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宮的「大食堂」?皇帝和大臣:光祿寺的飯菜真難吃!

2021-01-19 轟趴娛樂匠

在印象中,我們都認為為皇帝做飯的機構是御膳房,但那只是電視劇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在明朝卻並不是這樣的。在明朝,為皇帝做飯的人,在不同時期,負責的人也是不同的。

最初,明朝皇帝的飲食,都是交給光祿寺負責的。光祿寺不是一個寺廟,而是當時明朝的五大衙門之一。「寺」和「廟」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可以理解為一個是「官辦」的,一個是「民辦」的。從字形上來說,創字會意為寸土之地,表示精確和不容置疑。另外,「寺」的讀音和「侍」、「是」相通,所以「寺」的願意就是為皇帝辦事的機構。所以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存在著「九寺五監」這一說法,這個「九寺」基本上是由秦漢時期的九卿制度發展而來。所以,光祿寺其實早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在秦代代表的是一種制度:「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少卿備而為之貮,丞參領之。」到了明朝,「九寺」變成了「五寺」,五寺是明朝五大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和鴻臚寺。大理寺是明朝最高人民檢察院、光祿寺是管理夥食的、太僕寺是養馬的、太常寺是負責祭祀活動的、鴻臚寺是迎接外賓的。在秦朝就出現的光祿寺可以說算是中國過去的皇宮衙門當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了。但其實一開始,它並不是負責皇家膳食的,只是後來成立皇宮裡的「大食堂」,基本承包了皇家成員的飲食。

除了給皇帝做飯,光祿寺還要包辦皇家祭祀活動中的祭品,承辦宮裡的宴席、還要給朝廷大臣和一般官差提供飯菜、給宮裡準備當季的水果以及過節該有的東西等等。當外藩使臣、國王來朝拜,光祿寺還得聽從鴻臚寺的命令,準備好宴席和茶飯。基本上只要皇宮裡跟吃飯扯上關係的事情,多半少不了光祿寺。

雖然光祿寺負責的事情很多,但是做飯的水平非常一般,並且沒什麼特色。原因可能是朱元璋崇尚節儉,不愛奢侈有關,早年的艱苦生活讓朱元璋覺得有飯吃就很不錯了,對飲食沒有過多的講究,到後來的永樂皇帝、仁宗、宣宗都是很體恤百姓崇尚節儉的皇帝。所以光祿寺在做飯上也沒多少在色香味上的追求,反正皇帝都不挑剔,能吃就行了咯。

從正德皇帝開始,宮廷飲食漸漸地走向奢侈,但是光祿寺的做飯水平,還是沒有什麼提升。這可能就是光祿寺的廚子們的問題了,光祿寺的人可能工作態度不太端正,對皇帝的飲食敷衍了事。並且在當時,光祿寺做菜的難吃程度可是名聲在外的,不僅僅是宮裡的人吐槽,在民間都有不少有關於吐槽光祿寺的段子,其難吃程度可見一斑,估計和我們學生時代在學校吃的那些黑暗料理大鍋飯有的一拼了吧?

不僅僅是皇帝覺得光祿寺的飯菜難吃,就連朝中的大臣也非常不喜歡光祿寺的飯菜。據說嘉靖年間的首輔夏言,他每次都是從自己家裡帶飯,雖然朝廷提供每天的飯食。明朝後期的皇帝不像朱元璋那樣,經歷過苦日子,飯菜這麼難吃,他們自然就不會容忍了。隨著商貿的發達,以及朝貢體系的建立,很多外來新鮮事物都隨之傳入中國。民間也物質豐富,較為富庶,宮廷裡的飲食愈加奢侈起來。於是這個時候的皇帝,把自己吃飯的大事交給了宮裡的太監負責。不過,光祿寺雖然做飯難吃,卻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即便明朝滅亡了,它依然穩坐泰山,繼續負責宮廷的飲食,直到光緒三十二年才被終止。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日常都愛吃啥,其中有三位皇帝吃得東西很是「古怪」
    我們一提到皇帝吃飯,就會想起御膳房,其實,御膳房是清朝皇宮才有的必備機構,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平民皇帝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我們可以看看朱元璋的食單,這份食單上,第一不講究葷素搭配,第二做的菜透著粗野,讓人有一種大吃「土匪鍋」的感覺。可是光祿寺的飯菜味道很不好吃,為什麼這樣說?道理簡單不複雜。
  • 歷朝歷代給皇帝做飯的都叫御膳房嗎?
    光祿勳初始是掌宮殿掖門戶,是皇帝的侍衛長,因親近皇帝而極為重要。 元朝光祿寺屬宣徽院。 到了明初,光祿寺沿襲元制,之後卻一再改動,在吳元年設宣徽院,洪武元年改宣徽院為光祿寺。洪武八年改光祿寺為光祿司。洪武三十年復名光祿寺。
  • 御廚和太監都同樣住在皇宮,為什麼御廚不用「淨身」呢?
    太監確實住在皇宮,但御廚可不住宮裡。在很多文學作品與影視劇中,都會出現「御膳房」和「御廚」,但其實只有清朝才有御膳房,在清代以前宮中並沒有所謂的御膳房,不過倒是有廚子。按照宋代確立下來的宮廷規制:第一,御廚每天在御膳房工作的時候,有專門的監官監督,詔每大宴,御廚委使,副一員躬親監視饌造;第二,御廚不能隨便離開工作崗位,只要離開御廚房外出,都要提前在皇城司報備記錄;第三,御廚不能私下偷拿宮廷食物、餐具等出去變賣,一旦發現就要交給三法司處置;第四,御廚不得偽造身份,或者隱匿過錯,一旦發現也論罪處置。
  • 明朝最有爭議的皇帝——正德皇帝
    正德皇帝作為弘治皇帝唯一活著的兒子,所以他就是天生的皇位繼承人,弘治18年桃老爹死了以後,他就當上了皇帝,當年只有15歲。明武宗跟大臣們的關係不好,可能這也是他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的原因,畢竟史書是文官們寫的。說他不好的原因,第一個,他不住在皇宮大內,要住在豹房。第二個,寵幸宦官,比如八虎。
  • 為什麼只有人說學生浪費糧食,卻不說食堂飯菜難吃?
    首先不管學校飯菜多好吃,浪費都是在所難免的,這不像外面飯店,吃不完可以打包,所以剩一點點菜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食堂的飯菜做的尤其不對胃口,這種浪費的現象就會加劇,如果食堂的飯菜好吃,大家都能吃到自己合胃口的菜,浪費的自然就少。
  • 明朝四大惡政,權貴天堂小民地獄:大明皇帝眼裡,百姓還不如奴隸
    看到很多明粉無比懷念明朝,其實真穿越到明朝去了,估計要被嚇死了。我大明最不公平的就是,官紳不納稅,明朝這王朝是官紳不納稅,宗室當豬養,賦稅全部壓在自耕農老百姓頭上,我大明,藩王不納稅,官紳不納稅,小民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卻要納天下之稅。因此是,滅了李自成還有馬自成劉自成高自成。
  • 歷史上的奇怪的皇帝都集中在明朝了,做木匠的,做將軍的都有
    眾所周知,明朝有數位皇帝極其奇葩,如整天忙著玩樂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還有沉迷煉丹、不可自拔的嘉靖皇帝。今天木子的就和大家聊聊這些明朝皇帝的奇葩事。見證王朝更迭的故宮將愛玩精神進行到底的朱厚照正德皇帝朱厚照14歲即位,31歲吐血而亡。他在1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將愛玩、會玩表現的淋漓盡致。
  • 正德皇帝整天住在豹房不回皇宮,不為享樂,而是心底深藏一段痛楚
    正德皇帝朱厚照,廟號明武宗,是明朝的第十個皇帝。正德皇帝生於1491年,卒於1521年,只活了短短三十歲,1505年他14歲時繼位登基,當了十六年皇帝。正德皇帝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卻是明朝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之一,從古到今,他一直是各種野史逸聞和戲曲演義的最熱門的角色之一。
  • 學校食堂飯菜為什麼難吃?主要有兩個原因,學生自帶午餐是好辦法
    我當年從師範學校畢業,最感到高興的,是從此不用吃學校的飯菜。學校的飯菜有多難吃,現在記憶已模糊。唯記得一件事,有一次,同鄉從家裡帶一瓶麻油來校,吃飯的時候,滴了幾滴在我碗裡的水燜茄子上(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水燜茄子是天下第一難吃的菜),再吃時,感覺美味無比。那時我覺得麻油真是個奇蹟。沒曾想多年以後,我仍然要吃學校食堂的飯菜。
  • 恣意妄為的明朝荒唐皇帝武宗朱厚照
    導語: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君王或昏聵或賢明,或殘暴或寬仁,史書記載裡的各朝各代君王性格各異,素質、能力各異,雖然他們都自稱是"天子",但其實他們跟普通人一樣,一般來說,有能力的皇帝都很賢明,貪圖享樂的皇帝都平庸昏聵,不過也有特例,明朝皇帝朱厚照就是一個代表,史學家們眼中的朱厚照天資聰慧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這三位大臣,都是當時在儒學界十分著名的學者,建文帝朱允炆,十分尊敬和信任他們,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都深深的影響建文帝朱允炆,雖然這三位大臣在學問上十分優秀,但是他們三位卻缺少實踐,以及缺少處理公共事務的經驗,這就使得他們的分析,往往太片面和紙上談兵。
  • 大學生吐槽食堂,只因飯菜又貴又難吃,看看畢業後的學長怎麼說
    大學生吐槽食堂,只因飯菜又貴又難吃,看看畢業後的學長怎麼說、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很多學生就要感受大學的生活了,為此很多學生也是對大學的生活相當好奇,如果在大學生活過的非常充足的話,那麼你的大學生活也是相當的美好,如果在大學期沒有好好利用生活
  • 明朝王爺當皇帝的4位仁兄,第一個最霸氣,第二個好皇帝卻最悲催
    朱棣成功了,他是靠著自己的運氣和勢力取得勝利,他也成為了明朝歷史第二個"牛掰"的皇帝。 第二位最悲催,這位仁兄可以說是力挽狂瀾之人,危難之時拯救明朝的機會落到他手上了,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起初,他與皇帝朱祁鎮是很要好的兩個兄弟,奈何哥哥朱祁鎮沒有那個能力,還認識不到自己水平,率兵硬是出去浪,結果被蒙古人俘虜了。
  • 末代皇帝溥儀吐槽御膳房品菜太難吃「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108道菜點,個個精美,更講究禮儀,乃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的一種全席。就是身為皇帝的溥儀,也不能隨心所欲,想吃就吃。記者潘際垌,曾經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採訪溥儀時,問過「吃」這個問題。溥儀自述:我記得當年在皇宮裡,每天只吃兩頓飯,雖然有好幾十樣菜,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當時不叫開飯,按照規矩應叫「傳膳」。一聲傳膳,從我住的養心殿到御膳房的路上,站著好幾十個太監,非常快的就把一樣樣菜「進」上來。菜都是老早準備好的。
  • 宮廷飲食文化:明朝早期緊衣縮食,後期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提起明朝,就會想到一個偉大王朝的誕生。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鼎盛時期,明朝皇宮的美食,也一定會使很多人饞涎。在閱讀相關史料後,縱觀整個明朝的宮廷飲食文化,就會發現,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並不是特別豐美。到了明朝末期,各色獨特的美食,才讓人垂涎欲滴。那麼明初和明末,明朝的宮廷美食都有哪些?其中都有哪些改變?這個便要緩緩道來。
  • 清朝時期的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都是幹嘛的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並分化大臣權力,清朝統治階層制定了一套完備、系統、先進的官制體系,總體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以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員,均屬「中央官職」;而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則屬「地方官職」。
  • 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飯菜去哪裡了?聽聽宮女和太監們怎麼說
    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飯菜去哪裡了?聽聽宮女和太監們怎麼說在古代來講,皇帝的吃飯是一件大事,不僅要皇帝吃得好,還要皇帝吃得安全。皇帝在上完早朝之後就要吃飯,所以御膳房會提前準備好飯菜。當皇上要求吃飯時,就一定能夠把飯菜擺好,皇上用膳可馬虎不得,出了差錯是要掉腦袋的,所以大部分的菜都是一個保溫的狀態,只等待皇上的一聲命令就能上菜了。
  • 明朝太監馮保,陪伴了萬曆皇帝整個童年,最後因為貪汙被萬曆抄家
    明朝第十位皇帝正德是一位個性很強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他經常離開京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前的朝代都有早期朝代,但正德皇帝開了開夜宵的先例,正德皇帝在位僅16年,死時31歲,沒有留下繼承人。經大臣與太皇太后商議,由後代,萬曆皇帝的祖父繼承大一統,他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45年,僅次於明朝萬曆皇帝,嘉靖在位的前二十年,盡職盡責,但當他到了中年,他把精力轉向鍊金術和追求長生不老。萬曆的祖父嘉靖死後,父親繼承了他的王位,他就是隆慶皇帝,在位五年半,明朝期間,國家恢復了繁榮,隆慶也被稱為繁榮之王。
  • 古代皇帝5點上早朝 大臣更是半夜12點就起床 比現代人還忙碌
    在您的觀念裡,什麼樣的皇帝才算是一名良君。或許你會認為他每天按時上朝應該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古代的早朝和我們現在的上班有些類似,只不過叫法不同。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應該是,皇帝每天晚上批奏摺也要到很晚,並且白天還需要總和大臣們商討政事。
  • Deft和Ray都說EDG飯菜難吃,EDG幾十人一起吃飯,場面像大學食堂
    LPL戰隊的選手們普遍都是瘦瘦的,選手年紀小是一方面,戰隊的飯菜質量差似乎才是關鍵,EDG戰隊的飯菜難吃是出了名的,Deft選手跟Ray選手離開EDG戰隊之後都曾說過EDG俱樂部的飯菜質量很低,其實早在2017年,EDG戰隊的飯菜就被媒體提起過,隨後EDG俱樂部對選手的飯菜質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