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說起,談談明朝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的優缺點

2020-12-09 小虎有話說

這種白手起家當皇帝的人,我永遠不會覺得這是偶然,戰爭中有太多動輒掉腦袋的難關,不是每一次過關都只是僥倖。很多人都說的建立王朝和出身,政治相關,有時間可以看看,明朝剛建立許多經濟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在中國曆朝歷代,朱元璋的政策可能有些死板,但生產生活恢復上,可能已經算是飛速了

十五天內,朱元璋的爸爸媽媽大哥都相繼死了!家裡直接沒有了經濟來源,放在一般人直接嚇尿了,還是在亂世,各種饑荒,出去討飯都是靠本事,大家都沒米呢。現代人穿越回去朱元璋的開局,能在那樣嚴重饑荒年作為孤兒活三天不餓死就算他厲害了。

討飯就是門技術活兒。元末亂世,四處遭災,漢人命如草芥,弱勢群體最底層。討飯競爭對手多,壓力大,災荒時候人吃人也有可能的~乞丐如何討到飯,填飽肚子,不被弄死,討不到要去野外找食填肚子,颳風雨雪不被凍死餓死,能要飯通關也是人精兒,而且身體素質好,野外生存技能滿點!

朱棣自作聰明,捨本逐末,撤衛所,然後搞五徵漠北,完全是花架子,虛耗國力,每一次都是五十萬人跑去漠北旅遊喝西北風,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無數!論真實戰績,朱棣五徵漠北的總戰績都不如朱元璋時期一次以謀略降服納哈出二十萬精銳。更不要去比捕魚兒海和收復燕雲十六州了。朱棣的軍事戰略眼光也就他老子朱元璋的十分之一的水平。

好的政策總是會到幾百年以後走樣變形的!朱元璋的好多好政策都被改了,本來是鼓勵窮人家孩子讀書上進,興文教事業。到了後來,卻被搞成所有的士宦之家都不納糧交稅,而且由於監管越來越鬆懈,很多農民都被土地寄到讀書人名下,逃稅,冒充讀書人。導致明朝後期財政出現嚴重問題。這就叫把好經念歪了!!朱棣論戰略能力不說遠不如朱元璋,也遠不如藍玉。藍玉從來不會跟朱元璋要五十萬大軍打仗。打仗絕不是堆人數,打仗比得上速度,戰術,情報,後勤。朱元璋時期並不是拿不出五十萬打仗,但是朱元璋從來不會搞五十萬大軍出塞這樣的蠢事。朱元璋八次北伐蒙古,一般都是每一次十幾萬軍隊足夠了。結果如何,朱棣五徵漠北一次次堆人數,戰績卻遠遠談不上成功。反而耗盡了國力。如果朱棣多活十年,再搞幾次這樣的蠢事,他就極有可能變成楊廣的結局。

所以《明史 太祖本紀》形容得非常貼切呀:「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幹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朱元璋一點也沒有被高估,甚至歷史給的評分還低了,他發明的制度非常好,即使在權者長時間不理朝政情況下國家也很好的運轉著,還有他解決數千年封建王朝都沒解決的民族大融合,在他之前各種辦法都有人。不否認確實是個偉大帝王,但是——明亡於宗室諸王,從開國時就註定了,出身決定了眼界窄,窮怕了,坐天下後,逆時代潮流搞分封制,封王不是不對,畢竟家天下嘛,但是至少隔代應該降爵吧,以九州天下養一群豬,豬仔們只負責生就行,國家給養,豬一窩一窩的生越來越多。

但凡歷朝歷代沒有宗室如朱明一樣對百姓敲骨吸髓的這麼厲害,當然不否認光復了漢家天下,對臣子尤其苛刻,工資少得可憐,視後宮嬪妃如奴隸,對百姓三分好,對他的豬仔們確七分好,隨著宗室越來越多,國庫也越來越多的錢投入到他們的身上,宗室對老百姓的壓榨累積了三百年,肯定會爆發的啊。

明末一系列的天災只是一個火星而已,當然所有的封建王朝大都亡於貴族士紳土地兼併,隨著統治時間越來越久會越來越嚴重,當百姓無法忍受時就該改朝換代了,然後重新洗牌,百姓有地了,再土地兼併,周而復始,朱明尤甚罷了!明朝後期,沒有一條鞭法怕是早就完蛋了,衛所制度完全敗壞後,基本上靠募兵制,而募兵對白銀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另外規模小時還好,一旦轉運規模大複雜程度加大,消耗的民力和浪費遠比增加的財政收入大得多,今天還有規模不經濟現象何況古代?

那種小農轉運模式怎麼可能適應明朝後期那複雜的局面?稅收貨幣化在全世界都是必然趨勢,而且有明一朝都沒有建立起統一統籌調度的轉運體系和中央財政體系。朱元璋的明朝在財稅制度,戶籍制度(限制職業明朝特色戶籍制度) 完全免費大量浪費的勞役制度,瞎整的寶鈔制度,都是相對於宋朝的倒退。

其實但凡談起洪武大帝的功過,不得不提及明朝最大的一個歷史遺憾,就是懿文太子朱標的早逝。也因此導致了朱元璋此後的一系列讓人詬病的應對措施,使得一個原本內聖外王,功業幾乎等於(劉邦+李世民)之和的曠代聖主,生生打了折扣。朱標若不死,正常發展的朱元璋,幾乎就是中國古代帝皇無可爭議的第一人,或者至少可以和有開創意義的秦始皇並立雙峰。而非現在這樣,因為喪子後晚節不保,被大多數人習慣性排在秦皇、漢武、唐宗之後了。

就憑清朝入關幾乎全盤接受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只是在此基礎上修修補補就可以知道清朝沒有比明朝更先進更偉大,清朝接了明朝的盤卻沒有將他發揚光大,作為一個接近三百年的王朝來說,他只是堪堪及格線上徘徊,說他在及格線上還是因為他在百來年間還算維持著一個基本的太平年景!

第一,明初沒有真真的統帥級人物,如漢初的韓信,北周的楊忠,東晉的人物更多,唐初的李靖,李績均可稱之謂統帥級的人物,獨自撐起一場戰爭,從謀劃,戰略,戰爭最終來達到勝利的,明初,沒有,就是沒有。無論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還是藍玉,均算不上完全可以獨立的統帥。那麼問題來了,誰才是明初的統帥?找來找去沒有人,那就只能是朱元璋。現實中他想殺誰就殺誰,來不見明初戰略和戰爭失敗,也不見蒙元翻盤,就說明了從戰略的制定,到將軍的選拔,戰場的支撐,都是老朱這個統帥提前預見,制定,並讓手下將領來完成的,所以看著明初的戰爭很乏味,唯一有看頭的是潘陽湖大戰,這就很能說明問題。明初是有蕭何的,那是李長善。

第二,老朱設計了明初的政治和管理結構,雖然被老四破壞了許多,仍然能看出老朱的設計方針。這是除了唐之外,第二、能接近三百年設計的大一統王朝。明和唐完成是不一樣的,因為明沒有了唐的世家,意味著要設計國家機構,於是宋設計的方式:1.與士子共天下,2.抑武重文。結果是宋從未真真統一天下,150年就亡了,兩次被異民族打敗。南宋建立後又亡了,又是被異民族打敗。說明為了去掉世家,卻帶了軍事惡劣,同時帶來官場的惡習,導致政,經失效,軍事失效。第三、明從中後期,國家結構設計,轉向宋的模大,儒家士全面侵佔朝庭,開始了黨爭,實為士人卻代表「全天下人」,全面壓制軍事等,走基本盤在走宋制的老路。

老實說,大一統的世界觀和政治觀在秦漢奠定之後,華夏文明就被這個大一統圈住了,甚至大一統和儒家本身就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一個特徵,大一統本身沒毛病,儒家相對於在漢武帝之前的黃老之學的確更具有進取心。

然而!但是,儒家在發展到宋後,成為了文官集團和皇權相爭的工具,演變到最後的,儒皮法骨意識形態的特質變得不適合漢族君主,而是極其適合有自己利益集團的異族君主,因為儒皮法骨的文官統治的基礎就在於科舉制度下的文貴武賤,而這樣的制度先天上對外武力就不足,因為要維持官僚系統的大一統,就要文貴武賤,而華夏兩次被異族徵服,蒙元和滿清,還有之前的契丹歌女真,漢族地主文官對異族徵服者選擇的合作(漢奸)的態度,就基於這樣的現實!大一統的好處有很多,相信沒有那麼多好處先賢們也不會選擇這樣的制度和意識形態,但壞處也是有的,中華除此一家別無分號(腳盆雞和安南自稱的,不算)這樣的政治理念,造成了自周王朝到漢武帝時代華夏文明的擴張終止,並把我們困在了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地方,最終人口的壓力不得不靠自我閹割式的計劃生育來控制,不得不說是一個莫大的遺憾。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只有一次,錯過了就錯過了,在核威懾時代,用武力奪取生存空間的難度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在現今這個一超多強(姑且這麼叫)的時代,大一統卻又一次成為了對我們有利的思想武器,令人感慨歷史的無常。惟願今人能把握好這個機遇,在重重圍堵中找到一條出路。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摯友,明朝開國六王之首,為何最後被毒死
    徐達出身農家,和朱元璋從小便是好朋友。徐達出生於農家,從小便性情剛烈,胸懷大志,一直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他自幼習武,一身武功很是了得。朱元璋最初跟隨郭子興起義的時候,奉命回鄉招募義軍,這時候徐達便開始跟隨朱元璋。
  • 明朝名將,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五,同時又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不但是開國六王之一,同時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也是少數沒有收到朱元璋清洗的明朝功臣之一,他就是明朝的衛國公-鄧俞。鄧俞,原名鄧友德。為了能夠迅速的平定天下,在朱元璋佔領滁州時,年僅十八歲的鄧俞率領部下上萬人,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高興,封鄧俞為管軍總管,並賜名為俞,從此鄧友德改名鄧俞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為了能夠更好的統一江南,朱元璋命令鄧俞和常遇春領兵南下,攻打元朝的重要城市牛渚磯、太平府、溧陽、溧水、句容、蕪湖等地。
  • 明朝開國六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
    朱元璋對有些大臣還是非常好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六王,他們是明朝的六大異姓王,每一個都深受朱元璋信任,晚年得以善終。我們看一下這六個人分別是誰。第一個是徐達,徐達由於戰功顯著,被譽為明朝第一功臣。明朝建立後,徐達繼續北伐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康熙是清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王朝中,朝代前後更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新朝取代舊朝,不僅會將亡國的君主和宗室子弟趕盡殺絕。此外,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會採取一些非常規的行動,如破壞前朝陵墓建築等。萬曆皇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就拆了他的宮殿。
  • 明朝開國六王,徐達、常遇春皆在列
    徐達,明朝開國名將,元朝末年出身農家的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屢立戰功: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北伐推翻元朝統治等等,明朝建立後官拜太傅、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洪武十七年,徐達因病去世,死後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投靠朱元璋,在徵討四方割據勢力、滅亡元朝的諸多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
  • 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朱元璋革命領路人,開國功臣少數善終之人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一位比較特殊的人物,是淮西二十四名將之一,是朱元璋的革命領路人,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雖然並沒有位列開國六公爵之一,只被封為中山侯,幾年之後升為信國公,卻最終得以善終,他就是明朝開國名將-湯和。
  • 功績堪比朱元璋和朱棣,卻差點毀了明朝
    導語: 明朝皇帝中想必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有著高武力值以及豐功偉績滿滿的朱元璋、朱棣等人。其實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也是非常優秀的,他文採斐然,文武雙全,綜合素質相當之高且深諳治國之道。朱瞻基是朱棣眼中的「好聖孫」,是大臣眼中的「真英主」,是史家筆下的「太平天子」。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是個笑話,明朝遠沒有說的那麼好
    原因還要從幾個方面說起。廢宰相,設內閣,皇權加強,宦官專政在政治上,明朝廢除了流傳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設置內閣,將皇權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本宰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皇帝進行制約。而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直接設立了專屬皇帝一人的秘書集團,隨著宦官權力的不斷擴大,他們逐漸掌握了帶有特務性質的東廠,西廠還有錦衣衛,就造成了明朝屢次出現宦官專政的局面。一般來說,以前的各朝代最為常見的是外戚專權,太后把持朝政,到了明朝就成了宦官勾結,逼迫皇帝。
  • 明朝朱家是數學世家?為何朱元璋和其先祖名字帶數字,答案太搞笑
    明朝朱家在歷史的長河中,可算是一個大家族,在明朝統治江山的幾百年中,一共出了16位皇帝,可以說很不簡單。那取得這個成績,一切還得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說起。談起明朝朱元璋,我們都知道這位打下大明江山的皇帝經歷是十分的坎坷,他沒有其他歷朝歷代的「官二代」一樣的出身,甚至談不上是普通人家,事實上,他的出身十分不好:貧農。那麼朱家是到他父親這一代就變為貧農了嗎?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月餅起義」傳說知多少?
    朱元璋藉此機會,便聯合各路抵擋力氣預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尋很緊密,傳遞音訊好不容易。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謀,指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中,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師中,告訴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一同起義呼應。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風俗。
  • 明朝皇子的名字居然和化學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這僅僅是一種巧合嗎?
    都知道明朝是最後一個擁有漢族人民的朝代,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下一個。說到明朝,又怎麼可以不提到朱元璋呢?朱元璋畢竟作為開國皇帝,也把他稱作是最殘酷的君主。可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都覺得朱元璋非常的厲害。看來名字的學問還是很大的,讓我們這位大明開國皇帝都非常重視。朱元璋規定子孫起名相當嚴格,名字都由兩個字構成,第一個字是各支系字派,第二個字必須以「木火土金水」其中之一為偏旁,依次循環。
  • 「傳奉官」,打破明朝君臣平衡的楔子,君主立憲基礎的破壞者
    三、打破明朝君臣平衡,推動君臣之間的對立,破壞了明朝君主立憲的基礎 明憲宗建立的傳奉官制度,在他看來僅僅是用來滿足皇室的一種工具。但是他的這種行為,卻為明朝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 朱元璋那張鞋拔子臉的畫到底是清朝抹黑還是明朝自己畫的?
    朱元璋的鞋拔子臉在今天看來是醜化,但在明朝則是奇人異相,真龍天子的形象,清朝入關的皇帝哪個不崇敬朱元璋的?就算是崇禎帝也被清人敬佩不已,何來醜化呢?宮廷畫像一般都是當朝畫師繪畫,只可能存在美化現象,不可能存在醜化的,除非不要命了。
  • 明朝十六帝如果綜合能力和貢獻該怎麼排名?
    如果按照明朝十六帝綜合能力和貢獻排名的話,我認為首當其衝第一名肯定是朱元璋,其次是他的第四子永樂大帝朱棣。第一:明太祖朱元璋說到朱元璋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介乞丐通過十餘年打拼最終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不可謂不傳奇。和普通的開國皇帝不同的是,他什麼都沒有。
  • 西漢開國八王與明朝開國六王下場分別如何,不比不知道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身邊必定都有一幫得力的大將和出眾的謀士,一旦時局穩定必定要大肆封賞功臣,西漢時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明朝時朱元璋追封了六個異姓王,他們的下場到底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 明朝的權力遊戲,比影視劇精彩多了
    歷史學者張宏傑解讀大明王朝的權力遊戲說起明朝,你會想到什麼?從小說《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到影視劇《大明王朝1566》《繡春刀》等,構成了中國人對明朝的影像記憶。小農意識是朱元璋最大的特點,農民式的精明和保守,喜歡把萬事萬物都穩定下來。很多帝王動不動就喜歡開疆拓土,但朱元璋卻是例外,他保守得劃出一個「勢力範圍」,列出了「不爭之國」。他是最愛操心的開國皇帝,就連後世子孫的生活細節也要親自謀劃,那部專門獻給子孫後代的《皇明祖訓》整整花了他六年時間,經七次刪改而成。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明末時朱元璋的子孫已上100萬!這個數字在當時是什麼概念?朱元璋從明朝建立起,就一直在開枝散葉,直至明朝滅亡時,在短短276年的時間裡,子孫後代人數已高達100萬之巨!這個數字在當時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
  • 朱元璋刁難劉伯溫,明朝國運多少年,劉伯溫回答萬曆
    明朝的毀滅就是因為崇禎皇帝。比起歷史上的其他皇帝,崇禎皇帝的一生不算是個暴君,反而是因為他太軟弱了,加上時運不濟,這才造成了大明朝的氣數已盡。不過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可是認為自己的朝代千秋萬世,還特地找人去砍掉天底下所有龍脈杜絕了一切可能的因素。這個皇帝的一生中雖然評價並非完美,可是他卻是一個出色的祖宗,出色的父親和出色的祖父。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明朝宦官幹政的現象嚴重,學習明朝制度的清朝為何沒有類似現象?
    並在石碑上刻寫明朝各個著名宦官幹預朝政引發的惡果作為事例來警示後人。順治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幹的皇帝。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於前面各朝代,宦官幹政的惡劣影響,也曾在皇宮中立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但朱元璋立下的牌牌不如順治立下的牌牌管用,清朝終其一朝,都沒有出現過宦官亂政的現象,明朝就太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