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給了崇禎帝十七年時間,工作勤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2020-12-11 楊角風發作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懇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

史上大多亡國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陳後主陳叔寶、宋徽宗趙佶等等。而崇禎帝卻是個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復興大明,不分晝夜地處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對節儉。

勤政和節儉是明君的標配,但崇禎意外成了亡國之君,他無臉面對列祖列宗只得自縊身亡。

在位十七年間,崇禎做了很多事,無論對錯,他都盡了最大努力。作為皇帝,在危亡面前沒有人能幫他,在壓力面前只有他一人承擔,付出了這麼多,為何崇禎仍無法挽救大明的命運?

一、自然災害

明末,發生了罕有的超大規模自然災害,是四千年來全球氣變冷時期之一,也就是所謂的小冰河期,劇烈的氣候變化,使得饑荒連年發生。

史料記載:

「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於是有鬥米千錢者,有採菜根木葉充飢者,有夫棄其妻、父棄其子,有骨肉相殘食者。」

這大致就是崇禎三年到崇禎五年,河南的旱災情況,十室九空,物價飛漲,人餓到了一定份上,什麼事都可能做出來,骨肉相食這種慘劇都時有發生。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不僅僅是旱災,鼠疫也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由於旱災到處都沒有糧食,老鼠也需要遷徙尋找食物和水源,於是病菌就跟著老鼠到處蔓延。沒有飯吃的饑民吃過老鼠或是老鼠隱藏的食物,鼠疫開始在人們之間傳播。

另外,由於大規模流民的出現,也讓疾病傳播的範圍更廣,廣平、天津、河南等大量地區被病魔所籠罩。常年的天災讓無數人流離失所、死於非命,對於這片大地的統治者同樣是個巨大的災難。

自然災害是崇禎年間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沒有飯吃的人可能變成強盜、匪徒或者反叛者,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會隨即發生。這些流民中的一部分會加入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成為壓垮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內外雙重危機

崇禎不僅要面對連年的自然災害,更要面對朝廷的黨爭、兩股強大部隊的進攻,一支從遼東發難,一支從陝西起兵。最要命的是,後金軍和起義軍同時在蠶食著大明的力量,兩線作戰,這讓崇禎帝焦頭爛額,拆東牆補西牆,再拆西牆補東牆,最後落得無牆可拆,四處漏風。

事實證明,兩線作戰是個極其糟糕的決策,公元1214年,在蒙古騎兵強大的攻勢下,金宣宗被迫南遷,國土丟掉一半,國力衰敗,已經在亡國滅種的邊緣。而此時的金宣宗卻仍想在南宋頭上撒氣,派朮虎高琪徵伐南宋,於是乎兩線作戰成型,他們不僅打不過蒙古騎兵,也奈何不了南宋,僅存的國力被消耗一空。想當初滿萬不可敵的金軍是如何威猛,而現在只能淪為待宰的羔羊,被蒙古人殺得一乾二淨。

崇禎帝當然不想打仗,這也是迫不得已,帝王的尊嚴令他必須堅強起來,無論敵人多可怕,他也得撐下去。楊嗣昌曾建議崇禎以剿匪為重,對付後金最好用和談來解決,雖然說這個建議最後失敗了,但其中還有可取之處。

如果崇禎能堅定執行先安內再攘外的策略,大明江山還有一線生機。只不過崇禎帝總是鼠首兩端、無法決斷,在猶豫之間葬送了機會。崇禎十一年,楊嗣昌就暗地中和皇太極聯繫,希望和談解決爭端。

皇太極的回應是:「如有確議,則撤兵東歸」。對於後金軍,他們的處境也並非順風順水,後金地處遼東,天寒地凍,物資缺乏,加之戰爭頻發,他們也需要時間恢復實力。就算皇太極的回應是假的,那也可以為大明爭取時間。而崇禎帝礙於大臣們的反對,遲遲沒有決斷,皇太極不想再等,便再次出兵南下。

史料記載:

「辛巳,大清兵入牆子嶺,總督薊遼兵部侍郎吳阿衡死之。癸未,京師戒嚴。冬十月癸巳,盧象升入援,召對於武英殿。」

崇禎十一年,剿匪工作已經取得奇效,李自成差點丟掉性命,逃入大山。此時朝廷卻得到皇太極出兵的消息,於是勤王詔令下達,洪承疇、盧象升等將領只得拆掉西牆去補東牆,兩線作戰的惡果就此成埋下。

三、沒有錢糧軍餉

面對接連不斷的戰事,明朝的軍費開支也異常龐大,而崇禎根本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軍費,崇禎九年,盧象升曾上疏:

「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由於盧象升部隊經常斷餉,於是盧象升向朝廷請發軍餉,朝廷也是斷斷續續地給。不給工資,那麼當兵的還有什麼理由玩命打仗?保家衛國這種口號太過空泛,吃飽肚子才是關鍵。長此以往,很多軍兵叛逃或投奔了土匪,變成了明軍的敵人。

由此可見,崇禎年間的缺餉問題十分嚴重。兩宋為何能屹立三百多年不倒,主要就是因為宋廷有錢,對外每年幾十萬歲幣的賠款,仍能保持國家正常運轉。

勤政節儉的崇禎也無法解決錢的問題,沒錢就發不起軍餉,軍隊就會譁變,甚至通敵,在很大程度上,戰爭就是在比拼財富的多寡,一旦沒了錢,戰爭必敗。

在李自成攻下京城前夕,崇禎還搞出了募捐的鬧劇,但是沒有幾人願意為國捐款,皇帝成了孤家寡人。那些官僚大臣家資巨富,而崇禎卻只募捐出二十萬兩,對於巨大的軍費開支,可謂杯水車薪。

四、拒絕議和、拒絕南遷

在優柔寡斷的同時,崇禎帝也十分顧及面子,面對如狼似虎的敵人,崇禎帝一次次陷入搖擺與不定之間。楊嗣昌勸他和後金議和,崇禎心動了,大臣們反對,崇禎又陷入沉思,猶豫不決的時候,大將盧象升死在後金軍刀下。

時間是寶貴的,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間,如果崇禎早做決斷,最起碼盧象升就不會成為犧牲品。

崇禎十七年正月,朝臣李明睿勸諫崇禎:「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

崇禎猶豫不定,等到了三月崇禎也沒下定主意,還對大臣們說:

「卿向勸朕南行,今尚可及乎?」

當時假若崇禎真確定要走,可能還來得及,如果正月就南遷,成功率更大。而等到李自成攻破了京城,一切都晚了,心如死灰的崇禎便在煤山以死報國。

崇禎帝為國家的付出應該被肯定,他想挽救他的國家,他不想成為亡國之君,也不想成為萬載唾棄的對象,只是他的運氣太差,遇上了曠世罕見的自然災害,遇到一大批不靠譜的文臣,

當然還有其自身的諸多問題,於是乎滅亡就成了必然結局。

相關焦點

  •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
    他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心繫天下、勵精圖治卻拯救不了大明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初建立,國號大明,初期定都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自1368年創立,到1644年滅亡,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神奇的朝代,主張: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歷任皇帝都很有血性!
  • 明朝中後期皇帝那麼喜歡胡搞,為什麼大明卻依舊能維持276年?
    編者按:明朝是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的一個奇葩朝代,說它奇葩就在於明明是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卻不斷衍生出來各種奇葩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永樂大帝朱棣堪稱絕世梟雄外,明朝自明宣宗朱瞻基以降,似乎每個皇帝都有著別樣稱號和荒誕人生,但偏偏就是大明皇帝們的這通胡搞,卻依舊能強力堅挺地讓大明帝國邁過276年的春秋。
  • 明朝洪武十七年的山東鄉試,登州府一個舉人也沒考上
    明朝立國之初,科舉制度尚未完備。洪武二年、三年曾一度舉辦過鄉試、會試,但因為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度暫停,十幾年後才正式恢復。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科舉史上的一個標誌性的年份。當年朝廷統一頒布制度,各省紛紛舉行鄉試,此後三年一考就成為定製,直至明末。
  • 寶貝,你是上天派來拯救媽媽的天使。謝謝你!
    我:「爸爸,你聽見了沒,寶寶剛才叫爸爸了,而且還是叫得挺準的音,你聽到沒?」為什麼說感謝女兒的到來呢?因為女兒的到來拯救了我的人生。2018年和老公一起創業,經營一間烘培店。兩個人都特別辛苦,什麼都是親力親為,勉強能夠維持運轉。2019年2月份的時候,我竟然意外懷孕了,看到測試紙上面顯示兩條槓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既開心,又擔心。開心的是,我們終於有了寶寶,擔心的是,我一直都在吃藥治療,孩子會不會有影響。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戚繼光、王陽明、孫承宗、張居正,誰能夠拯救明朝不滅亡
    明朝的滅亡在於內憂外患,最主要的是內憂,因為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強大的滿清還在長城關外望「關」興嘆。到明朝末期,封建社會幾千年以來對於長城的修築,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輔助以城池和大炮火器,努爾哈赤也只得飲恨而終。
  • 明朝滅亡時,號稱明朝最強的15萬錦衣衛做了什麼,怎麼沒有救國?
    事物興衰,在時間過後,對比之間,才可見其中的教訓。 變化中的錦衣衛: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自此這一機構一直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基本上貫徹於整個明皇朝的始終。 明之自創,不衷古制。講的便是它和廷杖加在一起構成明獨創的系統,畢竟人家也是有軍隊和監獄的。
  • 明朝末期,京城出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官員看後感慨:明朝要亡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幾千年來的朝代,每一次的消亡,都有各自的原因,然而,出於迷信,過去一直不乏著名學者,將之解釋為天意。通常人們都認為天子是「受天命而立」,但是如果出現德不配位的情況,上天就會對異兆或災難作出警告。
  • 明朝滅亡時,崇禎帝自縊殉國,滿朝文武有多少人自殺?
    1644年農曆3月19日早上,崇天帝來到奉天門,命令他敲響喪鐘,結果沒有人來。所有灰色崇禎皇帝都離開了紫禁城,在萬藝山壽黃亭附近自殺,明朝宣布滅亡。後人非常想念明朝,迫不及待地穿越過去。但是,現實情況如何,當時留在京城的文武百官,還有多少人會為明朝殉難?
  • 《明朝那些事兒》——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用接地氣的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這家個人獨資家族企業從成立到破產的二百七十六年間的歷史人物和故事。
  • 虐殺200個宮女,卻差點救了一個國家:明朝的衰亡,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明朝的衰落,是從一個14歲少年成為皇帝開始的。他叫朱厚熜,年號嘉靖,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在明朝的十六個皇帝裡面,他並不起眼,人們提起嘉靖的時候,關鍵詞往往是「昏庸」、「變態」。他當眾打死了十七個大臣,他虐殺了兩百多個宮女,他二十多年不上朝.事實上,他只是明朝歷代皇帝的一個縮影。
  • 明朝晚期,「魚米之鄉」的江南為什麼也會出現糧荒?
    然而,到了明朝晚期的時候,一直盛產糧食作物的江南卻出現了罕見的糧荒現象。一位叫葉紹袁的晚明文人在《啟禎記聞錄》中對當時蘇州城內的情況做了這樣的描述:每斤大米的價格上升到90多個銅錢,街道上有無數瘦弱的乞丐,大量的人死於飢餓,城中許多住宅都人去房空。作為當時天下數一數二的富庶之地,蘇州尚且如此,江南其他地方的情況就更是不堪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到了明朝晚期,身為「魚米之鄉」的江南也會出現糧荒呢?
  • 同樣是異族入侵,南明為何沒能像南宋一樣綿延百年?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一來帝位又重新回到萬曆皇帝那裡,是這樣一個邏輯:崇禎帝無子(至少在當時的南京無子),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應該是崇禎帝的親兄弟;崇禎帝無親兄弟,自然當是崇禎帝的堂兄弟,也就是萬曆皇帝的其他孫子。
  • 貪汙60兩就扒皮填草,殺了幾萬人還是有人貪汙,明朝究竟怎麼了
    朱元璋絕對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據可靠統計,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這短短的八天時間裡,朱元璋除了每天三次上朝外,期間還批示了各種奏章1600餘封。朱元璋不但對自己嚴格要求對於官員的要求也地點都不含糊,元朝末年貪腐成風,要說能在滿朝文武裡面找到一個不貪汙的清官簡直是比登天還難,明朝建立之初,官員體系基本還是元朝的老樣子,貪汙腐敗自然也是不少。朱元璋作為一個要飯起家的皇帝,既然他在民間生活過,他自然知道這貪汙腐敗的官員有多麼可惡,亂世須用重典,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
  • 原創 | 理科生眼裡的歷史:明朝為什麼會覆滅?
    那麼,明朝財政為什麼會崩潰?這個問題的根源要從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說起。後世對這三大戰役的分析多立足於軍事與謀略的層面,這些分析都流於表面,其實真正深層次的危機還是財政的問題。我們以薩爾滸之戰為樣本,看看明朝為什麼輸掉了這場決定遼東命運的關鍵戰役。
  • 被東林黨人害死的明朝
    明朝東林黨,帶來的一系列黨爭直接改變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不到六十年明朝就結束了,所以看上去是東林黨搞死了明朝,本質其實是東林黨背後代言的既得利益者群體目光短視害死了明朝政府。明朝最後的一次改革是張居正,張居正非常的強勢,逼迫既得利益者群體妥協,短暫維持,也獲得了一定的成績,讓明朝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
  • 明朝戰勝了葡萄牙,為什麼澳門卻還是失去了?
    名山藏1520年,一名叫託梅·皮萊資的人向北出發,希望能得到正德帝的接見。但是在1521年4月19日,明武宗駕崩後,中葡關係立刻惡化,皮萊資隨即被俘。因明朝水師求戰的堅定意志和哥丁霍在是否開戰上猶豫不決,人明軍一開始就佔了上風,經過反覆較量,葡萄牙接受失敗。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雖然在1557年開始葡萄牙人在明朝下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是依舊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籤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後才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1644年,當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時,滿城尋找大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最後卻發現其於煤山之上自縊,他親手了解了自己的妃子和子女,也許是不想遭受他人的侮辱
  • 馮學榮: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
    判斷錯的是,沒想到,起義軍有那麼多。根本救不過來。饑民,真的太多了。朝廷,真的救不過來。很多時候,放下武器的起義軍,拿了朝廷的救濟糧,最多只夠吃50多天。吃完之後,找不到工作,地裡也沒有產出,於是,再次走投無路,又回到山上,重新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