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做事貴於有恆

2020-12-25 大道知行知行堂

鹹豐七年(1857年)隆冬裡的一天,已戎馬倥傯多年的曾國藩,給初出茅廬領兵作戰的九弟曾國荃致信一封,敞開肺腑,痛剖自己在修身為學方面的種種弊病,以之為鏡鑑,供弟參考。

曾國藩談到,當年甫入京師供職翰林院,本當潛心詩詞書法,孰料自己好高騖遠,涉獵了不少雜書,致使學問不成體系,紛亂了志向。後來追隨理學名家研讀性理著作,這應是花大氣力啃硬骨頭之事,他卻又按捺不住好奇,反過來翻了一大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影響了個人治學的專精取向。等到赴六部工作,因為早已習慣了看閒書,往往沉不下心來鑽研本部門業務,如同半瓶水,似懂非懂,始終未成為該領域的行家裡手。眼下形勢所迫,曾國藩覺得自己依舊有些三心二意,徵戰之餘,還總惦記在營帳之內讀讀書、寫寫字,舞文弈棋,附庸風雅,結果倍感左支右絀,「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

既然是前車之鑑,曾國藩自不希望九弟再蹈覆轍,忠告他:「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恆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

世間有趣有意的事情,固然不少,然人生有限,倘不收縮戰線,任著性子四處出擊,到頭來難免落得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竹籃打水一場空。曾國藩所言的「無恆」,實在是個人成功之大敵,觀其早年經歷,其弊端大致有三。

其一,無恆則易惰,徒費光陰。曾國藩能從「科考小省」脫穎而出,斬獲翰林之譽,加之年紀尚淺,初入京師不免懈怠,進取心不足,頗有些安於現狀甚至漫無目標。況且翰林院平常管理寬鬆,無需每天點卯,日子久了,曾國藩與友人要麼飲酒至三更,要麼對談到天明,晚睡不起成了家常便飯,不良習慣在此期間悄然養成。如進京後的第二年,其日記裡面常出現「晏起」二字,意即常睡懶覺。對此,曾國藩多有懊悔,「晏起,則一無所作,又虛度一日,浩嘆而已」。熬夜貪玩,耗神耗時,長此下去,人會愈來愈懶,甚至生命活力因之萎縮。

其二,無恆則散漫,缺乏毅力。一旦有了惰性,往往做事的動力便會不足。留在翰林院後,曾國藩意識到自己學問較之來自江浙一帶的同年,差距甚大,原打算發奮研究。剛好朝廷給了一個多月假期,用來閉門讀書再合適不過。奈何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曾國藩「日日玩憩,不覺過了四十餘天」。他日後總結,這麼多天,除了給家裡寫過幾封信,幫人了一篇壽文之外,「餘皆怠忽,因循過日,故日日無可記錄」。恆心不夠,不僅做不成大事,就連往昔本可完成之事,也難于堅持,無異淪為半個廢人。

其三,無恆則喪志,百事莫成。當然,無恆心無定力的最大危害,想必還是將一個人的心志消磨殆盡。王陽明曾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可見志向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仕途初期,曾國藩也懷有經邦濟世之志。然而在自身懶惰、敷衍、散漫、懈怠的遮蔽下,曾經的志向已漸趨模糊,甚至成了自我安慰的藉口,志向沒有真正立起來,於是有志實等於無志,曾國藩自己也在寫給諸兄弟的函中承認「懶散不努力」。

或許有人認為,曾氏以上毛病,無非是成長的煩惱。不過此煩惱倘不適時克服,就會在潛滋暗長中固化為一生的煩惱,緊縛於身,揮之不去。

人最難克服的毛病,常是積弊,必須痛下殺手。曾國藩之所以破繭重生,亦是從除積弊入手。

改變自己,須大處著眼,要樹立真志。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深夜,曾國藩回首九年前自己改號為滌生,寓意「滌其舊染之汙」「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可惜時光匆匆,自己仍是「不學如故」。深慚之餘,曾國藩決心「勤儉有恆,無縱逸欲,以喪先人元氣。困知勉行,期有寸,以無失詞臣體面」。如果日日用功有常,自能無愧於己,無愧於人,無愧於天地。

志向好比船舵,指引航向,若想乘風破浪,還需毅力。懶惰之人往往意志力薄弱,害怕變革。曾國藩早年長期吸旱菸。一日,曾國藩反思此嗜好,「每日昏錮,由於多吃煙,因立毀折菸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煙,明神殛之!」毒誓易發,堅持頗難,次日,他就開始彷徨無主,寢食不安。戒菸還是復吸,此刻在其心中已是個異常糾結又必須直面的問題。經過一番內心掙扎,他終於醒悟:「初戒吃煙,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底意思。此一恕,天下無可為之事矣。急宜猛省。」一個月後,曾國藩戒菸成功。此事看似平常,實則體現了其自制力、意志力的提升。

說到底,恆心之可貴,在於平日踐履,關鍵在「勤」。立志後,曾國藩果然不再晚睡晚起,形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學問事功精進。自悟後,方可使人悟。日後在家書中,其頗費筆墨談論此事。九弟帶兵後,軍務繁重,且戰局複雜,常使人不免心生倦意。曾國藩多次告誡其使用精力如同磨刀,越磨越快,「惟做事貴於有恆,精力難於持久,必須日新又新」「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對於持家,曾國藩亦提醒後輩「要實行勤儉二字」「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此話講得質樸在理。古今多少家族無不是興於勤,而敗於惰?

同治二年,曾國荃出掌浙江巡撫,躋身封疆大吏。然而曾國藩寫來書信,幾句祝賀外,便是提醒九弟要仔細鑽研奏摺寫法,「不可懶也」。

之所以對家人如此時時忠告,「窮追不捨」,緣由就是曾國藩堅信的一個理念:「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有恆勤奮,便是不凡之人,如是而已。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王學斌),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做人要有恆心,做事要有勤奮
    在《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封他寫給九弟的信。在信中,他一再告誡九弟,做人一定要有恆心。01九弟來信說:「意趣不在此,則興會索然。」這讓曾國藩很是擔心。為了讓九弟醒悟,曾國藩深刻地檢討了自己的過去。他說:「我生平坐犯無恆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它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
  • 曾國藩:人但有恆,事無不成!
    叄曾國藩在家書中說自己早年練字,不能以一家之體練習,而是多次變更,以致於一事無成。他更是將練字無恆無成看作是自己的恥辱之一。認識到自己的這一缺陷之後,他有意識地加強了自己在這方面的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在家書中,他做了一個總結:早年在書法這方面,我曾苦苦求索多方實踐卻不得法,終是一無所成。這些日子以來,在「恆」字上下工夫,發現每天都在精進,一年年大有不同。可見,不管年齡是大是小,不管事情困難還是容易,只要能夠行之以恆,就像種樹養畜,每天都在成長卻難以覺察。
  • 曾國藩做事有始有終,把是否有恆心作為成敗的關鍵來看待
    曾國藩科舉成名,做了京官後,已開始擺科舉之,在這個時期,正是他立志潛修,冥冥僭僭的時期,凡是後來那些器弱之用,彗之動,可以是這個時期美定的基。曾國藩做事總是有始有終,他還把是否有恆心作為成敗的關鍵來看待。假事志、做學同都是如此。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曾國藩在學問和事業上的成就,既體現出其做人的品行、態度和膽識,也體現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徑。在家書中,曾國藩曾多次強調讀書治學之道,這既是曾國藩治學經驗的具體總結,也是曾國藩讀書治學之道的生動示範,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曾國藩終其一生,以讀書自娛,對讀書人的了解可謂概莫能逾。他在給弟弟的書信中對讀書人應具備的最基本品行做了這樣的概括,他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曾國藩:進德修業有智慧
    有志有恆,乃有成就 曾國藩特別重視做事要有志有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成就。在給諸位賢弟的信中,他說:「惟願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恆。」這裡就談到了「立志」和「有恆」。後來給諸位賢弟的信裡他還說道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 走出迷茫,談談勤儉有恆
    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必須勤勞,必須節儉,必須有恆。曾國藩在家書中多次提起,一定要勤儉有恆。古人講,一勤天下無難事。只要勤勞,日日勤勞,事事勤勞,天下就沒有難事了。仔細想一想,確實如此。考上大學前,一名高中生刻苦學習考上大學。在高中階段,優異學習成績的取得必須要求我們勤勞。
  • 曾國藩的學習之道
    實際上,若論資質,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人物相比並不算出類拔萃。他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中秀才。自視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餘性魯鈍」。或許是知曉自身的愚鈍,曾國藩後天以勤補拙,他的善於讀書、勤於學習在晚清士林中鮮有人及。細究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成功,也可以說是讀書學習的成功。
  • 孩子是否成大器,與成績無關,曾國藩一語點醒無數糊塗父母
    晚清重臣曾國藩有著「千古第一完人」之稱, 他的修身齊家之道被無數成功人士奉為真理,將其視為人生楷模。曾國藩的過人之處不僅如此,他在教人育子方面也頗有心得,後代子孫非富即貴。今天小編分享曾國藩獨特的教育心經,不僅針對孩子,更是針對成年人。
  • 喜歡讀書的曾國藩做事能力也很強,一起來跟曾國藩學幾招
    而且在曾國藩帶兵的後半生也沒看他有涉獵其他兵書的記載,但他卻帶出了湘軍這個虎狼之師。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曾國藩練兵,練的是紀律,是勇氣。而不是巧計。比如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靠的就是結硬寨本領。因為曾國藩是傳統的儒家子弟,把四書五經當做必讀,除去這些書之外,曾國藩最喜歡讀的書是「經濟之學」的書,也就是能經世致用對做事有幫助的書,經濟之學的書首先就是讀史。曾國藩說:「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
  • 曾國藩:做事要深思,做人要反思
    做事要深思,做人要反思。思考在先,行動在後,是做人做事的基礎和成功的關鍵。 我們常常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告誡自己言多必失,也常常在做事的時候提醒自己要考慮周全,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我們善於深思。
  • 精選曾國藩八則家訓,適合教育子女,一生受益
    1.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曾國藩的這段話,是在教育後人,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也要讓別人通達。今天你處在順境,就應該提前想到他日你也有身處逆境的時候;今天你盛氣凌人,就要想到他日或許也有人欺負到你或者你子孫的頭上。
  • 曾國藩的大智慧,做事最大的忌諱是這個,能克服的都能有收穫
    曾國藩的大智慧,做事最大的忌諱是這個,能克服的都能有收穫 曾國藩的大智慧,做事最大的忌諱是這個,能克服的都能有收穫 做事最大的忌諱當屬坐這山,望那山。三心二意,東做一點,西做一點,結果效率低下,什麼事也做不好。
  • 夜讀丨曾國藩:層次越高的人,越有這四種富貴相
    文/洞見、儒風大家 鹹豐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國藩在日記中記下這樣四句話。 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 曾國藩:層次越高的人,越有這4種富貴相
    鹹豐八年,他在日記中寫道: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端莊厚重的人舉止不輕浮,做事沉穩不浮躁。這樣的人作為領導讓人信賴,作為朋友讓人放心。《清史稿》記載,曾國藩「為人威重少言」,步履慢而沉重,說話少而沉穩。他在部下面前很有威嚴,沉穩的氣質讓人心生敬仰,不自覺地尊敬他。
  • 曾國藩:一輩子沒出息的人,有這六種毛病!曾國藩家訓
    >窮,而總以有恆為主。正好這時,鄭小珊也主動上門,於是曾國藩熱情招待了他,後又多次回訪鄭小珊。兩人重歸於好。 通過這個事情,曾國藩意識到,他在控制情緒方面,能力很差。此後,他將提升情緒控制能力,作為修身的重要課目。 經過長期的訓練,曾國藩在情緒控制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衝動少了,理智多了。一個心智成熟的曾國藩,出現了!
  • 曾國藩:想要改寫孩子平凡人生,就要讓娃牢記4字箴言
    古今成大事者,不一定出身顯貴,但一定有好的家風,為他們帶來了很多正面的力量。可以說,好的家風,勝過千萬所名校。而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傳奇」,老天雖沒有賦予他出色的天資,卻並沒有阻擋他成功的腳步。而曾國藩對出身平凡的孩子提出了4字箴言,牢記這四個字,可能會讓你重寫自己的人生篇章。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克勤小物」
    那麼,曾國藩所說的「克勤小物」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呢?其實,我們不妨學習一下曾國藩的一句經典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去看見別人失敗的時候,你仔細去看看我自己有沒有這麼做,我應該倒過來做。看人家成功以後,你去模仿一下,可能死得更快。很多失敗的人,就是一念之差,這一念之差,你記住了,你學到了,將來走過這個地方的時候,你就懂得繞過去。所以說,我們要想人生多成功、少失敗,就要記住曾國藩的以上忠告——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 曾國藩:孩子將來能否成器,不要只盯著成績,關鍵要做好這6方面
    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績,成績並不能夠決定一切,馬雲的成績並不好,但是卻依舊能成為世界財富排行榜中,孩子是否有出息要看的是他的勤、孝、儉、仁、恆、謙。恆人無恆則一事無成!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誰&34;而最終取得成功的。曾國藩教育子女,最為難得的是他能以身作則,躬身親為。
  • 曾國藩:讀書有三個要訣,學會受益
    曾國藩(1811—1872年),諡號「文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中國近代史上極有影響力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曾國藩的成功,莫不與他「虛心涵泳」地讀書、「切己體察」地實踐密不可分。曾國藩認為:只要立志苦讀,欲為孔孟,就必成孔孟。他在《曾文正公家書》中總結出來的「三字訣」,至今還有很強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