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出不了明君,有4個原因,沉迷酒色不算大問題

2020-12-20 騰訊網

明代中後期不作為的皇帝,具體而言之,就是明英宗以後的皇帝,包括明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和思宗。英宗朝開始出現宦官專權,加上「土木之變」,明朝一度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土木之變」標誌明朝由盛轉衰,此時明朝已經建國八十餘年,是整個王朝276年統治時間中三分之一歷程。此後明朝歷任皇帝與前期皇帝迥異,沉迷享樂,不問國事。

在皇權社會裡,皇帝沉迷酒色都不算大問題,大多數皇帝都善於用面具偽裝,通過宗教儀式欺騙民眾,獲得民心,鞏固統治。但明朝皇帝並不願戴上這一面具,屈服於禮儀制度規範或人們的意願。他們紛紛選擇自己中意的生活方式,因而在皇帝角色的扮演過程中表現極差。

中後期的皇帝幾乎都偏離正常的軌道,走上歪路,不是荒君,就是昏君,或者縱君,或者暴君,沒有一個值得稱道。他們即位之初尚在外人尤其是官員面前帶上虛偽的面具,裝扮成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卻終究不是出於內心的自覺,不能持之以恆,很快就露出真面目。

明代中後期出不了明君,主要源於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

政務為累贅,荒政怠政現象突出。

勤於政務對皇帝有特殊的意義。只要君主勤於政務,君臣上下齊心協力,共同治理國家,或多或少都能解決社會中的一些問題,有利於治道。勤政是皇帝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規範,太祖、成祖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勤政的重要意義。

明太祖「雞鳴天子下床梯」,「午夜披衣不厭勞」。開國皇帝和王朝前期的諸位皇帝多感立國和治國的不易,同時具有強烈的掌控全局的權力欲望,他們從中獲得的治國成就感和權力運作的快慰感,足以彌補其巨大的付出。

但王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養於深宮,既無法感知前人對於打江山與坐江山的那份情感,又畏懼艱辛,厭惡繁雜的政務。因而,荒政怠政也便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如精力異常旺盛的武宗在正德元年就開始「視朝太遲,免朝太多,奏事漸晚,遊戲漸廣」。他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防誤政事,白天日高數丈仍不肯上朝。類似情形在明朝皇帝中絕非僅見。他們不僅沒有堅持祖訓的「勤政」條令,反而表現出相當的慵懶昏聵,荒於政務,無意朝政。

第二,懈怠「敬天」職責,經常遣人代行,視為兒戲。

「敬天」,祭天祀地等一系列溝通神人的典禮活動是最能體現皇帝宗教職能和禮儀性功能的儀式。歷代統治者無不倍加重視,力圖為自己的統治披上神聖的宗教外衣。明代祭祀的名目之繁多,規格之細緻,活動之頻繁,在中國各代王朝中頗為突出。

太祖在建國之初就十分注重通過各種典章制度、禮儀規範將天子意識不斷強化、推廣於整個社會,不遺餘力地施行禮樂教化,並要求皇帝在親祭(天地、太廟、社稷、山川諸神皆天子親祀)的宗教活動中,臨祭齋戒三日,務致精專、正心誠意。在整個祭祀過程中,皇帝除了虔誠祭拜神靈外,心中不容有其他任何雜念。太祖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還戒飭百官。太祖希望所有的人都重視祭祀活動,修身養性,不得有絲毫差錯。

然而,明代中後期的皇帝顯然沒有早期皇帝的虔誠與敬業,他們經常遣人代行。武宗在其後期統治中四處巡遊,無法參加許多重要的慶典活動,改派官員代行,或將日期延後。本來十分莊重嚴肅、需要皇帝精誠配合的祭祀活動,卻因皇帝的輕漫而趨於兒戲化。

世宗原本十分注重整理傳統禮儀制度規範,但在「大禮議」之爭勝利後,反而不再重視各種禮儀的執行。他終日隱居深宮,修道煉丹,祈求長生不老,較少出席朝廷的各種慶典儀式,只是派遣親信或者寵臣代行祭祀。群臣紛紛上書反對,提出抗議。文武百官逐漸接受皇帝親祀項目遣官代行的做法,不再勸諫、抗爭,聽之任之。

至於明神宗更是藉口身體不適、行動不便,使遣官代行成為常態。在關於光宗、熹宗朝祭祀的記載中,大臣和皇帝也經常產生分歧,勸諫無數。

第三,沉溺於物質享受,無視國君的職責,只享受權利,忽視義務。

明成祖在《太宗寶訓》中告誡後世君王要「信以服眾,仁以撫下,恕以待物。非正言不發,非正道不履。親仁賢,遠奸佞,節嗜欲,戒荒暴,振綱紀,別淑匿,明賞罰」。但明朝的這些「無為皇帝」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耽迷酒色、淫荒無恥、荒怠政務、拒絕納諫、重用奸佞、殘害忠良,致使經濟凋敝、生靈塗炭。他們將自己所承擔的國家職責、政治使命完全拋擲腦後,視朝政國事為兒戲,最終成為其身份、角色的叛逆者。

中國傳統文化的「義務本位主義」將「忠孝視為不可分割的人倫」。即使口含天憲、至高無上的君王也得承認、貫徹執行一國之君的職責與義務,不能不向強大的倫理規範低頭。但是明朝「問題皇帝」們並沒有屈服,他們採取各種方式和途徑在明朝這個獨特的環境中儘可能地擴展個人空間,利用至高無上的皇權為自己謀利,突破制度規範的局限,使皇帝那些不為傳統社會認可的屬於隱性的「私」、「陰」範疇的事務顯性化。

明代皇帝在世俗享受方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獨特的癖好:憲宗常年不上朝,沉迷於戲劇之中;武宗更喜歡馳騁疆場,歷覽北國風光、江南秀景,隨心所欲,快意人生;而世宗則隱居於皇宮狹小的一隅——西苑,日日齋戒修煉,盡享清靜無為之美;熹宗雖從事最低賤的匠藝活計,卻從中得到無窮樂趣,日日營作,樂此不疲。

第四,對情愛痴迷執著,為情所困而亂家國者屢屢出現。

與政治上的無為形成鮮明對比,明朝皇帝重視情愛,十分執著。為了寵妃愛妾不惜與整個文官集團對抗,反目成仇。歷來人們認為,紅顏禍水,禍國殃民。古制祖訓要求皇帝正宮闈,嚴妻妾之防,反對皇帝專情於一人。皇帝本人在後宮三千佳麗的環繞下,風流成性,較少鍾情於一人。

然而,從明初開始,太祖、成祖為了紀念他們的髮妻馬皇后和徐皇后,在其去世後誓不再立皇后,讓後位虛懸,以示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後皇帝的做法十分極端,他們寵愛、維護的對象不再是正位中宮、母儀天下的皇后,而是寵妃愛妾,甚至乳母侍女,為之不惜與皇后反目成仇,與朝中文武百官抗衡。他們為博紅顏一笑而棄祖宗萬世基業、大明江山於不顧。

宣宗為冊立孫貴妃為後,費盡心機,不惜以退位相威脅,迫使皇太后和文武百官屈服。其後又授意大臣勸胡皇后遜位讓賢,胡皇后實際上是無辜被廢,令人齒寒。宣宗可謂開了此風之先河。憲宗最為痴情,深深愛著萬貴妃這個比自己大19歲的女人,容忍了她在後宮的飛揚跋扈,容忍了她對其他妃嬪犯下的罪行。即使她令他沒有子嗣,仍將所有的感情傾注在她一人身上。萬貴妃逝去數日後,哀傷不已的憲宗也隨即去世。

孝宗一生鍾情於張皇后一人,很少寵幸其他妃子。武宗在藩王謀反叛亂的危險時刻,置生死安危於不顧,孤身一人乘扁舟迎接劉良女。出身賤籍的她以「威武大將軍」夫人身份陪伴他巡幸大江南北,享受皇后嬪妃都無法得到的尊榮。性格相對懦弱的神宗深愛鄭貴妃,費盡心機謀立愛妃之子為儲君,不惜虛懸儲位19年,被迫冊立太子後又冷落太子19年,與文武百官冷戰數十年。

這些明朝皇帝沉溺於情感,為后妃、女色誤國,無視自己作為一國之君的角色地位,淡忘了自己的身份。在皇宮這個最缺乏感情的世界裡追尋著自己的感情,將情感生活發展到痴迷乖謬的地步,從而使自己的個人生活、個人行為形同遊戲。

結語

總之,明代後期的皇帝都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過分貪財或好色也屬其列。他們普遍缺乏自制力,又自視過高,聽不進不同意見,驕奢淫逸,不問國事,對國家、社會缺乏責任心,對美女醇酒的興趣遠遠大於對治國的興趣。

他們千方百計地掙脫制度與角色的規範,無視自己行政首腦與宗教道德化身的身份,無視文官的勸諫,一意孤行。按照他們自己設計的人生道路生活,置王國命運於不顧,只關注「自我」的滿意程度,盡情享樂。明代中後期的皇帝無論是思想認識,還是實踐行為,與賢君明主的要求、規範相去甚遠。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朱厚照,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在中國古代的數千年歷史中,歷經了幾百個王朝,自然也就誕生了許多皇帝,賢明者有之,昏庸者更有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各個朝代的帝王也大有不同。而縱觀整個古代歷史,稱得上獨特的卻唯獨是明朝的帝王。
  • 萬曆大帝二十八年不上朝,死後挖開他的棺材,才知道原因是什麼
    今天要說的這位明朝皇帝就是萬曆大帝,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十歲稚齡便登基為帝,從小就氣度不凡,一出場就鎮住了滿朝文武大臣。萬曆帝的前半生可以算是明君一位,這點毋庸置疑。在內臣的輔佐下,萬曆帝大膽變革,親政後也是極為勤勉,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君是誰?四大昏君又是誰?
    對於明君的定義,其實說起來並不複雜。通常來說,能被稱為明君的皇帝都有以下幾個共同點。首先,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勤政愛民、關心百姓。其次,還要對歷史的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最後,身為皇帝還要做到選人有術,用人有方,並且聽得進勸諫之言。根據上面這幾個條件來看的話,在古代的數百位皇帝中,能夠被稱為四大明君的,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清世宗胤禛、明太祖朱元璋、隋文帝楊堅。
  • 披著昏君外衣的明君——朱厚熜
    朱厚熜是個頗有作為的人朱厚熜繼承皇位後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朝自明英宗時期便存在宦官擅權的問題,在這一朝得以解決。明武宗留下的奸臣全部處置,使得明朝的中央集權得到加強,使朝政為之一新。在處理貪官汙吏的問題上,他效法明太祖、明成祖,以嚴法治國。
  • 這個人死後,墓上刻了20個字,明朝的皇帝都來參拜
    在明朝,有一個人,他活著的時候很有成就,但是他死了之後,不管他是誰,哪怕是皇帝,他都被皇帝允許去掃墓。這個人就是明代的何唐,他集文學家、數學家、理學家、音樂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可謂一代宗師。何唐出身官宦之家,從高曾祖父這一代開始做官,傳到父親已是第四代。賀唐從小就很愛學習,而且天賦異稟,不管什麼東西都能學會,有人預言他將來一定會成大器。
  • 此皇帝弒兄殺弟,還霸佔美貌太后,沉迷酒色,登基九年便暴斃而亡
    中國古代是一個講究禮法的時代,做任何事都要有禮可循,而對於不合禮法的事情自然都是禁止的。當然這些都是古代中原王朝或者說是漢族人所提倡的,周邊的遊牧民族自然不會去遵循。這在兩者之間自然就造成了衝突和矛盾,而讓漢族人最難以忍受的就是遊牧民族「妻後母」的習俗。
  • 中國17個朝代,3600年歷史,卻為何每個王朝都不過300年
    我們中國自詡是文明古國,號稱上下五千年,有20個朝代,但是卻有一個魔咒從來沒有打破,那就是王朝不過300年的魔咒。很多人會反駁我說夏商周不都超過300年了麼?其實夏商周最多算是個部落聯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件事說明各路諸侯王掌握著大量的兵權,這樣一個政體,必然稱不上王朝。
  • 明朝皇帝的為啥那麼短命?是天意偶然,還是這個集團的原因?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景山自縊身亡,共歷17朝16帝。如果你看明朝歷史很仔細,你會發現明朝皇帝大多在三四十歲就死了。明朝60歲以上的皇帝有三位,分別是太祖朱元璋享年71歲,成祖朱棣享年65歲,世宗朱厚璁(嘉靖皇帝)享年60歲。50歲以上的只有一位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享年58歲。40歲以上的有兩位,仁宗朱高熾享年48歲。憲宗朱見深享年41歲。至於活了三十多歲的多達八位,分別是宣宗朱瞻基享年38歲。英宗朱祁鎮(土木堡那個)享年38歲。代宗朱祁鈺享年30歲。
  • 大明王朝:明朝最有爭議的一次親徵,明武宗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大明王朝:明朝最有爭議的一次親徵,明武宗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眾所周知,皇帝在駕崩後都會被冊封諡號,用來讓後人知道這位皇帝在位期間的所作為為。而「武」這一諡號的擁有者裡,明武宗朱厚照絕對是最具有爭議的一位。
  • 為什麼漢朝明君多?因為大勢因素比皇帝才智更重要
    這首先是一個帶了判斷的問題。「漢朝明君多」這個判斷,首先就要存疑。因為它是從結果反推出來的,而且是想當然的反推。國泰民安和開疆拓土,跟明君有關係,但關係不是那麼大。更大的關係,應該是大勢。所以,結合大勢,可以梳理一下漢朝的明君到底是個什麼作為。從西漢開國往後數,劉邦是第一個。劉邦算明君嗎?
  • 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沉迷享樂,這兩樣愛好,要了他的命!
    朱翊鈞這個名字對大家稍嫌陌生,但是他明神宗、萬曆皇帝另外兩個名號可是一個比一個出名,那麼作為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生活的不檢點和精神壓力過大。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古代的皇帝在位期間死亡的大部分原因都不外乎酒色過度,精神壓力大、亦或是追求煉丹長生吃錯藥這幾個原因,而朱翊鈞也是如此。
  • 人老難免犯糊塗,古代明君的年老後犯的那些錯誤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可以想一下,不管是漢武帝還是往後的唐朝太宗皇帝,還是後來的嘉靖帝,或者說是康熙和乾隆,這些皇帝的特點就是活的比較長,在位時間執政時間更是比一般的皇帝要長得多。雖然,在這裡說過的這些皇帝大多都是歷史上所謂的有道明君,不過對於我們的認知來說,還是他們的功比較多一點,對於他們的過錯,大家可能很少知道。
  • 大明王朝的完美皇帝:名副其實的千古明君,難得一見的好男人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鐵血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到明末帝崇禎皇帝為止,每一任皇帝都做到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錚錚鐵骨風範,讓無數後人尊崇景仰。明朝自1368年建國,到1644年國破,享國276年,共傳12世,歷經16帝,在這16個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建文帝朱允炆、木匠皇帝朱由校、嘉靖帝、萬曆帝、崇禎帝等等,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皇帝,不過今天要說的,是明朝唯一一個完美皇帝,名副其實的千古明君,天下第一好男人,那這個皇帝是誰呢?
  • 朱翊鈞: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何前期和後期判若兩人
    朱翊鈞:怠政國衰微,極欲落罵名說起朱翊鈞這個名字,一般人還真有些陌生,當然不包括資深歷史愛好者和專業學者,而一說起萬曆,大家便都知道了,因為他是以28年不上朝以及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著稱,更何況史學界還有個著名的論斷,這就是「明實亡於萬曆」。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
  • 從出生起就註定是明君的朱高熾,在位僅10個月,卻能夠流芳百世
    在明朝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特殊的「短命皇帝」,雖然說他僅僅在位十個月的時間,但是他,卻成為了一位流芳百世的英明君主,而每當後人提到他的一些政策改革事業時,也都會對其予以極高的評價。那麼,這個從出生開始就註定是明君的皇帝到底是誰?在其在位期間,又為整個國家和百姓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 被戲說的荒唐皇帝朱厚照,沉迷酒色、荒淫無度到底是真是假?
    有明一代十六帝,個個性格迥異,別於他朝。有開局一個碗,成明大河山的太祖朱元璋;有兄弟接力做皇帝的朱祁鎮和朱祁鈺;甚至出現了一月皇帝明光宗;木匠皇帝朱由校。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還算是公平客觀,但是在這十六帝中,出現了一位看似荒唐的皇帝,讓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出現了兩級分化。
  • 昊童:清朝沒有盲君,明朝沒有君,這是荒謬可悲的
    「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的觀點一經提出,引起了很多討論,眾說紛紜。其中,昊童更是直言不諱,這是荒謬和悲慘的。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一、關於「昏君」和「明君」的定義每個人的眼睛都不一樣,視角也不一樣,這意味著他們一定會經歷不同的風景。
  • 朱元璋刁難劉伯溫,明朝國運多少年,劉伯溫回答萬曆
    明朝的毀滅就是因為崇禎皇帝。比起歷史上的其他皇帝,崇禎皇帝的一生不算是個暴君,反而是因為他太軟弱了,加上時運不濟,這才造成了大明朝的氣數已盡。不過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可是認為自己的朝代千秋萬世,還特地找人去砍掉天底下所有龍脈杜絕了一切可能的因素。這個皇帝的一生中雖然評價並非完美,可是他卻是一個出色的祖宗,出色的父親和出色的祖父。
  • 清史專家:清朝六代明君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順治親政不久,天安門剛剛修建完畢,順治就把承天門改名為天安門,表達出他勵精圖治期盼天下大安的心願。順治帝改名的不只是天安門,比如景山,在明朝叫萬壽山,順治14年改名為景山。而紫禁城也是順治命名的,源於天上有個象徵帝制的星座—紫微垣,故紫禁城取其被帝王之氣環繞的城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