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科舉成名,做了京官後,已開始擺科舉之,在這個時期,正是他立志潛修,冥冥僭僭的時期,凡是後來那些器弱之用,彗之動,可以是這個時期美定的基。曾國藩做事總是有始有終,他還把是否有恆心作為成敗的關鍵來看待。假事志、做學同都是如此。他寫給弟弟的信說:學問之道無窮,両總以有恆為主,兄往年極無恆,近午略好,而玩未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別無一日間斷,每日骷百字,鈔書百字,看書少須頁,多則不論。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過《王劑公文集》百卷,《歸震川文集》十,《詩經大全》世,《後漢書》百卷,皆未筆加圈共,雖性傑須了本功課,不以昨日玩而今日科做,不漢明日有客而今日預微。諸弟若能有恆此,則雖國系中等之責亦當有所精進,況六弟、七弟上等之責子…請弟試活課。雖走路之日,到店赤可看書;考試之日,出場亦可看也。兄日夜懸望,《朱子岡目》經筆圖點,定漢有恆,不過數月即因完矣。
若看注,每本不過數月中完。切勿漢家中有事,而即間斷看書之課,又弟以考試將近,間斷看之有恆二字告弟,伏願諸弟刻刻留心,甚幸甚。在這裡曾國藩不但把有恆的效用說得很詳盡,並且做出有恆的夢樣,為請諸弟規劃出恆的方案。這種方案,不但他的諸弟可以受益,即使今日我們仍可領會到其中有益的來西。曾國藩平時教人,總是以立志有恆為最重。然而,能立志而又能持之以恆,時時不地與古人為儔,當然就會知道學問無盡,不致以一得而自足,河伯觀海,井蛙痴天之者即可因此免除吧。
一般說來,在讀書治學上最為擔心的恐怕就是立志未必堅定,見左右前後與自己相仿佛者,皆得奧援而騰達了,於是自己也就耐不過了,或望其速成,或誘於勢利,或竟拋棄自己原來一直所學習和研究的東西而另覓蹊徑,這在曾國藩看來,統練都叫作無志,都叫作無恆,就免不了河伯觀海、井蛙窺天了。曾國藩在寫信給他諸弟時、正是在京城做客官的時候,也可以說正是他發憤立志發憤持恆的時候。曾國藩出身並不顯赫,資質平平並不過人,他唯一的長處就是他那種誠拙的精神;困知勉行的精神;堅持不懈、無稍間斷、一往無前的精神。
在常人看來,每日看二十頁書,並不算什麼難事,簡直太容易,要求太低了,但一般人就不能有他那樣的成績,這恐怕便是常人缺少他那種有恆的精神。荀子說:「無冥冥之事者,無昭昭之明;無僭僭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曾國藩科舉成名、做了京官後,已開始擺脫科舉之落籬,在這個時期,正是他碭志潛修,冥冥悟僭的時期,凡是後來那些昭昭之用,赫赫之功,可以說都是這個時期英定的基礎。即使他幾位弟弟後來的功業聲名,很大程度上得力於這個時期作為兄長的不天其煩、真心實意的教導與勸勉。
所以,凡是有志於宏偉事業者,不可不立定堅卓的志向,尤其不可不持之以恆、無稍鬆懈的恆心。成梁啓超就說過凡古來能成大事的人,其自製カ、忍時力必定是很強的。歐美各國的人不必議論,古代的人不必議論,就說最近之人吧。曾國藩自少年開始就有吸菸和晚起主的毛病,後來決定改掉這個毛病。開始時毛病很頑國,很難改摔。曾國藩視之如大敵,決心徹底克服才肯罷體。曾國藩以後能率湘軍攻克盤踞金陵十餘年的太平軍,與他能改掉十餘年的陋習是同一種精神的作用。曾國藩在軍隊,每天必寫日記,讀書數頁,下國棋一局,終身如此。
一般人認為,這難道不是區區小節,無關大體麼?可是他們不知道克制有節,行之有恆,實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善於ト觀察別人者,從這裡就可看到一個人修道的功力。又說公功成業定之後,論者以為乘時際會,天獨厚之;而豈知共停辛佇苦,體積累,百折不回而始有今日也?使曾文正力稍不足者,則其為失敗之人,無。可疑也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或是譏諷、嘲笑、輕蔑甚至侮辱,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咬牙立志、徐圖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