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將領廖永忠

2021-02-13 廖氏大家族

點擊加入廖氏大家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廖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廖氏大家庭。

明朝開國將領廖永忠

作者:湖南武岡廖富華

廖永忠(1323―1375),巢縣(今安徽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朝開國將領,爵至德慶侯,後因逾制被明太祖賜死,明朝安宗追封慶國公。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江淮兵亂,廖永忠在哥哥廖永安帶領下聚兵盤踞在巢湖水寨,以對抗寇賊,保衛鄉裡,後左君弼盤踞廬州作亂,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十分窘迫。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五月,廖永安聽說朱元璋在和州後,帶著弟弟廖永忠、俞通海籌得金錢,領巢湖水軍投靠朱元璋,廖永忠便入廖永安旄下,當時他年紀最小。朱元璋問道:「你也想富貴嗎?」廖永忠答:「能夠為聖明的主子效力,掃除寇亂,名垂史冊,正是我的願望。」朱元璋聽後稱讚不已。廖永忠協助廖永安率水師渡江之後,攻取採石、太平,擒獲陳野先,打敗蠻子海牙及陳兆先,平定集慶,攻克鎮江、常州、池州,徵討江陰海盜,都有功勞。作戰勇猛,累建戰功,廖永安因中毒箭被俘,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囚牢中逝世,死後,朱元璋為之痛哭,並親自寫文祭奠,配祭功臣廟。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廖永安在吳地八年囚牢中逝世,廖永忠接替兄長之職,任樞密僉院,統領其軍。率軍進攻趙普勝江營柵欄,收復池州。陳友諒進犯龍江,廖永忠大聲呼喊著突入敵陣,諸軍緊隨其後,大敗敵軍。隨軍徵討陳友諒,至安慶,克其水寨,於是攻克安慶。又隨軍進攻江州,江州城瀕臨長江,守備甚嚴。廖永忠揣度城的高度後,在船尾造橋,取名天橋,然後駕船乘風倒行,使天橋與城相接,於是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後廖永忠晉升為中書省右丞。

1366年元(元至正二十六年),廖永忠隨軍攻下南昌,支援安豐,戰於鄱陽湖,突圍殊死作戰。敵將張定邊直衝朱元璋坐船,常遇春將其射跑。廖永忠駕快船邊追邊射,張定邊身中百餘箭,漢兵死傷很多。第二天,廖永忠又與俞通海等駕著七艘滿載蘆荻的船,乘風縱火,焚燒了敵軍樓船數百艘。又率六艘戰船深入敵陣搏擊,然後迅速繞出,敵軍大驚,以為遇到了神兵。又在涇江口攔截陳友諒,陳友諒死去後,廖永忠隨軍徵討陳友諒之子陳理,分兵在四門設立柵欄,又在江中將船隻連成長寨,斷絕其出入之路,陳理只得投降。廖永忠回京後,朱元璋將寫有「功超群將,智邁雄師」八字的漆牌賜給他,懸於家門外。不久,跟隨徐達攻取淮東,張士誠派水師進逼海安,朱元璋命廖永忠回軍水寨抵禦,徐達於是攻克淮東諸郡。廖永忠又隨軍徵伐張士誠,攻取德清,進克平江,被授為中書平章政事。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廖永忠擔任徵南副將軍,率水師由海路會合湯和,徵討並降服方國珍,進克福州。

1368年(洪武元年),兼任同知詹事院事。率軍平定閩中諸郡,至延平,擊敗並擒獲陳友定。隨即被授為徵南將軍,以朱亮祖為副將,由海路攻取廣東。廖永忠事先寫信給元左丞何真,對他曉以利害。何真馬上奉書請降。廖永忠至東莞,何真率領屬官出迎。至廣州,降服盧左丞。擒獲海寇邵宗愚,列舉其殘暴行徑,然後將其斬首,廣東百姓十分高興。廖永忠又迅速傳諭九真(今越南北部)、日南(今越南中部)、朱崖(治今海南瓊山)、儋耳(治今海南)三十餘城,守官紛紛納印請命。然後進取廣西,至梧州,降服元達魯花赤拜住,潯、柳諸路皆下。又派遣朱亮祖會合楊璟收復未下州郡。廖永忠引兵攻克南寧,降服象州。兩廣全部平定。廖永忠善於安撫,百姓念其恩德,為其立祠。

1369年(洪武二年)九月,返回京城,朱元璋命太子朱標率朝廷百官在龍江迎接慰勞。廖永忠入朝覲見,朱元璋又命太子送他返回府宅。廖永忠再出任職,安撫泉、漳。

1370年(洪武三年),隨大將軍徐達北徵,攻克察罕腦兒。回京後,封為德慶侯,年祿一千五百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

1371年(洪武四年),廖永忠以徵西副將軍的身份隨湯和率水師伐在蜀地的大夏政權。湯和駐守大溪口,廖永忠先行。到達舊夔府,擊敗守將鄒興等兵。進至瞿塘關,此處山峻水急,蜀人鋪設鐵鎖橋,橫據關口,船不能前進。廖永忠密派數百人攜帶乾糧水筒,抬著小船翻山渡關,到達上遊。蜀山草木繁多,廖永忠下令將士都穿上青蓑衣,在崖石間魚貫而行。估計已到,便率領精銳出墨葉渡,五更時分,兵分兩路攻其水、陸寨。水師都以鐵裹住船頭,設置火器而前進。黎明時分,蜀人才發覺,派出全部精銳前來抵抗。但此時廖永忠已破其陸寨,會合抬船出江的將士,一併齊發,上下夾攻,大破蜀人,鄒興戰死。廖永忠然後焚毀三橋,弄斷橫江鐵索,擒獲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飛天張、鐵頭張等都逃走了,廖永忠於是進入夔府。第二天,湯和才到達,於是與湯和分道前進,相約於重慶會合。廖永忠率水師直搗重慶,駐紮銅鑼峽。夏主明升請降,廖永忠以湯和還未到為由推辭不受。等湯和到達後才接受投降,承旨撫慰。下令嚴禁侵擾百姓,一士兵拿了百姓七隻茄子,立即斬首。又慰撫戴壽、向大亨等的家人,命其子弟攜信前往成都招降。戴壽等已被傅友德所敗,收到信後,便投降了。蜀地全部平定。朱元璋寫成《平蜀文》表彰其功,其中有「傅一廖二」之語,對廖永忠獎賞甚厚。

1372年(洪武五年),廖永忠北徵,至和林。

1373年(洪武六年),督率水師出海追捕倭寇,隨即回京。

1375年(洪武8年)朱元璋又病倒了,連續幾天上朝都需要有人扶著,群臣們都勸慰皇帝好好將養身子,不必過分操勞,可是朱皇帝實在放不下心。愁病中的朱元璋心事重重,看待事情非常悲觀,在不安的睡夢中,他常常被一個人驚醒。這個人不是別人,他就是廖永忠!

由於廖永忠此時已經成為太子名義上的輔佐,所以他常常跑到太子那裡履行職責,並常常發自肺腑地讚譽什麼「太子必成太平之主」,這可是犯了皇帝的大忌,因為他說的這句話太超前了。而且更由於廖永忠的積極插手朝廷事務的態度和他的威名,他已經成為壓在朱皇帝心頭的一塊沉重的疑雲,假如不將它徹底吹散,朱元璋將死不瞑目。

可是要吹散它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才是讓朱皇帝最感頭疼的事情,如果事情做得太直接,必然引起功臣集團的恐慌和不滿;但如果想把這篇文章做得完滿無缺,以廖永忠的為人和行事,又確乎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把柄和罪名。

病榻上的朱皇帝苦苦思索著,要自己下定決心並尋出良策解決掉廖永忠的問題。正當他苦於無計可施之時,終於讓他想到了自己幾年前無意中為功臣們挖下的那個坑——當年廖永忠在接小明王來應天的時候,也一同運送來了大量的龍鳳朝廷的御用器物;小明王死後,這些東西有一部分被朱元璋留下了,剩下的則讓他分賜給了廖永忠等人。太祖派廖永忠前去將他迎回應天,至瓜步時船翻而死,太祖因此歸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時,太祖對諸將說道「:廖永忠在鄱陽湖作戰時,忘我抗敵,可謂奇男子。但卻派與他要好的儒生窺探朕意,所以封爵時,只封侯而不封為公。」當楊憲為丞相時,廖永忠與他關係密切。楊憲被殺,廖永忠因功大倖免。三月,因僭用龍鳳之事被賜死,終年五十三歲。

廖永忠之死正如《明史》所寫:「廖永忠智勇超邁,功亞宋、潁,皆不得以功名終,身死爵除,為可慨矣。」

相關焦點

  • 廖永忠平定兩廣,想要屠城,朱元璋一句話讓廖永忠放棄殺念
    在這樣的亂世中,一個男孩出生了,此人名叫朱重八,也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歷史上其它朝代相比,朱元璋的名氣要大很多,不僅僅是因為朱元璋是皇帝,更是因為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因此大部分人都能夠記住朱元璋這個名字。早年的時候,朱元璋的名字是朱重八,到了之後,朱元璋建功立業,才改了名字。
  • 明朝名將,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五,同時又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不但是開國六王之一,同時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也是少數沒有收到朱元璋清洗的明朝功臣之一,他就是明朝的衛國公-鄧俞。鄧俞,原名鄧友德。元軍聞訊迅速派大將蠻子海牙率領元朝精銳水師聚集采石磯,準備進攻太平府,鄧俞率軍偷襲敵營,抓住了地方的很多將領,並利用火攻之術大破元朝水師,和其他將領乘勢進攻金陵,佔領了金陵,並乘勢佔領了江南重鎮徽州。鄧俞因功先後被升為廣興翼元帥和徵南將軍。
  • 明朝開國六王,徐達、常遇春皆在列
    徐達,明朝開國名將,元朝末年出身農家的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屢立戰功: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北伐推翻元朝統治等等,明朝建立後官拜太傅、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洪武十七年,徐達因病去世,死後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投靠朱元璋,在徵討四方割據勢力、滅亡元朝的諸多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
  • 西漢開國八王與明朝開國六王下場分別如何,不比不知道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身邊必定都有一幫得力的大將和出眾的謀士,一旦時局穩定必定要大肆封賞功臣,西漢時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明朝時朱元璋追封了六個異姓王,他們的下場到底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 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朱元璋革命領路人,開國功臣少數善終之人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一位比較特殊的人物,是淮西二十四名將之一,是朱元璋的革命領路人,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雖然並沒有位列開國六公爵之一,只被封為中山侯,幾年之後升為信國公,卻最終得以善終,他就是明朝開國名將-湯和。
  • 朱元璋摯友,明朝開國六王之首,為何最後被毒死
    後來郭子興於剛開始同他一起起義的將領不合,爆發矛盾。朱元璋見他們難成大事,帶著徐達等二十四將離開,這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淮西二十四將。離開郭子興部後,朱元璋帶領徐達等人攻下滁州,又攻打和州,徐達在這兩場戰爭中初露鋒芒,一代名將就此登上歷史舞臺。朱元璋攻取應天后,身處四面包圍之中,北有元軍,南有陳友定、方國珍,西遊陳友諒,東有張士誠『。
  • 武進發現明代將軍墓碑 主人系明開國將領伯祖父
    據《毗陵俞氏宗譜》記載,碑上所刻名叫「德成」的人,是明朝開國將領、虢國公俞通海的伯祖父,從現有資料來看,「信武將軍」可能為授予的榮譽稱號。俞氏宗祠負責人俞和海表示,這塊墓碑是去年在潞城松年橋附近河道內發現的,由俞氏族人搬運到宗祠保存,碑上「洪坤」為1925年時敦睦堂俞氏族長之名。俞德成墓址位於松年橋附近,約上世紀60年代被毀,墓碑可能因此被推落河中。
  • 《明史·廖永忠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廖永忠傳》原文及翻譯廖政青提供資料明史原文:    廖永忠,楚國公永安弟也。從永安迎太祖於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貴乎?」永忠曰:「獲事明主,掃除寇亂,垂名竹帛,是所願耳。」太祖嘉焉。    陳友諒犯龍江,忠大呼突陣,諸軍從其後,大敗之。從攻江州,州城臨江,守備甚固。
  •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子女的結局如何?
    徐達身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可謂是滿門榮耀。徐達有四子四女,兒子中出個兩個國公,四個女兒出了一位皇后,兩位王妃,相當成功。可以說是僅次於皇族的顯赫家族了。徐達的四子四女的結局基本上都是善終,算是子孫有福了,比之明朝開國第二功臣常遇春後代強太多太多了。徐達長子是徐輝祖,襲其魏國公爵位。靖難時選擇支持了建文帝,態度堅決出力頗多。朱棣進入南京以後並沒有轉變態度支持,朱棣要治他的罪,他只是寫下了父親徐達是開國功臣,子孫免死。
  • 明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
    李文忠: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謀臣。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
  • 明清十大著名將領
    徐達 (1332年-1385年),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被朱元璋譽為"萬裡長城"。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經典之站「北伐滅元之戰」。
  • 廖永忠傳
    廖永忠,(1323一1375年),從永安還太祖於巢湖,巢縣(今安徽省巢湖)人,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貴乎?』永忠曰:『獲事明主,掃除寇亂,垂名竹帛,是所願耳。』太祖嘉焉。初,廖永忠等之歸太祖,趙庸兄弟俱降,後亦有過不得封公,與永忠類。致廖永忠前後世系的研究工作者及廣大族人:最近有不少族人探討永忠世系,我對此沒有研究,把十年前從圖書館,《明史》上抄錄的資料,以供沒有此資料者參考,抄錯的大家指正。也請有資料者獻出。集眾人之力,發揮更大效益。
  • 明朝大將排行,戚繼光上榜,李如松妥妥排在第一位
    李如松,《明史》稱讚道他為:「將門有將,得無愧乎」,是明朝第一大將,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深的兵法精髓,在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更是打出了威名和霸氣!徐達 (1332年—1385年),漢族,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字天德。農家出身。
  • 長徵初期,紅三軍團師團級將領都是誰,有六位後來成開國上將
    不得不說,紅三軍團真是將星如雲,師團級將領中有好幾位後來都成為開國將軍,其中有六位成開國上將。且聽在下一一到來。第一個是紅四師,這是紅三軍團的主力師。師長是洪超,歷史應該記住洪超,他當過朱老總的警衛員,是中央紅軍長徵路上犧牲的第一位師長,在突破國民黨的第一道防線時,洪超不幸壯烈犧牲。
  • 廣西平南縣東華鎮龍口屯廖氏家族,據說先祖為明朝將軍廖永忠的長子
    據說龍口屯廖氏先祖為明朝將軍廖永忠的長子,逃難至龍口屯遂定居,曾給富人家放牛,機緣巧合之下學會了木工手藝,由此發家。
  • 從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說起,談談明朝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的優缺點
    不否認確實是個偉大帝王,但是——明亡於宗室諸王,從開國時就註定了,出身決定了眼界窄,窮怕了,坐天下後,逆時代潮流搞分封制,封王不是不對,畢竟家天下嘛,但是至少隔代應該降爵吧,以九州天下養一群豬,豬仔們只負責生就行,國家給養,豬一窩一窩的生越來越多。
  • 幾幅畫看懂滿洲開國英雄與開國史
    清《滿洲實錄》之《太祖率兵伐烏拉》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太祖實錄圖」所選擇的描繪事件與事件的內容,清楚地揭示了皇太極宣示滿洲意識,以及建構從努爾哈赤復父祖仇、削平諸部到攻取明朝遼東諸城的開國進程,較《太祖武皇帝實錄》更為提綱挈領地展現了皇太極的政治意圖。
  • 明朝開國六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於朱元璋這個人,我們對他的印象就是生性多疑,非常殘忍。他當了皇帝之後,很多有功之臣都被他處死了。而且對待大臣非常殘忍。其實,也並不都是這樣。朱元璋對有些大臣還是非常好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六王,他們是明朝的六大異姓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我們看一下這六個人分別是誰。第一個是徐達,徐達由於戰功顯著,被譽為明朝第一功臣。明朝建立後,徐達繼續北伐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