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入廖氏大家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廖」,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廖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廖氏大家庭。明朝開國將領廖永忠
作者:湖南武岡廖富華
廖永忠(1323―1375),巢縣(今安徽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朝開國將領,爵至德慶侯,後因逾制被明太祖賜死,明朝安宗追封慶國公。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江淮兵亂,廖永忠在哥哥廖永安帶領下聚兵盤踞在巢湖水寨,以對抗寇賊,保衛鄉裡,後左君弼盤踞廬州作亂,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十分窘迫。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五月,廖永安聽說朱元璋在和州後,帶著弟弟廖永忠、俞通海籌得金錢,領巢湖水軍投靠朱元璋,廖永忠便入廖永安旄下,當時他年紀最小。朱元璋問道:「你也想富貴嗎?」廖永忠答:「能夠為聖明的主子效力,掃除寇亂,名垂史冊,正是我的願望。」朱元璋聽後稱讚不已。廖永忠協助廖永安率水師渡江之後,攻取採石、太平,擒獲陳野先,打敗蠻子海牙及陳兆先,平定集慶,攻克鎮江、常州、池州,徵討江陰海盜,都有功勞。作戰勇猛,累建戰功,廖永安因中毒箭被俘,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囚牢中逝世,死後,朱元璋為之痛哭,並親自寫文祭奠,配祭功臣廟。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廖永安在吳地八年囚牢中逝世,廖永忠接替兄長之職,任樞密僉院,統領其軍。率軍進攻趙普勝江營柵欄,收復池州。陳友諒進犯龍江,廖永忠大聲呼喊著突入敵陣,諸軍緊隨其後,大敗敵軍。隨軍徵討陳友諒,至安慶,克其水寨,於是攻克安慶。又隨軍進攻江州,江州城瀕臨長江,守備甚嚴。廖永忠揣度城的高度後,在船尾造橋,取名天橋,然後駕船乘風倒行,使天橋與城相接,於是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後廖永忠晉升為中書省右丞。
1366年元(元至正二十六年),廖永忠隨軍攻下南昌,支援安豐,戰於鄱陽湖,突圍殊死作戰。敵將張定邊直衝朱元璋坐船,常遇春將其射跑。廖永忠駕快船邊追邊射,張定邊身中百餘箭,漢兵死傷很多。第二天,廖永忠又與俞通海等駕著七艘滿載蘆荻的船,乘風縱火,焚燒了敵軍樓船數百艘。又率六艘戰船深入敵陣搏擊,然後迅速繞出,敵軍大驚,以為遇到了神兵。又在涇江口攔截陳友諒,陳友諒死去後,廖永忠隨軍徵討陳友諒之子陳理,分兵在四門設立柵欄,又在江中將船隻連成長寨,斷絕其出入之路,陳理只得投降。廖永忠回京後,朱元璋將寫有「功超群將,智邁雄師」八字的漆牌賜給他,懸於家門外。不久,跟隨徐達攻取淮東,張士誠派水師進逼海安,朱元璋命廖永忠回軍水寨抵禦,徐達於是攻克淮東諸郡。廖永忠又隨軍徵伐張士誠,攻取德清,進克平江,被授為中書平章政事。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廖永忠擔任徵南副將軍,率水師由海路會合湯和,徵討並降服方國珍,進克福州。
1368年(洪武元年),兼任同知詹事院事。率軍平定閩中諸郡,至延平,擊敗並擒獲陳友定。隨即被授為徵南將軍,以朱亮祖為副將,由海路攻取廣東。廖永忠事先寫信給元左丞何真,對他曉以利害。何真馬上奉書請降。廖永忠至東莞,何真率領屬官出迎。至廣州,降服盧左丞。擒獲海寇邵宗愚,列舉其殘暴行徑,然後將其斬首,廣東百姓十分高興。廖永忠又迅速傳諭九真(今越南北部)、日南(今越南中部)、朱崖(治今海南瓊山)、儋耳(治今海南)三十餘城,守官紛紛納印請命。然後進取廣西,至梧州,降服元達魯花赤拜住,潯、柳諸路皆下。又派遣朱亮祖會合楊璟收復未下州郡。廖永忠引兵攻克南寧,降服象州。兩廣全部平定。廖永忠善於安撫,百姓念其恩德,為其立祠。
1369年(洪武二年)九月,返回京城,朱元璋命太子朱標率朝廷百官在龍江迎接慰勞。廖永忠入朝覲見,朱元璋又命太子送他返回府宅。廖永忠再出任職,安撫泉、漳。
1370年(洪武三年),隨大將軍徐達北徵,攻克察罕腦兒。回京後,封為德慶侯,年祿一千五百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
1371年(洪武四年),廖永忠以徵西副將軍的身份隨湯和率水師伐在蜀地的大夏政權。湯和駐守大溪口,廖永忠先行。到達舊夔府,擊敗守將鄒興等兵。進至瞿塘關,此處山峻水急,蜀人鋪設鐵鎖橋,橫據關口,船不能前進。廖永忠密派數百人攜帶乾糧水筒,抬著小船翻山渡關,到達上遊。蜀山草木繁多,廖永忠下令將士都穿上青蓑衣,在崖石間魚貫而行。估計已到,便率領精銳出墨葉渡,五更時分,兵分兩路攻其水、陸寨。水師都以鐵裹住船頭,設置火器而前進。黎明時分,蜀人才發覺,派出全部精銳前來抵抗。但此時廖永忠已破其陸寨,會合抬船出江的將士,一併齊發,上下夾攻,大破蜀人,鄒興戰死。廖永忠然後焚毀三橋,弄斷橫江鐵索,擒獲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飛天張、鐵頭張等都逃走了,廖永忠於是進入夔府。第二天,湯和才到達,於是與湯和分道前進,相約於重慶會合。廖永忠率水師直搗重慶,駐紮銅鑼峽。夏主明升請降,廖永忠以湯和還未到為由推辭不受。等湯和到達後才接受投降,承旨撫慰。下令嚴禁侵擾百姓,一士兵拿了百姓七隻茄子,立即斬首。又慰撫戴壽、向大亨等的家人,命其子弟攜信前往成都招降。戴壽等已被傅友德所敗,收到信後,便投降了。蜀地全部平定。朱元璋寫成《平蜀文》表彰其功,其中有「傅一廖二」之語,對廖永忠獎賞甚厚。
1372年(洪武五年),廖永忠北徵,至和林。
1373年(洪武六年),督率水師出海追捕倭寇,隨即回京。
1375年(洪武8年)朱元璋又病倒了,連續幾天上朝都需要有人扶著,群臣們都勸慰皇帝好好將養身子,不必過分操勞,可是朱皇帝實在放不下心。愁病中的朱元璋心事重重,看待事情非常悲觀,在不安的睡夢中,他常常被一個人驚醒。這個人不是別人,他就是廖永忠!
由於廖永忠此時已經成為太子名義上的輔佐,所以他常常跑到太子那裡履行職責,並常常發自肺腑地讚譽什麼「太子必成太平之主」,這可是犯了皇帝的大忌,因為他說的這句話太超前了。而且更由於廖永忠的積極插手朝廷事務的態度和他的威名,他已經成為壓在朱皇帝心頭的一塊沉重的疑雲,假如不將它徹底吹散,朱元璋將死不瞑目。
可是要吹散它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才是讓朱皇帝最感頭疼的事情,如果事情做得太直接,必然引起功臣集團的恐慌和不滿;但如果想把這篇文章做得完滿無缺,以廖永忠的為人和行事,又確乎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把柄和罪名。
病榻上的朱皇帝苦苦思索著,要自己下定決心並尋出良策解決掉廖永忠的問題。正當他苦於無計可施之時,終於讓他想到了自己幾年前無意中為功臣們挖下的那個坑——當年廖永忠在接小明王來應天的時候,也一同運送來了大量的龍鳳朝廷的御用器物;小明王死後,這些東西有一部分被朱元璋留下了,剩下的則讓他分賜給了廖永忠等人。太祖派廖永忠前去將他迎回應天,至瓜步時船翻而死,太祖因此歸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時,太祖對諸將說道「:廖永忠在鄱陽湖作戰時,忘我抗敵,可謂奇男子。但卻派與他要好的儒生窺探朕意,所以封爵時,只封侯而不封為公。」當楊憲為丞相時,廖永忠與他關係密切。楊憲被殺,廖永忠因功大倖免。三月,因僭用龍鳳之事被賜死,終年五十三歲。
廖永忠之死正如《明史》所寫:「廖永忠智勇超邁,功亞宋、潁,皆不得以功名終,身死爵除,為可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