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率軍數萬打不下千人駐守的陳倉,這是有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

2020-12-11 陝西法制網

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鋒直指陳倉,但是擁兵數萬的諸葛亮為何拿不下一座僅有千人駐守的陳倉呢?個人認為,這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根據時局臨時決定的,是充滿著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

首先要說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的時間間隔不長,也及時半年時間左右,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後世認為最有機會的一次,曹魏隴右震動,但是街亭之敗,讓蜀漢此次北伐失利。

按照道理來說,剛剛經歷一次大規模北伐,蜀漢正是需要一點休養時間的,在諸葛亮決意北伐之時,蜀漢朝廷廷議此事的時候,「群臣多以為疑 」,也就是說蜀漢內部也是大多不支持這次北伐的,不過諸葛亮還是不顧朝臣反對,同年十一月再度集結軍隊北伐,攻取陳倉。

是什麼令諸葛亮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急於再度北伐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曹魏和東吳在東線爆發大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但是東吳在東線是打出優勢的,也就是打贏了石亭之戰,曹休所率曹魏主力部隊遭遇重創。

因此整體戰局上出現了短暫的有利於蜀漢一方的局面。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

石亭之戰後,曹魏主力部隊必然要向東線集結,以遏制東吳可能的北上態勢,同時也應該是抽調了駐守關中的兵力,而曹魏剛剛和蜀漢圍繞著隴右之地打了一仗,蜀漢一方將士疲憊,曹魏一方也是同樣的,此時要有去對付東線的東吳,關中駐守的魏軍的確實力有所減弱。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諸葛亮選擇的北伐方向不再是隴右了,而是直指關中,可以看到諸葛亮戰略中透露的心急,可能也是第一次北伐實力導致的結果吧。

顯然這一次諸葛亮是想趁著關中魏軍實力有所削弱之機,能夠在關中打下一片根基,為繼續北伐創造一個跳板,而不是蠶食隴右逐步奪取關中的戰略了,其原因諸葛亮在給劉禪的上表中也是說得很明白。

《三國志.諸葛亮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皆數十年之內,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簡單來說就是,劉備集團所建立的蜀漢內部利益集團太過複雜,丟了荊州後,劉備原本依賴的荊州派系想要繼續壓制益州本土派系就越發困難了,更為主要的是,亂世之中打天下靠的是能打仗的軍隊。

在遭遇了夷陵之敗後,蜀漢的精銳部隊本就遭遇中場,而隨著諸葛亮執掌蜀漢朝政前6年,還是以穩定內部為主,這麼做是對的,但同時也不可避免造成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劉備集團原本打天下的驕兵悍將逐漸凋零,蜀漢能打惡仗的將士越來越少了,而想要恢復劉備集團以往軍隊的戰力,僅僅一個益州是做不到的,時間並不站在蜀漢這一方。

因此蜀漢最缺少的就是機會,眼看著魏軍大軍向東線集結,諸葛亮知道蜀軍尚未做好第二次北伐的準備,但是也只能選擇北伐,因為你不選擇打,肯定沒有機會,而選擇打,最起碼還有入主關中的可能,這對諸葛亮來說,已經不是可以令他猶豫的選擇題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不過此次準備不足的北伐還是失敗了,畢竟本來蜀軍尚未完全恢復,短期內就調集軍隊北上攻打陳倉,只要魏軍堅守,蜀軍糧草不濟的問題就暴露。

同時當時鎮守陳倉的是郝昭,他成為了諸葛亮此次北伐無法擊敗的人,也是這一次攻城戰,讓後人很質疑諸葛亮的軍事指揮能力,畢竟數萬大軍圍攻千餘人駐守的陳倉,打了20天都打不下來。

已知的是郝昭是曹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調取駐守陳倉的,曹真預判諸葛亮下一次北伐的軍事目標可能就是陳倉。

曹魏一方也是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略》太和中,將軍郝昭築陳倉。城適訖,會諸葛亮來攻。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聞知昭在其中,大驚愕。

也就是說,諸葛亮在攻打陳倉以前,聽說陳倉城防殘破,可是率大軍抵達陳倉城下時,看見一座城防完備的陳倉,得知城中守將是郝昭,諸葛亮大驚,乍一看,這諸葛亮率大軍前來,這氣勢上就已經完全輸了啊。

不過個人是不認可這段記載的,畢竟郝昭不是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不久被調到陳倉的,而且郝昭駐守陳倉又不是什麼機密信息,諸葛亮會得不到消息,就算之前蜀漢一方什麼都不知道,可是當諸葛亮率軍從漢中北上的時候呢?

打仗時對於對手信息的探查也是很重要的,我不信諸葛亮打仗就要聽聞,聽說陳倉城防破就去打陳倉了?不派人去探查一下消息嗎?戰前必然是對陳倉有很詳細的了解,不然的話,帶著數萬大軍,什麼消息都不探查,過去旅遊啊?

陳倉之戰,蜀漢一方記載是很簡略的,就是所蜀軍圍城後,相持多日,因糧草不濟而撤軍了,曹魏一方則記載了郝帥堅守擊退諸葛亮的事跡。

諸葛亮率軍抵達陳倉之後,是派人誘降郝昭的,但是被郝昭果斷拒絕,此後20多天,記載裡雙方爆發了慘烈的攻城戰。

《三國志.明帝紀》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裡,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

這裡先多說一點,諸葛亮倉促北伐,攻城器械不會太充足,同時在那個年代,遇到誓死堅守的城池,攻城一方哪怕擁有數十倍的兵力優勢,也不代表可以快速攻下城池,就像後來羅憲率數千人擋住東吳大軍的西進一樣。

而且我認為此戰可能也沒有記載中那麼慘烈,畢竟記載裡寫了這麼多攻城戰的細節,蜀軍正面強攻,用土填平城牆,挖地道,這麼多招數都用了,郝昭也都一一破解了,看樣蜀軍應該損失慘重了,只是沒有記載郝昭此戰斬獲多少,就無法判斷蜀軍的損失了。

再者,這次北伐,諸葛亮是奔著入主關中而來的,如果打一個陳倉都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話,那麼就毫無意義。

話說回來,談談為何這一次充滿著希望的無望北伐,因為諸葛亮選擇北伐的確是有機會,但是就算諸葛亮打下陳倉有如何呢?就算他進一步在關中攻城掠地,趁曹魏尚未反應過來之機,儘可能擴大蜀漢在關中的實力範圍,可是之後呢?

《三國志.張郃傳》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

歷史上,正當諸葛亮圍攻陳倉的時候,魏明帝急忙令張郃率數萬人西進救援的,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理想很豐滿,但是曹魏給予的現實很骨幹,曹魏不會坐視蜀漢有任何在關中做大的機會,曹魏作為三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方,是有能力打兩線作戰的。

面對這樣的局面,諸葛亮如果想要實現北伐的徹底成功,拿下陳倉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在關中站穩腳跟才是重中之重,以當時蜀漢的國力,要維持和魏軍長時間在關中地區的鏖戰,困難程度可能還要大於漢中之戰的時候,因此這次北伐也是充滿著無望。

不過還是那句話,你選擇打最前還有機會,選擇不打的話是絕對沒有機會,國力不足的蜀漢,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志.明帝紀》《三國志.張郃傳》《三國志.曹真傳》《三國志.曹真傳》《魏略》

作者/來源:歷史塵封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郝昭善守,堪比墨子,憑一己之力擋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蜀漢興建六年,即曹魏太和二年初,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結果因為馬謖失街亭無功而返。諸葛亮撤軍後,曹真認為,諸葛亮不久必定會進攻陳倉,於是派郝昭和王雙駐守陳倉,修築陳倉城。在此情況下,諸葛亮認為,趁曹魏與東吳交兵之際,蜀漢有機可圖。於是於該年十二月興兵再度北伐,從散關出兵包圍陳倉。此即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當時,諸葛亮有幾萬兵力,而陳倉守軍只有一千多人,但在郝昭的率領下,陳倉守軍防守嚴密,令足智多謀且兵力佔優的諸葛亮在一時之間也無可奈何。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然而諸葛亮還是不死心,再次派靳詳勸降。意思是說你這孤城肯定是擋不住蜀漢大軍的,沒必要白白送死。這回郝昭也沒那麼客氣了,直接回復道:我前面的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認識你,我手上的箭可不認識你。說起來諸葛亮倒也不是嚇唬郝昭。蜀漢這次北伐的兵力達到數萬,郝昭這邊駐守陳倉的兵力卻只有一千多人。
  • 郝昭:一個擅於防守的曹魏大將,成功抵禦諸葛亮對陳倉的進攻
    郝昭鎮守河西十餘年,百姓安居樂業,夷族不敢犯境。鎮守陳倉時,諸葛亮率軍攻打陳倉二十餘日不能破城而選擇退兵。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上將張郃在街亭之戰中打敗馬謖,大將曹真與郭淮率軍在箕谷之戰中打敗趙雲、鄧芝。
  • 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諸葛亮漢中兵團此時擁有兵力近八萬,卻僅率數萬人出徵(主流史學界認定,約三萬人),攜帶糧草也不多,事後證明,僅供戰鬥一月。——《與兄瑾言治綏陽小谷書》也就是說,這也是一場履行同盟義務,鞏固吳蜀同盟基本國策的政治仗。這便可以解釋,明明有兵,卻不盡用;出徵的軍隊,攜帶的糧食也不多。以有限兵力,有限糧草,實現戰略目的,才是一流戰略家。完全不顧大局,一味用兵,才是窮兵黷武,這也是政治家諸葛亮和職業軍人姜維用兵最大的區別。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調整主攻方向,目的當然是希望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很可惜諸葛亮的計謀被對方準確預料到了。原來,曹魏關隴戰區的新任司令長官曹真認為,諸葛亮在祁山受挫後,下一次出兵必定要進攻陳倉,於是選派了一位厲害的角色來擔任陳倉要塞的守將,提前全力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諸葛亮果然出動大軍圍攻陳倉,結果將會如何呢?
  • 北伐,為何韓信一次成功並一統山河,但諸葛亮卻五次皆敗鬱鬱而終
    古代在今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漢軍燒毀,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而趁著三秦王還沒反應過來之際,韓信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的屬地),之後,待得雍王章邯反應過來已是為時已晚,劉邦軍隊迅速的佔領關中大部分地區,平定三秦之地,這也是楚漢相爭漢軍對楚所取得的初步勝利,至此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如果派趙雲守街亭,結果會怎麼樣?
    北伐怎麼打,當時在蜀漢軍中是有爭議的,兩種戰略方針。魏延這一路不容有任何閃失,要在敵人眼皮子下穿行十日,路上不能被發現,不能被阻截,還要指望長安守將不戰而逃,還要指望諸葛亮的主力部隊能如期到達。如果任何一個條件有問題,就會很慘。另外,還需要一個強大的消化能力,能不能把囫圇咽下去的大果子迅速消化掉。這就叫「高風險、高收益」。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啥北伐始終不成功?東吳的責任有多大?
    之後,他又出兵北伐,多次打的魏軍敗退,然而如此強悍的諸葛亮,為啥最終還是沒能北伐成功呢?很多人都會說,魏蜀吳三國中,蜀漢國力最弱,所以打不贏。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說起來比較模糊,今天我們就從另外的角度具體來看看,為啥諸葛亮就是北伐不成功!
  • 曹魏黑化了的名將,諸葛亮北伐時候的剋星,最後卻是姜維箭下亡魂
    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未竟之志,即一統中原,先後發動了五次北伐,當公元234年,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雙方尚處於膠著狀態,他便因病去世了。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司馬懿,回答說是司馬懿一直避戰,不與諸葛亮交鋒,寧受女裝之辱,也不出戰,生生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毫無建樹。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不是別人,正是曹魏名將郭淮。
  •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卻出不了川,其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因此,無論從整體上,還是局部,諸葛亮始終面臨以弱擊強的窘境。 主動權:「暗度陳倉」與苦苦求戰 提到韓信還定三秦,自然繞不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韓信明修棧道,吸引章邯注意力,暗自從下辯、故道襲擊陳倉。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也是為了攻佔雍州隴右高地、涼州河西走廊,切斷關中和這兩州的聯繫,為自己圖謀關中爭取更多的砝碼。曹魏在與蜀漢的交界地帶一直屯駐有大量的兵馬。南安、隴西、天水、祁山堡、陳倉均為曹魏的防守重心,這條一字長蛇陣針對的就是蜀漢北攻曹魏邊境。諸葛亮引兵抵達漢中時,準備聯合新城的孟達。
  • 劉關張因東吳而死,諸葛亮為何不興兵伐吳?40年後,答案浮出水面
    其根本原因呢,就是張飛不體恤下屬,讓他們迅速完成任務。卻說張飛回到閬中,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當時張飛讓範疆、張達二人負責督辦此事。由於事出突然,範疆、張達二人便向張飛請求,希望多寬限幾天,然而張飛卻大怒,而且還把範疆、張達二人狠狠狠打了一頓。是夜,悲劇就發生了。 昔日好哥們,關羽、張飛相繼離世,這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打擊。
  • 蜀漢丞相諸葛亮,五次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建安十九年(214年),入川支援的諸葛亮、張飛、趙雲,兵分三路掃蕩西川後,與劉備會師於成都。劉璋投降劉備,劉備領益州牧。之後劉備率軍徵戰,諸葛亮留守成都,主持政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逼退曹操,平定漢中,進位漢中王。之後,關羽北伐失敗,被呂蒙俘殺,荊州三郡被孫權佔據,孫劉聯盟破裂。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到底給了趙雲什麼任務?
    而今亮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需要找一個人去執行,思前想後,唯有找將軍你最合適,亮交給你的任務,你務必用心完成,這個任務如果順利完成,趙將軍便是北伐首功!」趙雲被諸葛亮這一番話說的感激涕零,道:「丞相說吧,需要末將做什麼,只要能夠有助於北伐大業,雲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 如果諸葛亮不著急與魏開戰,而是,養精蓄銳,結局會怎麼樣?
    三國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已經進入到了後三國時代。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當時的蜀國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局面,內部是南方孟獲等人的反叛,外部有強大的曹魏和剛剛在猇亭之戰中大敗蜀軍主力的東吳。第一個原因在於實力差距太大從面積上來說,當時蜀國的面積是三國中最小的,當時魏國面積大概有300萬平方公裡,吳國為150萬平方公裡,蜀國只有100萬平方公裡,不但面積魏國的三分之一,而且許多地方在當時來說還是蠻荒之地,沒有什麼經濟價值,相對於魏國來說,魏國的許多地盤地處中原地區,是當時最為富饒的區域。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魏延也是名將,難道不清楚「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不高嗎?如果魏延真以為可行,那還是勇武、謀略雙全的魏延嗎?01子午谷奇謀魏延自己帶領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奔長安城下,駐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潰逃;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取郿縣,與魏延在長安回合。作為北伐的謀略之一,未嘗不可,看起來也很高明。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人們時常說,諸葛亮北伐曹魏雖是忠於先主劉備所託,但是以弱擊強空耗國力實屬不智,那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假如諸葛亮並不急於北伐,而是在蜀中積蓄實力,那麼究竟其有沒有機會打敗曹魏而一統天下呢?一、短期來看蜀漢與曹魏實力對比差距較大,速勝可能性確實不大這裡我們來列舉一組數據:蜀漢總人口有98萬人,全國常備部隊約10萬人,而可供北伐的機動部隊約5萬人,哪怕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最強時期,其規模最高不超過10萬人。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為何司馬懿寧當「縮頭烏龜」也不戰?戰爭智慧
    說到三國時期的人物,論才能智謀,諸葛亮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的一生,一共發動了五次北伐行動,但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而且最後一次連性命都搭上了。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在第五次北伐中,與諸葛亮對戰的是司馬懿,但是他這次卻只守不攻,寧願被諸葛亮侮辱做烏龜縮頭也不出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為配合東吳,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陳倉二十多天未破,糧盡退軍。3.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武都、陰平。4.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由於李嚴運糧不繼,糧盡退軍。
  • 諸葛亮病逝後,斬殺魏延的馬岱,最終是什麼結局?
    在諸葛亮病逝後,馬岱受楊儀派遣斬殺了蜀將魏延,這成為馬岱為後人熟知的一件事情。就斬殺魏延來說,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馬岱是諸葛亮安排,也即孔明遺命才斬殺魏延的。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卻沒有這一說法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