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回70年前。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功臣號」坦克帶領編隊以整齊的隊形,緩緩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時任「功臣號」所在戰車師政委的,是生於梅州大埔的開國將軍楊永松。
從戰火中走過來的他,17歲跟隨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一路南徵北戰,書寫了傳奇的戰鬥人生。1955年,楊永松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最年輕的開國將領之一。
如今,已經102歲高齡的楊永松,是目前廣東唯一健在的開國將軍。
在國慶節即將來臨之際,他也給廣東人民帶來節日祝福,「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希望家鄉越來越富裕。」
出身貧困家庭 12歲正式投身革命
「我的故鄉在大埔縣百侯鎮,那是一個集市比較繁華的大鎮。」回憶起故鄉,楊永松如此說道。
1918年7月,楊永松出生在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一個貧苦家庭,一家人靠父親販賣鹹魚鹹菜為生。
當時,為了生存,不少當地人下南洋去海外謀生。因為生活所迫,楊永松的大哥和二哥也跟著幾個叔叔去了新加坡。
「當地的人們非常重視文化教育,這是擺脫痛苦的唯一正路。」楊永松說,自己5歲時,父親積勞成疾,因病離世,家中生活更加艱難。但就是在這樣的窘況下,母親還是堅持送自己去鎮上的小學讀書。
1928年,年僅10歲的楊永松受到革命啟蒙。
當時,梅州大埔的中共黨組織在鄉村進行廣泛的政治宣傳,工會、農會等組織紛紛成立。
楊永松的二哥在新加坡加入共產黨後,也返回家鄉積極組織開展革命活動。
楊永松受家兄影響及環境薰陶,在學校加入了童子團。「因為年紀小,只是參加大會和示威遊行,這是我投身革命的啟蒙階段。」
1930年4月底,楊永松在二哥的安排下去閩西,隨後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留在縣委機關打雜,正式開始了革命工作。
病中拼命追隊 長徵路上九死一生
在參加革命期間,楊永松沒少因身體吃苦頭。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部隊東進閩西的路上,楊永松反覆發高燒,「那時病了幾天已是骨瘦如柴,行動都困難了。」他說,由於缺醫少藥,部隊要轉移,自己只能被留後方醫院休養。
「後來由於戰事緊張,所有人員需轉移到一個叫『九堡』的醫院。」楊永松說,自己和幾個戰友趕到醫院後,沒想到那裡已經沒有一個人了,為了追趕部隊,他們不顧傷病堅持趕路,終於在第5天趕上了部隊。
到部隊的第二天,楊永松收到通知部隊傍晚就要出發,當時楊永松沒有意識到,二萬五千裡長徵就這樣開始了。
楊永松說,翻越雪山時,由於天氣原因,困難重重,不少戰士因為看不清路掉進雪坑。「由於一直是急行軍,飲食也差,當時剩餘的人數不足出發時的三分之一。
「一路攻堅克難,突破了敵人的重重封鎖。」回憶起這段往事,楊永松說,從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的第六天,自己的雙腿因長時間泡在雨水裡,雙腿腫脹,無法起身。
楊永松把在湖南買的一雙沒有補底的新襪子穿上,把自製氈鞋也穿上,心想著:「如果橫豎走不動,我總是要死的,留著它們也沒用。」
兩三個小時過去,他的腳能感覺到暖和了,逐漸走得快些,發現腿也開始消腫,「又走了一陣,兩腿幾乎完全恢復正常。我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死神終於走開了!」
南徵北戰 擔任第一支裝甲部隊的首任政委
楊永松還有諸多戰鬥經歷。抗戰時期,楊永松跟隨部隊轉戰陝北參加直羅鎮戰役,挺進山西,首戰平型關;解放戰爭,他戰山東、克東北,成為第一支裝甲部隊的首任政委。
「盧溝橋事變爆發,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忱,都紛紛要求對日抗戰。」1937年8月23日,楊永松所在部隊作為先頭部隊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了平型關戰役。
在楊永松的回憶錄中,記錄了他參加這一戰役的經歷。
「因抗戰初期日本兵訓練有素,個人單兵作戰能力很強,戰鬥打得非常慘烈。」他說,後來打掃戰場,自己所在部隊死傷近半,「有一個連隊只剩下一個副指導員和一個戰士,許多戰友為保家衛國獻出了年青而寶貴的生命。」
「當時,在部隊中間有個笑話,活著幹,死了算。還有一句,也是半開玩笑說的,把腦袋吊到褲腰帶上,隨時準備丟了。」楊永松說,幹革命,就是要有犧牲的準備。
102歲高齡 勉勵後人不忘艱苦奮鬥
1955年,楊永松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最年輕的開國將領之一。楊永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57年8月,從解放軍政治學院畢業後,楊永松被分配到北京軍區工程兵任副政委。
1978年,楊永松退居二線,任北京軍區工程兵顧問,繼續為國家的軍事建設貢獻力量。
在回憶錄中,他講述起那些充滿著鮮血和犧牲的「硝煙往事」,十分感懷:「那些犧牲的戰友們,他們沒有看到全國的解放,他們的鮮血灑在了革命的徵途上,才換來了今天的幸福和平。
截至目前,在世開國將帥僅剩11人,楊永松是其中之一。
光陰荏苒,一生為國家、為人民、為軍隊建設浴血奮戰、付出辛勞的楊永松今年已102歲高齡。
他年事雖高,精神依然矍鑠,思維依然敏捷,一如既往地關注著國家的發展。楊永松說:「我們的國家富強了,但千萬不能鬆動,還需要提倡艱苦奮鬥。」
致敬老將軍!共和國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