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2020-12-22 尋史錄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

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執政時期的低稅率,明朝財政政策上的任性,很大程度就在於相信軍事上能保持長期的低投入,然而隨著土地資源慢慢的稀缺,隨著開國時期那種官兵尚能團結的昂揚氣勢的消亡,衛所這項可以看成政治制度的軍事制度,慢慢的成為了明朝的毒瘤。他建立的時候就埋下的反人性的種子,造成了實際上在明太祖的時候這種制度就開始不穩固了。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發現自己幾乎失去了軍事能力,明中期又開始募兵制,而殘破不堪的衛所制度卻一直沒有被廢除,他成為了明朝很長時間內軍事無能主要的擔責者。

一.元末衛所制度的合理性

1.衛所制度出現的政治環境

元末在我國歷史的至亂時期排行榜上,都是排的上號的,大規模的混戰嚴重的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大量的死亡造成了很多無主土地的產生,一般的軍閥完全沒有餘錢去供養規模龐大的軍隊,如何在軍事和經濟中尋找平衡,創造有元末特色的軍政體系,成為了政治上的關鍵

朱元璋在參考了曹操的軍屯制,隋唐的府兵制,和蒙古的千戶制後,創造了衛所制度,這種軍事制度將軍戶和民戶完全的分割開,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

一衛五所,發放土地,自給自足養活自己,戰時為兵,和平時間為農。朱元璋在徵討所得的土地上,安頓來源繁雜的士兵,明朝短時間內就擁有了大量能自給自足的,並且具備一定戰鬥力的軍隊。

2.衛所制度能夠執行的條件

政府掌握土地,不斷的軍事行動造成士兵有升遷的機會,這是早期衛所制度能夠基本維持的關鍵,人到了哪山唱哪山的歌,元末的社會大環境,有塊地能種,一家有口飯吃,就算不錯的生活了。一天到晚在打仗,要是砍下幾個首級,說不定能混個小軍官噹噹呢,畢竟這可是世襲的職位。

明初更正苗紅的從政老幹部,解放戰士,戴罪立功的同志,新兵蛋子,四個成份在衛所革命的熔爐裡凝結出了偉大的友誼,明軍的戰鬥力提升的很快,量產合格的戰士,最重要的是,這是不用財政投入的軍事力量

明朝北伐的時候,還有兩路針對湖南,兩廣,福建等南方地區的徵討,大量的政治過硬,渴望戰鬥改變衛所地位的戰士,唱著歌兒就把天下打下來了,北方,天下無敵的蒙古軍隊被兔子一樣的攆來攆去,看來土地政策始終是提升戰鬥力最快的政策。

3.衛所在王朝前期的進步意義

明朝的軍隊,很快在北方也建立了大量針對蒙古的衛所,對於民族成分複雜的中國北部,衛所還有強大的治安的功效,關鍵地域五千名兇猛的士兵和他們的家眷組成的墾荒軍團,大大的加強了明朝早期對北方基層的控制力,客觀上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而明早期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執行起來因為財政負擔不大所以很順暢,衛所的管理機構都督府,名義上是國家最高軍事單位,卻和兵部職能互相牽制,都督府統兵不調兵,兵部調兵不統兵,軍權這個讓歷代皇帝忌憚的大地雷,被衛所制度衍生的明朝軍事指揮體系完美的解決了。

總之,衛所制度在明早期肯定是一項成功的軍政制度,然而,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有大量的衛所軍戶逃離屯田之地了,各衛各所幾乎從來湊不夠軍籍文本上的足夠兵員數目,陰霾在最輝煌的時候,就開始若隱若現了。

二.蛻變的衛所制度

1.反人性的世襲軍籍

衛所官兵間的和睦,在戰爭的時候基本能得到保證,畢竟從功利的角度來講,軍官還要靠士兵的勇敢來幫他謀求更大的富貴,衛所的軍籍是世襲的,一個人成為軍人後,全家都入軍籍。

軍籍,民籍,匠籍制度是明朝重要的制度,衛所想讓軍籍百姓世代當兵,幫明朝萬年守衛江山,未免太天真了一些。入軍籍的普通正兵,高度的依附軍官,這種依附是從出生開始,從經濟,政治等各個角度的匍匐,想起了什麼?

是不是像奴隸!對的,那些軍戶就是衛所軍官的奴隸。明朝衛所制度規定的一個軍士十五畝土地的標準,很快的就實行不下去了,首先土地隨著人口的上漲變得珍貴,無主土地變少,另外,軍官對軍戶的壓制是全方位的,士兵的土地被霸佔一空,他們淪為了需要操練的佃農

一世受苦也許還能怪命不好,但是世世代代幫人種田,毫無私有財產,打仗還得做炮灰,這樣的生活實在讓人絕望,衛所制度中,衛指揮使以下的官職都是世襲的,一世為軍官,世代奴隸主,官兵十幾年的和平生活一過,袍澤之情隨著老一代人的入土蕩然無存,明朝多出的幾百萬軍戶和他們的家眷,莫名奇妙的成為了社會的底層。

2.被歧視與被奴役

明朝的軍籍,管理非常嚴格,大量衛所軍戶的逃亡,都有都督府到逃亡軍士的原戶籍,從他的親屬中找人頂替,看看,當兵甚至成了禍害親友的事情,軍戶當不了,家鄉回不去,只有淪為流民,這些人很多被地主隱匿起來,作為免費勞動力不計戶口的隱藏在明朝各地。

去尋找逃跑軍戶的軍戶,很多人也找機會逃跑了,軍籍變得和奴籍一樣,沒人願意將女兒嫁給軍戶,因為這樣他們的女兒,以後的子女也是軍籍,軍官和地方豪強配合,將普通士兵的田產霸佔下來,很多偷偷的變現,士兵們越來越困苦。

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有心思去操練,明朝士兵的素質下降的非常快,倭寇十幾人能在金陵城下耀武揚威的事實,就是南方衛所制度的崩潰,土木堡之變再把明朝的軍事貴族清洗了一番,國家的軍事體系,從上到下都開始崩潰了

三.衛所制度崩潰深遠的影響

1.造成財政上捉襟見肘

朱元璋軍事上不花一分錢的遐想,在明朝中期就破滅了,衛所兵實在不堪使用,明朝將領不得不開始花費銀兩募兵,明朝戚家軍和遼東的軍事行動,募兵的戰鬥力和衛所士兵天壤之別。

這些錢當然要財政出,朱元璋設想的國家結構是復古的,重農輕商的,稅收制度是克制的,軍費突然多出來的支出,都壓在了本來就生活越來越艱難的農民頭上,這造成了明晚期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

2.軍事上的依附為明末軍閥產生的根本

衛所士兵看到了募兵的優越,他們很多要求進入募兵的營哨軍制體系內,多賺些錢,隨著衛所制度實際的破產,大量軍官的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們本身也嫉妒營哨軍軍官待遇的優越。

於是衛所軍官牽頭,將衛所兵整體的轉讓給一時間募兵困難的營哨軍軍官,看到沒有,像不像現在的中介賣勞動力。因為軍籍的存在,高度的依附關係讓士兵幾乎等同於軍官的私產,明朝中後期,存在著大量的衛所軍官和營哨軍官為了指揮權打官司的案例。

軍戶們經過了百年的被奴役,和那些軍官有了千絲萬縷的關係,國家對底層士兵的統治力很快被具體的將軍所取代,募兵的戚家軍等武裝力量,更是充滿了個人色彩,明末迎來了軍事世家林立的時期,李成梁,李如柏這樣的軍事世家對遼東等地區的掌控和運營,事實上對明朝的滅亡影響是巨大的。

結語:

明朝早期量產的政治合格,軍事過硬的士兵,是衛所制度巨大的功勞,事實說明,元末的環境,非常適合衛所制度的發展,軍事上不用投入成為了明朝從元末的衰敗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北方的衛所作為兼備治安和衛戍雙層職能的機構,對加強明朝基層控制力意義重大。

然而,衛所運行的成功,讓朱元璋開始的明廷出現了財政政策巨大的失誤,朱本意建立的輕稅重民生的王朝,軍事上極低投入是重要的參考數據,他沒想到的是,很快的,反人性的衛所制度開始崩潰。

明朝的軍事能力斷崖式的下滑,補救的募兵制度讓這個龐大的帝國一點點的軍事行動仿佛都吃力之極,財政水平和軍事野心嚴重不匹配,衛所和明晚期營哨制度的衝突,士兵因為軍籍對將領個人高度的依附,軍事貴族集團的出現,讓衛所制度甚至成為了明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明實錄》

《明史》

《劍橋戰爭史》

相關焦點

  •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網絡上關於明朝的各類網文鋪天蓋地,尤其是「明吹」文,更是到哪兒都躲不開。而一般的網友,對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構成、軍隊戰史之類基本一無所知,但只要看了這類網文,大多都會人云亦云吹噓「我大明天下無敵」。說到明朝為何會滅亡,一般也是人云亦云「小冰河」、「東林黨」之類。其實,真實的明朝在軍事上並不是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戰鬥力頗為尷尬。
  • 淺析明朝科舉教育制度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個國家立足的根基。而人才舉薦制度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強盛與否,而人才的舉薦制度,從秦漢的察舉制到五代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舉制。一步步的開始完善,人才的來源,也不再是世家大族。「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不再是農家學子的夢。
  • 由成吉思汗「建立」,後被明朝沿用的千戶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
    但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元代特殊的千戶制也能夠稱得上是源自於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千戶制度。與女真人所建立起的千戶制不同的地方在於,元代的千戶制既有行政組織的性質、又有軍事組織的性質。上圖——明太祖朱元璋畫像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全國設立了大量的衛所,並以此構成了衛所制度。而千戶,則是衛所制度下的軍事長官。
  • 宮廷飲食文化:明朝早期緊衣縮食,後期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便成為了飲食文化。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飲食不僅是許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樣吃,以及其中的飲食歷史,也成為不白吃的主要目標。提起明朝,就會想到一個偉大王朝的誕生。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鼎盛時期,明朝皇宮的美食,也一定會使很多人饞涎。
  • 明朝中後期出不了明君,有4個原因,沉迷酒色不算大問題
    英宗朝開始出現宦官專權,加上「土木之變」,明朝一度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土木之變」標誌明朝由盛轉衰,此時明朝已經建國八十餘年,是整個王朝276年統治時間中三分之一歷程。此後明朝歷任皇帝與前期皇帝迥異,沉迷享樂,不問國事。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在後金軍攻下瀋陽、遼陽之後,遼河以東盡歸後金,其戰略位置凸顯,成為明朝阻擋後金鐵騎的天然屏障明軍自寧遠之戰勝利後,實施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的策略,建成大凌河城,錦州城有了前哨陣地,其防守將更加牢固。袁崇煥下臺後,老帥孫承宗重新經略遼東,明崇禎四年,即命祖大壽修此城,以連接松山、杏山、錦州等要塞。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站在明清鼎革的歷史時段,結合明末清初的北邊局勢,可以發現,隨著女真的崛起、後金的建立,九邊作為明朝北邊安定的基石逐漸被撬動,進而造成明朝統治根基鬆動。遼東鎮的殘破,對明朝的影響不僅限於遼東,而是影響到整個九邊地區和明朝的國運。隨著大順的崛起,明朝九邊逐步為農民軍所佔領,明朝安內攘外的九邊精銳被摧毀,明朝也隨之滅亡。
  • 明朝前期實行「禁轎令」,為何中後期「觸底反彈」,興起乘轎之風?
    1.明朝乘轎制度的十分詳細明朝的乘轎制度創立於朱元璋在位的第一年,不僅是乘轎制度,很多像器物制度、餐飲制度都建立下這一年。制度規定官員所有的車全部不準紋龍雕鳳,一品到三品大官可以用金子裝飾,其他官員只能用素品裝飾轎子。
  • 十幾萬的滿族人,是如何徵服強大的明朝
    那麼,早期如此弱小的滿族人是如何削弱強大的明朝,最終完成蛇吞象的壯舉呢? 再加上努爾哈赤首創,皇太極完善了後金軍的八旗制度。把其統治下的民眾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形成完備的軍制。平時為民,戰時成軍。組織嚴密,集合調動迅速,形成極強的戰鬥力。創造了良好的軍事制度。在對明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明朝宦官幹政的現象嚴重,學習明朝制度的清朝為何沒有類似現象?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帝制王朝,作為後來者,它的許多治理方式當然都是學的前人,並在前人的制度上創新或修補。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明朝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務機構,你認識嗎?
    「廷杖」是明朝特有的懲罰朝臣的一種酷刑。大臣們惹怒了皇帝,就會被拉出午門執行「廷杖」。錦衣衛將大臣綁好之後便是一頓亂棍,很多大臣都枉死於這種酷刑之下。錦衣衛發展到後來,由於權限太大,便成了宮廷爭鬥的工具。很多奸臣勾結錦衣衛「指揮使」編織罪名,殘害忠良,禍國殃民,錦衣衛也迅速墮落成為明代衰亡的一大惡疾。
  • 有人說明朝不像漢、唐一樣強盛;有人說明朝遠邁漢唐,為什麼?
    導讀:明朝和漢唐相比直觀的感受卻是不同:開放性、經濟政策、以及霸道程度都有所不同。可以說明朝的文官內閣制度、以文馭武制度、帝王的不作為,以及堅持農業稅收為主都讓明朝中後期顯得孱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強漢,「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唐都讓中後期的明朝相形見絀。
  • 【核心素養】明朝的內閣制度
    所以我們說,明朝皇權加強,是指跟前朝相比。可見,明朝皇帝還是很聰明的,設計了一個這麼好的制度,成功的解決了衝突,既加強了權力,又提高了行政效率。【逆向思維,辨析疑點】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明代內閣權力的發展超出了純秘書機構的範疇,有宰相化的趨勢。
  • 為何明朝有正德、嘉靖、萬曆這樣的皇帝?這是政治制度造成的結果
    明朝為什麼有這麼多奇葩皇帝?其實從明朝的政治制度的運行來看,明憲宗之後的明朝的皇帝真的很閒,這使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去搞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用費心勞力的參與大批政事和奏摺的處理之中,明朝的國家行政機構能夠在皇帝缺席的情況下照常運行。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明朝的文臣武將地位格局演變,既受到了唐宋時期文武關係的影響,又與本朝的政治制度發展相適應,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比如說,元代的軍事制度主要是宿衛和鎮戍,而明代採用的是衛所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度與元朝的宿衛和鎮戍明顯不同,它的源頭是唐代的府兵制。而唐宋時期的文武關係,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分特徵,所有的官員都有散官頭銜,這代表著他們在官僚體系中的位階、薪俸與各種特權。文官與武官在該散官體系中擁有各自不同的階序。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首先,我們先來講講「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這一觀點。在萬曆後期,明神宗很少上朝聽政,官員隊伍中出現了許多黨派,比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和浙黨等派別。因為,各門戶之間的紛爭和矛盾不斷,朝廷運作效率十分低下,所以,王朝統治就陷入到了一個即將崩潰的狀態。因此,明朝史書對神宗皇帝的評價是: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神宗皇帝的錯。
  • 從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說起,談談明朝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的優缺點
    朱棣自作聰明,捨本逐末,撤衛所,然後搞五徵漠北,完全是花架子,虛耗國力,每一次都是五十萬人跑去漠北旅遊喝西北風,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無數!論真實戰績,朱棣五徵漠北的總戰績都不如朱元璋時期一次以謀略降服納哈出二十萬精銳。更不要去比捕魚兒海和收復燕雲十六州了。朱棣的軍事戰略眼光也就他老子朱元璋的十分之一的水平。
  • 明朝除盡功臣,為何在雲南留了個沐王府?
    這或許跟《琅琊榜》上的沐王府有一些時空上的聯繫,但不得不說,明朝時期沐王府在雲南的地位,可以說延續到了明朝後期,而且後來的南明王朝,也是以雲南為根據的。 雲南沐王府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能夠為明朝鎮守雲南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