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中,我們都認為為皇帝做飯的機構是御膳房,但那只是電視劇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在明朝卻並不是這樣的。在明朝,為皇帝做飯的人,在不同時期,負責的人也是不同的。
最初,明朝皇帝的飲食,都是交給光祿寺負責的。光祿寺不是一個寺廟,而是當時明朝的五大衙門之一。「寺」和「廟」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可以理解為一個是「官辦」的,一個是「民辦」的。從字形上來說,創字會意為寸土之地,表示精確和不容置疑。另外,「寺」的讀音和「侍」、「是」相通,所以「寺」的願意就是為皇帝辦事的機構。所以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存在著「九寺五監」這一說法,這個「九寺」基本上是由秦漢時期的九卿制度發展而來。所以,光祿寺其實早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在秦代代表的是一種制度:「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少卿備而為之貮,丞參領之。」到了明朝,「九寺」變成了「五寺」,五寺是明朝五大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和鴻臚寺。大理寺是明朝最高人民檢察院、光祿寺是管理夥食的、太僕寺是養馬的、太常寺是負責祭祀活動的、鴻臚寺是迎接外賓的。在秦朝就出現的光祿寺可以說算是中國過去的皇宮衙門當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了。但其實一開始,它並不是負責皇家膳食的,只是後來成立皇宮裡的「大食堂」,基本承包了皇家成員的飲食。
除了給皇帝做飯,光祿寺還要包辦皇家祭祀活動中的祭品,承辦宮裡的宴席、還要給朝廷大臣和一般官差提供飯菜、給宮裡準備當季的水果以及過節該有的東西等等。當外藩使臣、國王來朝拜,光祿寺還得聽從鴻臚寺的命令,準備好宴席和茶飯。基本上只要皇宮裡跟吃飯扯上關係的事情,多半少不了光祿寺。
雖然光祿寺負責的事情很多,但是做飯的水平非常一般,並且沒什麼特色。原因可能是朱元璋崇尚節儉,不愛奢侈有關,早年的艱苦生活讓朱元璋覺得有飯吃就很不錯了,對飲食沒有過多的講究,到後來的永樂皇帝、仁宗、宣宗都是很體恤百姓崇尚節儉的皇帝。所以光祿寺在做飯上也沒多少在色香味上的追求,反正皇帝都不挑剔,能吃就行了咯。
從正德皇帝開始,宮廷飲食漸漸地走向奢侈,但是光祿寺的做飯水平,還是沒有什麼提升。這可能就是光祿寺的廚子們的問題了,光祿寺的人可能工作態度不太端正,對皇帝的飲食敷衍了事。並且在當時,光祿寺做菜的難吃程度可是名聲在外的,不僅僅是宮裡的人吐槽,在民間都有不少有關於吐槽光祿寺的段子,其難吃程度可見一斑,估計和我們學生時代在學校吃的那些黑暗料理大鍋飯有的一拼了吧?
不僅僅是皇帝覺得光祿寺的飯菜難吃,就連朝中的大臣也非常不喜歡光祿寺的飯菜。據說嘉靖年間的首輔夏言,他每次都是從自己家裡帶飯,雖然朝廷提供每天的飯食。明朝後期的皇帝不像朱元璋那樣,經歷過苦日子,飯菜這麼難吃,他們自然就不會容忍了。隨著商貿的發達,以及朝貢體系的建立,很多外來新鮮事物都隨之傳入中國。民間也物質豐富,較為富庶,宮廷裡的飲食愈加奢侈起來。於是這個時候的皇帝,把自己吃飯的大事交給了宮裡的太監負責。不過,光祿寺雖然做飯難吃,卻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即便明朝滅亡了,它依然穩坐泰山,繼續負責宮廷的飲食,直到光緒三十二年才被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