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白手起家當皇帝的人,我永遠不會覺得這是偶然,戰爭中有太多動輒掉腦袋的難關,不是每一次過關都只是僥倖。很多人都說的建立王朝和出身,政治相關,有時間可以看看,明朝剛建立許多經濟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在中國曆朝歷代,朱元璋的政策可能有些死板,但生產生活恢復上,可能已經算是飛速了
十五天內,朱元璋的爸爸媽媽大哥都相繼死了!家裡直接沒有了經濟來源,放在一般人直接嚇尿了,還是在亂世,各種饑荒,出去討飯都是靠本事,大家都沒米呢。現代人穿越回去朱元璋的開局,能在那樣嚴重饑荒年作為孤兒活三天不餓死就算他厲害了。
討飯就是門技術活兒。元末亂世,四處遭災,漢人命如草芥,弱勢群體最底層。討飯競爭對手多,壓力大,災荒時候人吃人也有可能的~乞丐如何討到飯,填飽肚子,不被弄死,討不到要去野外找食填肚子,颳風雨雪不被凍死餓死,能要飯通關也是人精兒,而且身體素質好,野外生存技能滿點!
朱棣自作聰明,捨本逐末,撤衛所,然後搞五徵漠北,完全是花架子,虛耗國力,每一次都是五十萬人跑去漠北旅遊喝西北風,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無數!論真實戰績,朱棣五徵漠北的總戰績都不如朱元璋時期一次以謀略降服納哈出二十萬精銳。更不要去比捕魚兒海和收復燕雲十六州了。朱棣的軍事戰略眼光也就他老子朱元璋的十分之一的水平。
好的政策總是會到幾百年以後走樣變形的!朱元璋的好多好政策都被改了,本來是鼓勵窮人家孩子讀書上進,興文教事業。到了後來,卻被搞成所有的士宦之家都不納糧交稅,而且由於監管越來越鬆懈,很多農民都被土地寄到讀書人名下,逃稅,冒充讀書人。導致明朝後期財政出現嚴重問題。這就叫把好經念歪了!!朱棣論戰略能力不說遠不如朱元璋,也遠不如藍玉。藍玉從來不會跟朱元璋要五十萬大軍打仗。打仗絕不是堆人數,打仗比得上速度,戰術,情報,後勤。朱元璋時期並不是拿不出五十萬打仗,但是朱元璋從來不會搞五十萬大軍出塞這樣的蠢事。朱元璋八次北伐蒙古,一般都是每一次十幾萬軍隊足夠了。結果如何,朱棣五徵漠北一次次堆人數,戰績卻遠遠談不上成功。反而耗盡了國力。如果朱棣多活十年,再搞幾次這樣的蠢事,他就極有可能變成楊廣的結局。
所以《明史 太祖本紀》形容得非常貼切呀:「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幹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朱元璋一點也沒有被高估,甚至歷史給的評分還低了,他發明的制度非常好,即使在權者長時間不理朝政情況下國家也很好的運轉著,還有他解決數千年封建王朝都沒解決的民族大融合,在他之前各種辦法都有人。不否認確實是個偉大帝王,但是——明亡於宗室諸王,從開國時就註定了,出身決定了眼界窄,窮怕了,坐天下後,逆時代潮流搞分封制,封王不是不對,畢竟家天下嘛,但是至少隔代應該降爵吧,以九州天下養一群豬,豬仔們只負責生就行,國家給養,豬一窩一窩的生越來越多。
但凡歷朝歷代沒有宗室如朱明一樣對百姓敲骨吸髓的這麼厲害,當然不否認光復了漢家天下,對臣子尤其苛刻,工資少得可憐,視後宮嬪妃如奴隸,對百姓三分好,對他的豬仔們確七分好,隨著宗室越來越多,國庫也越來越多的錢投入到他們的身上,宗室對老百姓的壓榨累積了三百年,肯定會爆發的啊。
明末一系列的天災只是一個火星而已,當然所有的封建王朝大都亡於貴族士紳土地兼併,隨著統治時間越來越久會越來越嚴重,當百姓無法忍受時就該改朝換代了,然後重新洗牌,百姓有地了,再土地兼併,周而復始,朱明尤甚罷了!明朝後期,沒有一條鞭法怕是早就完蛋了,衛所制度完全敗壞後,基本上靠募兵制,而募兵對白銀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另外規模小時還好,一旦轉運規模大複雜程度加大,消耗的民力和浪費遠比增加的財政收入大得多,今天還有規模不經濟現象何況古代?
那種小農轉運模式怎麼可能適應明朝後期那複雜的局面?稅收貨幣化在全世界都是必然趨勢,而且有明一朝都沒有建立起統一統籌調度的轉運體系和中央財政體系。朱元璋的明朝在財稅制度,戶籍制度(限制職業明朝特色戶籍制度) 完全免費大量浪費的勞役制度,瞎整的寶鈔制度,都是相對於宋朝的倒退。
其實但凡談起洪武大帝的功過,不得不提及明朝最大的一個歷史遺憾,就是懿文太子朱標的早逝。也因此導致了朱元璋此後的一系列讓人詬病的應對措施,使得一個原本內聖外王,功業幾乎等於(劉邦+李世民)之和的曠代聖主,生生打了折扣。朱標若不死,正常發展的朱元璋,幾乎就是中國古代帝皇無可爭議的第一人,或者至少可以和有開創意義的秦始皇並立雙峰。而非現在這樣,因為喪子後晚節不保,被大多數人習慣性排在秦皇、漢武、唐宗之後了。
就憑清朝入關幾乎全盤接受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只是在此基礎上修修補補就可以知道清朝沒有比明朝更先進更偉大,清朝接了明朝的盤卻沒有將他發揚光大,作為一個接近三百年的王朝來說,他只是堪堪及格線上徘徊,說他在及格線上還是因為他在百來年間還算維持著一個基本的太平年景!
第一,明初沒有真真的統帥級人物,如漢初的韓信,北周的楊忠,東晉的人物更多,唐初的李靖,李績均可稱之謂統帥級的人物,獨自撐起一場戰爭,從謀劃,戰略,戰爭最終來達到勝利的,明初,沒有,就是沒有。無論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還是藍玉,均算不上完全可以獨立的統帥。那麼問題來了,誰才是明初的統帥?找來找去沒有人,那就只能是朱元璋。現實中他想殺誰就殺誰,來不見明初戰略和戰爭失敗,也不見蒙元翻盤,就說明了從戰略的制定,到將軍的選拔,戰場的支撐,都是老朱這個統帥提前預見,制定,並讓手下將領來完成的,所以看著明初的戰爭很乏味,唯一有看頭的是潘陽湖大戰,這就很能說明問題。明初是有蕭何的,那是李長善。
第二,老朱設計了明初的政治和管理結構,雖然被老四破壞了許多,仍然能看出老朱的設計方針。這是除了唐之外,第二、能接近三百年設計的大一統王朝。明和唐完成是不一樣的,因為明沒有了唐的世家,意味著要設計國家機構,於是宋設計的方式:1.與士子共天下,2.抑武重文。結果是宋從未真真統一天下,150年就亡了,兩次被異民族打敗。南宋建立後又亡了,又是被異民族打敗。說明為了去掉世家,卻帶了軍事惡劣,同時帶來官場的惡習,導致政,經失效,軍事失效。第三、明從中後期,國家結構設計,轉向宋的模大,儒家士全面侵佔朝庭,開始了黨爭,實為士人卻代表「全天下人」,全面壓制軍事等,走基本盤在走宋制的老路。
老實說,大一統的世界觀和政治觀在秦漢奠定之後,華夏文明就被這個大一統圈住了,甚至大一統和儒家本身就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一個特徵,大一統本身沒毛病,儒家相對於在漢武帝之前的黃老之學的確更具有進取心。
然而!但是,儒家在發展到宋後,成為了文官集團和皇權相爭的工具,演變到最後的,儒皮法骨意識形態的特質變得不適合漢族君主,而是極其適合有自己利益集團的異族君主,因為儒皮法骨的文官統治的基礎就在於科舉制度下的文貴武賤,而這樣的制度先天上對外武力就不足,因為要維持官僚系統的大一統,就要文貴武賤,而華夏兩次被異族徵服,蒙元和滿清,還有之前的契丹歌女真,漢族地主文官對異族徵服者選擇的合作(漢奸)的態度,就基於這樣的現實!大一統的好處有很多,相信沒有那麼多好處先賢們也不會選擇這樣的制度和意識形態,但壞處也是有的,中華除此一家別無分號(腳盆雞和安南自稱的,不算)這樣的政治理念,造成了自周王朝到漢武帝時代華夏文明的擴張終止,並把我們困在了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地方,最終人口的壓力不得不靠自我閹割式的計劃生育來控制,不得不說是一個莫大的遺憾。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只有一次,錯過了就錯過了,在核威懾時代,用武力奪取生存空間的難度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在現今這個一超多強(姑且這麼叫)的時代,大一統卻又一次成為了對我們有利的思想武器,令人感慨歷史的無常。惟願今人能把握好這個機遇,在重重圍堵中找到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