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全國設有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和西南六大軍區,這一體制僅存在了五年之久。到了1955年,全國軍區重新劃分,原有的六大軍區改為十二大軍區(1956年又增設福州軍區)。這十二大軍區司令員都參加了1955年的授銜儀式,其中有九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瀋陽軍區,鄧華上將
鄧華,1910年出生,湖南彬縣人。他早年參加了湘南起義,後來隨部隊上井岡山,開始了革命生涯。值得一提的是,鄧華還參加過古田會議,資歷也算很老了。
建國後,鄧華調任13兵團司令員,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戰場上,他還曾接替彭老總的職務,指揮千軍萬馬作戰。1954年,鄧華因病回國,後來擔任副總參謀長兼瀋陽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北京軍區,楊成武上將
楊成武,1914年出生,福建長汀縣人。他15歲時參加了閩西暴動,並加入紅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戎馬生涯。楊成武作戰英勇,曾經率部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出色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前衛任務。
建國後,楊成武又奉命入朝參戰,擔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1955年4月,北京軍區成立,楊成武出任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濟南軍區,楊得志上將
楊得志,1911年出生,湖南醴陵人。他早年跟隨湘南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始了革命生涯。楊得志是一員驍將,戰爭年代屢建奇功,晉升很快,擔任過紅軍師長、八路軍團長、縱隊司令員、兵團司令員。
建國後,楊得志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歷任志願軍兵團司令員、副司令員、司令員,參與指揮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1954年,楊得志回國,後來擔任濟南軍區司令員,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南京軍區,許世友上將
許世友,1905年出生,河南新縣人。他是紅四方面軍走出來的將領,性格剛烈,一生頗具傳奇色彩。革命年代,許世友參加了紅軍長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幾十年的腥風血雨,他也逐漸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建國後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
1955年3月,南京軍區成立,許世友出任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武漢軍區,陳再道上將
陳再道,1909年出生,湖北麻城人。他早年參加了黃麻起義,紅軍時期最高職務是軍長,資歷很老。抗戰時期,陳再道擔任過386旅副旅長,和旅長陳賡搭檔。
建國後,陳再道擔任河南軍區司令員,後來又殲滅了伏牛山、大別山一帶的國軍散兵遊勇十餘萬。1955年,陳再道擔任武漢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廣州軍區,黃永勝上將
黃永勝,1910年出生,湖北鹹寧人。他早年參加了湘贛邊秋收起義,歷經三灣改編,可謂是根正苗紅。正如主席為他改的名字一樣,黃永勝在戰場上戰無不勝,功勳卓著。
建國後,黃永勝擔任第15兵團司令員,屬於正兵團級將領。1955年,他出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成都軍區,賀炳炎上將
賀炳炎,1913年出生,湖北松滋人。他是紅二方面軍走出來的將領,革命年代歷任紅軍師長、八路軍團長、副旅長、西北野戰軍縱隊司令員。
建國後,賀炳炎擔任第1軍軍長兼青海軍區司令員,1955年出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值得一提的是,賀炳炎曾經幾度負傷,失去右臂,被稱為「獨臂將軍」。
昆明軍區,謝富治上將
謝富治,1909年出生,湖北紅安縣人。他是紅四方面軍走出來的將領,革命年代長期從事政治工作,還是陳賡將軍的老搭檔,歷任太嶽縱隊政委、陳謝兵團政委。
建國後,謝富治成為了治理一方的大員,擔任雲南黨政軍一把手。1955年,昆明軍區成立,他擔任司令員兼政委,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內蒙古軍區,烏蘭夫上將
烏蘭夫,1906年出生,土生土長的內蒙古人。他曾經赴蘇聯留學,回國後長期在家鄉擔任領導工作。
建國後,烏蘭夫成為了治理內蒙古的大員,1955年擔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