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的觀點一經提出,引起了很多討論,眾說紛紜。其中,昊童更是直言不諱,這是荒謬和悲慘的。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
一、關於「昏君」和「明君」的定義
每個人的眼睛都不一樣,視角也不一樣,這意味著他們一定會經歷不同的風景。例如,「昏君」和「明君」和範疇沒有確切的定義。
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壞。每個人判斷好壞的標準大致是比較自己的世界觀和值,然後做出判斷,給事物一個好的或壞的定義。
從通識的角度來看,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什麼樣的皇帝可以稱為「明君」,「昏君」的標準是什麼?
歷史上,被稱為「渾君」的皇帝中,最受批評的是秦始皇嬴政,隋朝末代皇帝楊廣,秦二世胡亥等。
乾隆
他們之所以被稱為「渾軍」,無非是殘暴、濫殺無辜等等。如果以此為標準,唐玄宗是不是沉溺於享樂而忽視政務,導致「安史之亂」不是昏君嗎?
相反,明君的標準是勤政,國泰民安,並取得了成績。如果這是標準,那麼日本紀念館的秦始皇嬴政不應該勤政?隋煬帝楊廣挖掘大運河不成功嗎?
這樣,根據不同的評價標準,有不同的「昏君」和「明君」。
更何況,史書上記載的一定是正確的?一直有「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說法,這是真的。
縱觀朝代更迭,所有新政權都會對被推翻的政權進行批判,以證明建立新朝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吸引人們的支持。
就像生活中,當我們無意中看到某個事件的某個場景時,我們認為我們已經看到了整個畫面,所以我們產生了誤解,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雍正
或者出於習慣性思維,我們認為一個常年犯錯的人是錯誤的,這是一種不合理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畢竟貧瘠的土地也可能出產玫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錯。
因此要正確看待歷史,首先要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到任何事情都不能先入為主,只有經過反覆的思考和思考,我們才能得出更現實的結論。
至於史料,我們不能置之不理,我們在獲取信息的同時要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盡信書,不如無書。」應該對獲得的內容持懷疑態度。
在我看來,如果你想評價一個皇帝是「昏君」還是「明君」,只有通過綜合考慮和仔細考慮,才能做出各種決定,畢竟不同的歷史環境意味著有些皇帝只要順水推舟就能有所成就。
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是皇帝登基的背景、統治結束的背景、統治期間國力的變化、更重要的政治措施和行動、人民的生活狀況、統治時期對國家造成的破壞等,,被評估,利弊平衡後,再作判斷。
再者,皇帝最重要的焦點是國家的君主,所以在判斷的過程中,要以國家和人民生活的變化為主要依據。
秦始皇
二、明朝吳明君
既然說明朝沒有明君,那麼看看明朝16位皇帝中是否有「明君」。
如果16個皇帝中有一個最接近明君的圖像,那麼他必須是明仁宗朱高熾。
他的父親叫朱棣。
在朱棣統治期間,為了模仿朱元璋「文治武功」中的武功,五次北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實現「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皇帝。當他第五次遠徵歸來時,他自己也死了。
因此在朱棣考察期間,朱高熾被監國取代,因此他熟悉政治事務,積累了大量的人脈,當靖難戰役發生時,他堅持北平。再想一想,永樂盛世可能是因為這個人。
在朱棣死後,他以朱高熾繼承王位,他生性很重,喜歡文學,不喜歡武術,因為胃口好,他很胖,他反覆守衛施監國的哨所。
朱棣
他登基後,利用「三楊」等賢良官員,減稅、收錢、赦免罪臣和反不公案件,並開設了「仁宣之治」。
對當時社會而言,朱棣統治時期的稅收極為高昂,明代稅收總額達到了高峰。這些稅用於鄭和下西洋,五倍於大軍北上和其他重大損失。
戰爭始於無數的白銀,所以連財政部也負擔不起朱棣接二連三戰爭,這給他統治後期留下了很多麻煩,其中最重要的是高昂的徵稅。
朱高熾
為了彌補這一困難,解決當前百姓的困境,他推出了一系列減稅改造政策,使頻繁出逃的群眾重新定居下來。這將打開「仁宣之治」。
雖然他執政時間不長,但他死後朱高熾到段時間的接班,顯然給了危難中的人民一個喘息的機會,國家變得穩定了。
沒有人是完美的,朱高熾也有一些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想吃東西,這也是肥胖的原因。
從綜合的角度來看,朱高熾顯然可以稱為「明君」。
切斷國家與外界的聯繫
三、清朝沒有昏君
作為一個有爭議的皇帝,乾隆在他的一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在西藏和新疆中,這為後代奠定了基礎。。然而也正是他向清政府敞開了大門。
他最受批評的是他模仿了江南六次,並且模仿了江南花園廣修花園,大量農民勞動力被徵用,國庫迅速枯竭,同時,政治也趨向於腐敗,當時土地兼併頻繁,又沒有良好的治理措施,導致內亂發生。
他死後,金庫似乎是空的,但在他接班時,卻是雍正帝的累積金庫。
根據「昏君」和「明君」的通常定義來確定乾隆的壽命並不容易,然而從人們的生活來看,與雍正時期相比,乾隆時期的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在這一時期的末期,似乎是悲慘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乾隆自然就是坐實,毫無疑問。
朱元璋
實質上,皇帝一生的功過難以總結,不是所有的度量都可以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通常是「於後世有功,與當時有罪。」或「當世功,後世罪。」
事實上當我們看任何事物時,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表面上的風景,就像皇帝一樣,也不能簡單地透過他一生的偉大成就。
同樣,所謂的「昏君」和「明君」也沒有意義,對於那些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的人,無論皇帝有多聰明,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
因此我們不應該堅持唯物主義原則,同時,我們應該能夠堅持唯物主義原則。
對所有人來說,我們應該有一個客觀的公正的心態,不應該有毫無根據的歧視,我們應該只談事情,不談個人感情,將「慧眼」添加到這個「忠奸莫辨」社會是沒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