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57人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這些開國上將,大部分都是正兵團級將領,資歷和戰功極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還有兩位是在1956年、1958年單獨授予的,這是為何呢?這兩人又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
王建安,1956年授開國上將
王建安,1908年出生,湖北紅安縣人。眾所周知,紅安是我國著名的將軍縣,很早就建立了革命政權。受到進步思想影響,王建安19歲入黨,還參加了黃麻起義,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王建安最高職務是紅4軍政委,值得一提的是,他和許世友等人還有過疙瘩。那是在1937年,當時許世友等十多位紅四方面將領打算回四川打遊擊,王建安立即向抗大報告情況。很快,許世友等人被抓捕起來,思想轉變後才得以釋放。因為這件事,許世友對王建安意見很大。直到解放戰爭時期,倆人才握手言和。
建國後,王建安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擔任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委。1954年春,因為身體原因,王建安回國養病。1955年,我軍舉行了盛大的授銜儀式,但王建安卻無緣軍銜。至於其中原因,一說是因為黎玉被批判,一說是因為他驕傲自滿翹尾巴,被人建議授中將。但負責授銜的羅帥不同意,堅持要等等看。
1956年,王建安被單獨授予開國上將軍銜,後來歷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和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雖然長期擔任副職,但王建安將軍卻從不計較,始終任勞任怨地工作,令人敬佩不已。
李聚奎,1958年授開國上將
李聚奎,1904年出生,湖南安化縣人。他早年參加了彭老總領導的平江起義,後來隨部隊上井岡山,開始了革命生涯。李聚奎作戰英勇,特別是在紅軍長徵途中,當時他率領的紅一師是開路先鋒,攻佔遵義城、四渡赤水河、強渡大渡河,立下赫赫戰功。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李聚奎又參加了西路軍西徵,歷經九死一生回到延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李聚奎繼續戰鬥在一線,擔任過八路軍旅參謀長、四野後勤部部長等職務。建國後,我國成立了石油工業部,李聚奎出任部長。
1955年,因為李聚奎已經離開軍隊系統,因此沒有參與授銜。但到了1958年,李聚奎重新回到了部隊工作,擔任總後勤部政委。為了便於開展工作,組織上又為他單獨授予了開國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