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我們沿著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道路一步步前進。如今,我們家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充分發展,出現了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我們不能忘記,如今和平的發展環境,是老一輩革命先驅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回想65年前,為了實現軍隊的正規化,也為了表彰開國元勳們的豐功偉績,1955年實行軍銜制,共評出一千多名將軍。
如今65年過去了,現在健在的共和國開國將軍還有3人,他們分別是:106歲的黎光將軍、105歲的鄒衍將軍和101歲的楊永松將軍。
1、黎光將軍(106歲)
黎光將軍,別名黎光裕,四川南充儀隴縣人。1914年出生,參加過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紅軍時期:1932年冬參加紅四方面軍,當年就擔任地方武裝的獨立營排長,後整編入紅31軍91師,曾任紅25軍共青團團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於129師,任386旅771團1營1連排長,後來因平叛有功升任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擔任華北野戰軍的師長,參加了平津戰役等。
抗美援朝時:率領部隊參加了1953年的夏季進攻戰和金城戰役。
和平建設時期:主要在南京軍區工作,歷任副軍長、要塞司令、吳淞口守備師師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軍區司令部顧問等職務。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極獨立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鄒衍將軍(105歲)
鄒衍將軍,江西興國縣人,1915年出生。參加過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4歲參加革命,任兒童團指導員,長徵時跟隨李富春做通訊員。
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在延安負責保衛工作,曾任保安處政治處主任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被派往東北,曾任東北野戰軍獨立第八師政治委員。先後參加過遼瀋、平津兩大戰略決戰。
平津戰役後,留守北京,奉命率部組建中央公安部隊,保衛黨中央毛主席和北京地區的安全。
和平建設時期:長期在瀋陽軍區工作,擔任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
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3、楊永松將軍(101歲)
楊永松將軍,是廣東大埔縣人,1919年7月出生。參加過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30年參加革命工作,31年參加紅軍。
土地革命時期:任永定縣兒童團團部組織科科長、組織部部長、巡視員,紅12軍101團勤雜文書、紅一軍團3師3團收發,紅一軍團2師政治部技術書記。參加了中央紅軍歷次反「圍剿」。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政治處技術書記,師直政處教育幹事,師政治部秘書、師直政處教育股長,特務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秘書長,教導2旅5團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部秘書科科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秘書長、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政治委員。四野戰車師部隊的建設為中國人民軍隊機械化、專業化、正規化、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和平建設時期:1953年1月,調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
1957年8月,解放軍政治學院畢業後,任北京軍區工程兵副政委。
1968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
1978年,楊永松退居二線,任北京軍區工程兵顧問。
1981年,以副兵團級離休。
綜上所述:
據統計如今健在的老紅軍還有38名,55年授銜將軍的,還有這三位老英雄。
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開國將軍和老紅軍們,是國家紅色基因的重要傳承者,願他們平安喜樂、健康長壽。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