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零一九年六月,四川儀隴的天氣格外悶熱。這一日,共和國開國少將,黎光將軍,在許多人的簇擁下,來到了自己兒時嬉戲的地方。黎光將軍家的祖宅,依山傍水。後面靠著鐵塔山,因為山上有一座鐵塔而成為當地地標。房屋前面兩百步,江水一刻不停地流淌。整整一百年前,黎光將軍就出生在這條江前面。「小時候江水比這湍急多了,現在水淺得很,都能見著底。」將軍一邊回憶,眼角已經有些溼潤了,「哎,一百年了,一百年了,時代變了。」他的雙眼看著遠方。
最可愛的人
每次閱兵,電視機前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老兵方陣。從震驚中外的九八年大閱兵,到建國六十年、七十年大閱兵,每當老兵們坐著彩車,打著頭陣,枯槁的左手顫抖地扶著車上的把手,右手吃力地揮舞著手中的旗子,坐在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無不動容。一些身體還算硬朗的老戰士,會微微側著頭,行著軍禮,像是在對共和國與人民說:我們完成了使命,沒有辜負祖國,現在看你們了。
然而每次閱兵,同樣是這群老兵隊伍,又讓人心頭難過。一次比一次人數少了,那些胸前掛著無數勳章的老戰士,這次不見了,這批老戰士,胸前的勳章少了一些。時光是無情的,它不因為老戰士們曾經拋頭顱、灑熱血而為他們續上一秒,也不為電視機前淚眼朦朧的觀眾送去一絲慰藉。時間過了就是過了,戰士老了就是老了。但他們的精神活著。
上個世紀的老兵,如今在世的已經不多。從年齡看,第一批革命者大多數出生在十九世紀末期,大約1860年到1890年之間最多。隨後出生於世紀之交的老一代們,以1900年到1920年為主。站在2020年,回首100年前,還活著的老戰士越來越少,而開國將軍,現在只有三位健在。他們曾經經歷了什麼,他們現在過得如何,人民有沒有記住他們?
黎光:18歲的排長,獨立營的兵
目前依然健在的第一位開國將軍,就是黎光。黎光將軍出生於1914年,如今已經106歲。作為一名典型的老一輩紅軍戰士,黎光將軍有著那個年代的一切烙印。祖上世代務農,家徒四壁,口無餘糧,一雙草鞋從小穿到大。六歲時,爺爺、奶奶、爸爸和妹妹相繼離開人世,留下孤苦伶仃的黎光和母親相依為命。
十五歲時,黎光參加了地方獨立營的武裝部隊,這在當時是這個年齡段的窮人孩子的最好出路,能吃飽飯,有地方住,就知足了。參加獨立營後,黎光成了一名傳令兵。這是他在軍隊裡的第一個正式職務,也是他一生最引以為豪的時光。黎光後來回憶說:「那時候年齡太小,啥都不懂,也啥都不怕,長官給個命令,拔腿就跑。」
1932年,年僅十八歲的黎光,因為執行任務勇敢,和戰友們相處得好,被提拔為排長。對於那個年代的戰士,雖然算不上殊榮,但也值得肯定。1933年,紅軍來了,黎光立即加入了紅軍隊伍,成為31軍91師的一位年輕班長。在這個位置上,黎光完成了自己軍人生涯早期最勇敢的一個舉動。
當時活動於四川一帶的土匪十分猖獗,許多土匪佔山為王,欺壓百姓,甚至打劫官兵。31軍當時決定為老百姓辦點實事,好好教訓教訓那些山大王。作為特遣班的班長,這個任務下達後,黎光毫不猶豫地立即請戰。組織上認為黎光可以參與,但要服從安排,黎光卻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我土生土長在這裡,地形地貌和山川河流如數家珍,比大家熟悉,我也了解這裡的土匪,心狠手辣。鑑於以上原因,我還是堅持提議由我個人完成這次滲透任務。
在黎光的堅持下,組織終於將任務交給了他,條件是他不能單槍匹馬,學著張遼勸降昌豨,必須帶著隊伍,哪怕最後一人進去,都沒問題。黎光領了命,立即著手準備。黎光帶著十幾位弟兄埋伏在山寨周圍,告誡弟兄們原地待命。自己一人、一槍就走了出去。山寨土匪見黎光一個人來,擋住了他的去路,黎光非常機智,早有準備,他說自己代表紅軍部隊來和山上頭頭談判。當時的土匪生存艱難,一些想要歸義的土匪是希望這種交流的,黎光的算盤非常明確:給這些土匪開出儘可能好的條件,不願加入紅軍隊伍的,發給錢財盤纏,散了,願意加入隊伍的,無條件吸收進來。但是如果既不願加入隊伍,又不願離開山寨,就不要怪黎光讓他們敬酒不吃吃罰酒了。
黎光見到土匪頭子後,坦誠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土匪頭子完全不為所動。黎光是個暴脾氣,一怒之下,生擒了土匪頭子和一個小土匪,一手拎著一人,大踏步地往山寨外面走,嘴裡對土匪頭子嘀咕著說:別喧嚷,外頭都是我的人,想活命,就讓周圍人讓開!就這樣,黎光一個人單槍匹馬進入土匪營寨,生擒了土匪頭目。這種事情,要是放在古代,肯定要進史書了。
因為黎光英勇的表現,他的聲名和事跡立刻傳到了紅軍隊伍裡,年僅十八歲的黎光,少年出英雄,從此堅定不移地走上了保家衛國的道路。此後,黎光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1955年被授予共和國少將軍銜。共和國進入建設時期後,黎光又在軍事工程領域內發光發熱,並擔任了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晚年的黎光,希望回到老家四川生活。如今,這位堪稱傳奇的老戰士,依然在四川老家享受著天倫之樂,享受著名副其實的坦蕩。
鄒衍:從兒童團到新四軍,從少先隊長到開國少將
相比黎光將軍,鄒衍將軍更具有傳奇性。鄒衍將軍的出生和黎光相似,他生於1915年的江西贛州興國縣,年僅十三歲就加入了當地的兒童團。當時的兒童團負責一些危險係數較小的工作,例如運輸乾糧,傳遞信件和信息等秘密任務。鄒衍的主要職責就是這些。很快,鄒衍因為機靈、能幹,被選拔為少先隊長,小小年紀就帶著其他孩子為國出力。他15歲加入赤衛隊,同年加入紅軍第22軍,一直跟著革命隊伍轉戰四方。
鄒衍將軍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翻雪山、過草地,走過兩萬五千裡長徵。但他最出彩的戰績,發生在抗美援朝戰場之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鄒衍主要負責制衡敵人的間諜活動。由於美軍擁有空軍優勢和航空兵,常常向志願軍部隊後方,特別是鴨綠江以南和東北地區,投放間諜特務,破壞交通線和通信設施,對志願軍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很大困擾。一九五零年年底,第二次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敵人無法在正面戰場取得大規模突破,就在後方空襲和間諜戰方面大做文章。
十二月二十五日,美軍軍機在鴨綠江西岸投放了20個南朝鮮間諜,企圖破壞志願軍後勤補給線。鄒衍立即出動部隊抓捕。這些特務十分狡猾,他們利用夜間優勢行動,到了凌晨三四點時,就躲了起來。因為特務人數太少,很難被發現。鄒衍決定用笨辦法,他說:「咱們人多,沒聽說過人多的要吃虧,大家用人海戰術,從戰場上地毯式掃過去,我不信發現不了他們的蹤跡。」就這樣,鄒衍親率部隊在鴨綠江沿岸排查,不到三天,就抓獲了這批特務。
建國後,鄒衍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除了軍事生涯,鄒衍將軍還有一手好文筆,他在戰後出版了《我的回憶》一書,系統回顧了自己的軍事生涯和人生經歷。進入晚年後,他平時熱愛作詩,甚至出版了一部詩集和一部繪畫集,分別叫《隨感錄》和《老兵瀚墨》。如今,他依然健在。
楊永松:最帥的將軍,最好的人
第三位健在的將軍,是楊永松少將。他出生於1919年的廣東大埔縣。楊永松少將1931年參加紅軍,參加紅軍時的年齡比黎光將軍和鄒衍將軍都小,只有12歲,即便在當時那個年代,也算紅軍中最小的一批戰士了。楊永松將軍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沒有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但他最發光的,反而是小小年紀就參加了長徵。
1934年10月,年僅15歲的楊永松開始了長徵。在翻越雪山時,楊永松年紀雖小,卻貢獻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跡。當時紅軍部隊物資裝備非常短缺,翻越雪山時,溫度極低,一些地方溫度甚至在零下二三十度。這種氣溫下,如果不穿暖吃飽,人很快就不行了。然而當時許多紅軍戰士共享一件大棉衣。一個人穿一會兒,再換另一個人穿,這樣輪換下去,有時候一件大衣要讓一百多位戰士輪流穿。
在這種局面下,小小的楊永松站了出來。他主動選擇不穿大衣,而且理由非常簡單,他回憶說:當時我那麼小,又好動,也不知道什麼冷,我就給大家說,衣服你們穿,我跑著走,渾身發熱,就不冷了。雖然楊永松年紀小,但主意很大,誰說也不聽。最後大家無奈地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這樣,一路上,小小年紀的楊永松,卻展現出了過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艱難困苦的行軍帶來無數歡樂和陽光。
建國之後,楊永松一刻也沒有鬆懈,立即投入了新中國的建設之中。他先後擔任華北軍區裝甲兵部主任,和北京軍區工程兵部主任等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今天,他依然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