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昭:一個擅於防守的曹魏大將,成功抵禦諸葛亮對陳倉的進攻

2021-01-07 騰訊網

在將星雲集的三國時期,曹魏將領郝昭可能不是那麼出類拔萃,但在防守戰領域,郝昭絕對能排的上名次。郝昭鎮守河西十餘年,百姓安居樂業,夷族不敢犯境。鎮守陳倉時,諸葛亮率軍攻打陳倉二十餘日不能破城而選擇退兵。

郝昭 防守陳倉 劇照

郝昭,曹魏將領,太原人,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聽過這個名字,熟悉他的可能不多,不像其他將領攻城略地,郝昭的長處是城池防守,正是因為守城有功,魏明帝曾專門下詔褒獎郝昭並賜爵關內侯。那麼郝昭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

郝昭年少時從軍,因屢立戰功,晉升為列將軍,也就是雜號將軍。何謂雜號將軍?漢朝的武職官銜中,除了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為重號將軍外,其他都可歸屬於雜號將軍。

諸葛亮北伐

220年,五月,河西各郡相繼發生叛亂對抗朝廷,此時郝昭正與魏平,蘇則等領兵駐紮在金城,收到的命令卻是不準西渡平叛,要等援軍到來。然而援軍到達需要時間,郝昭擔心叛亂的首領會逐漸籠絡人心,決定違抗命令先行平叛。很快,郝昭調集人馬平定了叛亂,得到朝廷嘉獎,從此郝昭鎮守河西十餘年,百姓安居樂業。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上將張郃在街亭之戰中打敗馬謖,大將曹真郭淮率軍在箕谷之戰中打敗趙雲鄧芝。曹真認為諸葛亮可能會攻打陳倉,提前指派郝昭王雙鎮守陳倉,並修築加固陳倉城。

郝昭守城

229年,諸葛亮果然率領大軍進攻陳倉,很快將陳倉團團包圍,幾次攻打未能成功。《魏略》記載:諸葛亮本來就聽說過陳倉堅固,等到了之後,看陳倉早已做好準備,又聽說郝昭就在城中,大為吃驚。這說明郝昭的守城威名早為世人知曉。諸葛亮知道陳倉難以攻下,就派郝昭的老鄉靳詳在城下勸他投降蜀漢,郝昭嚴詞拒絕說,你回去告訴諸葛亮儘管來攻打,投降是不可能的。諸葛亮認為自己數萬大軍圍攻陳倉,而郝昭只不過一千多守城軍隊,拿下陳倉指日可待,於是下令繼續攻城,然而郝昭親自站在城門上指揮,鎮定自若從不慌亂,攻打數天,蜀軍傷亡重大未能破城,此時曹真派遣費曜率領援軍抵達,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退兵。因此次北伐失敗,諸葛亮上疏劉禪自降三級。

郝昭堪稱曹魏防禦戰頂級將領,回到洛陽後,魏明帝親自接見他並賜爵位關內侯,準備委以重任,但不久郝昭病逝。一代將領就此落幕。

相關焦點

  • 挫敗諸葛亮數萬大軍的郝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比如說郝昭。按照史料的記載,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郝昭用一千多的守軍,阻擋了諸葛亮的數萬大軍,保住了陳倉。事實上郝昭也正是因為這次戰役而躋身三國時期名將之列的。很多人了解郝昭,也是通過這次戰役。那麼郝昭是一個什麼人?除了"陳倉之戰"之外,他還有什麼戰績呢?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這件事。
  • 正史上,郝昭以1000士兵擊退諸葛亮的數萬軍隊,郝昭的結局如何?
    引子從諸葛亮北伐的結果來看,陳壽的評價還是十分到位的。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陳壽評價諸葛亮)在《三國志》作者陳壽眼中,諸葛亮連續多年出動蜀軍主力北伐,並沒有獲得突破性戰果,看來在軍事應變策略上,並不是諸葛亮的長處吧!
  • 郝昭善守,堪比墨子,憑一己之力擋住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郝昭更大對曹魏的更大功勞是憑藉一己之力,生生擋住了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蜀漢興建六年,即曹魏太和二年初,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結果因為馬謖失街亭無功而返。諸葛亮撤軍後,曹真認為,諸葛亮不久必定會進攻陳倉,於是派郝昭和王雙駐守陳倉,修築陳倉城。
  • 史上最強防禦大將,一千窮兵退孔明
    今天我們來看看新進戰場武將的表現,走著先上圖兒:魏國大將郝昭,估計您的第一印象就是,三國中還有這樣一號人物?對!您沒看錯,只要一千甲兵,守城勝利抱回家!郝昭曾被封為曹魏雜號將軍,其受曹真推薦鎮守陳倉防禦蜀漢入侵。
  • 諸葛亮率軍數萬打不下千人駐守的陳倉,這是有希望卻又無望的北伐
    已知的是郝昭是曹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調取駐守陳倉的,曹真預判諸葛亮下一次北伐的軍事目標可能就是陳倉。曹魏一方也是有這樣一段記載。《魏略》太和中,將軍郝昭築陳倉。城適訖,會諸葛亮來攻。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聞知昭在其中,大驚愕。
  • 讓諸葛亮吃了敗仗的防守悍將——郝昭,三國中嚴重被低估的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只打過兩次真正意義上的敗仗,一次是因為姜維,但後來也把姜維拉過來當徒弟了;但第二次這個人不僅讓諸葛亮 吃了敗仗,還讓諸葛亮一直都對他沒有辦法。這個人就是鎮守陳倉的郝昭。郝昭遊戲中形象來看看《三國演義》中第九十七回中,郝昭是如何打敗諸葛亮的:第一回合,諸葛亮派郝昭的老鄉靳祥作為說客,去勸降郝昭;郝昭義正言辭,大義凜然,不為所動,「你不必多說,大不了一死而已,快讓諸葛亮來堂堂正正的決鬥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你不能指望僅憑一個險關和少量兵力,就能擋住敵方大軍的進攻,真正要依託的還是關口後面的城邑。於是曹真從涼州調來郝昭、王生兩將去駐守陳倉城,並且加固城防。調任陳倉主將的郝昭是太原人,之前駐守金城,是負責涼州安全的主要將領之一。涼州本地新興軍閥及羌胡,在曹丕繼位後多次反叛,每次平叛戰爭中都能看到郝昭領軍奮勇向前的身影,在涼州聲名很盛。
  • 鴻圖之下S2新武將郝昭 極限輔助流登場
    鴻圖之下新賽季武將郝昭強不強?鴻圖之下新賽季武將郝昭值不值得培養?武將郝昭最適合和誰配合?相信大家通過本期介紹能夠了解新武將郝昭的技能和配將陣容! 墨守陳倉 郝昭 郝昭(生卒年不詳),字伯道,太原人,中國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將領。郝昭少年從軍,屢立戰功,逐漸晉升為雜號將軍,後受曹真的推薦鎮守陳倉(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是司馬懿推薦),防禦蜀漢。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為郝昭所阻,勸降不成,晝夜相攻二十餘日後被迫退軍。魏明帝因此封其為關內侯。不久因染疾而病死。
  • 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因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擊方向是隴右,魏國增加了隴右的駐軍和戰略重視,這兵力自然是從臨近的關中抽調;增援東線,又勢必調出部分長安駐軍,關中就顯得空虛了,為蜀漢出陳倉打擊魏國關中地區創造了條件。戰術上,可以這麼認為,但諸葛亮很清楚,即使關中空虛,步兵為主的蜀軍,在關中平原與曹魏決戰,同樣佔不到優勢。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當時的陳倉縣城,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郊,是曹魏關中平原西端的軍事要塞,位於祁山以東直線距離四百裡左右。進攻陳倉,說明他這一次將主攻的方向從「關隴」的「隴」調整到「關」,從西面的隴右四郡調整到東面的關中平原。值得注意的是,改變主攻的方向,只是屬於調整的表面形式,調整的內涵實質,乃戰略上的考慮,從強調安全的謹慎型向強調成效的風險型傾斜。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啥北伐始終不成功?東吳的責任有多大?
    三國時期,諸葛亮被評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夷陵大敗後,蜀漢都到了快要滅亡的地步了,他硬是從劉備手中結過大權,整合各方面資源,對外恢復和東吳的聯盟關係,對內平叛南中,給蜀漢創造了一個安穩的內外環境,使得蜀漢國力重新恢復。
  • 百年動亂—曹魏的第二代宗親將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對於曹魏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時間節點。 君主方面:曹操去世,曹丕繼承魏王,丞相。同年末,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改年號為黃初。
  • 《三國志》新武將介紹:他以少勝多力挫諸葛亮,為滅蜀立下大功?
    公元228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得知魏國將軍司馬懿兵權被釋、軍中無謀士後,想藉此機會一舉拿下大魏,於是發起了第一次北伐。然而由於馬謖的疏忽,戰略要地街亭落入魏軍手中,不得已,諸葛亮只能退而求次,向著第二塊戰略要地陳倉發動進攻。
  • 曹魏黑化了的名將,諸葛亮北伐時候的剋星,最後卻是姜維箭下亡魂
    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未竟之志,即一統中原,先後發動了五次北伐,當公元234年,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雙方尚處於膠著狀態,他便因病去世了。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司馬懿,回答說是司馬懿一直避戰,不與諸葛亮交鋒,寧受女裝之辱,也不出戰,生生將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毫無建樹。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不是別人,正是曹魏名將郭淮。
  • 豬隊友坑害諸葛亮之外,蜀國國力不濟也是導致六出祁山無功的原因
    劉備被陸遜營燒七百裡後,託孤白帝城,其實蜀國的家底已經空了,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是蜀國由盛轉弱的標誌。根據資料顯示,當時整個三國魏蜀吳總人口應該不超過兩千萬(加上山野之民以及未能上戶籍的進行大致推測出來),在古代,人口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之一,而蜀國恰恰是人口最少的那個,卻一把火被燒了有五六萬,並且都是青壯年,可想而知對蜀國傷害有多大,雖然諸葛亮經過幾年休養生息,恢復了一些元氣,但是魏國本來就是最強盛,人口最多的一方,並且已經統一北方,國力上就不可同日而語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10萬大軍落敗雍州
    曹魏在與蜀漢的交界地帶一直屯駐有大量的兵馬。南安、隴西、天水、祁山堡、陳倉均為曹魏的防守重心,這條一字長蛇陣針對的就是蜀漢北攻曹魏邊境。諸葛亮引兵抵達漢中時,準備聯合新城的孟達。魏明帝曹叡親自奔襲長安,調撥五萬步、騎聯軍,防衛諸葛亮:大將軍曹真屯兵陳倉右將軍張郃搶回隴右高地為何曹魏對隴右這塊地方如此重視?
  • 北伐,為何韓信一次成功並一統山河,但諸葛亮卻五次皆敗鬱鬱而終
    我們再看看韓信當時的地理環境,公元前206年,雖說劉邦當時被留置於漢中,但是當時韓信利用古漢水便利的水路交通,可以避開與三秦王的正面交戰,以水路運送糧草和兵將,突襲陳倉,以奇制勝,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進而奪下關中,為楚漢相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
  • 劉關張因東吳而死,諸葛亮為何不興兵伐吳?40年後,答案浮出水面
    說白了,也就是在劉備死後,蜀國必須要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同時,最重要的是國賊還是曹魏,而並非孫權。就像諸葛亮當年下山之前所講一般。東吳只可以為援,不可圖。
  • 如果諸葛亮不著急與魏開戰,而是,養精蓄銳,結局會怎麼樣?
    三國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已經進入到了後三國時代。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當時的蜀國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局面,內部是南方孟獲等人的反叛,外部有強大的曹魏和剛剛在猇亭之戰中大敗蜀軍主力的東吳。可以說劉備是留了個爛攤子給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的任務只是保住蜀漢政權在他在世的時候不至於滅亡,這個任務諸葛亮是完全能夠完成的,但劉備交給了他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是克復中原,復興漢室,也正是這個任務,最終耗盡了諸葛亮的生命。