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吉思汗「建立」,後被明朝沿用的千戶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

2020-12-14 鈞儒說史

對於千戶這個名詞,熟悉明史的人應當都不陌生。明朝的千戶,通常是指一種特定的官職,即千夫長。但是千戶制卻並非是由明朝首創,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千戶制也並非是成吉思汗首創,而是在金代千戶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得來的。

上圖——蒙古軍隊中的軍官

那麼始於金、盛於成吉思汗時期、後來還曾被明朝沿用的千戶制度,曾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三者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區別呢?

一、女真人首創千戶制

其實千戶制並非始於元代,早在金代時,女真人就已經建立起了千戶制度。這一時期的千戶制度,隸屬於軍制之下,是一種軍事組織制度。設立該制度的初心,是為了妥善安置歸降金朝的宋朝將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千戶制也逐漸融入到了女真人所沿用許久的猛安謀克制中,並且頗得女真人的重視。對此,《金史·列傳》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

……孛堇老孛論、拔合汝、轄拔速三人爭千戶,上曰:"汝輩能如歡都父子有勞於國者乎。"乃命謀演為千戶,三人者皆隸焉,其眷顧如此。天輔五年十二月卒,天會十五年贈太子少傅。

上圖——建立金朝的女真人

金代初期時出現的千戶制度,其實就是在女真人的猛安謀克制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當宋朝將領歸降金朝之後,是基本上沒有可能被編入金朝原先的軍事體系中去的。簡單來說,就是不可能讓宋人擔任金國軍隊的軍官。

但是為了籠絡人心,金朝的封建統治者又不得不將其安置在軍中並給予其一定的官職。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金國軍制的旁邊設置一個與其平行的軍制,即讓宋將統領宋兵。如此,宋人和金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便得到了緩解,尤其到了妥善安置宋人的作用。

二、成吉思汗改進千戶制

上文已經提及,千戶制其實並非是成吉思汗首創。但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元代特殊的千戶制也能夠稱得上是源自於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千戶制度。與女真人所建立起的千戶制不同的地方在於,元代的千戶制既有行政組織的性質、又有軍事組織的性質。

上圖——對千戶制進行改革的成吉思汗

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並成為全蒙古的大汗之前,就已經開始考慮建國之後該採取什麼樣的行政制度的問題。受金朝的影響,成吉思汗在金朝的千戶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千戶制變成了一個軍政合一的複合制度。對此,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的王進碩士在《論蒙古汗國時期千戶制度的歷史地位》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

蒙古汗國初期……成吉思汗剛剛統一蒙古各部,獨掌軍事行政權和軍事指揮權,戰時發布詔令或指令選派千戶長率領所屬千戶士兵參戰……1206年,成吉思汗在忽裡勒臺大會上……分封了九十五個千戶……

在軍事職能上,成吉思汗時代的千戶制與金代的千戶制基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當戰爭爆發後,君主都是直接向千戶下達作戰指令,隨後再由千戶將命令逐級傳遞下去並統領隸屬於自己的軍隊響應君主的號召。

不同之處在於,成吉思汗時代的千戶制同時還是一種社會制度。在戰爭未爆發之際,全蒙古國的國民都將以千戶為單位安心生產,而千戶也自然而然就成為了這一組織的頭領。一旦戰爭爆發,這種組織即可以快速轉換身份,搖身一變成為一支體制比較健全、且效率較高的軍事作戰單位。

上圖——千戶制度下的蒙古輕騎兵

三、明朝重新賦予千戶制最初的職能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如今的南京登基稱帝,並以"明"為國號建立明帝國。明朝開國初期,軍事制度大多沿用元代舊制,其中就包括自金代延續下來、被成吉思汗進行改造過的千戶制度。

上圖——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全國設立了大量的衛所,並以此構成了衛所制度。而千戶,則是衛所制度下的軍事長官。對此,湖南師範大學的伍春輝碩士在《從洪武到嘉靖:明朝軍隊控制制度的變化研究》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

……到洪武三十八年全國共建立守御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正規軍總兵力達到200萬。又建立軍民指揮使司,下轄地方民團,使守御衛所總數達到547個,總兵力達到310萬人……

與成吉思汗時代的千戶制度的不同之處在於,明朝並未將千戶制度當作一種軍政合一的制度。換句話說,明朝的封建統治者選擇將軍政分離、甚至是軍民分離。使農民百姓安心生產,而軍隊中的將士則注重衛戍地方。

當然,明朝還曾將衛所制度和屯田制度相結合起來,命士兵在衛戍地方的同時還要兼顧生產,但這並不與這一問題發生衝突,畢竟戰時被編入民戶的百姓並不會被立刻編入軍隊並派往戰場。

上圖——明朝軍隊影視劇照

四、結語

金代的千戶制度雖然名為軍制中的一部分,但實際上也並不是單純的軍事組織。受猛安謀克制的影響,金代的千戶制度與成吉思汗時代的千戶制度還是比較相似的,畢竟金代的千戶制度本就是從帶有軍政合一性質的猛安謀克制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

但不管怎麼說,金代的千戶制度還是和成吉思汗時期的千戶制度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不僅二者的規模相差懸殊,而且使用的範圍也相差甚遠。嚴格來說,二者並不能單純地劃上對等號。

而明朝的千戶制度,其實就是重新賦予了千戶制最初的職能,即與金代的千戶制同為軍事制度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明朝初年全國已經基本平定並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這種帶有軍政合一性質的組織和制度已經不再適應明朝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既然如此,那麼就不如將軍戶和民戶徹底分離,這便形成了明朝的千戶制度。

參考文獻:

【1】《金史·列傳》

【2】《論蒙古汗國時期千戶制度的歷史地位》,王進著

【3】《從洪武到嘉靖:明朝軍隊控制制度的變化研究》,伍春輝著

相關焦點

  • 成吉思汗是偉大的蒙古徵服者,他建立了遠跨歐亞的大帝國
    遂頒布了《 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 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成吉思汗立國後,勢力益盛,實行 千戶制,建立護衛軍。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徵服戰爭。經二十餘年與 西夏的戰爭,屢創西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 障以順利南下攻金。六年,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
  • 清代成吉思汗八白室祭祀制度是什麼樣子的?主祭神象徵物是什麼?
    作為祭奠成吉思汗英靈的載體和空間的成吉思汗八白室,究竟由哪幾座白室組成?其中供奉的主祭神象徵物是什麼?對此學術界依然分歧較大,至今沒有定論。本文主要以清代蒙文檔案作為依據,探討這兩個問題,試圖還其歷史原貌。
  • 為什麼說,成吉思汗能稱霸世界,是因為他有一支神秘的怯薛軍
    我們講「紀律」,實際上就是用制度來管人,但是這種制度管人很有可能就是外在性的,並不一定能夠形成士兵們自覺的要求。更重要的一點,遵守紀律的士兵,他聽從的只是軍令的指揮,但是「忠誠」要求的,是聽從某一個人的指揮。「勇猛」就更不用說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勇猛的軍隊,才能夠戰無不勝。古代所有厲害的軍隊,它的特點都是勇猛的,就算是刀山火海,它也會毫不含糊地趟過去。
  • 成吉思汗一路打到歐洲,元朝所轄地域遼闊,為何明朝未能繼承?
    在毛主席的詩句中,有一名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驕不假,但卻絕非「只識彎弓射大雕」。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一個由草原兒郎在馬背上打下的帝國,其疆域之廣,絕對是華夏歷史之最,最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成功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政權,但是在元之後,明朝朱元璋卻沒有繼承元朝廣闊的疆域,這是為什麼呢?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蒙古帝國打下的疆域到底有多大。
  • 成吉思汗的後宮,大都是死敵妻女,成吉思汗難道不怕遭暗殺嗎
    不過,總體來說,成吉思汗一生有妻妾40多人(這些妻妾大都是從敵國搶來的),但他所受到的威脅其實並不大。這是什麼原因呢?「搶婚」其實是蒙古草原上的一種婚俗方式。成吉思汗的母親,就是他父親搶回來的。而成吉思汗的髮妻孛兒帖又被人搶去,9個月後,才被成吉思汗搶回來。這種「搶婚方式」,與漢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其實是一樣的。
  • 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他內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但不少人覺得甚是無聊,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值得研究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最終北伐基本上統一了中原,雖然還有廣大的漠北和西域沒有管轄到,但是基本上明朝算得上是大一統的朝代,那麼究竟朱元璋的元朝觀是如何的呢?
  • 被解禁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崇拜如何以一種異端信仰的姿態悄然興起。然而,當時的愛新覺羅家族或許不會想到,這位已經死去了幾百年的「草原英豪」會在20世紀之後以新的姿態「復活」,伴隨著蒙古人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其形象幾經轉變,甚至重新成為了挑動東北亞地緣格局的關鍵。成吉思汗的力量到底何在?而作為今天蒙古國的國民,成吉思汗又意味著些什麼呢?
  • 成就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豐功偉業的10大將領排名
    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徵服戰爭,徵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徵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成吉思汗手下大將排名1、木華黎木華黎(Muqali,1170年—1223年),又作木合裡、摩和賚、穆呼哩等,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驍將、開國功臣,孔溫窟窪第五子。生於阿難水東,早年被父親送給鐵木真做「梯己奴隸」。
  • 由「戶貼」到「黃冊」,淺談明朝的戶籍制度的發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連年的戰亂導致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社會生產力嚴重不足。為了恢復農業生產、補充兵源,朱元璋先後推行「戶貼制度」和「黃冊制度」,建立了明朝獨特的戶籍制度,對明朝乃至以後,有重大而深遠的社會意義。本文從「戶貼」和「黃冊」談起,淺談明朝戶籍制度的發展。
  • 古代史:窩闊臺稱汗後,採納耶律楚材的建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們好比帝國的四根臺柱,成吉思汗按照四個兒子的特長與才能,讓朮赤管狩獵,察合臺掌法令,窩闊臺主朝政,拖雷統軍隊。西徵時,忽蘭夫人對成吉思汗說「諸皇子中嫡子有四人,主上萬歲後應由何人繼承?」成吉思汗認為此言有理,當下召見諸弟和諸子,議定將來由窩闊臺為汗位繼承人。後來,成吉思汗臨死前,再次把諸子召到身邊,要他們服從窩闊臺的領導,兄弟間要精誠團結。
  • 【歷史】聖祖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
    成吉思汗死後,1228年(戊子年),以察合臺、朮赤長子巴圖為首的右翼諸子及官員,以斡惕赤斤、也古、也孫格為首的左翼諸子及官員,以拖雷監國為首的中央本部諸子、官員及萬戶長、千戶長們齊聚客魯連河畔的闊迭兀島之地,遵照成吉思汗的遺詔,擁立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為大汗。
  • 成吉思汗後裔,更姓改名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留在的中原的成吉思汗後代中,便有一系選擇改頭換面隱居四川,600年後卻再次相聚。這一脈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為何又要不遠萬裡南下四川? 一、成吉思汗後裔 成吉思汗的軍事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建立龐大的蒙古帝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開始徵戰生涯。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 短短一代人,成吉思汗的帝國便走向分崩離析
    早在成吉思汗在位時,他的諸子之間就因汗位繼承權發生了激烈的鬥爭:西徵之前也遂皇后向成吉思汗提議,在他的四個嫡子中選擇一名儲君。按照習慣,成吉思汗首先徵求長子朮赤的意見,次子察合臺認為鐵木真是想傳位於朮赤,便公開以朮赤的血統問題發難,大罵道:「他是篾兒乞惕種,我等豈能受他管治!」
  •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算是中國人嗎?
    「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7月15日,由華東師範大學許紀霖教授主講的思想食堂歷史精品課——《農耕—遊牧—海洋三種文明如何推動中國歷史發展》在杭州開課。課上,許老師拋出了這個問題。 要解答「成吉思汗是否是中國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定義「何為中國」,這其中又涉及另一個概念——「天下」。
  • 成吉思汗天下無敵的蒙古騎兵,為何輸給沒文化的朱元璋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果說誰是最能徵善戰的君王,那肯定要說是鐵木真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當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遠徵歐洲,創下不敗的神話。
  • 蒙古四大汗國是怎麼滅亡的?
    蒙哥是拖雷的長子,他和朮赤的長子拔都都對貴由的統治不滿。貴由去世後,蒙哥在貴由的兒子還健在的情況下,與以拔都為首的一些蒙古貴族召開了一場忽裡臺大會。1370年帖木兒自立為埃米爾,對外宣稱自己是成吉思汗和察合臺的繼承者,建立帖木兒帝國,至此西察合臺汗國滅亡。
  • 一種罕見野獸,嚇退成吉思汗大軍,到清朝卻成了僧人豢養的寵物
    在此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一套獨特的「祥瑞災變」文化體系,被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古代自然科技水平落後,動植物學發展水平嚴重滯後,某些罕見獸類動物,或者某些常見獸類的變異品種,一旦被發現,往往會讓古人覺得不可理解,進而會引申到這些是「上天」意志的體現,有的會被認為是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徵,有的會被認為是天下將亂的「亡國之兆」,皇帝對這些事也會非常重視。
  • 無人能破:成吉思汗留下的十個世界紀錄
    他的子孫創立了蒙古帝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金帳汗國,以及後來的帖木兒汗國,幾乎整個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都成了蒙古帝國的領地,建立起了一個疆域恢弘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國,亦稱之為大陸帝國。  其版圖之大真可謂前無古人後,後無來者,它的版圖究竟有多大,直到今天仍然是「X」。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的版圖相當於三千萬平方公裡,是現在中國版圖的三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