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明君多?因為大勢因素比皇帝才智更重要

2020-12-18 減水書生

歷史上所謂的明君,往往結果論居多。國泰民安或開疆拓土了,所以明君;大廈將傾或國破家亡了,所以昏君。

實際上,明君或昏君,總歸只是一個人。一個人即便貴為九五,也只是湯湯大勢中一顆顯見的塵沙。但我們關注的往往只聚焦那顆顯見的塵沙,而忽略了湯湯大勢。

漢朝皇帝為什麼明君多?這首先是一個帶了判斷的問題。「漢朝明君多」這個判斷,首先就要存疑。因為它是從結果反推出來的,而且是想當然的反推。國泰民安和開疆拓土,跟明君有關係,但關係不是那麼大。更大的關係,應該是大勢。

所以,結合大勢,可以梳理一下漢朝的明君到底是個什麼作為。

從西漢開國往後數,劉邦是第一個。劉邦算明君嗎?開國皇帝明君多,因為這是生存劣汰的結果。你讓「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亂世造反,先不問造反能不能成功,你得先問這傢伙有沒有能力拉出一支隊伍。從布衣打到九五之尊的,中國歷史上就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所以,無論喜不喜歡劉邦,都要承認這傢伙相當厲害。

但是,劉邦之後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漢家皇帝們也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就這個出身經歷,你能指望他們能鍛造出什麼雄才偉略。第二個是漢惠帝劉盈。劉盈勉強還算吃過民間的苦。但小時候受過的打擊太大,長大了又遭遇了虎媽呂后。所以,惠帝即便明君,也彰顯不出明君的作為。

第三個和第四個,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二人。這兩個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但文景之治跟這兩個皇帝的關係大嗎?首先問一下皇帝能幹什麼?簡單說就三件事:搭班子、定戰略和帶隊伍。大漢朝堂,特別是西漢初年,班子根本就不用搭。因為劉邦早給定好了。

漢景帝準備封皇后的哥哥為侯,周亞夫立即跳出來反對。反對的依據拿就是高皇帝之約。

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啥意思?天下的所有權,要歸老劉家;天下的治理權,要歸沛豐功臣。為什麼皇后的哥哥不能封侯?因為封侯關係甚大。

是不是有功而封侯,這是次要問題,主要問題是非侯不得為相。皇帝的大舅哥封侯了,這沒問題;但封侯的大舅哥卻具備了當丞相的資格,這才是問題。皇帝是國家領袖,丞相是政府領袖。皇帝的首要大事就是搭班子,而班子的核心就是丞相。所以,沛豐功臣不是不允許外戚富貴,而是不允許外戚染指相權。

所以,西漢初年的丞相,就一直從沛豐功臣裡出。呂后亂政,為什麼功臣們群起攻之?因為呂后任命自家人當丞相,這是壞了規矩。如果呂后一直任用沛豐功臣為相,跟大家一起共治天下,那麼皇帝姓劉還是性呂就沒啥關係了。

這是搭班子,明君也罷、昏君也好,漢初皇帝根本做不了主。但是,是不是可以說:文帝和景帝本來就是明君,所以他們才遵守高帝之約。皇帝的權力太大,所以想讓他們主動履約,根本就不可能。皇帝一定要任性,但漢初的皇帝卻任性不起來。

漢文帝非常喜歡賈誼,而且把賈誼當做股肱之臣來栽培。但賈誼的命運怎麼樣?先去長沙為傅、再去梁國為傅。賈誼為什麼不能留在朝堂?因為沛豐功臣不答應。第一次是灌嬰和周勃這兩個人不同意,所以賈誼被發配長沙。三年後,灌嬰去世、周勃免相,賈誼這才能回來。但是,文帝還是不敢輕易重用賈誼,繼續把賈誼派出朝廷。才子薄命,賈誼抑鬱不得志而一命嗚呼,沒有彰顯才華的機會了。

這就是沛豐功臣的力量,皇帝想用自己人,根本就不允許。

皇帝要搭班子,但班子根本就不用皇帝搭。接下來就是定戰略,而戰略也早定了。當時的主要戰略對象是匈奴,而劉邦給定下的戰略就是和親。對外和親匈奴,而對內呢?陸賈、蕭何、曹參這夥人也給定下了,主要是曹參,就是黃老無為而治。所以,一直到武帝朝,漢朝皇帝完全不用操心戰略的問題。大方向已經定了,明君也好、昏君也罷,只能搞具體微操。

那還有帶隊伍呢?就是皇帝這個領導與大臣們怎麼相處。這個問題也不用操心。皇帝可以隨便用人,但人必須得在沛豐功臣裡出。大家肯定不造反,但皇帝也不能太過分。

漢文帝的寵臣鄧通,這傢伙已經跟文帝好到穿一條褲子的程度。一次,文帝在召見丞相申屠嘉,鄧通就在文帝旁邊。但鄧通放飛自我了,狐假虎威,不向丞相行禮。估計鄧通沒把申屠嘉當盤菜。申屠嘉最初就是劉邦身邊的一個材官蹶張,即小隊長。但這傢伙命長,沛豐功臣一個一個的死,於是丞相就輪到他當了。文帝寵臣鄧通輕視了丞相申屠嘉,那後果就很嚴重。申屠嘉當場就翻臉,但這不算完。回到丞相府後,申屠嘉「檄召鄧通詣丞相府」。這是啥意思?丞相動了殺心,把鄧通叫過來就是要殺了鄧通。後來文帝也發了手令,才算救了鄧通一命。

這就是西漢的君臣關係,皇帝可以有寵臣,但寵臣不能太過分。

但是,到了武帝朝,一切都翻天了。

漢武帝這傢伙非要自己搭班子,在丞相主導的政府之外,又搞了一個內朝。內朝負責決策,外朝負責執行。武帝也不管祖宗家法,戰略也要自己定,對外積極戰爭、對內積極治理。沛豐功臣肯定擔當不了武帝朝的戰略,所以就要用自己人。於是,對外搞戰爭用外戚的小舅子們,衛青、霍去病和李廣利這些人;對內搞治理用自己的內朝才士們,張湯、公孫弘、東方朔和主父偃這些人。那沛豐功臣為什麼不反對?到武帝掌權的時候,大漢立國已經七十多年。這時候,老功臣早死差不多了;老功臣的子嗣們,也在養尊處優中墮落了。所以,這時候誰也攔不住漢武帝。

那漢武帝算是明君嗎?從結果上看,漢武帝開疆拓土了,所以算明君。但這個結果論有跳躍,就是忽略了當時大勢。漢武帝只能算乘勢之君,至於是否明君還應觀察他的具體作為。

武帝朝的軍事成就,在歷代王朝中都是數一數二的。比如取河南之地,鞏固北疆;取河西之地,隔絕胡羌、聯通西域;漢四郡,拓土遼東、朝鮮;還有取西南夷和兩越之地,拓土南疆。這些成就,只有到了大唐帝國才堪比肩。而武帝朝的治理手段,也為以後歷代王朝提供了經驗範本。比如內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就是內朝發展出來的。而鹽鐵專營,則為歷代王朝提供了土地稅之外的重要財政來源,特別是鹽業專營一直持續到民國。

但漢武帝的成就也要看大勢。一個大勢是景帝朝基本搞定了諸侯王,內部穩固所以允許對外施力;一個是漢興七十餘年積蓄了大量人口和豐厚財富,手中有錢所以允許各種折騰;一個是匈奴雖然正值鼎盛,但開始走下坡路。頭曼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再傳到伊稚斜單于,已經傳了五任單于。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鐵律開始發揮作用,匈奴即將出現內部分裂。所以說,漢武帝是乘勢而為。正是因為存在有利於己的大勢利好,所以漢武帝才能開創史無前例的成就。

抓住機會、乘風破浪,也是明君。所以,即便有大勢,只看漢武帝的開創性作為,也要承認。當然也有不足,宋朝的士大夫官僚們肯定不同意漢武帝的種種折騰,而且確實折騰的國家疲敝。

武帝之後,要直接跳到漢宣帝。漢宣帝是個小號漢武帝。如果論搭班子、定戰略和帶隊伍,漢宣帝有過人之處。比如平定羌人之亂,雖然漢宣帝與名將趙充國有各種齟齬,卻一直重用這個名將。而羌人之亂在東漢搞戰爭就搞了六十多年,而西漢卻高效率地給平定了。所以,從結果上、從作為上,也得承認漢宣帝有明君的基礎。關鍵是這傢伙不糊塗,特別是他教訓當時的太子、後來的漢元帝: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神道設教,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皇帝是天,你們老百姓都要聽皇帝的。而獨尊儒術呢?也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皇帝尊儒,你們這些知識精英也要聽皇帝的。所以,從揣著明白裝糊塗這點看,漢宣帝是真裝糊塗,但沒有真糊塗。他有漢武帝的智商,所以治國理政就不會由著儒家士大夫隨便搞。

但是,漢宣帝之後就完了。儒家意識形態從儒道設教變成了儒道國教,大家一起糊塗起來了。所以,宣帝以後的皇帝們在思想上被儒家綁架,在行動上也被豪族、外戚綁架。到這個時候,什麼明君、什麼昏君,全不好使。而且,儒道設教越來越重,直接搞出了王莽篡位和王莽改革。王莽改革就是一場儒家原教旨主義的經濟政治改革。而這個蠱卻是從漢武帝時候種下來的,到漢宣帝以後,長大成熟,到王莽之時開始反噬整個帝國。

你可以講故事,但故事是為了實踐存在的。等你真把自己也當成了故事裡的人,那就是故事的僭越。而結果只能杯具一盞。所以,漢元帝及其之後的皇帝,也就不多說了。有昏君,但只有昏君的種種荒唐事;有明君,但只有明君的種種搞僵化。

東漢跟西漢都應該算兩個朝代了。但有傳承,西漢後期的問題全都留給了東漢,主要是豪族問題。西漢後期沒能解決豪族,整個東漢也沒有解決豪族。漢桓帝和漢靈帝是昏君,但昏君也是結果論。豪族成了百姓與國家之間的厚障壁。這兩個皇帝即便再昏聵,但昏聵的威力也透不過厚障壁。大勢如此,爭論明君與昏君已經毫無意義。

最後總結一下:

漢朝的明君很多,直接想見的是西漢初期到宣帝朝的幾個,但這些所謂的明君,很多都是大勢的結果。

從劉邦搭好班子、定好戰略、確定隊伍之後,西漢的前70多年,基本沒變。這個盤子不變,西漢就不會出啥問題,有昏君也鬧不出大亂子。所以,大家就都算明君了。

漢武帝算是一個有爭議的明君,但也是一個乘勢而為的大有為之主。但沒有漢初70年的經濟積累和政治形勢,武帝朝不會有那麼大的成就。

漢宣帝算是繼承了漢武帝的衣缽,不僅彌補了武帝朝的狠辣彪悍,而且也做了積極的貢獻。所以,漢宣帝和漢武帝都算明君。

但宣帝以後就出現了儒道設教的問題。儒道設教不是不好,但過猶不及。西漢後期在思想上被儒家綁架、在行動上被豪族官僚綁架。所以,也就回到了漢初時代,明君和昏君都不會有什麼作為。

東漢應該跟西漢分著說,因為已經是兩個朝代。東漢繼承了西漢後期的所有問題,主要是豪族問題。所以,東漢的皇帝就甭想有什麼作為,明君和昏君也只是殊途同歸。

而在中原的各種大勢之外,還有一個草原的大勢。這個草原的大勢就是草原帝國匈奴在持續不斷的衰落。被漢武帝打得衰落是一個方面,但主要是草原陷入了混戰泥淖而不能自拔。

兩漢的匈奴、羌人以及鮮卑,完全無法跟唐以後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相提並論。所以,中央帝國或中原王朝甚至可以在很多時候直接忽略來自草原的壓力。但後世王朝卻沒有這麼幸運。

草原的這個大勢,也是兩漢明君更多一點兒的原因。壓力不緊迫、局勢不複雜,皇帝也就能夠更自由一些。

相關焦點

  • 漢朝初期為什麼有兩個皇帝,一個漢朝皇帝,一個南越國皇帝
    那麼西漢初期為什麼會有兩個皇帝呢,一個漢朝皇帝,一個南越國皇帝。那麼趙佗為什麼敢於在西漢面前稱帝,西漢為什麼卻默認了趙佗的稱孤道寡?西漢與其藩屬國南越國一.南越國歸順漢朝後,趙佗卻為什麼敢於稱帝:1.或許是因為身經百戰、英明神武的漢高祖劉邦終於去世了,南越國趙佗終於覺得漢朝再也不可怕了,不用再日夜擔心會遭到漢朝的攻伐了。2.
  • 這位明君是合法當皇帝,為何會被各種陰謀論纏身呢?
    中國歷史上大部分皇帝都是父死子繼,很少有兄終弟及的,兄終弟及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哥哥死了主動傳位,而另一種是有大臣推選。明,清,莫不如此,懂了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可以知道,此時的國家剛剛建立,推選皇帝的人選,首先考慮的是穩定天下,而不是過多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所以皇帝的合法性非常重要。
  • 西漢七代都是明君,一個時代的雄才,這7位皇帝,你認識哪些
    其是非與功過,任人評說,但其在統治時期的作為確實是可以稱得上一代明君的。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事。劉姓能出這麼多明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更有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這些皇帝自己的努力與作為。劉邦的雄才大略我們是知道的,其能夠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劉邦與項羽同時合力攻擊秦國,大秦滅亡後,劉邦率先進入漢中,從此就開啟了他的帝王霸業。此時在張良和蕭何等賢臣的輔助下,劉邦入關後屯軍壩上,籍吏民,封府庫。這使得劉邦深得人心,得到天下後劉邦從一個草根皇帝也逐漸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君是誰?四大昏君又是誰?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一共誕生了494位皇帝,其中有73人並未真正在位或是死後被追封為皇帝。這樣算起來的話,古代真正當過皇帝的人大概也只有400多位。在這400多位皇帝中,有哪些是明君又有哪些是昏君呢?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君和四大昏君,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 皇帝當得越久越好?漢朝最偉大的皇帝晚年因為一個噩夢自滅三族
    中國歷史上最短壽的職業莫過於皇帝,平均年齡不過39歲。當然了也有特別長壽的皇帝,比如乾隆活到了88歲、漢武帝活到了70歲。 今天就給大家說說漢朝最偉大的皇帝——漢武帝劉徹,說起這位皇帝,那就必須體現一個武字。秦漢以來,中原王朝對匈奴一直是敢怒不敢言,漢朝早期還要給匈奴人納貢。
  • 為什麼漢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帝,而唐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宗
    愛好歷史的朋友們在觀看歷史影視劇或者歷史書籍的時候會看到對皇帝的稱呼中有點的是「什麼祖」,有的是「什麼宗」,而有的時候稱「什麼帝」。那麼這三個稱呼哪個最大,為什麼不同時期對皇帝的稱呼不同呢?(除去個別被叫為帝的,天祚帝,元順帝等,大多數是稱祖和宗,還有秦朝沒有稱呼皇帝的字,因為秦始皇禁止後世議論)其實帝是一個皇帝的諡號,而祖和宗則是一個皇帝的廟號。這兩個號在古代是很重要的。諡號就是人死後,後世根據他生前的事跡所做出的評價,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諡號平常老百姓是沒有的,只能是皇帝,妃子,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
  • 大明王朝的完美皇帝:名副其實的千古明君,難得一見的好男人
    明朝自1368年建國,到1644年國破,享國276年,共傳12世,歷經16帝,在這16個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建文帝朱允炆、木匠皇帝朱由校、嘉靖帝、萬曆帝、崇禎帝等等,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皇帝,不過今天要說的,是明朝唯一一個完美皇帝,名副其實的千古明君,天下第一好男人,那這個皇帝是誰呢?
  • 明朝皇帝朱厚照,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在中國古代的數千年歷史中,歷經了幾百個王朝,自然也就誕生了許多皇帝,賢明者有之,昏庸者更有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各個朝代的帝王也大有不同。而縱觀整個古代歷史,稱得上獨特的卻唯獨是明朝的帝王。
  • 懷胎14個月生下的皇帝 父親是千古一帝 自己是開創盛世的明君
    今天我們說的這位皇帝,他是千古一帝漢武帝的兒子,他的一生同樣充滿了傳奇色彩。此人就是漢昭帝劉弗陵,一個開創盛世的明君。生孩子一般都是懷胎十月,哪吒這樣懷胎3年肯定是不存在的。而劉弗陵是懷胎十四個月,上古的堯帝也是懷胎十四個月而生,所以說這個孩子從小就有帝王之相。
  • 披著昏君外衣的明君——朱厚熜
    因此後人對於朱厚熜的評價並不高,很多人認為他是個荒唐、離譜的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對於這個觀點小編不是很認同,小編認為朱厚熜是個披著昏君外衣的明君,這個外衣可能是他自己披上的,也可能是他人披上的。不可否認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不過小編認為更多重要的是他從未放棄朝政。朱厚熜是個孤獨的人朱厚熜大概是明朝「帝王權術」運用的最好的皇帝,縱觀明朝276年的國運,除去明太祖、明成祖、嘉靖帝三人,其餘的皇帝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官員的牽制,明太祖、明成祖用的是暴力,而朱厚熜用的是手段。
  • 人老難免犯糊塗,古代明君的年老後犯的那些錯誤
    不過在筆者看來,在古代最大的一個危害不是別的,就是皇帝,而且最厲害的一個危害,不是皇帝,而是活得長的皇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可以想一下,不管是漢武帝還是往後的唐朝太宗皇帝,還是後來的嘉靖帝,或者說是康熙和乾隆,這些皇帝的特點就是活的比較長,在位時間執政時間更是比一般的皇帝要長得多。
  • 漢武帝劉徹的一生,漢朝皇帝劉徹簡介
    漢朝皇帝劉徹是漢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的時間有54年。漢朝皇帝劉徹的雄才偉略以及治國安邦的本領,讓當時的漢朝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漢朝皇帝劉徹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皇帝,那麼漢武帝劉徹的一生你了解多少呢?
  •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而本文專門以漢朝列帝的諡號來寫,實則是有一番考究的。因為漢朝諸位皇帝諡號幾乎囊括了整個封建歷史上諡號的類型,無論是諡號當中的「美諡」、「惡諡」、「平諡」、「憫諡」,皆有涉獵。(李世民)更有甚者,到了明清兩代,諡號往往皆取美詞褒獎,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很明顯這個諡號當中唯有「高」字可取,其餘幾字明顯過於繁瑣,又多為溢美之詞,並且叫起來也十分不方便。
  • 漢朝最後一任皇帝是窩囊嗎?大智隱於形,生不逢時,卻得善終
    很多人對劉協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三國時代,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窩囊皇帝;大多數對他的評價都是這屆皇帝智商不夠、又喜歡折騰;然而,真實的歷史中,漢獻帝其實是一個很有大智慧的皇帝,只不過他的智慧隱藏於內心所在,為什麼這麼說?且聽我娓娓道來。
  • 漢朝貨真價實的極盛時期,在漢武帝之後,時任皇帝還坐過牢
    但是中國兩千多年來,422位皇帝,僅此一位締造了從階下囚成為皇帝的神話,而這個人也是西漢劉家的帝王——中興之主漢宣帝劉病已。堂堂皇族為什麼會有牢獄之災由於受到巫蠱之禍的波及,宣帝一出生就成為了階下囚。一個仍在襁褓中的嬰兒,要不是遇到了貴人邴吉,估計早就已經餓死在監獄中。身為監獄長,邴吉可憐太子的遺孤,自己出錢給孩子買衣服買吃的,還掉了兩位剛生產的女囚餵養他。
  • 劉邦之後漢朝出現了二十多個皇帝,出現的順序是怎樣的?
    在這20餘位皇帝中,並不都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有些是宗室入繼,有的是隔代繼位。在漢惠帝劉盈及漢少帝時代,實際當政的是劉邦的皇后、劉盈的母親呂后。劉盈死後(前188年),惠帝與宮人之子、前少帝劉恭繼位,因為當時劉恭年幼只有4歲,所以呂后正式臨朝稱制。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西漢前少帝死,劉盈之子、常山王劉義繼位,改名為劉弘,仍有呂后臨朝稱制。
  • 明清時期,為什麼多以「年號」來稱呼皇帝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的稱呼存在多種方式。在漢朝這一歷史階段,往往用諡號來稱呼一位皇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是因為他的諡號是「孝武皇帝」。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是因為他的諡號是「文帝」。到唐朝時期,一般使用廟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中的「高祖」、「太宗」,就是他們的廟號。不過,對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人們往往使用「年號」來稱呼,比如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用年號來稱呼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 任性的皇帝朱翊鈞:28年不上朝,是明君也是亡國之君
    而在明朝有這樣一位皇帝,28年不上早朝,不見大臣,不理國事。大臣甚至都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他在位時間還特別長,總共有48年。他是朱載坖的第三個兒子,在1568年被立為東宮太子,1572年明穆宗崩逝,他繼位年號萬曆,當時的他只有10歲。可以說那時候的他還是個小孩子,那這麼小怎麼管理一個國家呢?
  • 漢朝皇帝的特殊愛情史,原來皇帝也有這樣的一面
    漢昭帝劉弗陵,西漢第八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少子,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輔政下,沿襲武帝後期政策,與民休息,加強北方戎防。因為擔心劉弗陵繼偉之後皇權落到他的母親手中,武帝就提前賜死了她,前87年,病重的漢武帝正式把劉弗陵立為皇太子。之後,劉弗陵也就在漢武帝駕崩第二天,順理成章的登基,當時他年僅八歲。因為年幼,劉弗陵繼位之後一直由漢武帝託孤的老臣霍光等人的輔政,所以在位初期他仍然延續著父親的政策。但是沒有幾年,在劉弗陵只有十四歲時,大臣上官桀勾結劉旦等人意圖謀反。
  • 一篇文章,點評西漢15位皇帝
    劉邦·沛縣亭長到漢朝高祖 劉邦是個人才,從沛縣有姓無名的「劉三」,稀裡糊塗成為反抗暴秦的沛公,中間還被項羽封過一段時間的漢王,最後一不小心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的一生可謂大器晚成,快到四十歲才開始幹大事。此人沒有太大的毛病,除了對異姓王下手狠一點,就是比較喜歡美色,作為皇帝有點「寡人之疾」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