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哀鴻遍野,饑饉相望,農民起義呈星火燎原之勢。
是年,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李定國十歲。
李定國,字鴻遠(或作寧宇、霖宇、一純、大綬),1621年(天啟元年)六月十一日出生於陝西延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年僅十歲的李定國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張獻忠看到李定國相貌不凡,收做養子。張獻忠有四個養子,老大是孫可望,然後就是李定國,老三老四是劉文秀和艾能奇。從此,李定國追隨張獻忠。
那時候呀,十歲左右進軍營的窮孩子,一抓一大把。李定國小小年紀被張獻忠看中,自然有奇特之處。他眉宇清秀、骨骼清奇、目光堅毅、氣定神閒,錦袍鐵甲美少年!
此後,李定國隨著張獻忠南徵北戰,軍政水平不斷提高,成了大西軍一員智勇雙全的年輕將領。
李定國24歲時,被封為安西將軍,監管16座軍營,人稱"小尉遲"、"萬人敵",威名遠播。
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八月,張獻忠隨大軍北上抗清。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張獻忠中清兵流矢,死於戰場。
大西軍陡失主帥,頓時大亂,被清軍殺得連連敗北。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值此危急關頭,李定國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人一起,擔負起指揮大西軍的重任!
大西軍擺脫追敵,迅速南下,保存了有生力量。
南明總兵曾英趁火打劫,半路截殺大西軍,李定國、孫可望等將領抱著破釜沉舟之決心,率部搶渡長江,猛攻南明軍,陣斬曾英,極大地震懾了南明軍,使其土崩瓦解!
在重慶,四將軍處死了唆使張獻忠妄殺兵民,久為軍中積恨的左丞相汪兆麟,乘勝進抵綦江。四將軍傳諭各營:"各宜同心協力,共扶幼主,克成大事",提高了士氣,"傳諭之後,歡聲滿營……各營帖然" 。大西軍轉危為安!
此時民族矛盾已成為國內主要矛盾,李定國捐棄前嫌,提出和南明聯合,共同抗清。大西軍最高領導層經過激烈爭論,最終確立了"聯明抗清"的戰略。
此後,李定國率部平定黔滇,兩蹶名王(孫有德自焚,陣斬清親王尼堪),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滿清八旗軍,取得了桂林、衡州二次大捷,威震天下,清廷嚇得一度想放棄西南七省!
堡壘最易從內部攻部,就在南明軍士氣旺盛,準備北伐中原之際,孫可望私慾膨脹,嫉妒李定國軍政之功,竟然背叛聯盟,投向清廷懷抱,使大好戰局,出現逆轉!
討伐孫可望、血戰磨盤山等戰役後,聯盟軍元氣大傷,李定國夢寐以求的復國大業,化為泡影。
在各路清軍追殺下,李定國的兵馬越打越少,被迫入緬。誰知緬王獻永曆帝給吳三桂,永曆帝被心狠手辣的叛臣吳三桂殺死,李定國徹底絕望,對天痛慟,滿目血淚!
不久,李定國帶著無盡的遺憾,病逝於勐臘(一說景線)。蓋世英雄,就此落幕。反清復明,不再可能。
李定國死後,部下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裡,稱為"桂家"。勐臘各族人民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神色莊重,均膜拜。並於後山復建"漢王廟",每年春節進行隆重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