,全君臣之義,彰顯氣節,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賜諡「文正」。
  • 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其中一人連唐太宗都有點怕他
    文臣和武將諡號各有不同,文臣諡號以「文」為榮,而最尊榮的諡號就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一開始並不是叫「文正」而是叫「文貞」,到了宋朝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諱所以從宋仁宗開始「文貞」就改為了「文正」,無論是「文貞」還是「文正」,歷史上能得此諡號的並不多,排除了某些明顯名不副實的之外,今天就列出歷史上諡號文正的八大名臣。
  • 身居高位的曾國藩能得美諡「文正」,真該感謝這六個字!
    那麼諡號「文正」是什麼意思?皇帝對曾國藩是褒是貶?事實上也是如此,司馬光就曾經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從此以後「文正」臣子的第一美諡。歷朝歷代有那麼多臣子,但是能獲得「文正」這個諡號的,從來沒有超出雙手之數,而曾國藩就是清代包括在雙手之內的人物之一。照理來說,功勞大的臣子很難有好結果的,因為功高震主,封無可封。
  • 曾國藩:性格,決定人生的成敗!
    每個人成長環境不同,這就導致了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不相同。性格對每個人來說各有不同,有的人熱情奔放,有的人含蓄內斂。不同的性格,對相同的事有不同的看法。這種不同就會影響到選擇。有人說,人生就是做選擇題。性格直接決定著答案,所以就像走分叉路。
  • 曾國藩作品精選,《曾文正公集(套裝共2冊)》評分高達9.5
    《曾文正公集(套裝共2冊)》豆瓣評分:9.5作品簡介:《曾文正公集: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日記(套裝共2冊)》全面地展現了「完人」曾國藩對於人倫、家庭、事業、修養等各個方面的為人法則、處世標準。《曾文正公集: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日記(套裝共3冊)》全部採用現行標點斷句標示;原書中的夾注、旁註予以保留,在編排上採用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號加以區別,以便於讀者閱讀、理解。書友點評:聽得太多了,未看之前,還以為是一本成功人士的雞湯,誰知道竟如此深遠廣闊。修身,我還差得遠。2.
  • 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 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而在文臣之中,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也是大家最為夢寐以求的美諡,則莫過於「文正」了。自古以來,能得諡文正的大臣不多。配得上這個諡號的,大多為當時的一代賢相,如範仲淹、司馬光等,這也為文正的名號加分不少。而在清朝,歷經12位皇帝,卻僅有8人,被賜予了文正的諡號。
  • 「文正」,歷朝歷代大臣的最高諡號,清朝除曾國藩,僅有這七人
    諡法規定,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第二字依次為正、貞、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所以大臣的諡號,最高為「文正」,最為人熟知的諡號為文正的大臣就是曾國藩,歷朝歷代大臣都希望自己死後能得到諡號文正,而終清一朝,除了曾國藩,僅有這七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