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隨著中原政權的衰落,中央王朝放鬆了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統治。北方遊牧民族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並在公元916年自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即遼太祖),建立契丹國家,定都臨潢府(今屬內蒙古赤峰)。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又改國號為「大遼」,所以後人一般稱其為遼朝。遼朝幅員遼闊,雄踞北方,一度成為宋朝的勁敵,直到1125年為金國所滅。
在遼朝歷史進程當中,有一位女性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她的領導下,遼軍曾擊退了宋太宗部署的三路進攻;她還親率部隊攻打北宋,和宋朝籤訂了「澶淵之盟」,奠定了宋遼之間百年和平的基礎。這位女性就是承天太后蕭綽(953—1009),字燕燕,後人一般稱她為蕭太后。
蕭綽的父親是遼朝北府宰相蕭思溫。遼景宗繼位後,由於政權並不十分牢固,就大力籠絡宰相蕭思溫。他迎娶蕭思溫的三女兒蕭綽為妻,不久後就封她為皇后,這時蕭綽17歲,遼景宗22歲。遼景宗自幼體弱多病,朝政許多大事都交行事果斷的蕭綽決斷。13年後,遼景宗病逝,皇子耶律隆緒繼位。小皇帝當時才12歲,不能處理朝政,蕭綽以皇太后身份攝政。正所謂「孤兒寡母,主少國疑」,蕭太后攝政後,首先面臨的考驗是能否坐穩江山,鞏固他們母子的統治地位。這時,遼朝的名將、漢臣韓德讓成為她的主要依靠。遼景宗離世之後,韓德讓就派兵協助蕭太后主政,在他的建議下,蕭太后更換了執政大臣,解除了那些手握重兵又不服從號令者的兵權。在很短的時間內,蕭太后就控制了動蕩的政局,同時她也和曾經相好的韓德讓生活在了一起。她派人毒死了韓德讓的妻子,和韓德讓成為事實上的夫妻,共理朝政。
蕭太后攝政之後,對內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頓吏治,起用有才華的漢人為官,開科舉取士,改革法律及賦稅制度,整頓軍隊……這些措施緩和了疆域內漢族和契丹族之間的矛盾,遼朝的政治經濟得到平穩的發展,國力逐漸走向強盛。
在蕭太后的主持下,遼軍擊退了宋太宗的雍熙北伐,粉碎了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企圖。此後,她審時度勢,御駕親徵,逼迫宋真宗籤訂「澶淵之盟」,宋遼之間由此結束了大規模的戰爭狀態,維繫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在和北宋對峙期間,蕭太后還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結盟,利用党項力量牽制宋朝軍隊。對東鄰高麗(位於今朝鮮半島),蕭太后恩威並施,逼迫其向遼俯首稱臣。當時遼國境內的女真、阻卜等族也被蕭太后收拾得服服帖帖。
統和二十七年(1009),蕭太后將政權交還給兒子遼聖宗,不久後就永遠離別了她苦心經營的故國,時年56歲。
在蕭太后的治理之下,遼國由衰而興,並由此步入鼎盛時期。可以說,蕭太后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之一。然而,多年來,在有關宋代的歷史演義,尤其在楊家將的故事中,蕭太后常被刻畫成一個兇神惡煞的毒辣女人,這大概是因為遼、宋之間長期結怨,楊家將的敵人正是以蕭太后為首的遼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