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發現明代將軍墓碑 主人系明開國將領伯祖父

2020-12-23 江蘇頻道

有市民日前向本報記者反映,在武進區橫山橋鎮金豐村的敦睦堂俞氏宗祠東側山牆外,有一塊標有「故明信武將軍德成公、信德夫人夏侯氏之墓」的金山石墓碑,希望能得到進一步保護。

金山石墓碑

記者看到,這塊石碑長約230釐米、寬近50釐米、厚約15釐米,碑上還有「民國十四年乙丑仲冬重建」等32字,保存基本完好。據《毗陵俞氏宗譜》記載,碑上所刻名叫「德成」的人,是明朝開國將領、虢國公俞通海的伯祖父,從現有資料來看,「信武將軍」可能為授予的榮譽稱號。

俞氏宗祠負責人俞和海表示,這塊墓碑是去年在潞城松年橋附近河道內發現的,由俞氏族人搬運到宗祠保存,碑上「洪坤」為1925年時敦睦堂俞氏族長之名。俞德成墓址位於松年橋附近,約上世紀60年代被毀,墓碑可能因此被推落河中。

橫山橋當地文史研究者韓元芳說,在明代,信武將軍為從四品武官官階。明信武將軍墓碑是常州境內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古代將軍墓碑,雖然並非明代原物,但仍有一定價值。

市文保中心文史專家陳偉堂表示,古代將軍墓碑在全市範圍內少有發現,這塊墓碑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希望當地俞氏族人妥善保管。

相關焦點

  • 明末發現完整人皮,主人是開國名將藍玉,為何他的下場如此悲慘?
    引言明雖負德,藍亦辜恩。藉非然者,玉氏子孫,亦何至不沐氏若乎?前後相照,一則食報身後,一則族滅生前,後之君子,可以知所處矣。——蔡東藩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人皮再現,揭秘封塵往事在明代開國之時朱元璋好不容易平定天下,從一介平民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內硝煙四起戰爭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很快,一支農民軍隊圍剿了四川的蜀王府,就在大家清點戰利品時,在蜀王府祭祀的祠堂發現了一個保存完看起來非常舊的盒子。
  • 明代墓碑刻「扯淡」 網友感嘆原來自古就有
    河南淇縣一公園現明代墓碑(圖片來源:鄭州晚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鄭州晚報》報導,河南淇縣一公園現明代墓碑,墓碑上竟然刻著「扯淡」二字。這塊墓碑是一位網名叫做@這個的哥不太冷的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的,他前段時間去淇縣摘心臺公園遊玩時,無意間發現竟有一個「扯淡」碑,碑上面還刻了四字「再不來了」。這位網友發微博感嘆:自古就有扯淡這一說啊,還立碑了。 「扯淡」二字是時下比較熱的網絡詞彙,北方人用得比較多,比喻「胡扯」、「閒扯」、「沒意思」,這個詞還一度出現在某年春晚趙本山的小品節目中,廣為人們熟知。
  • 開國將軍後代合唱團走進稻香村
    6月8日,開國將軍後代合唱團來到有著244年持續經營歷史的稻香村,豐富中華老字號企業的職工業餘文化生活。抗日名將馬本齋之子馬國超、賀龍之女賀曉明、稻香村集團執行董事長周廣軍、稻香村集團總經理王芳等重要團員及領導參加本次活動。
  • 河南淇縣一明代墓碑上刻「扯淡」「再不來了」
    [導讀]「可能是墓碑主人活著時不如願,悲觀厭世,臨死前才寫下『扯淡,再不來了』。」欒女士說,為了考證墓主人是誰,學者寫了許多文章,有人說是明朝勳臣沐氏的墓碑,還有人說是明崇禎皇帝的墓碑。他前段去淇縣摘心臺公園遊玩時,無意間發現竟有一個「扯淡碑」。網友:「不會是開玩笑吧」眾多周知,扯淡的意思是胡侃,閒扯,胡說八道,一般北方人使用的較多。而立碑歷來是很嚴肅的事情,怎麼會跟「扯淡」聯繫在一起呢?許多網友對此表示了不解和好奇:「怎麼會有『扯淡碑』呢?不會是開玩笑吧,誰知道來解釋解釋?」
  • 陳姓開國將軍大全:江西人最多,其次是湖北,其中百歲將軍四人!
    在1614位開國將軍中,陳姓是從元帥到少將都有的姓氏。陳姓有61位開國將軍,這些陳姓將軍中,江西人最多有12位,其次是湖北有11人,第三是四川有八位陳姓開國將軍,筆者注意到:61位陳姓開國將軍,其中四位是百歲將軍,還有一位100歲健在的陳姓開國將軍——他就是來自江蘇宿遷的陳紹昆少將。
  • 德國一博物館稱發現白雪公主原型墓碑
    【新華社微特稿】德國中部城市班伯格一家博物館展出一塊新發現的墓碑,稱墓碑主人可能是童話故事人物白雪公主的原型。墓碑主人是貴族,名為瑪麗亞·索菲婭·馮埃爾塔爾,在美因河畔洛爾的一座城堡長大,依家族編年史描述「異常孤獨」、盡全力幫助窮人和有需要者的姑娘。馮埃爾塔爾的遭遇與白雪公主有些相似。馮埃爾塔爾十幾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娶了一名「專橫霸道」的寡婦。
  • 明代丁氏五代將軍墓或重現河北正定
    正定新區丁家莊村東發現的古墓。 3月6日,在正定新區丁家莊村東,施工人員在修建地下管廊時,意外發現兩座墳墓,並挖出兩塊石制墓誌。據記載,此地可能為明代五代將軍墓群,而挖出的兩塊墓誌記錄著最後兩代將軍的事跡。此處是否還有其他三代將軍墓?省市縣三級文物部門已介入此事,施工單位目前已暫時停工,文物部門昨日(3月10日)已開始進行探墓等工作。
  • 大別山走出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圖為行前鄧小平召見鄭維山 大別山中的河南省新縣素以「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而著稱。新縣在共和國十大開國「將軍縣」中居第六位,這裡共走出了43位開國將軍。擔任過共和國大軍區司令員職務的,這個縣走出來的開國將軍佔近二分之一。解放軍實行11大軍區體制時,這個縣走出來的開國將軍曾擔任過北京軍區、南京軍區、瀋陽軍區、蘭州軍區、廣州軍區等五個大軍區的司令員職務。
  • ​明朝開國將領廖永忠
    明朝開國將領廖永忠作者:湖南武岡廖富華廖永忠(1323―1375),巢縣(今安徽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朝開國將領,爵至德慶侯,後因逾制被明太祖賜死,明朝安宗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廖永忠擔任徵南副將軍,率水師由海路會合湯和,徵討並降服方國珍,進克福州。1368年(洪武元年),兼任同知詹事院事。率軍平定閩中諸郡,至延平,擊敗並擒獲陳友定。隨即被授為徵南將軍,以朱亮祖為副將,由海路攻取廣東。廖永忠事先寫信給元左丞何真,對他曉以利害。何真馬上奉書請降。廖永忠至東莞,何真率領屬官出迎。至廣州,降服盧左丞。
  • 李姓、開國將軍第二大姓氏:110位開國將軍中,五人活過100歲!
    李姓,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是我國人口第二大姓,開國將軍姓氏排名,李姓也是第二,有110位開國將軍。其實李姓開國將軍姓氏排名在1955年的時候是排第一,不過在1955年後,李姓僅有38人晉升為少將,而張姓有49人晉升為少將軍銜,就這樣,開國將軍姓氏排名下調到第二。李姓、開國將軍第二大姓氏:110位開國將軍中,五人活過100歲!李姓五位百歲開國將軍分布在四個省份,山東籍最多,有兩位。
  • 廣東唯一健在的開國將軍,今年102歲,客家人
    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功臣號」坦克帶領編隊以整齊的隊形,緩緩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時任「功臣號」所在戰車師政委的,是生於梅州大埔的開國將軍楊永松。從戰火中走過來的他,17歲跟隨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一路南徵北戰,書寫了傳奇的戰鬥人生。1955年,楊永松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最年輕的開國將領之一。
  • 長徵初期,紅三軍團師團級將領都是誰,有六位後來成開國上將
    不得不說,紅三軍團真是將星如雲,師團級將領中有好幾位後來都成為開國將軍,其中有六位成開國上將。且聽在下一一到來。第一個是紅四師,這是紅三軍團的主力師。師長是洪超,歷史應該記住洪超,他當過朱老總的警衛員,是中央紅軍長徵路上犧牲的第一位師長,在突破國民黨的第一道防線時,洪超不幸壯烈犧牲。
  • 幾幅畫看懂滿洲開國英雄與開國史
    更為特別者,則是「太祖實錄圖」戰圖的表現,除了在將領、戰場與士兵的個別母題較晚明官員戰勳圖有長足的發展外,還透過母題的搭配與變化,更為有效地呈現滿洲開國進程的敘事發展。首先,「太祖實錄圖」的主帥將領,已非明代戰爭圖的文官形象,而是著戎裝於戰場中或指揮作戰或帶領士兵衝鋒陷陣的武將。
  • 揭秘建國後敢擁兵「反叛」且不倒的開國將軍
    本文摘自:《開國戰將》,作者:吳東峰,出版:當代中國出版社  「回來喲,孩子——」這聲音在延河之濱迴蕩。  1937年,延安之夏,五位身穿灰色軍裝的青壯年匆匆往延安城外走去,他們都是紅四方面軍的高級將領,在延安抗大學習的高幹班學員。  自從在紅軍中「清算張國燾路線」後,他們的名字都被列為重點。
  • 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才不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擷芳主人《大明衣冠》西子嵯峨高髻擁—髻在明代,對於家境殷實、衣著講究的人來說,一副完整的頭面一般由十二三件首飾組成,有的甚至多到二十幾件。黑縐紗銀絲髻與金頭面明武進王洛家族墓出土只有已婚婦女才能佩戴髻。由於身份、家境的差異,婦女佩戴的鬏髻材質也各不相同,就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來看,以金銀絲編結的髻是當時的主流時尚。
  • 吳姓開國將軍,他是唯一的江蘇人,中將軍銜,官至副國級!
    吳姓有多少開國將軍,答案是37人,有吳先恩、吳法憲、吳克華、吳信泉、吳信泉、吳瑞林、吳人鑑等7位開國中將。吳姓開國將軍,他是唯一的江蘇人,中將軍銜,官至副國級!吳姓開國將軍江西人居多,吳法憲、吳克華、吳瑞林都是江西人,吳先恩湖北人;吳信泉湖南人。吳人鑑也就是王諍將軍,他是江蘇唯一的開國中將,也是吳姓開國中將中唯一的江蘇人。
  • 他是山西唯一的白姓開國將軍,來自臨汾,曾任空軍副參謀長!
    白起再勇猛,不過是在陸地上跑,而白雲將軍是空軍軍官,白起是陝西人,而白雲是山西人。他是臨汾三位開國將軍之一,曾任空軍副參謀長!他和薛克忠將軍(曾任陝西軍區副參謀長)都是洪洞人,洪洞雖然人口少,但是有一個全國有名的景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5A),相比薛克忠,白雲要小三歲,不過他們參加革命的時間相近。
  • 唐朝名將常何墓碑出土,揭開李世民真實面目,玄武門之變確有隱情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唐太宗李世民相信大家讀了這幾句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都會在心裡默默的認為:「這是一位心智通透,愛民如命的千古名君!」而得出這一結論的證據,就來源於一位親身參加過玄武門之變的將領常何的墓志銘。在出土的常何墓志銘中,就有記載"賜金刀子一枚,黃金三十挺",給禁軍的有"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錫驍勇之夫"。而這些均發生在玄武門事變前不久。禁軍中,每個人都有賞賜。
  • 曾姓開國將軍大全:江西最多,即便湖南加上湖北和安徽都不敵!
    相關信息顯示湖南是曾姓人口第一大省,那麼曾姓開國將軍是不是湖南籍最多呢?這裡小編和你解開答案!筆者得到的答案是,江西有曾姓開國將軍9位,他們湖南和湖北、安徽又有幾位呢?湖南有四位曾姓開國將軍,湖北有一位,安徽同樣也只有一位曾姓開國將軍。下面就看看筆者的統計數據。
  • 開國將軍是怎樣煉成的
    開國將軍。(圖源網絡)【原編者按】《他們是這樣一群人——開國戰將經典史記》通過作者親歷、親聞、親見,以真實細節表現200多名開國將軍們精神和性格的閃光,搶救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又匡正了某些不實傳說。次日,即為將軍送上若干內部電影片。(宋四根,南京軍區第二老幹部服務處處長,2002年10月17日訪談筆記)王建安將軍最恨弄虛作假,凡事均躬身親察。「文革」中某日,王建安將軍到樣板戲《龍江頌》原型地調查,發現情況與宣傳材料出入很大,即按實際情況向上反映。江青批示《龍江頌》是「唱腔的需要」。將軍由此被扣上「反對革命樣板戲」的大帽子,挨批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