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燕雲臺》中,耶律賢的大兒子耶律隆緒,只是一個打醬油的小角色,他在親爹耶律賢去世以後,親口勸蕭太后改嫁給前男友韓德讓,算是為《燕雲臺》的「大圓滿」推動了些許的劇情,因為《燕雲臺》的主角是蕭太后和韓德讓,所以他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可能不深,但在歷史中,他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中國上下幾千的歷史中,能在廟號上掛上「聖」字的,一共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大清盛世的締造者康熙,他被後世稱為清聖祖,另一個就是勸娘改嫁的耶律隆緒,他死後的廟號是聖宗。那麼他究竟是虛有其名,還是真的名副其實呢?
公元972年的中原,宋朝已經一家獨大,當時宋朝的話事人是太祖趙匡胤,他在頭一年剛滅了南漢,今年正準備「接」南唐後主李煜進京,而他的侄子未來的宋真宗趙恆,此時還不會打醬油醋。同一年,在北方的草原上,未來的蕭太后和已經當皇帝的耶律賢,迎來了「愛情結晶」耶律隆緒,因為蕭太后和耶律賢是公元969年領的證,所以……合情合理。
耶律隆緒作為遼國第一個「嫡長子繼承制」的受益人,他的童年過得比前幾任皇帝要都安逸一些。所以他雖然是一個出生於草原的契丹人,但他幼年時喜歡的卻不是弓馬騎射,而是書法和賦詩。如果他爹耶律賢沒有「英年早逝」,可能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望見後主李煜。(耶律隆緒一生作詩五百餘首,在數量上他已經不輸李煜)
在古代,父親早亡,往往意味著家道中落,不過耶律隆緒比較幸運,他攤上了一個好媽。蕭太后在耶律賢生前,就已經開始幫著體弱多病的丈夫打理朝政,她也憑藉自己的能力贏得了耶律賢的信任,因此在耶律賢去世後,曾囑託她繼續「幹政」,來為年僅12歲的耶律隆緒保駕護航。
蕭太后在丈夫去世後,想盡辦法團結住了兩位輔政大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正是在他二人的支持下,遼國的皇位繼承才沒有像前幾次一樣見血。當時的耶律隆緒雖然年幼,但是在蕭太后的指引下,他還是用自己的方式,感謝了兩位輔政大臣,他和耶律斜軫互換弓箭,結成了好友,又把韓德讓當爹一樣看待。(至父事之)
因為蕭太后的光芒太盛,所以很多人都把耶律隆緒前期的功勞,都安在了他母親的頭上,因此駱駝把蕭太后在世時,耶律隆緒的事跡都跳過去,直接去看耶律隆緒親政以後所做的事情。蕭太后去世於公元1009年,韓德讓在她去世後,就一病不起,並於世公元1011年去世,而耶律斜軫去世的則更早。也就是說公元1009年之後,耶律隆緒就開始「乾綱獨斷」。
如果換成一般人,在把人生快進了那麼多以後,可能剩下的內容就不太多了,但是對於耶律隆緒來說,影響並不大,因為在《遼史》的30篇本紀中,他一個人就佔了近三分之一。那麼他一個人為什麼會佔用了那麼多的篇幅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是打的周邊都要喊爸爸。他親政以後,先拿甘州回鶻練了下刀,一戰之下就攻破了對方佔據的肅州,並把對方盡數俘虜;找到了手感的耶律隆緒,第二刀砍向了高麗,因為高麗實力比甘州回鶻要強,所以耶律隆緒在東徵之前,先安撫了一下大宋和西夏,然後才帶著契丹大軍,和前來幫場子的女真部,一起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把高麗打了個生活不能自理,然後開心回家。
這兩刀都發生在耶律隆緒親政的1010年,在耶律隆緒隨後的執政歲月裡,遼國幾乎是戰無不勝,逢攻必克。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當時的遼國在蕭太后等人的打理下,已經兵強馬壯,耶律隆緒只是撿了個現成的。關於這點,駱駝只想說,打仗這種事,臨機決斷往往比綜合實力更重要,尤其是古代。曹操當年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都可以作為參考,因此駱駝認為,耶律隆緒在軍事上還是有真本事的。
第二個是繼續推進契丹的「中原化」。看過駱駝前面文章的朋友應該都還記得,自從遼太祖阿保機伊始,遼國向中原學習的步伐幾乎就沒有停下過,不過因為是契丹人建立了遼國,所以也有很多人並不贊同契丹的「中原化」,所以耶律隆緒的幾位前任都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不過耶律隆緒還是頂著壓力,繼續推行「中原化」,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這為遼國後來的穩定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三個是完善制度。因為自耶律德光在述律太后的支持下「篡位」以後,耶律倍一系和耶律德光一系,都是換著「坐莊」,所以內部的爭鬥不斷,因此很多的制度都因為人為的原因,而沒有得到設立或完善。耶律隆緒登基以後,因為父母基礎打得好,所以他順利地完善了遼國的各種制度,讓遼國的發展真正的步入了正軌。
從《遼史》記載的內容來看,耶律隆緒在位時,要軍功有軍功,要民政有民政,而且他在位長達近50年,但幾乎沒有任何負面事跡傳出,就連晚年,他也沒有走下坡路,這在古代的帝王中,幾乎是找不出第二個的,因此駱駝認為,耶律隆緒能被稱為「聖宗」是名副其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