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飲食文化:明朝早期緊衣縮食,後期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2020-12-13 史鑑滄海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凝結出了數項璀璨的文化結晶。無論到哪,吃是人生活的必須條件。隨著社會的發展,地域的區別以及歷史的傳承,吃什麼?便成為了飲食文化。

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飲食不僅是許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樣吃,以及其中的飲食歷史,也成為不白吃的主要目標。提起明朝,就會想到一個偉大王朝的誕生。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鼎盛時期,明朝皇宮的美食,也一定會使很多人饞涎。

在閱讀相關史料後,縱觀整個明朝的宮廷飲食文化,就會發現,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並不是特別豐美。到了明朝末期,各色獨特的美食,才讓人垂涎欲滴。那麼明初和明末,明朝的宮廷美食都有哪些?其中都有哪些改變?這個便要緩緩道來。

明朝初期儉樸的美食風尚

在明朝建國之初,食物遠沒有想的那麼豐富。由於元朝統治者的不作為,不到百年,其統治下的百姓便食不果腹了。為了謀求生存,百姓因為飢餓掀起了推翻元朝的旗幟。而明朝的建立,正是這一大背景下走出來的。

明朝執政的理念與影響,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元朝統治者的影響,在建立後宮的規章制度中,很多還沿襲了宋朝的標準。

所以很多食物的製作,以及食品的命名,都有之前的歷史可循。可是為了表明明朝統治者與天下百姓同甘共苦,所以宮廷的食物並不是特別豐盛。除了一些特定場合的需要,皇宮中平常所吃的食物與平民百姓家無異。

1、「烹龍炮鳳」的玄機

在明朝初期,想要吃一頓好的,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為了表明皇帝的權威,在一些需要的情況下,也要開開葷腥,證明一下國家實力。於是,一道有名的菜品肩負上了這條政治的重任——「烹龍炮鳳」。

龍鳳,作為古代標誌性的權威圖騰,其不僅表達了對龍與鳳的尊敬與崇拜,還表達了對帝王權威的尊敬與崇拜。而一道「烹龍炮鳳」,作為皇家特有的菜品,並且在重要的儀式舉行下才拿出,這可是一道不簡單的菜。

可是史料與事實表明,「烹龍炮鳳」,確實是一道普普通通的菜。所謂的龍鳳,在現實生活中都沒有真正見過,更多的是傳聞與傳說。

為了體現皇帝的權威,「烹龍炮鳳」成為了一道「政治菜」。鳳由雄雉替代,龍由牡羊替代,「烹龍炮鳳」,其本質與燒雞、烤羊肉串相似。知道真相之後,「烹龍炮鳳」的玄機確實讓人大跌眼鏡。

2、從民間購買的美食

除了宴會以及重要的場合,皇家平常所吃的食物,主要根據個人愛好來支配。因為各地的貢品,不一定符合皇家的口味,所以大部分貢品最終都成為了皇帝的賞賜,給了明朝大臣去享用。而普通百姓家所吃的食物,在明朝前期成為了宮廷主流。

如明世宗信奉道教,所以平常所食,皆為齋飯,還有「麒麟脯」、「五色芝」等糕點。明穆宗還喜歡吃民間的驢腸、果餅,東宮皇后喜歡吃「市餳」,這些民間常見的小吃,都是後宮負責廚房的管理人員到百姓家裡去買。

3、「魚肉牲牢」的簡樸

堂堂的大明王朝,其後宮所喜愛的食物竟然來自民間,確實體現了其簡樸的風尚。除此之外,宮廷中常見的主食、甜品、茶葉、酒類等食物,都與民間相差無幾,只是其中的加工手法不同。其樣子與製作時間的花費,成為了明朝初期,宮廷飲食的一大風尚。

如「捻轉」,作為明宮主食,其製作手法與民間就沒有太大差別。「取麥穗,煮熟去芒殼,磨成條,即成」。還有粽子、餃子等食物,在明宮也是平常的食品。進貢而來的茶葉,也並非精品,為了減少花費,甚至還去除了茶餅的工藝,直接用地方散茶作為皇家茶品。

史料中的多種跡象,都表明了明朝前期宮廷的儉樸之風。在當時社會背景的需要下,皇家的儉樸確實使社會得到了大的發展。不久,「仁宣之治」的明初盛世,使全國過上了吃得飽、穿的暖的好日子。

明朝後期奢華的美食風尚

隨著明朝的發展,到了後期,國家的財產逐漸成為了皇家的玩物。如萬曆皇帝就派太監到全國各地收取礦物的稅收,來滿足自己奢華的私慾。從最初的為民著想,與民同甘共苦,到最後的強徵暴斂,也導致了皇宮飲食風尚的改變。

奢華的皇宮與內心,自然也少不了奢華的飲食。人生最簡單的志趣,不過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在吃的方面,奢華的皇宮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看似一道簡單的菜餚,裡面的手法與花費,可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1、吃素也不簡單

在明朝皇帝中,信奉道教的也不在少數,可是到了崇禎年間,皇帝信奉道教,樂於吃齋,反而導致了進一步的腐化。

由於之前,崇禎皇帝吃的太多奢華,在吃齋飯時,不是特別合胃口。負責御膳的官員為了討好崇禎皇帝,「皆以葷血清汁和劑以進」。意思是說,將素食與葷食的汁液一同吃,這樣吃素食也有葷菜的味道。

在史料中,素食與葷味的結合,還講了具體的做法。如「將生鵝褪毛,從後穴取出內臟,在將蔬菜放進鵝肚,煮一沸,取出,用酒洗盡,另外用麻油烹煮成菜餚」。可想而知,一道素菜,竟然使一隻鵝成為了主要的製作成本。如此一來,齋飯反而成為了「奢華品」。

2、與太監們的廝混

再仔細發掘史料,素食用葷味,其實已經不算什麼了。因為《紅樓夢》中,富貴的賈家都可以消耗的起,一個明朝後宮,還在乎這「九牛一毛」的事物嗎?在與太監廝混的過程中,一種市井中的浮華風,成為了明朝後期宮廷飲食的主流。

眾所周知,魏忠賢是一位無惡不作的奸宦,為了獲得自己的私利,其擾亂了朝廷的正常秩序。那麼魏忠賢是如何擾亂明朝朝廷秩序的呢?其主要目的,是博得皇帝的喜愛,其主要手法,說是美食,那也是一點不錯。

為了討好天啟皇帝的喜愛,在飲食的過程中,魏忠賢可使盡了功夫。為了獲得掌握皇帝飲食的權力,太監成為了主要負責人。當這項權力由太監掌管後,魏忠賢的江湖力量就得以展現在天啟皇帝面前。「屠宰之類,動及千數;肥鮮之味,恆數百品」。

一桌美食,所耗千金,也只是一個小數字。遇到大型宴會的需要,在魏忠賢等人的主持下,無疑成為了一個天文數字。所以明朝後期財政的崩潰,與皇帝的生活習慣,也有極大的聯繫。

3、果盤裡面的數字與學問

如何進一步證明明朝後期奢靡之風的飲食文化,果盤的數字統計最有發言權。因為果盤在明朝前期,以散撮的形式出現,正好滿足了皇族對於水果和甜品的需要。可是到了明朝後期,果盤也由需要成為了擺設,其中的數字變化,也與天文學相關。

在最初,果盤的形式是散撮,但到了明朝後期,是粘砌。粘砌與散撮,有什麼差別呢?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的量,增加了許多倍。就好比一碗蓬鬆的米飯與一碗緊壓的米飯,那麼一定是緊壓的米飯更重。

為了保證粘砌的數量,其中有著嚴格的規定。「果品均用二尺盤粘砌,每盤高二尺,用荔枝、圓眼110斤以上,棗、柿260斤以上,每年共需94900餘斤果品」。可想而知,就果盤的花費,需要有多大的財力來支持。

與御膳管理的逐漸鬆弛有關

其實仔細思索明宮飲食風尚的改變,這與管理的失職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在明初,皇宮中的飲食,由內外兩個機構組成。在外是光祿寺、太常寺,在內是太監中的尚膳局。那麼兩者有什麼關係呢?

光祿寺與太常寺,在外的主要目的是負責與禮儀有關的飯局。在平時,也負責皇宮中的日常飲食。在古代王朝中,貴族禮法的制定,其主要目的是規範貴族的言行舉動。由於禮法中的細則過多,複雜繁瑣,所以在外的飲食機構逐漸被皇宮所排斥。

而皇宮內部的尚膳局,就成為了皇宮裡的「小灶」。在尚膳局中,皇宮可以滿足自己一切的需要,而且不受禮法的約束。這也是明朝後期的皇帝,大都不喜歡居住在紫禁城中的原因。可是禮法的解放,也導致了奢華腐靡之風的流行。

飲食也是一門大學問

在明朝初期,飲食只是宮廷中生活的需要,甚至連馬皇后都要親自動手,烹飪美食。可是隨著國家的實力進一步強大,飲食也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飲食在最初的生活需要,成為了天性的伸展,在味蕾的綻放中,得到了精神上的直觀享受。

不過明朝宮廷飲食文化的改變,也為後人的家庭格局留下了教訓與警醒。大魚大肉固然美味,可是所消耗的財務也不在少數。雖然自己有足夠的財務可以支持,但是平常儉樸的飲食,不僅能保證自己私慾的減少,也會在品嘗大餐的過程中,享受更美味的感受。憶苦思甜,有時候也確實有它的道理。

參考文獻:

《明代社會生活史》

《明史》

《中國史綱要》

相關焦點

  • 一個全職媽媽的自述:當我沒了工作,就成了「緊衣縮食」的女人
    當全職媽媽後,沒了工作,我的生活還是「緊衣縮食」。丈夫總覺得給我的生活費已經很多了,「你不掙錢一個月還能拿三千塊,是我養你,你還有什麼不滿足呢」。是,在丈夫看來我不能不滿足,可丈夫忘記了我是個女人,也想給自己買點漂亮的衣服,我甚至發現自己連去理髮店都去不起,做個差不多的髮型都得五六百塊,我哪裡捨得去。朋友們召集我去聚會,我也不捨得,說來說去還是怕花錢。
  • 《御茶膳房》檔案揭示清代宮廷裡的飲食偏好
    文/鄭南 運營/祥哥清代宮廷飲食,是既往文字、文物記載中國四千年封建國家宮廷飲食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清代宮廷飲食的食事規模、禮儀建制、管理模式、文化積累等,均超越了在其之前的任何皇朝。與既往封建國家宮廷飲食文化相比,清代宮廷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保存了約近二億字的膳事實錄——— 《御茶膳房》檔案。
  • 中華飲食文化的類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下面、我們就從食者這個角度來認識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類型。一、宮廷、貴族飲食在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一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美食佳餚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儘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宮廷飲食在加工製作上應更加精益求精。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官」德齡所著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御膳房」就佔四節車廂。
  • 辛辛苦苦瘦兩斤,月經後又胖回「解放前」!減肥,要善用生理周期
    每當自己緊衣縮食,好不容易瘦下來2公斤,卻又因為生理期水腫導致胖回「解放前」,是不是會讓你很抓狂呢?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雖然生理期可能會致人發胖,但我們也可以利用生理期來讓自己減重,即所謂的「生理周期減肥法」。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名食文化,龍鳳金團等名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金團,乃寧波傳統名食,系以米粉為主要原料,並配餡心製成的一種甜味糕點。形圓色黃,外皮花酥層疊,猶如金絲盤繞,味美香甜,內餡果料豐富,食之油而不膩。
  • 美食穿越之旅:奧斯曼帝國的宮廷飲食
    飲食文化啊~終於進入正題了從15世紀開始,奧斯曼人逐漸改變了祖先們以肉和奶為基礎的飲食習慣。帝國疆域內富足多樣化的物產,以及因地制宜的飲食習慣推動了皇室成員們的口味變革,逐漸形成了融匯東西方傳統的奧斯曼飲食文化。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有哪些文化影響?傳統哲學思想,道教與佛教
    雲南省,隨著黃河、長江流域的人口增多,林地不斷被開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再加上連年不斷的戰爭,適合野生生產的環境越來越少,其分布區域逐漸向南縮減,到了宋朝時期廣西和福建境內的野生亞洲象已經相繼滅絕,到了明朝後期僅有雲南一省有野生大象的存在。
  • 為什麼明朝太監宮女可以搞結對食,清朝宮廷卻堅決禁止?
    為什麼明朝太監宮女可以搞結對食,清朝宮廷卻堅決禁止?首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結對食。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宮女太監做夫妻,搭夥過日子。當然這個夫妻關係被理解是,一種假夫妻關係。深宮生活寂寞,太監宮女以此作為一種調節解悶的方式。
  • 看完韓國飲食文化:吃這道吃飯不配菜、倒酒有規矩、越熱越愛喝湯
    看完韓國飲食文化:吃這道吃飯不配菜、倒酒有規矩、越熱越愛喝湯!中國人熱愛韓國料理,韓式餐廳比比皆是,一上餐桌就擺滿的韓國水泡菜、涼拌豆芽菜、韓式豆腐鍋等等。一般家庭也會做韓式煎餅、大醬湯、糖醋肉來吃。不過關於韓國「吃」的文化,民眾多半一知半解,或者全從韓劇習來。為什麼每一餐都有好多小菜?
  • 明朝皇宮的「大食堂」?皇帝和大臣:光祿寺的飯菜真難吃!
    在印象中,我們都認為為皇帝做飯的機構是御膳房,但那只是電視劇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在明朝卻並不是這樣的。在明朝,為皇帝做飯的人,在不同時期,負責的人也是不同的。最初,明朝皇帝的飲食,都是交給光祿寺負責的。光祿寺不是一個寺廟,而是當時明朝的五大衙門之一。
  • 燕窩在我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作為吃貨大國是怎麼看待燕窩的
    燕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是作為補品存在的,今天我們不說燕窩有什麼養生功效,就只來說一說在傳統飲食文化中燕窩的歷史與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又有「民以食為天」足以見得吃在我國人民心中的地位。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3.衛所在王朝前期的進步意義明朝的軍隊,很快在北方也建立了大量針對蒙古的衛所,對於民族成分複雜的中國北部,衛所還有強大的治安的功效,關鍵地域五千名兇猛的士兵和他們的家眷組成的墾荒軍團,大大的加強了明朝早期對北方基層的控制力,客觀上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那些隔壁小孩饞到哭的唐代宮廷飲食
    今年暑假隨著一部名為《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的熱播,讓諸多觀眾過了把古裝懸疑癮的同時,也不禁為劇中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倍感自信,著實賺足了觀眾的眼球。《長安十二時辰》高度還原了一千多年前唐朝首都——長安的一天,在一朝一夕,一茶一飯之間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盛唐的飲食文化。就劇中目前播出的橋段來看,出鏡率較高的幾種美食有羊肉、胡餅、火晶柿子等。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二節中國古代飲食溯源  飲食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又隨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形成自己豐富的內涵。  1、大約在1萬至4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燒石傳熱熟物的石烹法,這是最原始的烹調方法。
  • 從古人「分餐制」談起——分析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
    「分餐制」是古代飲食文化發展中,不可多得的以「禮」而食的重要用餐禮節。 二、分餐制向合餐制的演變 據考古發現宋朝之前的古人其實一直採用「分餐制」,大家席地而坐每個人一張桌子。而且根據地位和身份不同,每張桌子上的餐食也不一樣。當然老百姓家裡雖然也分餐,但卻不會從食物上做出太多變化。
  • KFC「宮廷版」金桶旺財,洋快餐吃出「明朝味」
    「明朝宮廷版」金桶旺財昨天在蘇州中心一不小心過了個「明朝宮廷版」的新春什麼情況2018年伊始,蘇州肯德基攜手中國國家博物館,誠邀明堂映像美術館、吳門畫派藝術研究院林曉紅院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燈彩傳承人汪筱文老師,共同推出「厲害了我的國之國寶耀中華」系列活動。蘇州肯德基以《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為之助力,一場文化主題活動由此開啟。
  • 南北朝開始推廣食乳,宋孝宗是個蟹痴——歷朝歷代的宮廷美食
    由此可見,古早時的宮廷宴飲就承擔著祭祀、內政往來、外交、勞臣等重要的作用,所以從周朝開始,統治階層就很重視飲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並歷代沿襲。《周禮》記載,有二十個部門專為周天子以及王后、世子們的飲食生活服務,諸如主管王室御膳的「膳夫」、掌理王及後、世子御膳烹調的「庖人」、「內饔」、「亨人」等。
  • 廖廖:從繪畫看歷代的飲食觀與宴席文化
    遺憾的是,中國曆朝歷代的畫家們沒有機會學習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他們沒有認識到「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們似乎也不太在意《管子》的「民以食為天」;也沒有看過《尚書·洪範》治國之「八政」,以食為先;更沒有讀過《淮南子·食貨志》。因此,歷代留下來的「吃貨圖」和宴席圖都不多,好在已經足夠我們從中一窺幾個朝代的飲食和宴席的內在文化與背後的精神訴求。
  • 明朝為何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和文化發展,是背後推手
    孟端鄙之,立即索回前贈墨竹。這個故事是明初士大夫清傲的典型代表,他們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於物質的追求。這雖然也算得上是後世士大夫心目中的雅事,所以被傳說記錄了下來,而且記入了正史《明史》中。但其實不久以後,士大夫們的這種情況便發生了變化。
  • 淺說北京的飲食
    明朝朱棣遷都北京,把很多江南的飲食文化和習慣帶到了北京。比如鴨子,鴨子是南方的主要食物,北方所食不多,北方食家禽,卻很少吃水禽。即使明朝北京的水系比現在充沛。明朝的食典流傳不多,烤鴨在明朝有沒有出現?在我的考證中是未知的。從歷史上看,明代的北京更多的是作為軍事戰略的需要,幾乎整個明朝都在和元朝的殘部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作戰,最後被滿人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